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 登基後

永淳二年,大唐皇帝李治禪位。

弘道元年,大唐太子李弘繼位。

歷史在這一刻終於徹底的偏離了歷史原有正確的軌道,終於在這一刻,原本歷史上並沒有活到現在的太子李弘,歷史上被追贈諡號:孝敬皇帝的李弘,被後來登基爲帝的李哲上廟號:義宗皇帝的李弘,終於登上大唐的帝位。

歷史從來沒有如果,卻有改變。所以歷史上的永淳二年,原本在歷史的河流裡駕崩的大唐高宗皇帝李治,在這一年則是禪位大唐皇位於五皇子李弘,自己從而成爲了大唐的另外一位活着的太上皇。

新皇登基,百官朝賀,從地方到京都,一批批地方、京都的官位易主,或者是被升遷,或者是被降職,或者是被罷免。

新皇登基,天下大赦,一批批地方、中央的罪犯、死囚,或是釋放或是減免罪行。

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一片祥和喜慶的氛圍持續了整整大半年,新皇登基,廣施恩澤於天下,或是散錢米於土農,或是減免租庸調稅賦於商賈,或是賜封官職於士子。

皇城內更是一片祥和氣氛,天下祥瑞不計其數,海外祥瑞不計其數,番邦異國使臣不計其數,恭賀獻禮不計其數……雞毛撣子的飛舞……不計其數!

李弘想象過無數次,自己登上皇位之後是如何的逍遙自在,是如何的閱覽江山,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他雖然曾經貴爲太子,又深得太上皇與皇太后恩寵多年,時至今日。

但他從來不知道,登上了帝國權利的巔峰之後,需要受如此之多的掣肘與拘束,甚至,由皇帝變爲太上皇的龍爹,由皇后變爲皇太后的龍媽,對自己的嚴苛,已經到了別人極度羨慕,但他自己感覺令人髮指的地步了。

同樣,原本還能夠與他暢談的臣子官員,如今見到他也不再像從前那般放鬆,一個個如臨大敵,恭恭敬敬,都像是扔進了沸水裡面的蝦米一樣,誰見了自己都是彎腰曲背,謹小慎微。

當然,在全天下的人裡面,怕是也只有父皇、母后、白純三人,在自己面前時,還是向從前一樣了。

“我……朕恕你無罪。”

“起來回話!”

“我……朕恕你無罪。”

“起來回話。”

“我……朕恕你無罪。”

“起來說話,誰讓你跪着了!”

李弘感覺自己已經磨破嘴皮子了,但即便是自己當太子時,還能夠與自己談笑風生的宗楚客、上官儀、敬輝等人,如今見了自己,就像是特麼的……特麼的……總之每次面對臣子的覲見,總感覺自己像是特麼的他家的祖宗牌位,所以才讓他們畢恭畢敬,謹小慎微般對待,深怕失了爲人臣子的禮數。

“陛下,太子妃殿下改封皇后一事兒……。”

“這事兒應該是宗正寺說了算吧?問問他們吧,我這兒……對不起,母后,我知道錯了。”皇帝急忙從蓬萊殿內竄了出來,身後一陣雞毛撣子的殘影在飛舞。

“你再給本宮我一個!朕!朕!朕!這都多久了你還是給本宮改不過來!非要氣死本宮是不是?”武媚手持雞毛撣子站在蓬萊殿的門口,大唐的皇帝陛下躲在當年他與太上皇栽種的參天大樹下,說什麼也不出來。

“母后,您這就不對了,我……朕……兒臣面對朝堂衆臣的時候,表現比在您這蓬萊殿確實要好太多了,不信您問花孟。”大唐皇帝躲在樹後面,就是不敢出去面對皇太后手裡的雞毛撣子。

而蓬萊殿內的宮女、太監,早已經習慣了這些日子以來,宮內雞毛撣子滿天飛的景象,就是那參天大樹的後面,不管颳風下雨,好像都能夠看見新皇陛下的身影,而蓬萊殿的門口,自然是少不了皇太后怒氣衝衝的厲聲呵斥。

“都三個月過去了,你告訴我只是好太多了,我不管你習慣不習慣,如果再敢用其他稱呼,本宮不打……打……你給我過來!”武媚柳眉倒豎,越來越顯豐腴的身材,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風華絕代與萬種風情,在高貴典雅之餘,如今武媚的身上,更多的是一種平和儀態。

也或許,還有手裡的雞毛撣子,依然是與當年一模一樣,只是那早已經包漿的雞毛撣子把柄,無聲的訴說着這些年皇太后對於它的不離不棄,以及它在大明宮內起着的巨大作用。

大來皇女帶着大唐皇室子嗣在李弘登基不到兩個月後,最終被以大唐皇帝嬪妃的名份,迎回到了大唐長安的東宮之內。

甚至不用宗正寺等官署驗證,看着那流落海外皇子的眉目,一眼就能夠看出來,這絕對是大唐皇帝陛下李弘“出品”,絕對不會是假的大唐皇子。

武媚與李治,對大來皇女沒有什麼好感,畢竟,在懷了當初李弘的龍種後,竟然敢不告而別,偷偷跑回倭國把孩子生下來,如此置大唐皇室顏面不顧的行徑,按理說應該在回來之後,第一時間就被送往宗正寺聽候處置的。

但兩人礙於新任皇帝李弘的情面,只能是氣哼哼的把大來皇女晾在東宮從不召見,甚至是在裴婉瑩等人進宮看望他們兩口子時,名冊上依然是不允許出現大來皇女的名字。

不過李治、武媚兩口子也不長記性,既然是對人家的生母都如此冷淡相對了,那麼對人家親生的孩子,卻是好的讓李燁、李葉等皇子、公主嫉妒李男的待遇。

比李燁、李葉小半年的李男,在幾天的時間內,弄懂了東宮他們自己的小圈子的規則後,便開始在其中相處的如魚得水起來。

平日裡規矩、禮儀一點兒也不少,面對李燁、李葉,則是極爲討好,甚至連回到長安後第一天,皇爺爺與皇奶奶賜給他的一些新鮮東西,都毫不吝嗇的拿出來與李燁等人分享。

武媚、李治倒是也沒有白疼李男,在受到李燁的欺負時,也會時不時的從中調和,對於李男的看重,比起他的生母大來皇女,則是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長安城皇城內,最爲著名的便是被稱之爲三大內的太極宮、大明宮以及興慶宮。

所以即便是李弘從來沒有提及過,甚至是還希望他龍爹、龍媽一直住在大明宮內,而自己這個皇帝,一直還住在東宮即可,但不管他怎麼說,都沒有改變李治與武媚的堅持,最終兩口子還是由大明宮,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搬進了興慶宮內,把大明宮留給了李弘。

隨着李弘入主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帝位更迭,終於是順利的完成了交接。

而緊鄰大明宮旁邊的興慶宮,雖然比大明宮規模上小了一些,但其奢華與典雅,卻是更加的適合李治與武媚修身養性。

加上這些年兩口子早就有準備,雖然不曾擴建規模,但裡面的建築風格,以及裝飾則都是代表了大唐最爲精美先進的藝術巔峰。

所以對於李治跟武媚來說,搬入興慶宮居住,他們心裡可是美滋滋的,完全不是皇帝李弘所認爲的那般,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一般。

七天一次的朝會,如今完全沒有了李治幫着李弘處政時期還存在的老人,都變成了新生的面孔,隨着李弘入主大明宮,九寺五監的一些老臣,或是被李弘趕,或是被李治、武媚要,也都紛紛易主,變成了李弘當年所提拔、栽培的新臣。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身處興慶宮的李治跟武媚,才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明白,這個看似不着調,讓自己憂心費神的新皇,竟然在登基前,早就做好了登基後的準備。

原本以爲,隨着李治禪位,李弘登基後,朝堂之上最起碼還會留有大部分的老臣子,但沒有想到,隨着李弘登基後,一些以前一直在東宮崇文館,或者是太子府上擔任無關緊要職務的臣子,一夜之間就成了朝堂之上的重臣。

而經過短短的幾個月檢驗,無論是李治還是武媚,都發現了這些原本看似沒有多大能耐的臣子,原來一直都像是李弘一樣,蟄伏在野,就等着李弘登基之後大顯身手了。

朝堂之上對於大唐水師對倭國處於壓倒性的戰爭態勢,並沒有顯得是多麼的興高采烈,或者是認爲大唐終於可以安枕無憂,可以安心的享受盛世太平了。

無論是中書、門下還是尚書,或者是六部,像是對於大唐水師對於倭國摧枯拉朽的戰爭態勢,早就已經料到了一般,如今在戰事還未結束前,已經提前開始謀劃接下來該如何做了。

而在所有的臣子當中,大部分的聲音傾向於,既然倭國奉我大唐爲上國,自認乃事我大唐的屬國,那麼如今倭國天皇就不該稱之爲皇,這樣豈不是犯了太上皇的名諱?豈不是比我大唐皇帝的名份還要高,與太上皇齊名,豈不是壓制我大唐皇帝陛下一頭?

所以,面對倭國皇室的求和信件,朝堂之上大部分人希望李弘能夠重新賜封倭國皇室,賜封天武天皇爲東海王,並親下聖旨,命其去皇改王,以示對我大唐與陛下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