173 空軍的問題(中)

發動機的問題通過國際合作算是基本解決了,但是這不意味着紅色空軍就可以高枕無憂,通過之前的空戰尤其是轟炸了納爾維克和克納本之後,另一個問題擺在了空軍的面前。

那就是火力不夠!不管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和攻擊機,普遍反映裝備的shkas航空機槍不夠給力,不能有效的摧毀敵人戰機。

似乎shkas是個爛貨?呃,還真不能這麼講,平心而論shkas不光不爛,在同等級的航空機槍中,算是相當的犀利了!

發射7.62x54r的shkas重量在10公斤上下(s型最重11.1千克,k型最輕9.8千克),最大速度高達1800發/分鐘(s型裝了限速器也有1600,至於ultra-shkas婿來嚇死你,射速高達3000發/分鐘)。和同時期的同口徑航空機槍相比,shkas簡直強 暴了。

可以說一挺shkas能頂其他國家兩挺甚至更多,其火力之強大可以說是驚人的。只能說,俄國人就是俄國人,不管是沙俄還是蘇聯,國家名稱在變,戰鬥民族的秉性是不會變的。俄國人在武器設計上一貫的喜好是在主要戰鬥性能上追求絕對的優秀,而在次要一些的性能上就可以做出犧牲。於是經常搞出一些性能看起來強到變態的怪玩意兒。在後面咱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見到由於這種奇特的“民族魂”而產生的妖孽。

不過shkas這個妖孽也是有問題的,比如德國人繳獲了shkas測試之後,對這種武器就顯得不屑一顧。甚至認爲其很低劣。不過。德國這回裝高冷真心是沒搞清楚情況。別看shkas也是使用7.62x54r彈藥,但是並不是普通的步槍彈就能裝在shkas上使用。shkas使用的是專門加強了彈殼的專用彈。漢斯不明所以的拿普通彈測試,得出的結果自然是不好看了。

反正這麼說吧,shkas在射速上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可靠性也算過得去,壽命雖然差了一點,但對於打消耗戰的毛子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唯一成問題的就是shkas的口徑小。7.62毫米的步槍彈對越來越堅固的全金屬戰機來說,顯得有些威力不足了。

比如之前的空戰中就出現過bf-109被shkas打成篩子還安然飛回去的例子,前線的飛行員普遍反映,想要用shkas擊落敵機需要消耗大量的子彈,往往就算擊落了對手,自己也得回家補充彈藥了。

不光是戰鬥機和攻擊機飛行員對shkas有頗多抱怨,轟炸機尤其是四發轟炸機飛行員對shkas就更沒有好感了。比如在之前的轟炸克納本行動中,低飛的圖-3和佩-8用機頭的兩挺shkas跟地面防空火力對射中,就比較吃虧。7.62毫米的步槍彈有效射程太有限,在800米左右的距離上才能發揮出有效殺傷力。而地面防空火力的哪怕是20毫米高炮也能在一千米外吊打他們,更別說口徑更大的37毫米、40毫米和88毫米高炮了。

轟炸機飛行員認爲必須馬上挺高戰機的自衛火力。不光要能潑子彈,最好還能儘量的提高殺傷力。

在這種情況下,空軍立刻開展了一輪研究和討論,比較樂觀的那一部分官僚認爲,既然小夥子們覺得火力不足,那就給他們口徑更大的傢伙就不完了。反正紅軍又不缺12.7毫米的航空機槍,貝雷金毫米航空機槍就很不錯嘛!

客觀上說,ub機槍確實不錯,這種發射12.7x108毫米彈藥的航空機槍性能可以說讓人吃驚,射速高達1050rpm,即使因射擊協調器而減速的ubs也能達到800rpm,與美國an/m2機槍相當,而重量還要輕一點。

要知道m2可是經典中的經典,ub還能比經典稍微強一點,將其稱之爲二戰大口徑航空機槍裡性能最好的也不爲過。比如伊爾2的後座就安裝了一挺ub,既然如此還討論什麼,趕緊的換裝吧!

不過李曉峰不同意,ub機槍是很強,但並不是沒有問題,1952年解密的一份美國戰時情報中對ub機槍的壽命有着很有趣的描述:“shkas是一種相當複雜而且加工精良的武器,爲此增加的成本是爲了保證可以通過維修和更換零件而使全槍保持可用狀態。相比shkas,貝雷金機槍被故意設計成可消耗的,蘇聯人的計劃是在經過一段較短時間的使用後,當零部件出現損壞時就將整支槍報廢。”

這麼說吧,毛子將ub系列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經熱處理硬化的較軟的鋼材製作,使得各活動部件在高速發射的劇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緩慢的變形而不破損,直到變形量超過容許值報廢爲止。所以,可以說ub系列好的異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壽命爲代價換來的。

當然,僅僅是壽命問題也沒啥,反正李曉峰也不是那種死摳壽命的頑固分子,ub機槍還有其他問題,比如說彈藥。爲了增強殺傷力,毛子在射擊12.7x108彈藥時,搞出了md和mdz高爆彈。

大家可以想象,12.7毫米也就是一釐米多一點點,在如此小的容積中還要裝填炸藥和引信搞成高爆彈,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反正當年美國人是認爲.50級別的彈藥就別折騰什麼高爆彈了,根本就不適合,省省吧!

不過毛子卻不信邪,偏偏要搞,而且還搞成了。不過這種md和mdz高爆彈性能就不太可靠了,原因是毛子搞了一個很獨特的“空氣壓縮引信”。

這種引信沒有擊針。火帽裝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當彈頭擊中硬物變形時。管內空氣被急劇壓縮。從而擊發火帽起爆彈頭內的裝藥。由於沒有擊針,而且需要高速撞擊才能發火,所以這種引信的儲運安全性比較有保證。

同時由於引信本身很輕,同等重量的彈頭裡就可以多裝一些裝藥,對提高毀傷效果有利。同樣41g的彈頭,md彈裝了2.4g petn,而mdz則裝了1.5g petn + 1.2g燃燒劑,裝填係數達到5.9%~6.6%。比德意日等國的同類彈頭還要高出一截。而缺點,空氣壓縮引信發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對彈頭擊中目標的角度、速度和目標材質要求比較高。當然,更關鍵是,這種高爆彈威力比較小,很難用少量的彈藥摧毀敵機。

而讓李曉峰最不能接受的也是這一點,12.7毫米機槍的威力還是太小了,與其在戰爭後期再換一次,不如一步到位。他認爲接下來紅軍至少要裝備14.5毫米級別的航空機槍,最好是裝備20毫米級別的航炮。

而且李曉峰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規定這種新武器射速不得低於1500rpm,重量不得大於100公斤。而就是這兩個變態的要求讓紅軍著名的武器設計師們發愁了。

比如紅軍歷史上廣泛使用的shvak20毫米航炮,重量大約是45公斤左右,但是射速卻只有700到800rpm的樣子。而貝雷金在ub機槍上放大設計的b-20航炮重25公斤算是相當優秀,但是射速也只有700到800rpm,除非是兩門並聯才能滿足李曉峰的要求。至於現在裝在伊爾2上的vya23航炮,威力是足夠了(23x152彈),但是射速完全不夠。而且其後坐力實在太大,不適合戰鬥機和轟炸機使用。

哪怕是僅僅趕上了二戰尾巴的ns-23,也不能滿足李曉峰變態要求,甚至是ns-23的改進版nr-23一樣不達標。恐怕真正能讓李曉峰滿意的只有gsh-23了。

爲此,紅軍的輕武器設計師們是同李曉峰據理力爭,紛紛強調某人的要求實在太變態,也根本沒辦法完成。但是李曉峰卻不信這個邪,強硬的表態,這些技術指標必須被實現,不準有分毫的折扣!

那麼李曉峰爲什麼如此的強硬呢?原因很簡單,在他看來,這些設計師還窩在shkas和ub機槍的框框裡打轉轉,以傳統的自動原理,比如槍管短後座的方式,射速根本就不可能上去。

要想提高射速,就必須從根子上想辦法,比如用加特林或者加斯特原理。而這兩者根本就不是啥大問題,前者已經通過ak-630在紅海軍服役,而後者德國人也先拔頭籌。只要這些設計師打開眼界,設計出讓李曉峰滿意的武器根本不是啥大問題。

恐怕這些設計師不願意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覺得傳統自動方式的航炮就能滿足要求,並不要大動干戈的另起爐竈。可惜的是,他們撞上了李曉峰,不得不邁出了這一步。

很快,設計師們就基於加特林和加斯特兩種原理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其中射速最慢的也在1200rpm左右。反正射速已經不成問題,唯一困擾着空軍的就是採用哪種口徑了。

前面說過了,紅軍的航炮口徑可是相當的複雜,有20毫米、23毫米,甚至後期還有37毫米和45毫米的怪胎。其中23毫米的又分成兩種,一種是23x152,而另一種則是23x115。而且李曉峰之前說了,14.5毫米口徑也在考慮之列,也就是說,參與這一輪航炮競爭的實際上有三種口徑。

其中,23x152彈藥很快就被排除,這玩意兒威力是大,但後座和重量也不太能接受,還是讓伊爾2繼續用它去轟德國坦克裝甲車吧。真正的競爭實際上就在23x115、14.5x114和20x99r之間展開。

說起來也是好笑,前面兩種口徑截然不同的彈藥實際上是系出同源,23x115彈藥毛子就是拿14.5的彈殼擴口。然後裝了個23毫米的彈頭。奇葩吧?不過倒也是管用。唯一的問題就是。23x115初速不夠。彈道比較彎曲(沒辦法,火藥推力不夠)。

李曉峰對蛋疼的23x115並不滿意,但是跟20x99r相比,似乎是23毫米的發展潛力更大,於是先淘汰20毫米口徑。接下來在兩位同胞兄弟之間的pk中,那真心是難分仲伯,23毫米的彈頭威力更大,但是14.5毫米的初速高精度更好。反正比來比去,似乎是難分仲伯。

無奈之下,毛子又一次偷懶了,既然難分伯仲,那就同時上馬吧!於是乎兩種口徑的“航炮”同時開搞,當然,紅軍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14.5毫米的主要用於取代shkas機槍,要求射速足夠高,最好是能達到原來shkas的水準。而23毫米的則用於取代ub機槍。射速可以稍低,但是必須控制重量。

很快設計師們就提出了好幾個不同方案。幾乎每個口徑都至少拿出了四個方案,經過詳細的對比之後,加特林方案更受空軍高層的喜愛。很快和ns-23(不是那個老版的,但設計師還是那兩位)就誕生了。

其中射速高達2000發每分鐘,而全炮重量也被控制在40公斤的水平上。而ns-23射速則更高,可以從250rpm到3000rpm之間調節,全炮重65公斤。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因爲當時選型落馬的毫米三管加特林機槍後來被李曉峰看中,將其口徑改爲7.62毫米之後,廣泛裝備在紅軍的通用直升機上作爲支援武器使用。

從1942年7月開始,剛剛走出國家測試場沒多久的就被圖-3、佩-8飛行員急不可耐的裝上了飛機,原因無他,在衛國戰爭的第一年中,四發轟炸機正面火力過於單薄的缺點被德國飛行員發現,頻頻採取迎頭攻擊戰術,讓紅軍飛行員無法招架。

而兩千發的射速以及比12.7毫米彈藥更強的威力讓紅軍飛行員十分滿意,載極短的時間內,機頭機槍手可以向德國戰鬥機傾瀉更多的彈雨。在被普及之後,德軍很快就放棄了繼續對紅軍四發轟炸機使用迎頭攻擊戰術,因爲那是得不償失的。反而是在美國加入戰中之後,當火力單薄的b17、b24在白天大搖大擺的跑到德軍面前時,那是好一通吊打。

至於紅軍更強的ns-23,那更是神器一樣的存在,當雅克-3、雅克-9、拉-5、拉-7裝備該炮之後,一度打得德國戰鬥機屁滾尿流,至於德國的轟炸機飛行員,更是對ns-23恐懼不已,因爲平均四發23毫米炮彈就能將其徹底摧毀,而換成12.7毫米機槍那得上百發。

請注意,解決完航炮的問題並不是結束,空軍還有問題。只不過這支有問題的部隊比較特殊——直升機部隊。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西科斯基和米里兩大設計師開始一鳴驚人,紅軍成爲最早廣泛使用直升機的軍隊。

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紅軍已經初步建立起相當規模的陸軍航空兵部隊。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陸軍航空兵,當時直升機歸空軍管。倒不是空軍手太長,要把持一切會飛的東西,而陸軍不太重視。

是的,陸軍就是不重視直升機,在葉戈羅夫當總 參謀長的時候,直升機已經初步顯示出了其獨特的作戰能力。但是葉戈羅夫一干將領始終認爲當時的直升機太簡陋,載重能力有限作戰半徑又太小,僅僅能承擔偵察、校射以及營救飛行員或者應急搶救傷員的任務。

所以,葉戈羅夫時代,紅軍採購的直升機大部分是承擔這些任務的輕型或者中型直升機,而且數量還比較有限。

等到了圖哈切夫斯基再次上臺,陸航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圖哈切夫斯基對直升機的認知跟葉戈羅夫沒有什麼不同,他更重視的是空降兵。而且隨着戰爭迫在眉睫,航空工業必須向戰鬥機、攻擊機和轟炸機傾斜,這就導致直升機的發動機來源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產量自然是極其有限了。如果不是李曉峰一直在強調直升機的作用,總 參謀部會毫不猶豫地砍掉這些竹蜻蜓,將寶貴的發動機用於戰鬥機和轟炸機。

爲了解決直升機部隊的困境,李曉峰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是從美國進口發動機應急,另一個就是拆東牆補西牆。

怎麼個拆東牆補西牆呢?很簡單,在1939年以前紅軍不是生產了大量的伊-15和伊-16系列戰鬥機嗎?這兩型戰鬥機使用的就是m-25及其發展型號m-62。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後,這些老掉牙的伊-15和伊-16很快便被證明價值有限(甚至不能用於培養飛行員)。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批戰鬥機要麼很快就會被德軍摧毀,要麼就是慢慢的在機場上爛掉。但是在李曉峰看來,他們還是有價值的,至少他們的發動機有價值。他準備向政 治局和軍 委建議,拆除一部分價值不大的伊-15和伊-16,將發動機轉用於直升機的生產,這也算是廢物利用了不是嗎?至少在李曉峰看來,這是好事。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建議剛剛提出來,就遭到了圖哈切夫斯基的堅決反對:“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的戰鬥機,這時候怎麼能人爲的裁減戰鬥機部隊的數量呢?就算伊-15和伊-16價值有限,那作爲戰鬥機或者攻擊機也是有價值的,而將它們拆解,將發動機用於直升機,那才真是毫無價值可言!”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失落的殘楓、os、霜之魔導師、qq_1、duanjunyi、玄元極聖天帝、hzwangdd、cs_ak74、風飄影動、玩青蛙的狗、肥貓ick、烏拉~~、kk30、記得加的暈、楚親王、使地飛、寄生蟲之血吸蟲、terde、hawkli和奧芬同志!

549 巔峰對決(3)094 想不通544 柏林之戰(7)365 形勢變化289 談話(下)379 好兵麥克的俄國戰記(上)575 最後一講436 動盪412 誰更很231 會上176 真正的俄羅斯之聲009 強大的聚寶盆272 斯沃博達(下)139 高超手段425 坑人的策略147 老諾貝爾的決斷543 柏林之戰(6)051 無題58 飛機的問題(下)282 驅逐艦出擊330 排日法案593 華夏的那點兒事兒(3)370 新交易82 空襲230 又是二把手043 米高揚VS某仙人(上)064 幸災樂禍36 陰謀(上)292 難題577 成交287 大功告成還是功虧一簣?27 風雲涌動236 大會散場小會開始275 暴打036 無題029 諾貝爾219 風向變了319 糾結075 大忽悠156 **的計劃085 囂張給你們看看334 衝向城市056 遠方的來信602 UN(下)263 殺青115 杯具的季諾維也夫(下)254 好棋517 失望番外 英雄們的故事(不喜勿訂)277 拆東牆補西牆064 幸災樂禍300 一個人的戰鬥(上)352 惡化471 轉進千里587 科索沃179 防患於未然(上)番外 凋謝的老革命236 大會散場小會開始番外 老一輩的落幕033 米高揚VS葉若夫307 交易591 華夏的那點兒事兒(1)54 激戰(6)305 終有好消息162 可笑的武器264 找抽517 失望099 再出手554 逆轉576 無題069 病了483 誤判373 電子戰(下)307 初戰48 問題不少474 目標牡丹江499 華沙(中)661158 難以琢磨的疑問385 壞事成雙432 棄車保帥182 人心難測(上)094 想不通451 先進動力戰鬥機(上)361 暗戰(上)488 當頭一棒166 空中打擊169 討價還價672387 蠻龍638 陰謀(中)184 似曾相識的刺客193 懲戒營(下)522 爭論287 措手不及423 歷史的教訓(4)512 火箭382 死亡之海(下)46 戰前117 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