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C—17同款

同樣覺得不可思議的還有呆愣愣站在草場邊沿的馬克西姆,難以置信的降落也就算了,居然搭載傷員然後就這麼匪夷所思的起飛了,剛纔滑跑的距離是多遠?

四百米還是五百米?

可不管是四百米還是五百米,作爲一款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2噸的輕型運輸機來說都算得上是奇蹟中的奇蹟了,以至於運—15plus已經飛走了好一會兒,馬克西姆都覺得自己是在夢遊。

沒辦法,實在是剛纔看到的一幕已經超越他嘗試的覆蓋範圍,只能從經文中去尋找答案。

問題是千餘前年形成的經文在如何聊的也描述不了當今的事,是以馬克西姆耗費無數腦細胞也沒找到什麼答案,最後只能望着清冷的天空默默說了句壓抑許久的話:“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運—15plus用一種叫做外部吹氣襟翼技術。”就在馬克西姆喃喃自語之際,身後忽然傳來一聲粗狂的話語,馬克西姆回頭一看,這才發現原來曾經的巴基斯坦駐華武官扎裡夫也搭乘剛纔的飛機抵達到這裡。

只不過此時的扎裡夫已經卸任了巴基斯坦駐華武官的職務,回到國內就任巴基斯坦內務部應急管理局的局長。

因爲同屬於內政部門,因此扎裡夫跟馬克西姆的老父親算是老相識,當然也認識眼前這位曾經供職於巴林內政部的年輕小土豪。

馬克西姆沒想到扎裡夫會親自過來,微微有些詫異,扎裡夫見狀便開口說道:“你剛纔太專注於運—15plus,沒有注意到我很正常。”

“呃……”馬克西姆有些尷尬,不過他跟扎裡夫也算是老熟人了,尷尬也就那麼一下便繼續剛纔的話題:“你剛纔說運—15plus用的什麼外部吹氣襟翼技術?那是什麼?”

“這個……”這下輪到扎裡夫尷尬了,這個拗口的名詞還是當初他參與引進運—15plus時,才騰飛集團哪裡聽機型介紹時知道的,後來他就被調回國內,轉入應對國內突發狀況的內政部,之後引進運—15plus的事也就沒參與,自然就不清楚所謂的外部吹氣襟翼技術是個什麼東西。

可剛纔13都已經裝出去了,這時候要是露怯,他扎裡夫的老臉往哪兒擱?

於是舔着個大肚子,微黑的老臉哈哈一笑,露出一副沒有我不懂的表情,藉着便說了一句讓馬克西姆再次雲山霧繞的話:“能是什麼?當然是很先進的技術唄……”

說着扎裡夫還煞有介事的壓低聲音:“聽說之前只有美國人掌握了這個技術,連蘇聯人都搞不明白。”

這話不說還好,說了馬克西姆更是滿腦門子的問號,如果這一幕被隨着騰飛醫療隊在抵達白沙瓦的莊建業知道,絕對會毫不猶豫的一把薅住紮裡夫這廝的脖子,跟土豪介紹產品怎麼能這麼裝13呢?

還只有美國人掌握,蘇聯人都沒有,要不要這麼裝13!

明明是隻有中國的騰飛集團最懂外部吹氣翼襟技術,其他人只是略懂好不好?這纔是低調、奢華、簡約而不簡單!

當然,莊建業要是真這麼說,世界範圍內真敢跑出來的踢場子的還真就沒人,原因很簡單,對外部吹氣襟翼技術研究的國家和航空製造企業着實不少,比如說美國的麥道、波音;蘇聯的安東諾夫、伊留申;歐洲的達索、BAE等等。

其中不乏完成工程驗證機的,麥道的YC—15和波音的YC—14便是如此。

也有進入量產的,安東諾夫的安—72短距起降運輸機便是世界上第一款量產型短距起降運輸機。

但真正將這一技術運用到極致,並符合現代航空飛行器維護便捷,結構簡便並投入量產的就只有中國騰飛集團的運—15plus了。

不同於另一款量產的短距起降的安—72運輸機,運—15plus並沒有採用七十年代美、蘇航空界十分受寵的肩扛式發動機佈局。

即將噴氣式發動機置於機翼上部,利用“康達效應”將噴氣式發動機的噴出的氣流在機翼表面形成一個向下的導氣效應,從而形成向上的反向升力。

而這裡的“康達效應”理論描述很枯燥,但試驗卻很簡單,用一個條羹,將弧面至於流水之上,流水沿着條羹弧面變更流向現象便是最簡單的康達效應。

安—72運輸機和波音的YC—14工程驗證機都是“康達效應”的擁躉,並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兩款機型都可以在滿載的情況下在600到800米的跑道上實現正常起降。

基於此,蘇聯甚至一度將安—72運輸機作爲艦載預警機的載機平臺,在八十年代初發展出了安—71艦載預警機,所看重的便是安—72運輸機本身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

然而無論是安—72還是YC—14儘管取得了成功,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肩扛式的發動機佈局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康達效應”使其具備短距起降的能力。

但這種佈局也明顯的限制了這類機型的進一步發展。

原因很簡單,固定的發動機艙適應性太差,只能使用固定尺寸的發動機,想要換裝性能更好,推重比更大的大涵道比發動機根本就不可能,除非將氣動佈局推倒重做,才能實現。

除此之外,發動機的維護工作同樣大大增加,機翼懸掛式佈局,機務人員只需簡單的人字梯就可以對發動機做簡單的檢查工作。

可發動機被扛到肩膀上,機務人員不得不沿着機身爬到機翼上,然後才能打開發動機艙蓋檢查,無形中增加了機務保障的工作量。

最後,也是最最重要的,這類佈局的飛機拓展能力不足,充其量只能扛起兩具發動機,想增加到四發不是不可以,關鍵是機翼的結構強度要達到一個很變~~態的程度,關鍵是就算這麼做了,也不划算,因爲飛機的自重無形中增加了,反而降低了飛機性能。

如此就意味着這種飛機的上升空間並不大,想如同常規佈局飛機那般增加機身長度,拓展任務彈性十分困難。

以上種種便是美國的YC—14黯然下馬,蘇聯的安—71艦載預警機最後被雅克44取代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運—15plus的路徑就要彈性的多,與之類似的是麥道的YC—15,這個型號一般人很陌生,但在這個型號基礎上拓展而來的另一個型號就家喻戶曉了,那便是改寫軍用運輸機規則的美軍C—17“環球霸王Ⅲ”戰略\\戰術運輸機。

而運—15plus用的便是與C—17同款的短距起降技術!

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 引領世界第九百一十五章 第四代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翼身融合體第一千五十七章 爲了星辰大海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太震撼了第十章 意外第兩百八十三章 收穫第四百八十九章 有需求的空軍第七百八十四章 “美國技術”第四百二十三章 中國軍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二代半核心機第五百三十七章 成了渣渣第七百零一章 超級大單:32億美元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雙標又如何?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0.125立方毫米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這狗糧絕對是吃撐了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底氣所在第三百零一章 借鑑了一部分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對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定位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能裝一輛T—72第五百五十七章 錢從哪兒來的?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難啃的骨頭第五十章 點名開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真愛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這羣大佬願不願意買單?第八百四十九章 殲八Ⅱ第一千八十一章 成本價:2.5億美元第七十九章 分錢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電子束毛化處理第九百零三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二十六章 燃氣輪機第八百八十九章 追悔莫及第六百三十章 ZB—MAX直升機第七百五十章 底線:不能破裂!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中國騰飛的老毛病第一百一十八章 數控基礎第三百七十章 中國的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時代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 規模上萬億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用事實說話第六百六十五章 超混雜複合材料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三維編織複合材料第一千七十三章 全球激光領域領導者第三百零四章 薅羊毛第三百一十一章 送去投胎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航空界的難題第六百二十二章 慢待外賓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我們中國騰飛從來不強人所難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 尖端技術的搬運工第一千六十章 這都能賺錢?第八百八十五章 江湖黑話第兩百九十六章 蛇吞象第一百零九章 翼梢小翼(第三更)第一百零三章 商量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中段攔截第四百五十章 好運的雨第兩百二十二章 默契第九百七十四章 電驅動?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蛻變第一千五十六章 腹黑的總部首長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一不小心幹到30兆瓦第七百一十七章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第兩百四十章 出乎意料的便宜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LYJ—18區域反導\反衛星攔截系統第八百六十三章 打開海外市場第五百四十章 教練機第四百六十六章 失敗算老幾?第六十二章 兩個女人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形狀記憶合金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第一千四十章 直升機頭盔瞄準具第五百七十八章 Kevlar—凱夫拉材料第一百四十四章 轟動第三百九十三章 高原雪山計劃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還得看要怎麼做第一百三十一章 六千美元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你過來呀第四百九十三章 機遇窗口第一千二十六章 顛覆既有的空戰思想第四百九十一章 改革困局第五百四十二章 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去二十三分廠第五十二章:質量就是生命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少年強,則國強第五百二十四章 空中指揮機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WD—64ML渦扇發動機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剛需第九百五十一章 TRJ—700支線客機第一千三十章 Small·F—22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與自由美麗間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第八百四十九章 殲八Ⅱ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超越同行的核心技術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超級賽亞人似的合體第九百九十章 零排放第一百四十九章 風洞縮尺模型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30億美元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海軍大發展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現金儲備第八百八十八章 價格戰第五百七十三章 886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