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後記:那些歷史人物的結局

這個故事裡,使用了很多真實歷史人物的姓名和人設關係,以及相關的背景情節。文學作品是在歷史學基礎上發揮和想象的產物,人物和歷史人物絕不能混爲一談,不過在這裡,還是介紹一些相關歷史人物的後續記載,儘量補足這個腦洞的完整性。

李淵第十四子李元軌,兩唐書都有他的單獨傳記,內容也大同小異。他武德六年初封“蜀王”,八年改封“吳王”,這個封號一直持續到故事發生的貞觀九年,貞觀十年再改封“霍王”。按史書的記載,魏徵很早就非常看重李元軌,對着皇帝李世民稱讚他“經學文雅”,所以李世民命這個小弟娶了魏徵女兒爲妻。

李元軌少年時在宮禁中“從太宗遊獵,遇羣獸,命元軌射之,矢不虛發”,他二哥拍着他肩膀說:“你武藝過人,可惜現在沒什麼用處了。當年天下未定的時候,我四方征戰,要是有你跟着一起衝鋒打仗,那有多好。”(聽聽就算了,別當真)。唐高祖死後,李元軌據說表現得非常悲痛哀孝,“毀瘠過禮,自後常衣布,示有終身之戚焉。每至忌辰,輒數日不食。”

貞觀十年,李淵的小兒子們改封了一輪,都被髮到外地去當刺史。李元軌先做“絳州刺史(約在今山西省絳縣、侯馬、聞喜那一帶,與柴紹家籍貫臨汾郡相鄰)”,再做“徐州刺史(也即今江蘇省徐州一帶)”。他在任上不怎麼折騰,基本都在閉門讀書,工作都丟給自己王府的屬官(長史司馬)去做,“謹慎自守,與物無忤,爲人不妄。”在徐州,他有一個平民朋友叫劉玄平,有人問劉玄平“霍王有什麼優點”,劉玄平回答:“沒優點”。爲啥這麼說?劉答:“人有缺點不足,才能顯露出某方面是優點。霍王這人十全十美毫無缺點,我怎麼能說出他的優點長處來?”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逝世,新君李治登基,給長輩兄弟們都加恩了一輪,李元軌也沾光加實封滿千戶(漲工資了),又去做“定州刺史”。這個地方在今河北省中部,再往北幾百裡就是今首都北京,在唐朝,則是防禦突厥等北方遊牧軍團的準前線。高宗朝,李元軌在定州守城打過勝仗,治理民政也頗有善績,高宗李治(大概在他身體尚好時)對這位十四叔也比較敬重,傳稱李元軌“入朝,屢上疏陳時政得失,多所匡益,高宗甚尊重之。及在外籓,朝廷每有大事,或密制問焉。”總的來說,李元軌在貞觀朝是以韜光養晦爲主,在高宗朝則表現活躍很多,李治死後,建乾陵葬事都是有李元軌深度參與的。

但是高宗死後,武氏掌權,李唐的宗室們很快大禍臨頭。垂拱四年,已經有“司徒”這樣三公尊號的李元軌據稱與越王李貞連謀起兵,事情泄漏,被流配黔州(今貴州省一帶),而且遭受重大侮辱,路上是把他關在檻車裡露天行進的,大概走到哪裡都有不明真相的羣衆圍觀看熱鬧。他沒能走到貴州,半路在陳倉(今陝西寶雞一帶)就死了,具體死因不明。

李元軌有七個兒子,長子李緒最有才藝,封“江都王”,做過金州刺史,也在武后時代被殺,中宗復辟後與父親元軌一起追復爵位,李緒的孫子李暉(是李元軌的重孫了)也復位“嗣霍王”,這是比親王低一階比郡王高一階的爵位,專爲親王之子承爵的位子。李暉在玄宗開元年間還做過“左千牛員外將軍”的武官。

李元軌另一個兒子李純封過“安定王”,其餘五子都封爲國公或郡公,總的來說武則天掌權之前,他一家的待遇是很不錯的。

以上,是記載在傳世文獻《舊唐書列傳第十四》和《新唐書列傳第四》裡的內容。近年來,考古界又發現了與李元軌一家相關的幾方墓誌,而且我是在構思完故事開始動筆後,才陸續得知了這些資料(感謝江霏雨、宅宋喵等友好提供),其中有一些很巧合的地方,也可以說說。

首先有一方《唐江都郡王妃裴氏墓誌》,收入年出版的《秦晉豫新出土墓誌搜佚》,編著者趙君平、趙文成。這位江都郡王妃裴氏,就是李元軌長子李緒的正妻,她祖父裴寂,父親裴律師,母親是高祖女臨海長公主,就是我正文故事裡“十七公主”的原型那位。注意,李元軌與十七公主同母,純屬設定,沒有史料來源的,但是這方墓誌顯示,李元軌的長子真的娶了臨海公主的女兒裴氏爲正妻。

當然,李元軌與臨海公主再怎麼也是同父的親兄妹(或姐弟),他們的子女是姑舅表兄妹,在古代一直有表兄妹通婚的習慣,這個巧合也不算太奇怪吧。裴氏生於貞觀二十二年左右,應該比李緒小不少,出嫁當是在高宗年間。武氏時期,她作爲李唐宗室王妃和公主女,逃不過噩運,墓誌雲“妃庭掖見拘”,被關進專收罪人家眷和宮婢的掖庭宮。裴氏的身體運氣都不錯,在裡面苦熬到中宗復辟,又放出來復位回家,最後以七十六歲高壽死在唐玄宗開元十二年。

還有一方《大唐故安康郡太守李府君墓誌銘並序》,透露了李元軌家的更多史實。墓主名叫李綱,是李元軌的第五子,早年封爲南陽郡公。他墓誌開頭就是“太宗之愛季(弟)曰司徒霍王元軌……”。

李綱生於貞觀年間,還是個小孩時見過太宗,得了個“贊善”的東宮職銜。他母親魏氏王妃(至少是他嫡母,很可能也是生母),比唐高宗去世得早,大概算一家人裡最幸運的。在高宗主政期,李綱做過三州的別駕,他結婚的正妻是魏徵的孫女、魏徵次子魏叔瑜的次女,也是娶了自己的表姐妹。

武后清洗李唐宗室時,李綱被流放到梧州(在今廣西),當時是蠻荒煙障之地,他墓誌委婉地說他在那地方跑走去修道了,“稅骨於異鄉”,最後哪年死的都不知道。李唐復辟後,追贈李綱爲金州刺史,他有一個兒子李志悌還在世,跑去南方居然找到了父親的……不知道是遺骸還是骨灰吧,先奉歸暫時葬在臨汝郡,再後來又於玄宗天寶年間遷葬京城少陵原。

李綱夫人魏氏,可能更慘點,夫家出事以後也“配入宮掖”,還出家做了尼姑,“冀百燈以剜身,持一香以焚頂”。她沒有大嫂的運氣,沒熬出來,也不知是什麼時候死的。死後“葬宮人塋”,後來怎麼也找不到墳頭所在了。天寶年間李志悌想給父母合葬,只能拿件衣服招魂而祔。

下面說魏家的情況。

魏徵本人不用多說了,千古諫臣榜樣。他死後雖然皇帝李世民衝他發過脾氣,但是絕對沒後來編造的什麼“毀墳砸碑”那事(只是一度把碑推倒,很快又立起來了)。魏徵的兒子們也都一直在做官,長子叔玉襲爵鄭國公,爲光祿少卿,魏叔璘做到禮部侍郎,“武后時爲酷吏所殺”。魏叔瑜做過豫州刺史,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與外甥初唐四家之一薛稷齊名。魏徵的五世孫魏謨還當過唐宣宗的宰相。

魏徵長子叔玉,後來一度差點娶長孫皇后的親生最幼女衡山公主,也是李世民發脾氣那陣子給毀婚了。故事裡設定他父母付了三萬絹給他定下崔家小女兒,如果一定要圓一下情節“與史書相符合”,那可以繼續設定崔家小女兒沒過多久病死,當時幼童的死亡率確實是挺高的……於是魏家人財兩空,魏徵繼續巴望給長子找五姓高門婦,一直又拖到自己臨終前,也沒能再買下一個。

長孫皇后死於貞觀十年五月,她丈夫李世民悲痛萬分,此後終生沒再立皇后正妻,甚至妻子死後十三年內他的後宮都基本沒再生育子女——唯一不確定出生時間的是他最小的兒子李明,其生母就是李元吉的正妻楊氏。李明之上的趙王李福,其墓誌已出土,生於貞觀八年,其時長孫皇后尚在。至於李世民的女兒們,按《新唐書公主列傳》的排行,最幼女第二十一公主是長孫皇后親生。以上資料,目前還沒有更新的墓誌等能推翻,可待後世繼續研究。

李承乾在母親死後,與父親和四弟的關係持續惡化,終於在貞觀十七年,象小孩子過家家似的謀劃了一場“殺父逼宮造反”。雖然沒對皇帝造成任何實質性威脅,但是計劃已經有所行動,不能無視。他還又拖了四弟李泰下水,最終兄弟倆一起被貶黜,剩下的唯一同母小弟李治成爲最大贏家。他們的父親李世民也因此事受到極大刺激,身體健康江河日下。

李承乾正妻太子妃蘇氏,在史書上沒留下多少痕跡。《冊府元龜帝王部?慶賜》中有一條:“(貞觀)九年正月甲申,皇太子承乾納妃蘇氏,宴羣臣,賜帛各有差。”全唐文中還有《冊蘇亶女爲皇太子妃詔》,從中知太子妃是“秘書丞蘇亶長女”。《魏鄭公諫錄》卷五里有“皇孫載誕侍宴”一冊,記東宮生子後“太宗幸東宮,置酒極歡”,羣臣奏稱中有“東宮先誕首嫡”的詞句。《冊府元龜帝王部?褒賢》將此事時間記在貞觀十二年三月,從敘事習慣來看,這很象是蘇妃爲李承乾生下了嫡子。

但是他們夫妻倆的感情,恐怕難說有多好。那個時候史載李承乾在寵愛太常樂童(皇家音樂機構的少年員工)稱心,“與同臥起”,二人是情人關係。後來稱心被李世民怒殺,李承乾非常憤恨,“於宮中構室,立其(稱心)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於苑中作冢,私贈官樹碑”,父子關係因此進一步僵化疏離。

李承乾至少有三個兒子,分別叫李象、李醫、李厥。其中李象的兒子李適之,在玄宗朝做到宰相,也在那時候把死在流放地的祖父李承乾墓遷回太宗昭陵陪葬。當時李承乾妻蘇氏連墳墓棺骸都找不到了,也是“招魂合祔”。記述此事的《唐故恆山愍王墓誌銘》昭陵已出土。

平陽公主、她的丈夫柴紹、她的兩個兒子柴哲威、柴令武,都是歷史實有人物。柴紹於貞觀十二年去世,追贈荊州都督,諡號爲襄,唐人按習慣會稱爲他“譙國襄公”。

他的長子柴哲威襲爵譙國公,唐書中只說他做過右屯營將軍,受弟弟柴令武夫婦謀反案牽連,一度被流放到嶺南,又被重新起用爲“交州都督(治所在今越南)”,死於任上。但近年也發現了柴哲威的更多材料,新疆吐魯番南郊出土了一件唐永徽五年《天山縣南平鄉令狐氏墓誌》,其中記載貞觀二十三年九月,柴哲威的職銜爲:“使持節西、伊、庭三州諸軍事兼安西都護、西州刺史、上柱國、譙國公”,目前資料判斷他是有唐以來的第三任安西都護,管轄範圍是今新疆至中亞一帶。

在韓國,還發現了“柴將軍精舍草堂碑”,碑文記載柴哲威於高宗龍朔年間,以“含資道總管”的職務,參與了唐軍征服朝鮮半島的戰爭。由此可見,在唐高宗時代,柴哲威東征西討,是很不錯的方面大將,雖然不算太出名,也不辱沒他父母的赫赫功績。

相比之下,他弟弟柴令武較遜色。柴令武娶李世民第七女巴陵公主(顯慶中追贈爲比景公主),做過太僕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永徽四年夫妻倆一起捲入與高陽公主及房遺愛謀反案,雙雙判死。

吐谷渾戰爭在貞觀九年結束,是代國公(後改封衛國公)李靖一生的最後一戰。唐朝廷扶持老可汗伏允與隋和親公主的混血兒子慕容順,立爲吐谷渾新可汗,但是慕容順華化太嚴重,其族人不服,在唐軍撤退之後就殺了他。唐朝廷繼續扶持慕容順之子慕容諾曷鉢爲下任可汗,並封了一位宗室女爲“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去和親。但這時候吐蕃的勢力興起,其首領就是赫赫有名的松贊干布,他用各種手段去佔了吐谷渾故地那片肥美牧場,把諾曷鉢和弘化公主夫妻倆趕走,夫妻倆倉皇逃回長安,在唐都城過完了下半生。

李世民的五姐桂陽公主(後改封長廣公主),晚年過得並不如意。先是她與前夫生的兒子趙節捲入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案,還連累後爹楊師道吃掛落。然後貞觀二十一年,楊師道去世,五公主也差不多同時期去世,她與前夫生的姓趙的兒女,和與後夫楊師道生的兒子楊豫之,爲爭家產官司一直打到皇帝李世民跟前,當舅舅的李世民都覺得丟臉,派長孫無忌去給他們料理分家。

這還不算完,楊豫之這惡少在守母喪的時候,跟小姨媽永嘉長公主(高祖女)通姦,結果被小姨夫竇奉節當場抓姦,割去他耳鼻活生生打死。這醜聞鬧得太大,李世民只能令妹妹永嘉長公主與丈夫竇奉節離婚,對這妹妹也很冷淡。到高宗時期,永嘉長公主改封房陵大長公主,再嫁賀蘭僧伽,死後陪葬高祖獻陵,有墓誌銘可查。

最後,來說說李唐家這些王子公主們的命中剋星大魔王——女皇帝武則天。

她的母親姓楊,就是故事中最後一部分所敘述的,隋觀王楊雄的親侄女、唐觀國公楊恭仁和五駙馬中書令楊師道的堂妹。這位楊氏,按她女兒武則天欽定的史料逝世年齡推算,嫁給武則天生父武士彠做繼室夫人時,已經年過四十,四十歲前的情況無載。

楊氏嫁給出身低微的幷州(今山西太原)商人、唐朝新貴武士彠後,只生了三個女兒,一般認爲武則天是第二女。武士彠原配前妻的兩個兒子,與繼母楊氏不和。武士彠死於貞觀九年,當時他在湖北荊州任都督。死後家裡開掐,楊氏帶着女兒回到長安居住,那年武則天十二歲。

兩年後,約在貞觀十一年前後,十四歲的武家第二女因“有才貌”“美容止”,被選入宮中,封爲才人,終貞觀朝未再晉升,無寵無子,並在太宗死後被送入感業寺出家爲尼。

但那時候,她已經引起了比她小四歲的新皇帝李治的眷戀留意……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十七章懷春少女的筆跡第二十一章長空之戀(下)第二章魏叔玢的姻緣第四章翠雲峰望樓(下)第二十二章附註:第二十四章龍馬鎏金壺(上)第二十二章新入宮的魏妃(下)第三十三章王子們又要造反(下)第三十一章太上皇山陵崩(下)第十八章東宮之夜第三十章李元軌的抉擇(上)第四十四章尾章(4)第八章附註:第二章魏叔玢的姻緣第三章三味真火煉靈藥(上)第一章魏叔玢定親(上)第十六章附註:第七章前隋蕭皇后第十八章附註:第三十一章太上皇山陵崩(下)第十六章永安宮詞(下)第二十七章萬善尼寺(上)第十六章一隻叫“阿豚”的猛獸第二十九章玄武門(下)第三十章李元軌的抉擇(上)第七章洗不掉的血污(上)第四十四章尾章(4)第十八章東宮之夜第十七章奇技啥巧碾壓(下)第十八章大安宮第二十三章螺子黛(上)第三十三章王子們又要造反(下)第十六章平陽長公主駙馬第十五章皇弟與皇子第四十章真兇(上)第三十五章太子大亂鬥(下)第二十八章楊家有女(下)第十七章半路殺出程咬金(上)第十三章塵世樊籠(下)第四章附註:第八章渭水寒(上)第十二章“天子賜賻光耀門楣”第四章翠雲峰望樓(下)第三十一章楊信之的身份(下)第二十一章貞觀之治(下)第四十二章尾章(2)第二十九章血玉韘的主人(上)第二十九章玄武門(上)第十三章塵世樊籠(上)第五章平生首殺(上)第四章附註:第二十一章宮人斜第十七章附註:第十章十七長公主駙馬(下)第二十五章李元軌束手(下)第十二章李元軌典身借貸(下)第二十八章太子妃的生日賀禮(下)第一章李元軌求婚第八章大唐親王入贅蕃邦(上)第三十一章楊信之的身份(下)第二十一章宮人斜第十五章血海深仇第二十四章夜襲大安殿第二十六章平陽昭公主(上)第十一章趙王妃第四章趙王妃成禮(上)第二十四章龍馬鎏金壺(下)第二十二章感業寺大火第三十一章楊信之的身份(下)第三十五章太子大亂鬥(下)第十七章奇技啥巧碾壓(下)第一章魏叔玢定親(上)第四章附註:紫虛觀……李元軌隱隱感覺事情不妙,第一章魏叔玢賣友(上)第十一章趙王妃第五章失蹤的豹奴第三十五章太子大亂鬥(上)第三十一章楊信之的身份(上)第三章附註:第六章李元軌殉葬(下)第二十七章萬善尼寺(下)紫虛觀……李元軌隱隱感覺事情不妙,第一章魏叔玢賣友(上)第十八章東宮之夜第十章長孫皇后第二十三章選擇弒君殺父第十四章血玉韘的來歷(下)第二十七章萬善尼寺(下)第十一章魏徵欲斬龍第十六章塵埃不見咸陽橋(下)第五章程咬金逼婚(下)第九章附註:第十七章半路殺出程咬金(上)第二十六章冤家路窄(上)第十五章魏叔玢勒索借貸(上)第二十一章趙氏孤兒第十三章附註:第十五章血海深仇第十一章李承乾的獰笑第二十五章血玉韘第二十章往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