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目的:賺錢

儘管確定以TM—9型飛機爲基礎,但騰飛集團最終拿出來的,就跟運16一樣,改得連親媽都不認得了。

這倒不是騰飛集團故意搞新技術疊加,自己莫名其妙的提高機型的難度,實在是空軍和各大航空器研究所給出的指標過於苛刻。

首先,升限必須在11000米以上,如此方能令驗證機平臺搭載的作戰飛機系統能夠在高、中、低空進行全向的實際測試和數據採集。

除此之外,國內幅員遼闊,作戰飛機的系統驗證測試除了在東部地區的平原丘陵地帶實施外,西部的高原地區同樣需要高密度試驗。

不然又怎麼可能實現作戰飛機的全空域戰備巡航?

所以提高實用升限,優化高原,特別是藏區高原的起降性能自然成爲重要指標。

其次便是噪音控制,因爲要搭載雷達系統和航電系統的測試設備,而這些設備往往又都是及敏感的元器件所組成,對外界的環境要求極高,特別是噪音,很容易造成干擾導致數據讀取不準。

這也是爲什麼國內各大航空研究機構對蘇聯的圖—154不怎麼感冒的重要原因之一,實在是圖—154那種粗狂的基因中真的很難做好噪音控制這類精細活兒,特別是其尾部的三發品字形佈局,導致機艙中後段的噪音出奇的大,再加上偶爾空氣擾流出現的震動,用敏感元器件兒堆起來的監測設備很難獲取準確的數據。

再次就是安全性,先不說飛機上搭載的設備都是高價值的東西,甚至不少還是利用外匯高價從國外進口,堪稱絕無僅有;就說那些參與測試的總師和專家們,個頂個都是航空領域的一流人才。

這要是平臺出點兒狀況,摔了、毀了,那損失之大絕對難以估量,正因爲如此,平臺的安全性的指標非常高。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便是成本,儘管部隊聯合幾大航空研究單位支持騰飛集團做這項所謂的“改裝”項目,但部隊和研究機構的錢又不是大風颳來的,更何況他們的日子依舊過得緊巴巴的,恨不得是一分錢掰成八瓣兒去話。

所以“改裝”後的平臺成本決不能高,不然幾個單位加在一起也承擔不起,因此平臺必須要在成本上做出優化。

如此種種指標疊加在一起,放到世界任何一家航空製造企業當中都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哪怕是美國的那些航空巨頭們也是一樣。

因爲這考驗的不單單是企業的生產製造能力,而是全方位的技術底蘊,如果沒有充足的技術積累,缺少航空領域的技術消化,哪怕這家企業看上去很壯,哪也不過是虛浮的胖子,敵不過真正高手的一記重拳。

騰飛集團能行嗎?

答案就一個字:行。

放眼世界,騰飛集團或許比不過歐美航空巨頭近百年的技術積累,但在國內,騰飛集團絕對是技術積累最爲豐厚的企業。

這主要得益於騰飛集團那種持續不斷的鉅額研發投入、積極進取的技術創新制度以及開放式的團隊研發模式。

以此爲基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特別是龐大的無人機的研發和數款固定翼飛機的投產,騰飛集團積累了一大批附加值極高的航空研發與製造技術。

比如說氣密艙增壓技術、比如說碳纖維芳綸蜂窩複合材料長機體一體化成型技術、再比如說先進機翼與T型垂尾結構……

至於爲了降低噪音對機艙影響,採用發動機後置佈局,騰飛集團同樣不缺乏先例,當年提供給H公司的子彈頭A,以及後來一系列衍生型號,多數都是發動機後置佈局。

之後採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升級的無人機同樣如此,所以騰飛集團對這種佈局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無非就是從一臺發動機變成兩臺而已。

承擔重心穩定,提高飛行性能的鴨翼到是個難點,不過騰飛集團當年跟林光華的導師丁來湘教授合作進行的多種機翼構型風洞試驗項目中便有鴨翼方面的研究。

其產生的成果不但讓丁來湘教授獲得工程院院士的頭銜,更是令林光華的博士論文大放異彩,讓林光華這個碩士畢業後申請的在職博士生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

所以在鴨翼方面騰飛集團同樣不差分毫,再加上其本身就具備的先進材料和極強的生產製造能力,騰飛集團要做似乎就是將這些多年積累的東西整合在一起。

事實上騰飛集團也是這麼做的。

當然這期間也不是一帆風順了,不少細節騰飛集團同樣解決不了,不過這個項目是國內諸多航空研究單位支持的,騰飛集團又不是爲了面子默默鑽牛角尖兒的單位,當然是能拉強援就拉強援,拉不到就死皮賴臉的各種蹭技術。

就這樣忙活了三年多,DL—11“科幻星”總算是完成研製,成功首飛,隨後經過一系列測試,不但達到了任務書上的要求,某些指標甚至還有躍升,比如說最高升限和最大速度,紛紛超越任務書上的指標性能。

這讓空軍及其他航空研究單位的總師和專家們極爲滿意,並很快以650萬的單價採購了兩架。

首架DL—11“科幻星”剛交付便被成功航空製造公司拿過去,開始按照十號工程項目組的要求對其進行改裝,以便用於十號工程先進雷達、電子設備、機鼻整流罩啓動以及鴨翼方面的實際驗證測試任務。

第二架則被西北航空製造廠早早預定,準備進行戰鬥轟炸機方面的系統驗證測試以及轟炸機電子系統、通信指揮系統和導彈攻擊系統的試驗驗證。

到了這一步,一般的航空生產企業也就算完成任務了,剩下的就是等着上級嘉獎,收一收各航空研製單位的錦旗或感謝信,在媒體上露露臉兒談一談這類飛機對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畢竟是國家主導的特殊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就已經不容易了,還想搞什麼?

然而騰飛集團從不就不是一般的企業,莊建業更是以壓榨型號剩餘價值而聞名,一架性能如此優異的平臺要是不把其利益最大化,簡直是侮辱騰飛集團的名頭。

於是在莊建業的主導下,DL—11“科幻星”被當做多年後的練習生一般,做了一番深度包裝,準備在明年的巴黎航展上正式出道。

至於目的就兩個字:賺錢!

咳咳~~上一章的最低失速速度錯了,前面加了個“1”,已經改正過來的,各位火眼金睛,柚子佩服,至於文章說的機型是比亞喬和比奇星洲的結合,恩,不會製圖的柚子只能說這些了,大傢伙腦補一下吧

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這技術,絕對世界領先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FCBN—220-300高級政務機第六十一章 拉人入夥第七百七十六章 贏面有多大?第一千一十二章 晶須陶瓷刀具第八百七十章 比白瓢黨還要爽第四百六十二章 因爲你們有運6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最最隱秘的老底子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忽悠的自己都快信了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他叫Z—13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我造的飛機我知道第八百四十章 攢臺光刻機試試?第三百一十九章 截胡第十五章 三個臭皮匠第六百零八章 航天需求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對着GE中國來一記狠狠的背刺第一百零七章 側身旋轉(求首訂)第五百八十二章 死透透的第七百三十二章 單位是億,幣種是美元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羅老”號運載火箭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相信國家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脫離實際談戰術,會吃虧!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授信額度8000億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製造技術超越F—22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生產線利潤的大頭兒第五十三章:領導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破局之道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自洽的產業閉環第一百五十一章:猥瑣發育第一千八十三章 攪拌摩擦焊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巡飛彈第七百一十五章 管殺不管埋第五百一十四章 佈局航電第九百八十四章 二十萬撬二十億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GE的誘惑第九百八十二章 更進一步(補更)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產值超千億第五十四章:航發部件,迷宮頂蓋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陸軍數字化指揮控制系統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波音低頭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一次性投入也就七、八十個億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WS發育”系列星座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實戰是檢驗概念的唯一標準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低沉本奧義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下不爲例第四百三十八章 很輕,很強,很顛覆第七百六十一章 煤化工第六百三十一章 開始影響未來第四十章 借調試製辦第一百七十七章 性能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西是全套的第七百三十四章 米秒不差第一百二十三章 價值無法估量第四百零六章:脈動—1型生產線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有什麼資格兼併你們?第六百二十二章 慢待外賓第一千九十一章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一石二鳥OR一箭三雕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空中刺客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揠苗助長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小日本的設備全TM是坑貨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 演習三第三百零七章 發財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演習(六)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兩大飛機制造基地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現實與內涵並重第三百六十六章 蛙跳躍進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Ztm-NB太空探索公司第兩百七十二章 兩頭通吃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 規模上萬億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爲所欲爲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爲所欲爲第六百四十九章 要不要這麼坑第七百四十四章 這還是飛機嗎?第十九章 什麼情況?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真的要成立中國騰飛?第九百四十九章 WD—56ML渦扇發動機第八百八十二章 工業設計服務業務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二道流~變循環第一百五十三章 賺錢第九百三十四章 另類的Battle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產業升級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洛馬老哥,給個面子!第四百八十三章 反潛,我是認真的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美中不足第一千六十三章 因爲我們做的是高端第五百九十八章 帶歪了第五百零五章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第兩百一十一章 中國路線第七百零二章 真·沒天理第一百零七章 倒黴的彭川第一百零二章 瘋了第九百四十二章 發動機全權數字電子控制系統第一百六十一章 被套路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炸了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哪兒來的空中加油機?第四百七十章 燃氣輪機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一不小心幹到30兆瓦第二十一章 銅頭鐵尾第四百四十九章 八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