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 新政

這新政可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呀!

大家盼得都快得頸椎炎了!

其實早一個多月就已經可以頒佈了,韓藝最初預計的也就是那個時間,但是因爲李治的身體,就一直拖到現在,別看這只是一個月,但是對於只有一年多時間的朝廷,這一個月可也顯得彌足珍貴。

但不管怎麼樣,這新政可算是頒佈了!

許多人都是長鬆一口氣,不管是好是壞,你也得發出來,否則的話,大家對於未來都充滿着不確定,幹什麼都放不開手腳。

而新政的核心內容就是印花稅,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着這個核心在轉。

大家最爲關心的自然是農桑之稅,目前這農桑稅還是國家的根基所在,這個稅幾乎涉及到每個百姓,每個階層,但是這個與宣傳的內容差不多,還是繼承均田制的稅額,只不過是按照畝數來算的,以均田制以前的稅額和田畝數爲基準,上下以一定比例增加或者減少。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差別,這增加的比例那是恆定的,好比說,如果一畝地繳納一斗糧食,那麼一百畝地就一百鬥,但是在基準以下,這稅收是遞減的,你擁有四十畝地跟二十畝地,那就不是一倍的關係,是好些倍的關係。

這個其實就是保護小農的同時,也不再增加地主的負擔,如果按遞增來算的話,那些地主真的會瘋了。

新政頒佈之後,地契是必須要印花的,不印花的地契那就是一張廢紙,土地自然而然的都是歸國家所有,律法明確的規定了這一點。

等於就是將那模糊的區域給擦了,以往國家分配出去的田地,經農夫之手,又落到了地主手裡,大家都不知道這土地該算是誰的,印花稅頒佈之後,要麼私有,要麼國有,不存在第三個可能性。

爲了讓印花稅更加令人信服,法案中還規定,但凡發生天災,百姓沒有收成,就自動免稅,這是印花稅中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釋,不再有官府、朝廷決定是否該交稅,沒有收成,就不需要交稅,這是促發性的。

這農桑稅是國家之根本,在印花稅之中,它是屬於特殊稅種。

絕大部分的印花稅額還都是定在千分之一,不足一千的,也都按一文錢的來繳納。

但是也有些契約,得繳納非常高昂的印花稅,最高印花稅就是奴婢交易和土地交易。

說是奴婢,其實是但凡涉及到人口交易的印花稅那是最高的,比土地的印花稅都還要高,只不過前面有奴婢法案,基本上就是將奴婢法案改成印花稅,但是,這個印花稅是強制性,不能不印花,就跟土地是一樣的,不印花那是違法的行爲,其它的交易,你可以不印花,只要你信得過對方。

而且不管是買賣田地,還是買賣人口,都是由買方來承擔這印花稅,絕大部分的印花稅都是雙方來承擔。

還有一點,大家沒有想到,就是作坊稅並沒有完全取消,只不過是按照地價來繳納稅收,至於你生產多少商品,那不管你,這稅雖然也是年年都要繳,但是稅錢真心不高,是非常低的。這麼做都是爲了促使地方州縣重視商業,因爲作坊是按地契來徵稅,那麼長安來商人去揚州建作坊,稅當然是屬於揚州的,也就是說,這作坊建的越多,作坊稅就收得就越多,官員的政績就越好,地方官府的盈利多,因爲印花稅多半是給官府作爲補貼的。

如果以生產的財富來徵稅的話,那勢必會導致物價上漲,這羊毛始終出在羊身上,目前大唐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

可是如何確保印花稅得以執行,那麼就是成立稅務局,這個大家也略有耳聞,但是具體細節,大家還都不知道。

稅務局的唯一職權,那就是調查偷稅漏稅,但是他們只有調查權,不具有任何的執法權,這個司法權還是在御史臺、刑部、大理寺、民安局手裡。

這個也是要限制稅務局權力過大,以及讓他們相互掣肘,因爲律法這東西,決計不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必須得相互制衡,如此律法纔會更加公正一些,要說絕對公平,那也是狗屁,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這稅務局如何去調查,怎麼去查,是一年一度,還是半年一度,全都沒有說。

但同時又頒佈了非常嚴格的稅務法案,至少至少都是五倍的罰款,最高可以達到一百倍的罰款,就是你漏稅越多,那麼罰款的倍數就越高,這個還是狄仁傑想出來的辦法,其實還是在保護百姓的權益,大地主誰偷那一文錢稅,丟臉不丟臉,他們要偷稅,至少也得幾十貫上百貫吧,那就罰得你傾家蕩產,百姓的話,即便偷稅,也肯定不多,罰款相對而言就比較輕一些。

若官員牽扯其中,那至少都是免職處理。

稅務局不受地方州縣管轄,只聽命於中央,地方官員跟他們沒有什麼瓜葛,職權而言,雙方是平級的。

除了罰款以外,還頒佈了信用等級,就直接印在戶籍上,從新政開始,戶籍將會變得非常重要,你要是沒有戶籍,那除了你的性命受到律法保護之外,其餘都不受到保護,什麼勞工法案,什麼教育,統統都與你無關,別說科舉,你連田地佔有權都沒有,因爲你沒有戶籍,那你沒法繳稅,你不繳稅,朝廷只能出於人道,保護一下你的性命。

共有五個等級,最低等級,就連立契的資格都沒有,這種人立下的契約,朝廷都不給於保護,誰要跟他們簽約,所有後果自己承擔,就算你想繳納印花稅,朝廷還不讓,任何與朝廷有關的事務,這些人沒有資格參與。

要三年才能夠恢復一個等級。

當然,這口頭說謊不在信用範圍內,一定是要違反神聖的君子契約,這信用等級纔會受到影響。

這裡面的法治思想是非常重的。

這樣就是引出了戶籍問題,必須得更換戶籍,朝廷是規定三年之內,所有的中原百姓,全部都得更換全新的戶籍,這其實也給了那些以前爲了逃避稅收,隱藏自己戶籍的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以前的賬都不給你們算,大家都重新來過。

這一系列的法案下來,意思是非常明顯的,你們偷稅是可以的,只要別被逮着就行,逮着你們就是等着鉅額的罰款吧。

又規定了五年重新商談一次稅率,這個也是便於朝廷的宏觀調控,其實新政中的很多法案都還沒有定死,大家還是可以商量的。因爲朝廷提倡信用,那麼首先朝廷自己就不能隨便的出爾反爾,但是朝廷怎麼可能將自己給限制死了,五年重新商討一次,主動權就始終在朝廷手中,再怎麼樣,朝廷也就是忍五年而已,五年之後,那就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這個就還算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只不過大家聽到這些懲罰,有些嚇人,太狠了一點,但還算是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而在新政之中最爲勁爆的消息,那就是皇帝帶頭交稅。

不管自哪個朝代以來,李治肯定都是第一個繳稅的皇帝。

那麼換而言之,皇帝都繳稅,誰還有能免稅。

也就是說率土之濱都得納稅,新政頒佈之後,那就不存在什麼免稅戶,就連皇室宗親的食邑制度也都隨之改變了。

在周朝的時候,那些親王都有封地,等於各自都有軍隊,到了唐朝,親王對於食邑只有經濟控制權,唐朝親王的上限是一千戶,也就是說這一千戶的稅就都是屬於親王的,就是當做工資發給他們,但是是親王自己派人去收稅,這其中當然會有壓迫,也有人超過了一千戶,但是如今,基本上可以說是廢除食邑制度,就是完全作爲工資發給親王,由國家統一收稅,然後再發給那些親王,親王不具備收稅的權力,但是不少他們一文錢,該是多少就給他們多少。

這也不知,這親王所佔有的土地,統統都要繳稅。

wωw◆Tтkǎ n◆¢ ○

其中還包括軍籍戶。

但是,朝廷在其它方面,給予軍籍戶各種福利,根據軍籍戶的出征次數,戰功,來確定的福利的多少,但也不是給錢,朝廷也沒有什麼錢,主要就是教育和借貸,醫藥方面,也有一定福利,但是不多,軍籍戶從金行、元行的小額貸款,是不用支付利息。

而且立下戰功的士兵,過年都給福利,等於將這筆賬算下來,軍籍戶反而是因此得利的。

在這一點上,李績他們一直都在宣傳。

除皇帝之外,還有一羣人也是頭回被要求繳稅,這就是佛道等教派。

這是佛教入中原以來,頭回被要求納稅。

另外,新政之中,也包括勞工法案,也就是說,新政頒佈之後,勞工法案就得全國執行。這個也跟印花稅有着密切的關係,三百文錢月薪,那是最最最最基本的,比這個低那就是違法的,但是工人也得繳稅,最低繳納四文錢的稅收,工資越高,繳納的稅也越多,這個是按照雙方簽訂的僱傭契約來定的,但是印花稅的性質那是雙方來承擔,只有土地和奴婢是買方一方承擔,也就是說,僱主得幫助工人繳納一半的稅,這個其實不多,比起租庸調製,可是要低得多。

因爲商人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個也很難去調查,韓藝就將商人繳納的稅,放到其它方面,但是商人還是比要地主幸福。

除此之外,長安、洛陽、揚州、睦州、萊州、青州,等等一些商業發展迅猛的城市,大部分的印花稅都必須得上繳給朝廷,就連印花的方式也有別於其它的州縣,像那些窮困的州縣,官府蓋章就行,不需要其它的手續,商人立契的所得之錢就全當做官府的補貼,不需要上繳朝廷。

而那種商業發達的城市,印花稅肯定是非常多的,當然不能全部給官府,這其中有所監督和限制的。

首先,這些地方都是採取中央給予的特殊印章、顏料,以及貼花,大數額契約就必須採用貼花,這個貼花是中央專門生產,是宮中秘方做出來的,但不是官府負責出售,而是由金行和元行負責銷售,也就是說都不需要去官府,直接去金行或者元行購買就行了,金行、元行也沒法從中撈錢,因爲你繳納上來的錢,得與貼花使用的數量吻合,這一部分稅錢就直接通過金行、元行上繳到長安,經濟發達的城市肯定有金行或者元行的。

幫助朝廷幹這些,金行和元行都是不收錢的,包括前面發放的國債,換來的就是朝廷對於金行、元行的政策支持,這其實就是一種交易。金行、元行是不需要繳納印花稅的,但是朝廷承認它們與百姓簽訂的一切契約都在律法保護的,如果金行違約,你就可以上官府告金行,不需要印花。

如果根據印花稅最終解釋來看的話,百姓去金行、元行存儲、借貸,那都是屬於契約關係,得繳納印花稅的,可問題是如果百姓存取一次錢,就得繳納一次印花稅,這金行、元行可是受不了,百姓也受不了的。

最後還有兩個附加政策,這兩個跟印花稅倒是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非常重要,而且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就是朝廷明確表示將會拿出一成的稅收用來普及教育,這還只是國庫的支出,還有很多政策方面,都與普及教育有關,好比作坊地區,當作坊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要擁有學院,不建學院,就必須關門。

城市也是如此,經濟發達的城市也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學院,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印花稅收入就越多,這得用之於民啊。

至於第二個附加政策,就是李弘提出來的,減輕士兵的連坐之法,酌情而定,並且赦免以前因爲士兵逃役,而被連累的家屬。

這個建議,雖然是太子提議的,但李治是知道的,並且非常欣慰,還特地派人去告訴韓藝他們,一定要寫明,這是太子提議的,跟你們沒有一點關係。

因爲李弘的這個政策,只有施恩於人,是不會得罪任何人的。

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算到了開始,沒有算到結尾第二百六十六章 生氣了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交接儀式第三百五十五章 赴任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趕鴨子上架第八百九十二章 諫逐客書第二十三章 做女人真好第二千零二十一章 輕鬆應對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沒有人忘記你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被忽視的功勞第八百一十四章 鋒芒畢露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 復出之路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皇天不負有心人第一千四百把十八章 不拆一樁婚第三百一十一章 可以做,但不能想第二百二十八章 流水線模式第九百一十九章 金融風暴第八百二十四章 沒法愉快的玩下去了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夢想的力量第三百二十二章 家有賢妻第一百三十四章 闖大禍了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以身作則第九百九十三章 負心漢第五百二十三章 衝動是魔鬼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 不講道理有怎樣第六十章 從自己人開始騙起第六百六十三章 乘你病,要你命。第八百三十五章 朝政重地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浴火誕生第一百零八章 空城計(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分化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令人糾結第二百三十一章 出絕招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天意讓我遇見你第六十六章 我是冤枉滴!第五百一十章 黑名單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教育不分貴賤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插着翅膀的夢想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相信我,是你們唯一的出路第一千八百九十章 貨幣的誘惑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坑爹的盟友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其鳴也哀第五百二十六章 統一戰線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謙謙君子第五百九十五章 貴族精神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你真是一個混蛋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 十年磨一包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一意孤行第九百零九章 財神爺第七百四十六章 我本將心向明月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變本加厲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唯有棋子是永恆的第一百零一章 奇聞第八百零四章 孤軍奮戰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以德報怨第六百二十六章 怪我太出色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錢第七百八十七章 都是套路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大統一進程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反戈一擊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插着翅膀的夢想第三百零九章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彩虹餅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強大的控制力第三百九十三章 世事無絕對第二百一十六章 才子佳人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好聰明的女人第七百一十二章 善意的謊言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 純粹才能偉大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一十二章 吃三家飯第四百七十二章 飛上枝頭變鳳凰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幸福的日子快要倒頭了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敗家女王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令人糾結第二千零七十一章 以和爲貴第四百一十七章 危機來襲第二百九十二章 天子相邀第二千零七十二章 你到底要我怎樣第二千零二十三章 瓦解第一千八百九十四章 這不是錢,是藝術品第五百一十七章 辯論大賽(下)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食君之祿,爲君分憂第一百三十八章 去長安?第四百五十三章 事故頻發第三十七章 騙與騙第四百五十九章 羞辱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受益匪淺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都是我的錯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 全盤計劃第九百三十三章 遊園驚夢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坐地起價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不入虎穴第六十八章 no zuo no die第一百四十六章 楊家家主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望梅止渴第四百一十一二章 依法護民第八百三十四章 維持現狀?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大奇聞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天意讓我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