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海東青”計劃

空軍這一看,不行了,再不控制未來幾年的軍費撥款都不夠填的,於是果斷要求騰飛集團別把攤子鋪的那麼大,集中力量在一個型號上。

結果……

空軍還是沒有逃過真香定律。

當騰飛集團頂着壓力拿出四款基於先進輕型運輸平臺概念衍生出來的機型,空軍先前那種收縮防線進攻一點的想法就被徹底的拋進了故紙堆裡,直接將騰飛集團的成果通過總部上報決策層,然後申請一大波特別撥款,不管不顧的就砸入騰飛集團。

沒辦法實在是四款機型太讓人慾罷不能了,別說是空軍,就是海軍得知了情況都有些躍躍欲試,至於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瞭解情況後更是趨之若鶩。

爲什麼,很簡單,騰飛集團拿出來的東西足夠優秀。

四款機型即已經裝備到空降兵某航空飛行團的六架運15和四架運15plus外,還有兩款噴氣式飛機,騰飛集團內部代號爲海東青B以及海東青B plus。

當然,運15和運15plus是裝備到空軍之後的軍用型號名稱,在騰飛集團啓動先進輕型運輸平臺伊始,這兩款機型的代號同樣叫做海東青,只不過相較於B型,運15系列爲A型。

A型與B型合在一起,便是騰飛集團過去近五年最爲核心,同時也是對未來形象最爲深遠的計劃,即由先進輕型運輸平臺概念昇華而來的“海東青”計劃。

該計劃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海東青A和海東青A plus爲核心,背靠軍方與國家的支持,在進行軍用運輸機研製過程中積累起飛重量25到30噸級輕型運輸平臺的設計、研製、生產與製造經驗。

第二階段則是完善A型與A plus的同時,開始展開B型的研製工作。

最後的第三階段,就是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紀初,完成70到100座級別的支線運輸平臺的批量生產,爲新世紀中型和大型運輸平臺的發展打下基礎。

基於這個計劃,騰飛集團的海東青A型基準客戶瞄準的是軍方,所以採用的是上單翼,T型垂尾佈局。

但定位並非拘泥於軍方,就比如說空降兵部隊裝備的運15,騰飛集團實際上將其定位爲多功能軍民兩用平臺。

因爲將其內部進行客運化改造,加裝民用航空的導航和通信設備,增設行李收納和廁所廚房等設施,就是一款典型的46座支線客機。

設計航程3500公里,即刻執行藏區高原和邊疆區的航空運輸業務,同時也可以執行內陸省份的中程客運業務。

以此爲基礎,騰飛集團的計劃是將其發展成爲渦槳類專業運輸平臺,等到3500到4200千瓦級別的WD—50J渦槳發動機完全成熟,換裝更大功發動機的海東青A將會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升級,屆時其起飛重量將達到35噸,成爲航程達到4500公里,載客達76人的優秀渦槳支線機型。

而在軍用方面,深度升級後的海東青A將會更加靈活,性能更加優異。

相較於海東青的軍民兩用,海東青A plus就是徹徹底底的軍用型號了,無論貨艙尺寸還是起飛距離亦或是裝載物品,完全是按照部隊的作戰需要設計的,幾乎沒有摻雜民用方面的東西。

所以海東青A plus未來便是騰飛集團軍用運輸機的招牌和基礎,等到WD—50J渦槳發動機同核心機的,擁有6.5噸推力的WD—50S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投產後,海東青A plus的最大起飛重量將接近40噸。

屆時升級後的海東青A plus 載荷量將達到18噸左右,而進一步改良後的貨倉將可容納一輛63式坦克或一架“空中皮卡”直升機。

如此一來將大大拓展部隊的作戰彈性和任務需求,其他不論,空降兵部隊、南方兩棲部隊以及高原山地部隊的作戰能力將會得到極大增強。

相較於海東青A型的渦槳、渦扇,軍民兩用並行發展;第二階段開始的海東青B就要單純的多,其主要目的就是瞄準國內外日益增長的支線航空運輸市場。

所以海東青B型飛機採用的是下單翼,T型垂尾佈局,發動機是運15plus 同款的WD—48SM渦扇發動機,採用尾吊式佈局,將發動機安放在垂尾下方。

設計航程4200公里,50座,等到WD—50S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投產後,航程將會增加到5500公里,座位增加到82座。

最後的第三階段,便是爲未來大型客機打基礎的海東青B plus,機身沿用海東青B的成熟機身設計,但整體佈局將從下單翼,T型垂尾佈局,發動機尾吊式佈局變成波音、空客大型客機所採用的下單翼,高垂尾,水平尾翼,發動機翼下懸掛式佈局。

初期採用WD—48SM渦扇發動機,設計航程4500公里,座位46座;中期升級款採用WD—50S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設計航程6000公里,座位90座。

最終款將採用騰飛集團正在研製了推力達到10噸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設計航程將達到9000公里,座位120座,成爲與空客A320,波音737同級別的先進幹線運輸平臺。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騰飛集團整個海東青計劃只不過剛走完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纔剛開始。

所以一切都還是萌芽,也正因爲如此,爲了降低成本和研製難度,海東青A型和剛剛開始投入的海東青B在很多地方都是通用的,就比如說貨倉尺寸目前三個型號寬度都定爲3.2米。

這樣在機艙底板和加強筋的設計與製造上就可以用同一個標準,同一套指標甚至是同一條生產線。

中央翼盒也是一樣,尤其是連接機翼的翼盒核心組件,A型和B型除了部分連接工藝和裝配不同外,大體的製造工藝完全是一致的,這就讓設計和生產十分便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還有T型垂尾,三款飛機基本上是大同小異,一條生產線完全可以應付過來。

正因爲如此,雖然騰飛集團研發投入看着很多,攤子鋪的也令人咋舌,可實際分攤到各個機型上的成本其實並不高,等到量產在將成本進一步攤薄,實際上每架飛機的成本更是出奇的划算。

再加上騰飛集團各機型優異的性能,可以說是近年來少有的高性價比產品。

包括空軍在內的各個單位這麼一算,好嘛,騰飛集團的海東青系列完全是高投入,超高回報,既然如此,還猶豫什麼?繼續拿錢投就完事兒了!

第五百一十九章 這仗該怎麼打?第一千一十六章 有比這更好的第七百零八章 飄逸的中國紅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對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定位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飛翼式佈局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面不面子的,那都不事兒第三百五十章 歐洲標準第一千七十六章 一億美元一臺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加入JSF聯合攻擊戰鬥機項目第九十八章 非常時,做非常事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生鮮第一千三十五章 騰飛集團,一個卑劣的攪局者第五百六十六章 搞破壞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活人怎麼可能讓尿給憋死第三百三十九章 各自成就第一百二十五章 去二十三分廠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去中國騰飛第一百零九章 翼梢小翼(第三更)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所謂“人道主義危機”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5年首飛,8年量產第八百九十四章 “優勢”的概念第五百六十六章 搞破壞第一百八十七章 跑了第九百八十一章 全是純利第一千五十九章 空蕩蕩的軍禮第三百三十三章 人文關懷第七百零三章 孤軍奮戰第九百八十六章 價格屠夫第一百八十七章 跑了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驚濤駭浪第九百八十章 這工藝,太漂亮了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艦載機項目小組第五百六十一章 撐不過三年第八百九十八章 神秘的高原直升機第六百四十九章 要不要這麼坑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相信國家第四百三十一章 被坑慘的多尼爾—228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矢量發動機第八百零三章 88萬美元一套第六百四十四章 直升機總裝線第七百六十二章 你們的燃機不合格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文丘裡效應第一百八十四章 功不可沒第一百六十六章 炸了第九百六十八章 直—12pro第六十章 金屬氈第兩百九十六章 蛇吞象第一千三十九章 莊建業,夠王八蛋第五百六十八章 我們集團的直升機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奸商第一百四十五章 直接走第四百零五章 攪屎棍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我難道不知道韜光養晦?第七百零一章 超級大單:32億美元第一百二十八章 挖人第六百三十章 ZB—MAX直升機第八百六十九章 來自北韓的合同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無人機生產線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用事實說話第一千四十八章 顛覆性的新技術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航空界的難題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超級賽亞人似的合體第一百八十三章 幸福的暈了過去第六十一章 拉人入夥第五百四十五章 預警機?第四百五十六章 取之有道第六百五十章 佈局軍用作戰飛機第兩百五十四章 中華民族是個例外第一千七十五章 打破技術壟斷第八十一章 什麼情況?第九百八十三章 直升機產業聯盟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演習(五)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吸波材料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四旋翼無人機VS坦克第兩百八十一章 還有子彈頭B第兩百零九章 失敗的嘗試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無人機蜂羣矩陣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一石二鳥OR一箭三雕第一百九十二章 拒絕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所謂“人道主義危機”第四百五十九章 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發展之道第一千一十一章 巨頭們的無奈第九百五十七章 是美國人的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破防了?第七百五十三章 空中特種平臺第一百六十八章 演習第八百四十四章 TND,虧了!第一千九十六章 新型中等推力航空發動機第七百四十二章 C—17同款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產業升級第兩百六十七章 悲情牌第八百七十六章 差點兒屈辱的跪下第八百八十二章 工業設計服務業務第七百四十八章 “凝視者”無人直升機第九百三十六章 巴西人的剛需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有多大?跟天那麼大!第六百五十四章 空中運輸力量第八百零二章 老外也不例外第四百四十六章 不成問題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總價值超過5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