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謀差事

李弘並未詢問王方翼,對於自己一直把他放在西域征戰部隊的後方,是不是心裡有些不情願。

而是在席間與王方翼跟李敬玄一直是相談甚歡,王方翼則也是隻字不提。

不過倒是說起李弘在西域的功績,他的臉上也是呈現了神采奕奕的神色,大有爲之自傲的意思。

對於接下來繼續駐守玉門關,王方翼更是欣然領命,而與李敬玄同樣被分化權利,搭配治理玉門關,他也未曾表現出絲毫的猶豫跟不滿。

玉門關已經不屬於安西都護府管轄,因此,王方翼與李敬玄搭配治理,也不過是一時之間的權宜之計,等李弘回到長安,自然是還會有朝廷上的變動。

但如今無論是王方翼還是李敬玄,或者現在坐鎮安西四鎮的將領,都毫無條件的服從李弘的任命,恐怕這也是因爲李弘出征西域四年來,戰果輝煌的原有。

每個人都知道,特別是他們這些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知道李弘如今不光只是太子,而且還是戶部尚書兼京兆府府尹兼安西都護府的大都護。

而今又爲大唐立下如此大功,既有鎮壓叛亂、又有開疆擴土,而且還有千里救援,如此功績,如果是其他臣子,恐怕也得是位極人臣了吧。

而現在,太子殿下已然擔任如此多要職,如果要封賞,恐怕除了尚書令一職,已經沒有可以封賞的了吧?

除非是另一種不可能的可能,那就是現在陛下禪位,當個逍遙自在的太上皇,讓如今的太子殿下繼承大統。

但陛下如今不過四十有二,正是春秋鼎盛之年,雖然龍體欠安,一直伴隨着一些小疾,但還不至於已經無力處理朝政,需立刻禪位。

所以,沒有大的意外的話,太子殿下將開天闢地的被任命爲,因爲先帝曾擔任過尚書令,後來一直被擱置的尚書令一職了。

而如果太子殿下被陛下被晉封爲,統轄六部的尚書省尚書令的話,那就真的是一人之人萬人之上。

如此以來,非但可以幫着龍體欠安的陛下朝堂分憂,還能安撫太子殿下立下的碩碩功績。

而這也是這些西域文臣武將,如今爲何會如此聽從李弘安置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自然根源還在六部之的尚書省尚書令上,但卻不是與李弘有關,而是如今,朝臣已經有人在朝堂上提議,因太子殿下功勞過大,自當效仿先帝,而被任命爲尚書令。

沒有人知道,這些朝臣是不是受太子指使,所以纔在朝堂上如此建議。

但有些人因爲等李弘回到長安後,很有可能被任命爲尚書令一事兒,已經興高采烈的不行了,天天往大明宮裡跑,希望能夠在六部謀上一個差事兒。

而最爲樂此不疲,最想謀個差事來乾乾的,便是如今已經十六歲的沛王李賢。

作爲李治的第六個皇子,皇后武媚的第二個兒子,加上容貌俊秀、聰穎伶俐、舉止端莊,也是深的當今陛下李治喜愛。

雖然前兩年與同胞弟弟英王李哲因爲鬥雞一事兒,被御史彈劾,但李治在追究時,只是把做了鬥雞賦的王勃趕出了長安,對於這兩兄弟,則是一點兒懲罰也沒有。

今日經李賢的求情,李治也已經鬆動,默然同意了李賢的請求,再次把原本上一世史書記載的,遠離長安的王勃,召回了長安沛王的王府。

沛王李賢想在六部謀個差事,言語之間甚是懇切,甚至拿出了李弘來作比喻,看着皇兄爲大唐奔波征戰,身爲皇弟的自己深感慚愧,也想效仿之,從而爲朝堂、爲父皇分憂解難。

非但如此,李賢還擔心自己勢單力薄,於是拉上比他小一歲的英王李哲,至於比他倆還小五六歲的李旦,還是算了吧。

那傢伙現在每天還要宮女幫忙擦鼻涕呢,何況才十歲,想要謀個差事兒,根本不可能。並不是誰都能像李弘一樣,在十歲就任尚書一職的。

再者李弘那是太子,早晚要繼承大統的,所以父皇在十歲之年,給予尚書一職,也是無可厚非。

李哲除了玩兒,對於其他的事情,一向是聽從別人的意見多,自己有主見的時候少,要不然在歷史上,也不會被冠以庸弱無能。

所以看着李賢那興奮的眼神,就當成了玩兒似的,興奮的點着頭,就跟着李賢進宮了。

李治對於兩人的孝心,自然是聽的龍顏大悅,大呼:“朕得如此几子,大唐幸事啊。”

但李治看着李賢跟李哲(李顯,爲了好一些區分,大大們別介意)兩人臉上寫滿孝敬的表情,並未在第一時間同意,而是含笑說道:“有此孝心父皇已是滿意,至於想要在六部謀個差事兒,容朕考慮考慮可否?”

兩人見有戲,於是點頭如搗蒜,連忙謝父皇英明。

李治在兩人興高采烈的離去後,也不忍拂了兩位皇子的孝心,便命揚武去詢問尚書省左右丞,張文瓘與趙仁本,是否有其可以擔當的職位。

志得意滿、心滿意足,憧憬着等李弘回來後,三兄弟齊心協力爲他在朝堂上分憂解難的李治,邁着輕快的步伐前往空中花園,今日將在那裡跟皇后賞月。

“今日朝堂之上有何盛事,看陛下龍顏喜悅,定是有得勝凱旋之事兒?”武媚刻意不去往李弘身上猜,那小兔崽子簡直就是個磨人精,一個月的路程,走到現在還沒有到達,成心不知道爲孃的有多想他……想揍他!

李治拂鬚而笑,神神秘秘的搖了搖頭,便在宮女的侍候下先坐了下來。

但好大一會兒的功夫,與武媚除了家長裡短,誰家閨女可配的上皇家,知書達理、書香門第等等的瑣事兒外,武媚竟然未再問他一句。

憋不住的李治開始主動神秘起來,神秘的說道:“皇后你猜,今日朝堂之上,朕有何高興之事兒?”

“猜不到。”武媚冷冷的答道。

李治碰了一鼻子灰,也不尷尬,向剛五歲的太平公主,他最喜歡的公主招招手。

只見正在宮女的陪同下,往小腦門上插滿了鮮花兒的太平,邁着小腿便跑了過來,臨到跟前,突然定下腳步,學着宮女的樣子給李治請安:“奴婢給陛下請安。”

“哈哈……奴婢,你是公主,怎可稱奴婢?”李治一把把太平公主攬進懷裡,捏了捏那粉雕玉琢般的小臉蛋。

這纔對着皇后武媚說道:“下朝之後,賢兒跟哲兒來見朕了……。”

“他倆過來幹什麼?”武媚奇怪的問道。

這後宮之內,兩人好幾天沒有來了,既然去見了陛下,那就應該也來後宮啊,但是武媚並沒有見到,所以這纔打斷李治的話,奇怪又有些驚訝的問道。

李治含笑搖頭,滿足的說道:“賢兒與哲兒雖然不如李弘那般文韜武略俱佳,但其孝心可是一點兒也屬於李弘,如今兩人年歲已大,看朕龍體欠安,處理起朝政頗爲費力,今日前來,則是希望能夠爲朕分憂解難,希望能夠效仿李弘,在六部之內謀個差事兒。”

李治見武媚不說話,於是一邊逗弄着懷裡的太平公主,一邊繼續感嘆道:“兩個皇子自幼便得皇家禮儀之範,又受弘文館教誨多年,聰明才智不亞於李弘,如今兩人修書也已經好幾部……。”

“妾身不同意,妾身認爲絕不可讓他倆參與朝政,哪怕是在六部謀個小差事兒都不行。”武媚這次反常的跟李治唱反調,神情嚴肅,喃喃搖頭說道。

“皇后這是爲何?朕的皇子爲朕分憂,你想想,如果兄弟三人都在朝堂爲朕分憂,而且他們之間向來和睦,如此傳出去,豈不是一段佳話?當年父皇之事,豈不是更能夠被天下百姓淡忘,而只記得朕之英明與韜略?”李治沒想到武媚會第一時間就反對。

但他自然也知道,武媚擔心的是什麼?自然是擔心皇家向來只有權利爭奪,而無親情所在。

但如今,四海昇平、百姓安康,如果皇家皇子間也能和睦,這再次前往泰山封禪,祭天敬祖時,豈不是一段載入史冊、爲李家江山後世樹立一個完全不同於父皇的和睦典範?

何況,父皇當年動玄武門之變,也是情勢所逼,無論是皇爺爺還是兩個皇叔,都有很大的責任。

又豈能是父皇一人所爲之?而父皇在玄武門之變後,一直努力想要實現的,不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一事兒?

如今有機會在自己手裡,實現當年父皇的夙願,豈能輕易錯過?

武媚盯着李治那探究的雙眼,神情凝重而嚴肅,說道:“陛下切勿如此,就算是陛下有意爲李賢跟李哲謀取差事,也需等李弘回來後,詢問過……。”

“此事不必多言,到底這皇位是朕的,還是他李弘的?朕還沒死呢,怎麼就開始想着把朕的皇位傳給他李弘了?難道朕想要任命自己的皇子,還需要他太子殿下的同意不成?一派胡言。”李治突如其來,又在常理的生氣,並沒有讓武媚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