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貨幣變化

“除開煤礦,早年東宮榷場殘破之後,還出脫了不少物業。豐州有個鹼面場,廣種鹼蒿子,這個利潤相當豐厚,比銀礦還賺。”

“那落誰手裡了?”

“還沒摸清楚,不過華潤號的人去了豐州,倒不是去豐州銀礦的。”

“嗯?莫不是張江漢也想伸手?”

“他又不缺錢,韋氏那點家當,對咱們自然是大魚大肉,可落在武漢,連塞牙縫都不夠。我琢磨着,大抵是哪家去求了張樑豐。”

京城之中,京兆韋氏的瓜分已經是赤裸裸的狀態,連東西兩市的鋪面,也是能爭的都爭搶了去。

消息傳到大明宮的時候,老董事長連眼皮都沒擡一下,直到張公謹過來拜訪,笑呵呵地跟老丈人道:“大人,晚輩們湊了湊,四十萬貫,大人覺得可還行?”

“嗯?!”

李淵猛地坐直了身子,連葡萄也不吃了,隨便吐了顆嚼了一半的葡萄在地上,嘿嘿嘿嘿笑着:“賢婿,你這是怎麼做到的?老夫就想着刮個十萬貫,賢婿好本事好孝心,居然還給翻了兩番,好好好……是現銀還是飛票?”

“這不還是看老大人的想法麼,大人要現銀,那就是現銀,雪花銀,成色上上之選。”

“銀元,老夫要十萬銀元,十五萬飛票,再有十五萬換成金幣。”

“大人,金幣還是不要的好。真要金子,直接弄成小黃魚大黃魚,金幣怕是不成。”

“甚地意思?”

李淵一愣,他知道這個女婿要麼不說話,肯嘮叨就一定有行情。

“今年鑄幣局就要清掉金幣,往後市面上,金幣會退市。”

“這才幾年?就退市了?”

“往後主推銀元。銀元爲主,銅錢爲輔,飛票主用大額。”

“這是誰的意思?”

“倒也不是誰,市面上就這麼來的。朝廷硬要強推,這鑄幣的差事,還是要求到武漢頭上,索性就跟着市面行情走。”

其中的道理,張公謹是不懂的,李淵也不懂,但作爲皇帝,李淵知道有一種穩定保值的錢幣,對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都是大有裨益。

當年他推開元通寶,其實也是幣制改革,穩定社會經濟。

讓李淵明白二元貨幣的問題所在,他搞不懂,也不需要搞懂。

而市場上的貨幣存量變化,跟商品流通以及大量的銀礦開採有着密切的關係。甚至在洛陽、武漢、揚州、蘇州、杭州、廣州這幾個超級城市中,有着明確的銀礦開採分區。

別看洛陽是帝國的核心,它的白銀來源,雖然有海外白銀輸入,但到貞觀二十五年,居然不是大頭。

洛陽的白銀存量,主要來源是西北和東北。

一個是豐州銀礦,一個是黑水靺鞨銀礦。

尤其是後者,原本是開採難度極大,但十年以來的木材貿易,加強了黑水靺鞨入海口的建設,沿途的驛站、探險站,還承擔着欽定徵稅司的業務。

在常人看來,欽定徵稅司衙門,收稅應該是在中原更容易。

恰恰相反,欽定徵稅司衙門在黑水靺鞨收稅的效率更高,因爲這裡集中了大概八千人左右的武裝探險隊。

這些武裝人員來源複雜,既有河北馬賊,也有蒙兀部抽丁出來的“預備義從”,還有淘金客、木材商以及遙遠地區爲了朝貢唐朝而選擇爲唐朝做貢獻的極北雜部。

不管是哪一種武裝勢力,他們都需要依靠唐朝,或者說通過唐朝的威嚴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於是乎,當欽定徵稅司衙門委託這一份業務的時候,他們辦得相當漂亮。

通常情況下,沿河抽稅,欽定徵稅司衙門的業務達成率,最多有個六七成,剩下的不是打水漂就是被貪污。

但在黑水靺鞨地區,尤其是入海口溯流而上,沿途大大小小站點那麼多,居然能達成業務目標大概百分之一百三四十。

也就是說,按照規矩,一張一百貫的皮子,原則上五十貫要拿走,稍微擡擡手,也要拿走四十貫。

而實際上這些武裝人員的操作,就是拿走六十貫……而且還不貪污。

這種騷操作一直讓錢穀沒鬧明白,而且早先劃分稅區的時候,黑水靺鞨那裡根本就沒考慮過。

結果這裡居然成了納稅光榮的樣板工程,大洛泊一帶的稅賦完成,連四分之一效率都沒有。

明明契丹諸部是熟番,黑水靺鞨一帶大大小小部族幾百個,野人不計其數……

錢穀其實沒搞明白很多東西,探險隊等武裝人員在黑水靺鞨地區的搞法,有一個很王道,那就是哪個寨子依法納稅,哪個寨子就能優先交易食鹽、工具、衣物、日用品甚至是武器。

對一個寨子來說,一張虎皮很威風,但換不來糧食,那跟草皮沒有任何區別。而整個東北地區,因爲馴鹿養殖、道路建設、定點耕地開發等等投入,糧食基本就攥在唐朝手中。

更不要說食鹽,對唐朝來說,供應幾十萬蠻夷的食鹽用量,也就是一條船的事情。

欽定徵稅司衙門就是在誤打誤撞之下,開闢了新的稅源。

而有了收入之後,欽定徵稅司衙門就在東北建立了衙署,建立衙署之後,又迅速投資修了一條通往大河的弛道。

通過大河,順流直下就能進入鯨海,從鯨海出發抵達朝鮮道“黑齒國”,只需要半天時間。

於是朝鮮道的最南端,就建設了一個稅倉,這個稅倉有個重要的貴金屬存櫃,就是白銀。

白銀的來源,就是欽定徵稅司衙門在投資弛道時候,無意中發現的一處銀礦。讓探險隊來號召諸部挖礦,難度係數不小,但欽定徵稅司衙門代表唐朝權力的延伸,更代表大皇帝陛下本身,於是乎,諸部每家抽丁若干,你來十個,我來二十個,湊一湊,居然也湊了三千多的礦工。

前面兩年基本就是純投入,大量的基礎建設,還要維持嚴酷的冬季,漫長的冬季是半點產出都沒有的,原本錢穀都打算放棄了。

可萬萬沒想到又歪打正着,因爲按照傳統,很多小部族往往都會在寒冷的冬季中滅族,即便是大部落,也要大量減員,損失很多人口和牲口,房屋財產更不用多說。

也就是說,原本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極差,抵禦自然災害的底蘊基本沒有。

但是有了欽定徵稅司衙門,那些在礦上做工的男丁,基本都是全須全尾地活過了冬天,活到了開春,而且也沒有瘦得跟麻桿一樣。

春天這些礦工返轉各家寨子的時候,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貞觀朝這個帝國的抗風險能力,已經遠超歷朝歷代任何一個傳統帝國。即便它還是有些稚嫩,有些複雜,但這種抗風險能力,已經足夠讓貞觀朝有餘力,在複雜的環境中,帶着複雜的一羣人,去抵禦更加複雜的自然災害。

在衆多蠻族認爲不可能有產出的土地上,欽定徵稅司衙門種了一茬黃豆一茬麥子,儘管只是很粗放的廣種薄收,但總糧食存量,居然超過了幽州都督府。

這讓錢穀覺得匪夷所思,上報給老闆的時候,李董也覺得莫名其妙。

於是乎,配合大量的肉乾、海產、糧食,居然沒怎麼調動國內資源,欽定徵稅司衙門自己就完成了一個大型銀礦的前期投入、開採、產出、銷售、運輸……

伴隨着黑水靺鞨銀礦的進一步開發,白銀輸入量居然不慫“扶桑地”,而這些白銀進入民部賬面之後,很快又成爲朝廷的資金,進一步投入到地方。

東北弛道,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扶余道”,就是從遼東直通黑水,這是一條很長,但只能維持半年的弛道,沿途大小驛站一百多個,但從動工的第一天起,每天的鹿隊、馬隊、駝隊就不曾停歇,大量的木材、石材、貴金屬、山貨、皮貨……都一窩蜂地涌向遼東。

然後從遼東轉運,走天津港,再從天津港或是順漕渠前往洛陽,或是走東海南下蘇州杭州,其利潤之豐厚,前所未見。

僅僅是蘇杭絲綢和東北皮子之間的利潤差,就讓中間商大賺特賺。

而這個中間商,就是皇帝老子的馬甲,爲此保駕護航的,就是欽定徵稅司衙門。

正因爲白銀的大量開採,作爲圍繞這個龐大產業而運作的貿易商、中間商,是不可能接受金幣的。

因爲他們沒有金幣,想要金幣,必須貿易必須開採。

但“靺鞨金”只能是添頭,根本沒辦法主導市場,倘若南下收購蘇杭絲綢,可能一次大型交易,他們就拿不出那麼多的黃金。

可要是白銀,卻是輕而易舉。

同樣的,他們採購了大量的絲綢、糧食,然後在東北分銷,散佈在廣大地區的蠻族諸部,有也只有皮子、木材、寶石,真要有硬通貨,也只有金銀。

而黃金對各部來說,主要作用是朝貢,白銀卻不一樣,他們在交易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能存下來一點。

時間一久,發現白銀的的確確唐朝會收的時候,也就認定了白銀,循環之下,自然就是白銀越來越多,也就成爲了廣大地區的流通貨幣,無關個人意志,純粹是市場的需要,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

所以,張公謹建議李淵要金子就要金條不要金幣,也是有原因的。因爲金幣雖然還是硬通貨,但它的貨幣職能在衰退,最終還要變現一遍。

對普通人來說,這或許沒問題。

但對李淵而言,這問題就很大,因爲李淵並不能直接掌管財務,他有一大筆實物黃金,倘若真要折算成現錢,去給女兒採購嫁妝,內府未必會按照黃金的實際價值來兌付。

其中的貓膩,張公謹一清二楚,十萬貫的黃金,內府被某些人打個招呼,可能就要虧掉一萬貫的損耗。

不要臉一樣,虧三四成都有可能。

當然李淵也可以選擇不虧,可他根本沒辦法去過手黃金,再一個,如果某些人讓李淵自己去兌現,總不能真的八十多歲的老傢伙,揣着一堆黃金去換錢吧。

但拿了銀元卻是大大不同,這就是現金,花了就是。要不然就直接是金條,當作賞賜物作爲陪嫁。

“賢婿,這四十萬貫……不若就不存內府,你幫老夫收着。”

“這可不行,老大人若是不放心,不若就找個地方存錢,還能吃息。”、

“存觀音婢那裡?”

“老大人能放心?換作是我,還不如自己開個櫃號自己放錢呢。”

“對啊,老夫怎麼沒想到呢?”

忽地,李淵眼睛一亮,露出僅剩的幾顆老牙,衝張公謹道,“賢婿,老夫還有一筆錢……不在內府,在承乾那裡,原本是以備不時之需的,這麼一想,錢放着就是死錢,得讓錢生錢啊。賢婿門路廣,幫老夫參謀參謀……”

“……”

離開大明宮的時候,老帥哥一時間有點失神:“我他孃的是過來送錢的啊,怎麼給人送錢還要給人辦事的呢?”

第八十章 借風第九十六章 狗運滔天第四十五章 洛陽來客第一章 換個流程第二十九章 不需要牛頓第五十六章 省錢第四十四章 封神(第三更)第九十五章 大無畏第八十九章 巧取豪奪(二更)第九十四章 看不透第六十五章 內心震撼第八十二章 至西域第十五章 運氣第五章 關係網第六十四章 老王頭第六十九章 薛書記第二十九章 請客吃飯第四十二章 五斗米太少第五十九章 沙悟敬第四十三章 和平保證第十章 始料不及第五十二章 這不重要第五十七章 江湖名聲第七十七章 花錢第七十章 面面相覷第九十三章 耿直的尬聊第二十九章 捷報第四十一章 政策空子第四十一章 時代變化第七十幾章 從無畏懼第六十幾章 王氏第十三章 話不能亂說第二十九章 聊個天第八十六章 鐵面方能無私第五章 抓老鼠的第十四章 忙碌的狗第九十四章 基調第十章 這是祥瑞第二十二章 何來體面第八十一章 黑鍋難背第三十章 食肉動物第八章 人地論第八十四章 專業的不務正業第二十三章 那軌跡第九十二章 事態第二十五章 效率第十三章 無道第八十六章 繼續尋思第四十八章 精進第二十一章 後路第五十四章 吃雞第七十三章 變化無常第六十八章 現實和想象第四十一章 大唐(第二更求推薦票)第三十五章 皇帝的迂迴第四章 所圖第三十六章 有活力社會團體第七十章 非凡品質第四十五章 畫風第五十三章 送財童子2.0第七十章 戰慄第十四章 優勢碾壓第三十章 謀生第五十幾章 叫爸爸第四章 靈前第二十八章 又粗又硬第三十三章 靈車漂移第四十章 充錢第三十九章 真愛成本第五十章 家生子第九十七章 造紙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二十六章 正義的鐵拳第七十幾章 生命第二十七章 更名第五十章 定局第九十一章 發動第五十四章 慚愧第三十四章 大動作第七十五章 保護費第六十五章 後續第二十七章 繼續流芳百世(求推薦票)第七十二章 分家第十五章 功業第三十七章 有趣第八十三章 求生慾望很強烈第六十五章 套套決定地位第四十一章 夜殺第八十五章 有教無類第七十一章 沔風第八十八章 再來一罐第五章 遺留第五十二章 程處弼又來了(一更)第八章 今時溫二第八十九章 給人撐腰第六十九章 人和第九十八章 變臉第二十三章 深藏功與名(第一更)第八十幾章 關洛人事第九十六章 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