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時勢擇選

僅從實務經驗來看,盧照鄰在江陰這麼多年,也比大多數地方縣令要豐富。儘管江陰還是小農爲主,但因爲張氏的存在,或者說受張氏的影響,地方豪強往往結合各種資本,形成了新式農莊或者莊園。

貞觀朝的江東同樣是“地多人少”,因爲很多沙地或者低窪泥地,並沒有任何人家願意去收拾。普通的水田就已經存量相當可觀,人力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也就沒有去改造田地的主觀意願。

但伴隨着廉價的外來勞力出現,普通小農可能依舊沒有意願去轉型。但大量土豪爲了“進階”,自然而然地,會去擴大“資本”。

整個過程中,地頭蛇的本地資源加上過江龍的“外來資本”相結合,配合廉價勞力和新興市場,於是專攻某些市場某些行業的莊園經濟就誕生了。

不僅僅江陰如此,整個揚子江江口數州,除了個別山區,大抵上都是這麼一個行情。

於是野蠻發展十幾二十年之後,長孫無忌到了蘇州地頭,也不得不承認,貪污索賄的方式和膽量,都要大一些,再大一些……

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原本就出身大族的盧照鄰,經過多年的歷練洗涮,來回地在新式莊園、生廠加工、出口貿易、組織培訓等領域中活動,只這一份經驗,全唐朝所有大型行會,扔個地區一把手給他幹都是不虧的。

而且因爲張大安的關係,他在江陰縣也有梳理地方政務的經驗,對於地方治理和城市規劃,同樣有着相對先進的經驗。

結合老大世族原本的經驗,可以說這種“過渡性”的跨界人才,要不是“家世所累”,科舉行卷只要有貴人扶持,屬於典型的蕭何式宰輔種子。

但李董一天不死,他就沒辦法走這條路子,只有等新皇登基,纔有機會進入唐朝的官僚體制。

至於投身武漢,張德一天不死,張德身後的集團就一天沒有機會創造“用力之功”。

總而言之,不管盧照鄰是“貨賣帝王家”還是“殺人放火受招安”,都得等着兩家老大各自昇仙……

其實熬死李董的機率還是很大的,但毫無疑問,盧氏破滅對盧照鄰的精神衝擊相當的大,這導致他不願意去等,而是先經營自身,以待將來。

“兄長,緣何不讓升之前往蘇州?如今增補八縣,江東江西都是傳遍,連江淮都有人過來打聽消息。”

靠近芙蓉湖的地方,有江陰最大的紡織工坊。除了毛紡之外,棉紡、麻紡、絲紡等等都是規模極大。整個江陰最大的養羊場,就在附近,整個工坊的氣味都極爲糟糕,很濃烈的羊羶味飄過來。

但除此之外,工坊相當整潔,還有專門的環衛隊伍,三輪車、板車、獨輪車一應俱全。

排污管道都是明渠,主要污水也是生活污水,倒也不是排入芙蓉湖,而是通過一片池子,再進入乾渠。

附近就有很大的農莊,主要作物就是棉麻,棉花產量不算高,比不上河北,但因爲就近蘇杭,銷路很好,主要是運費低,離得近,自然在消費市場能有競爭力。

張德和張大安一起過來轉轉,隨處可見過來比價的批發商,操持着各種口音,帶着不同人種的伴當親隨。

有的很明顯是胡商,左右都是極爲罕見的高大黑奴,但黑奴一開口就是尖細的嗓音,大概都是閹奴。

張德和張大安見多識廣,自然不覺得奇怪,只是跟隨的幕僚中,也是頭一次見這種類型的黑奴,倒是跟胡商閒扯了一番。

“要說去蘇州,的確是個好差事,混個佐官也不怕被人知曉,畢竟有長孫無忌照拂,怕個甚麼。但是……”

凡事就怕“但是”,只聽張德目光凜然,“好壞的計算,都在長孫無忌身上。但凡有些變動,長孫無忌拿個‘盧氏餘孽’的人頭做文章,別人能說甚麼?那老貨到時候只需要一句‘臣久居江南,素聞地方窩藏朝廷叛逆’,不但賺了名聲,反手就能迴歸‘中國’。即便不去京城,少不得一個‘江東黜置大使’要有的。”

“……”

人換了位置,思考問題自然就不一樣,聽得老張這麼一說,張大安只覺得這宦海果然險惡,貞觀朝的元謀功臣都不是“好鳥”!

只是轉念一想,自己親爹貌似也是元謀功臣……感覺有點罵自己的意思。

“若如此,還是去程三郎那裡妥帖。”

張大安嘆了口氣,“只是河中那地界,三五年不得太平,地廣人稀的,死了都不知道屍體被虎豹還是豺狼吃了去。”

“他去河中,只要運氣不是太差,不會比吳應熊地位低。三郎你只要記住一點,經略河中的錢,朝廷是借來的。借來的錢,除非朝廷打算賴賬,否則,還不是要還?那怎麼還?難不成賣河中的地?”

箇中收益,每一個銅板都是帶着血絲,張大安心知肚明,也就沒有在這裡討論。

“家族遭逢如此大難,升之兄還能想着振作,心志剛毅,着實令人佩服。”

“成大事的基本素質。”

毫無人性的話說出口,聽得張大安直臉皮抽搐,好在自家老哥什麼德性,二十多年接觸下來,心中也是相當有數的。

和朝野江湖上的老鳥比起來,自家老哥就是太實誠,直白地把一羣人的三角褲都抖落出來曬太陽。

www ▪Tтka n ▪C〇

兄弟二人說話間,到了一處不見織機工人的住處,看幡子招牌,大概類似“會館”的地界。

有麥公祠也有鐵杖廟,香火很旺,往來進出的棉袍漢子不少,時不時也有穿錦緞的,只是麻衣在身的就少了。

“你這細佬,吾出錢讓你去讀書,是爲了你好。你在江陰做工,再如何是個機靈鬼,又能甚麼出息?頂多修個木頭機子,能修到甚麼辰光去?”

“屋裡老孃要養,哪能跑去江西,還要跑到漢陽去。弗去,弗去……”

門口一長一少,長者身穿棉袍,少年卻套了帶色的緞子。看長者鞋帽行頭,便知道是個有錢的商人,至於少年,大抵上是個工人,不過是有自由身的,興許在江陰本地,還有家業。

“哎呀呀,吾個祖宗,哪能要去漢陽的?伊家都是些猢猻,懂只卵啊。只要去蘇州,又弗是進‘虎丘園’,就是個技校,有華潤招牌的認證,怕個啥麼事哩……”

“屋裡老孃要養……”

少年說起了囫圇話來,長者一咬牙:“怕個卵,你去念書,老阿姐吾出錢,日日吃白米,月月有魚肉,你看阿好?弗要聽伊家猢猻亂講,啥麼去漢陽江夏的,就在常州蘇州邊上,都有好大工指點的,還能讀書識字,有啥麼弗好?”

“去也弗是弗好,去了之後,銅錢怎麼算?”

“吾裡弗用銅錢,銀元,銀花邊,還弗好麼。”

“好!”

少年終於點頭同意,長者頓時鬆了口氣。

張家兄弟二人見了,都是略微訝異,這幾年不是沒有工場主專門挑揀機靈的工人去深造。

但往往深造的工人,都是工場主的本家子弟,很多黑作坊首先坑的,就是自己族人。

只是漂亮話說起來好聽,又是同姓同宗的,被壓榨的也不好多說什麼,彷彿還要靠這工錢如何如何的。

久而久之,也會厭棄,鬧翻的也不在少數。如此反覆,有些工場主,自然也會退而求其次。

有同鄉情誼的,和自己關撲來的,都是一個檔次。前者跟不知道行情的族人一樣,容易糊弄;至於後者,自家財產,養好一點是應該的。

至於實在是有機靈的,東主勢力又不是如何廣大,就像眼前這般,要打着商量。

實在是聰明伶俐有潛力的工匠難尋,但只要出了一個,整個工場或者小作坊,立刻就是騰飛,把同行同等實力的競爭對手,迅速踩在腳下。

“這兩人,都不是省油的燈啊。”

老張見狀,感慨了一聲,一旁張大安深以爲然,點點頭道,“這幾年蘇州常州,雖說開個作坊工場依舊賺錢,但要是手藝落後了一些,也撐不上幾年。常熟那裡的鐘表匠,原本都是什麼檔次,如今做出來的,都趕上武漢貨了。差一點,便落後一點,越是小富之家,越是受難不起,也就有了這場面。”

指了指眼前的一長一少,張大安相當的感慨,換成二十年前的長安城,這種事情會發生?

想也不用想啊。

第九章 道生一第十八章 拆分江南第三十五章 “考察”第三十五章 騷動的人第六十六章 深坑第九十七章 造紙第十六章 餅第一章 定策第九十二章 膽大心細之輩第十五章 成交第四十三章 內奸就是爽第七十三章 調查第九十六章 隨口一說第三十六章 震驚第五十二章 要多讀書(第二更)第四十九章 思考第十章 物流業第四十五章 不謀而合第十二章 振作家門第八十三章 深藏功與名第三十三章 賞功第六十幾章 王氏第三十九章 灰糖(第二更求票)第十五章 搞定第三十四章 要負責第十四章 那些年我們不想追的女孩第二十一章 俯臥撐第六十九章 薛書記第二十六章 這個破遊戲第七十三章 楊六郎的差事第九十二章 二郎第六十四章 中學第九十二章 膽大心細之輩第二十五章 雞同鴨講第二十九章 “狂妄”第六十五章 從未見過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七十六章 值多少錢第九十二章 胃口第六十五章 不爭一時第十七章 來打仗的兵部尚書第九十章 挑不出錯第五十六章 李哥第九十三章 神采第八十七章 表哥有大志(第一更)第四十九章 行動第九十三章 革新第六十九章 進取第六十四章 現狀第五十五章 熱鬧第二十六章 好姐妹第四十章 開搞第一章 定策第四十七章 現實需要第九十三章 判斷第二十五章 西京第六章 上意第十八章 都有誠意(第四更)第九十六章 隨口一說第十二章 亂第二十九章 始於足下(第二更)第七十五章 人在江湖飄第五十一章 有人好奇第六十七章 彩第七十二章 早已註定第三十章 白日第二十三章 麻煩第九十九章 一個意外第九十八章 不平衡第十六章 南國雪第六十二章 毀的徹底第四十四章 等待第三十章 兄友弟恭第九十七章 再上疏第四十四章 沒見過第八章 故人第二十九章 不需要牛頓第四十七章 現實需要第四十章 發達第五十章 改名第三章 四大天王有五個第六十幾章 有遠見第四十五章 結果註定第六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六章 兩事徐王第三十三章 東海共識第三十三章 弄潮兒第十九章 投石問路第五十幾章 惡劣第四章 忠心耿耿老太監第八十五章 有教無類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興第一章 放手第二十九章 始於足下(第二更)第四十二章 東南形勝第五十五章 盧照鄰(求票)第四十五章 精英階層第八十四章 江湖險惡第四十七章 形式相同第七十三章 變化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