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定局

雲集汝州的地方州縣官吏,很快就感受到了新衙門帶來的不同之處。最明確的一點,他們跟“星漢銀行”以及武漢諸行業龍頭的談判,每一個成文落在紙上的字,都是有交通總局或者說路政總署這個衙門來背書。

而交通總局或者說路政總署的背後,不是什麼省部,而是帝國的最高權力。

聖人言出法隨,在國朝體制中,當聖人的想要賴賬,其成本也是最高的。當然,真要是想要賴賬,短期內也的確無人可以制約。

但放大到一段時期內來看,那麼最低也是“罪己詔”,最高嘛……楊廣死了也沒多少年。

大業年間武裝討債的高門寒門庶民,那是數也數不清。

“這杜相公的官署,名稱還未定下來?”

“事涉責權,油水大得很,一字之差,你可知道說不定就是百幾十萬貫上下?這如何敢輕鬆定奪?必是要錙銖必較的。”

叫“交通總局”,那隻要是涉及到“交通”,就能伸手。叫“路政總署”,那顯然只要是有路的地方,都能劃拉一下。

說到底,這年頭除了陸路,還有水路。

水上交通就不是交通?遠海貿易的海路又怎麼算?

發散思維出去的話,新衙門的管理範圍,那是相當的巨大,由不得不掙扎一下。雖說這種掙扎,本來也就是“一家人”的分餅大業。

“武漢那邊,似是交通總署?”

“武漢是便宜行事,各官署並未定製,多是府內差遣。朝廷編制之本官,和差遣無甚關係。”

“說起來,武漢看似制度繁複,實則制度無甚定數。靈活多變,獨此一家啊。”

樑縣官吏扎堆的地方,此時到處都在議論,思維都在飛快地發散。想法碰撞之後,官吏們的思考方式,也不得不進行適應改變。

在刑部組織人手調查張德在樑縣遭受刺殺的當口,朝廷的正式公文開始下發,新部門的名字徹底確定。

馬周的相印在上面蓋了章,弘文閣的大佬們也跟着署名,連剛上位的“警相”秦瓊,也在上面簽了字。

爲此事背書的中央大佬十分齊全,代表了整個帝國高層的共同認識。

“來了來了來了!朝廷公文已經下達!”

“甚麼公文?”

“名字定下來了!”

“甚麼名……是‘交通總局’還是‘路政總署’?!”

“交通總局!”

“如此說來……”

“還沒完!還沒完!馬相公還提擬交通總局試行一段時期之後,便更名爲交通部!”

“甚……甚麼?!”

在樑縣的地方官僚消息遠沒有京官靈通,雖說汝州距離洛陽也就是一腳路。不過京中官吏,已經在猜測第八部是警察部還是交通部。

甚至有的搏戲場所,已經在關撲博彩這第八部是哪個,賠率還相當的不錯。

不過底層最早確定是交通部的,卻是將作監的小吏們,因爲交通部的腰牌、印鑑之類,都要立刻着手定製。

所以外界在傳得沸沸揚揚的當口,將作監已經知道了結果。

實際上開出第八部是警察部和交通部這個投注博彩口的東主,就是將作監的吏員們。

略作引導,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如此說來,杜相公就是杜尚書了?”

“設不設尚書,還不好說,不過現在也就是個名頭。警察衛大將軍翼國公老大人,不也是警察總監麼?”

至於教育部總理大臣……那更是跟尚書不搭界了,也沒見孔總理不爽啊。

“連增二部,這朝臣怕是越來越多。”

“總是要增的,只是換個名頭。”

有的老油條看得很清楚,除非皇帝春秋鼎盛,辦公能力超強,那部門少一點就少一點,權力攥在手裡就行。但現在皇帝身體不行,皇后又是半路出家的執政,在保證權柄的同時,肯定要分散底下的權力分配,這樣才能劇中調停,依然是老大中的老大。

新增教育部、交通部是爲權力服務,改制弘文閣也是爲權力服務,馬周成爲點頭相公,也只是皇權的現實需要。

至於說馬周通過自己的能力,依然能實現一點“相權”,只不過馬周的業務水平高,加上在帝國內部也頗有人脈,而且還獲得了女聖陛下的信任。

提擬交通總局以後更迭爲交通部,不管將來交通部如何,都要記馬週一份人情。

雖說對帝國高層來說,這本來就是註定的事情。

但舉手之勞也是勞,這倒是無可辯駁的。

樑縣城中沸沸揚揚的當口,張德則是悠哉悠哉地聽樂工彈了一曲《開封有個包青天》,“周氏琴”只是伴奏,主要還是靠胡琴。

惡趣味的老張大馬金刀地坐椅子上,左手“馬漢”擼子,右手“王朝”噴子。

黑洞洞的槍口着實有點嚇人,樂工們壓力很大,總覺得這個江漢觀察使老大人是個不可捉摸的“癲子”。

惡趣味結束之後,“周氏琴”也就放在樑縣吃灰了,老張根本不喜歡聽音樂。非法穿越之前,貓工地上聽歌,因爲耳鳴的緣故,也就是聽個“不仁狄仁傑流”。

所謂“不仁狄仁傑流”,也就是“如果我是狄傑你會愛我嗎”這個流派。

可惜想要弄出這個流派……總歸是繞不開電路元件的,所以說,小霸王其樂無窮,這是大道,這是真理啊!

“宗長,車馬已經妥當,甚麼時候出發?”

“走吧,都這光景了,也無甚要緊事情還要老夫在場。”

朝廷也設置了專門的對口衙門,工部完成瘦身之後,“星漢銀行”未來的很大一部分投資,就會和交通部打交道。交通部爲工程項目背書,不至於地方政府賴賬,“星漢銀行”雖然也不怕地方政府賴賬,但處理一個個麻煩事情實在是消耗資源,有了交通部,能節省太多太多的精力。

至於以後哪個州哪個縣換了領導班子,他們同意原來的工程項目也好,不同意前任的業績也罷,“星漢銀行”是不愁的,打官司打不到他們頭上去。哪怕底層勞工鬧事,也只會拆了縣衙,關他們“星漢銀行”屁事?

“‘冠軍侯’差人來信,說是正在龍門遊玩,宗長走官道的話,可要前去龍門?”

“龍門?”

“伊闕。”

龍門這個名稱由來並不長,也就幾十年,不過龍門和洛陽是有關的。

因爲洛陽城和長安城不同,整個城市的佈局有點偏,偏的原因,就是正南方向要對準龍門山。

所以洛陽的中軸線,其基準和經緯無關,和洛陽南的龍門,也就是伊闕有關。

楊廣當年定下龍門這個名字之後,民間也就多稱呼“龍門”,不過高層還是很少這樣講,大多還是稱呼伊闕。

這地界,和虎牢關一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伊闕之戰”,白起幹掉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就是在這裡。

圍繞洛陽這個“風水寶地”,周圍就沒有不是古戰場或者不是大打特大的地方。連當今皇帝發家致富的關鍵點,也是洛陽之戰。

伊闕東南就是大谷關,不過現在基本廢棄,雖說還設有一鎮,但基本就跟地方雜兵一樣,主要業務是物流運輸。嵩山、少室山等地的糧食運輸,就是他們承包下來的。

“三郎終於得空了?”

“‘冠軍侯’應酬極多,也是藉故出遊,避開酒席。”

“哈哈哈哈……”張德哈哈大笑,拂鬚道,“他自詡海量,這光景,也是喝怕了。”

程處弼哪能不怕,他的確是海量不假,三五斤灌水一般,可天天三五斤灌水,那就真是灌水了。

饒是他沙場戰將,一度落跑到太子那裡“敘舊”,其實他敘屁箇舊,除了“程立雪門”那會兒跪舔過李承乾,後來李承乾在他這裡就不值錢。哪怕現在李承乾成了“東海道大行臺”,但關他屁事,他馬上就要去天竺,給帝國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跑李承乾那裡,也是喝酒要少得多,畢竟敢在儲君面前裝逼拿捏的老流氓,終究是少數。

程處弼可以不鳥自己親爹程咬金,但尉遲恭讓人過來,說是過府吃酒,他能不去?

西軍的海量,跟北軍的海量比起來,那就是弟弟。

北軍打仗未必有西軍那般厲害,可喝酒,那真是天下第一。就北軍待得那地方,入秋之後,到立夏之前,哪天不喝酒?

不喝可能就冷死了。

而尉遲恭又是幾十年的肚量,都是灌水,尉遲恭體型更大隻啊,灌水也比程處弼多。

老魔頭又喜歡裝逼,你是“冠軍侯”,那你怎麼在俺面前趴下了?你這個“冠軍侯”不行啊。

曾經脫過程處弼褲子,用手指彈過他小丁丁的尉遲日天,終究是一世的陰影。

“宗長,可要去龍門?”

“去就去吧,到了伊闕,也就到了京城。”

“那我就先行安排一下。”

“我有王朝馬漢在身,安全無虞。”

“……”

親衛們一臉無語,可又不得不承認,雙槍張老漢的威懾力,的確是強啊。

更何況,還不止雙槍呢。

第七十八章 取名第十四章 筵席第二十五章 西京第五十九章 溫家堡的人(求票)第五十三章 杜斬仙第十九章 課業第四十六章 “寒門”崛起第四十二章 跑不了第六十四章 怨念(一會兒還有)第二十三章 活躍的氣氛第八十四章 撒謊第二十九章 闖關第三十五章 賽事第五章 抓老鼠的第八十三 聚兵(三更求票)第二十八章 時代嘲諷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閒第四十九章 爭食之相第四十九章 做官第五十五章 熱鬧第四十三章 喜事第七十章 非凡品質第十二章 春天要騎馬(一更)第八十一章 冬天裡的一把火第二十章 不能比第九十七章 地方變化第十一章 不合理第二十四章 公道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興第七十九章 又到取名時第十八章 因地制宜第四十一章 孰爲南都第六十五章 認真做事第六十四章 老王頭第九十三章 炮擊第九十七章 風平浪靜第六十一章 我跟太子交情莫逆第八十九章 殘暴第七十四章 借來一用第六十三章 英明的郡王第三十七章 王法追求第九十一章 顧忌第三十三章 套路不簡單第二十一章 先做文科生第二十章 孔聖顯靈(第一更)第四十六章 別樣幼學第十二章 噁心人第七十八章 塞北義商第四十五章 畫風第七十五章 浴血奮戰第二十二章 很科學第六十八章 販賣人性第三十七章 天命難破第三章 孔祭酒前進第七十七章 牌桌會議第七十章 不同的鳥兒們第二十一章 跳第六十九章 淡水蝦富含DHA第九十一章 顧忌第十三章 還是個孩子第七十章 人老成精第十五章 念蒼生第十六章 霸道總裁第八十九章 新路第七十一章 地位第六十六章 北上第三十三章 大佬們都來看他第九十二章 雪裡寒梅第六十一章 回憶狗第四十幾章 人品第七十七章 請你吃飯第九十六章 出行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六十幾章 有遠見第三十幾章 純潔的友誼第一章 勢第三十一章 不一樣的長安城第八十六章 標誌第九十二章 分水嶺第四十一章 淮揚新風第三十五章 “考察”第四十四章 反派第九十三章 秋收借糧第九章 道生一第六十四章 清修不易(第一更)第五十六章 硬性需求第七十四章 踏浪而行第一章 好大的胃口第三十八章 最後一斷第二十章 怠慢第二十七章 關愛老年人第十四章 筵席第十六章 大禮第十七章 又到河北第五十一章 面目全非第十二章 商議第六章 心態第七十七章 請人第四章 招降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