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終得名士

說起這郭嵩燾來,蕭雲貴還是有些印象,好像就是他攛掇着曾國藩出山,成立了湘軍,而他自己也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之一,唯一讓蕭雲貴記住的是,他是中國近代首位駐外使節。

蕭雲貴皺皺眉道:“這郭嵩燾怎麼會在長沙城中?”

洪韻兒笑道:“這郭嵩燾本是湘陰城西人,仕途也是較爲坎坷,考了五次會師,終於在道光二十七年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可惜他才做了官,家中雙親相繼去世,他只能回老家丁憂,一直到今年都沒能再回北京。最近太平軍北上入湘,他也不甘寂寞,跑到省城來給駱秉章出謀劃策,結果城陷得太快,他也沒能離開。”

蕭雲貴哦了一聲,淡淡的說道:“拿住他有什麼好的,這種當了清廷官吏的讀書人,最是死硬,沒當官的左宗棠我們都還搞不定,你還想招攬他麼?”

洪韻兒哼了一聲道:“這郭嵩燾是攛掇曾國藩出山的重要人物,我想着將他扣下,湘軍就沒那麼快出現了啊。”

蕭雲貴忍不住笑道:“四眼妹,你的想法還真是簡單,曾國藩等湘湖讀書人之所以要辦湘軍圍剿太平軍,究其原因是太平軍不尊儒教,若然太平軍依舊砸毀孔廟、不尊儒術,就算沒有郭嵩燾,曾國藩等人還是會出山的。我依稀記得首先辦起團練的乃是羅澤南和他的弟子王珍吧,郭嵩燾也只是加了把火頭而已。”

洪韻兒有些失望的坐下道:“還虧我高興了半天,原來這麼做沒用啊。”

蕭雲貴摸着下巴說道:“長沙一戰成功之後,湘中名人本來就多在長沙,這些人既不能輕易殺掉,也不能輕易放掉,把他和王闓運他們三人關在一起,等等看再說吧。”

正說話間,牌刀手來稟報說左宗棠求見,蕭雲貴看了看洪韻兒奇道:“這老小子想通了?”

洪韻兒搖搖頭,只見左宗棠到了堂上來,這老小子面色紅潤,氣色很是不錯,到讓蕭雲貴心裡又是一陣卑鄙無恥的念頭生出來,這老小子和前幾日死乞百賴的樣子很不一樣啊,難道是因爲老婆來了,有了陰陽調和,所以才氣色漸佳?想到這裡不禁望了望洪韻兒,跟着嚥了一大口饞咽,自己明明也算有老婆的,卻只能露宿軍營,真是氣死人了。

左宗棠哪知道蕭雲貴心裡在想什麼,上前一禮後微微笑道:“西王、西王妃安好。”

蕭雲貴和洪韻兒回了一禮後,蕭雲貴招呼左宗棠坐下,呵呵笑道:“什麼風把先生吹來了?”

左宗棠一拉衣襬坐下,坦然道:“實不相瞞,這幾日左某思來想去,起初委實難以抉擇,但今日已然想通了。”說道這裡,他起身深深一揖道:“多謝近日西王和西王娘厚恩延請,但左某除了妻小之外,還有兄弟姐妹尚在,夫人孃家在湘潭也是大戶人家,斷不能因左某一人之故,累及這些親眷的,所以……”

見左宗棠起來相謝,蕭雲貴就暗道不好,果然左宗棠言下之意還是不願投靠的,蕭雲貴只覺得腦中一陣眩暈,這老小子當真不識擡舉,自己做了那麼多事,他居然還是要離開?心頭暗自火起,忍不住重重的哼了一聲,說道:“周家在湘潭,這個我知道,你的兄弟姐妹在何處?本王派人去把他們一起都請來便是。”

左宗棠心中已經想通,搖搖頭苦笑道:“西王不必再費心力了,左某知道岳丈一家脾氣,也知道兄弟姐妹的家世,他們現下是斷然不會到長沙來的,多謝西王美意。”

蕭雲貴頹然靠在椅背上:“左宗棠啊左宗棠,難道本王真的就不值得你投靠麼?”

左宗棠啞然失笑,拱手道:“西王何出此言?左某知道西王和西王妃心中抱負,也不恥清廷所爲,有了西王妃一番論儒之後,更加明白如何才能振興儒學,自此也絕了投效朝廷的念頭。左某意思是眼下還不能投效西王麾下,待左某回到湘潭之後,勸說親眷,安排好家事之後,再來軍前效力如何?”

蕭雲貴聽了轉憂爲喜,這老小子說話能不能一次性說完啊,原來他還是願意投效的,只是真的顧慮宗族安危,所以才這麼說,當下他連連搓手笑道:“先生就這般回去太過危險了,還是本王派兵去幫先生取家眷吧。”

左宗棠拱手謝道:“多謝西王,但上次爲了左某,就累得西王妃在湘陰遇險,左某心中實在有愧,搬取家眷之事,還是左某自己辦好了,左右我在湘中還是有些人脈,自己辦事方便些,有太平的人在當中反而不好。”

洪韻兒皺眉道:“先生這是隻身犯險啊,今早傳來消息,清廷將長沙大小官吏悉數捕拿問罪,可見咸豐氣度狹窄,沒有容人之量,若是讓清廷知道先生打算投我太平,定會對先生不利的。”

左宗棠哦了一聲,點點頭道:“看來朝廷又要大起刑獄之事,長沙失陷這件案子又不知會構陷多少人,但左某一介布丁,料想朝廷不會注意,左某此去低調行事,也該無大礙。”

相勸了半天,但左宗棠脾氣硬,都不聽勸的,蕭雲貴和洪韻兒只得作罷。

左宗棠跟着又道:“還有一事,咱們先說好了,若然太平今後還是不敬儒學,想以洋教毀我中華文種,那左某還是會拂袖而去的。”

蕭雲貴搖搖頭道:“先生,此事先前我夫人已經說得明白了,清妖尊奉的這種儒學,我太平是一定要毀去的。”

左宗棠點點頭道:“這個左某明白,左某是說我們漢人儒學,而非滿清儒學。太平以拜上帝教起兵,這點左某認爲並無不可,但不能強行推廣此教,將其他宗派都視爲妖魔,此道萬萬不可取。”

蕭雲貴沉吟道:“此事我還需要勸說天王和東王,但本王可以保證,在本王治下,斷然不會出現先生所擔憂之事。”

左宗棠若有所思的道:“那左某投效的也只是西王而非太平。”

蕭雲貴大喜,暗想老子就是要你投靠我的,當下呵呵大笑道:“這個自然,本王就需要先生這樣的人才。”

左宗棠皺眉看了看蕭雲貴,忽然說道:“西王應該還記得當日也是在此地,我們三擊掌之事吧。”

蕭雲貴點點頭,左宗棠沉聲說道:“若然西王不能勸服天王、東王二位,西王可否想過自立門戶?”

蕭雲貴和洪韻兒對望一眼,洪韻兒起身倒了堂外喝道:“唐二牛,你們帶人守住門口,不許讓任何人靠近!”

左宗棠目光炯炯的盯着蕭雲貴低聲道:“若太平不放棄拜上帝教,還想以教權立國,非敗亡不可,若是如此左某是萬萬不敢相從的。”

蕭雲貴輕嘆一聲道:“自起兵以來,我太平都是以此教鼓舞人心,忽然抽去,豈不會大亂?”

左宗棠點頭道:“左某在城中待了近一個月,此事自然知道,但儒釋道等幾家,在中華已然千年之久,根深蒂固,拜上帝教想要天下人改信,那纔會大亂的。上帝教在天國可以有,但日後西王要漸漸淡化,切不可讓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定要行政教分離之事,否則萬事休矣。若是西王礙於天王、東王二位,還不如及早分道揚鑣,以免將來受制於人,縛手縛腳。”

蕭雲貴驚愕的看着左宗棠,這老小子冷眼旁觀,原來心中早就有數,現下決定投效自己了,才和盤托出,當下恭恭敬敬的一揖道:“先生可有方略可以教我?”

洪韻兒也道:“是啊,先生自比今亮,那我夫婦二人就學劉備,請教先生當下的隆中對。”

這個馬屁拍的舒服,左宗棠微微一笑道:“左某狂妄,但這些日子思來想去,也有些心得,臨走時便說與西王和西王妃,以備選擇。這滿清入關近兩百年,此刻尚爲天下人認同之正統,先前太平雖有奉天討胡檄,但此文就如同反清復明一般,對天下人來說,只是一句口號而已。中華自古以農立國,當今各地百姓紛紛起事,太平起於廣西,也是因爲活不下去,太平打出的均田地、同富貴纔是聚攏民心的要旨。想要實行復漢大業,首要之事便是聚攏民心,剪除滿清羽翼,此事繁雜說來話長,西王如今尚不能獨立施政,空有一番高談闊論也是無用,左某暫且不論,日後定會和西王細細剖析。所以左某想來,當務之急還是要學明太祖朱元璋,先有自己的地盤,方能從容施政,建立自己的勢力,方能北驅胡奴。”

蕭雲貴點點頭道:“先生所言極是,本王今日也在琢摩此事,但不知往何處去爲好。”

見蕭雲貴向自己坦言,左宗棠心中一鬆,暗想這西王果然有野心,當下續道:“現下西王在長沙,北上乃是湖北、荊襄,自古荊湖乃是四戰之地,據此地難於安穩立足,不可取。東去乃是江西,贛省東去還有蘇閩浙等省,乃是富饒之地,也有轉圜之地,可爲興兵之地。據湘湖而順江下贛省,東取蘇閩浙,佔據金陵,構陷上海,斷絕清廷漕運,此乃上策。”

蕭雲貴皺眉不已,這條路是楊秀清要走的路,自己這樣進兵,豈不還是和東王分不開?當下道:“此策甚好,但東王似乎也有意東進金陵,只恐這般進兵還是會寄人籬下,受制於人。”

左宗棠點頭道:“東王能有此計略,也是位人傑。中策便是西進川中,效仿劉備治理蜀中,此地易守難攻,川中富庶,本是極好之地,但出兵北伐甚難,久之易於坐困,且不能遏制清廷,以雲貴川三地抗衡清廷,也難以得勝。”

蕭雲貴嗯了一聲道:“此地我也想過,的確乃是偏安之地,而非進取之地,願聞先生下策。”

左宗棠緩緩說道:“本來南下也可算得是上上之策,一來西王本就是廣西人氏,據湖南,南下兩廣之地,呼應兩廣粵民起事,佔據一方也非難事,取兩廣之後可北圖閩贛,西進雲貴,將來定鼎江南,聯絡江北義士,可學朱元璋北伐胡奴。但此刻廣東有夷人侵擾,只恐受制於夷人,會有無妄兵災,所以左某纔將此策定爲了下策。”

第617章 外有強援第628章 小人之心第642章 兩虎相爭第301章 蘇福田丁第722章 立國大典第460章 大勢在手第345章 趨利避害第155章 各有苦惱第715章 勢不在我第466章 也都該死第170章 唯今之計第410章 製造麻煩第205章 壞事連連第124章 定計留客第386章 咸豐得子第142章 御前侍衛第720章 孤不能安第205章 壞事連連第318章 養心醉語第745章 回家之路第680章 名臣來投第56章 栽贓陷害第469章 南丁格爾第189章 上海老城第642章 兩虎相爭第279章 如何解結第85章 爲何哭泣第308章 美國商人第609章 近衛前驅第349章 破鏡難圓第642章 兩虎相爭第375章 粵省借兵第517章 火燒城池第574章 嚴父愛兒第182章 連夜出隊第277章 沿途軼事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296章 分贓不均第75章 下詔罪己第214章 惡戰連連第630章 天津防衛第370章 聯合出兵第447章 消息傳來第260章 寧波海戰第325章 加碘食鹽第411章 東王謀劃第398章 攘外安內第602章 聯洋靖難第489章 萬山羣島第341章 霧中惡戰第708章 失魂落魄第39章 錦繡女營第370章 聯合出兵第141章 武昌城破第425章 天京之亂第696章 北伐檄文第397章 兵移湖州第561章 適合人選第332章 蝴蝶歷史第423章 得意忘形第306章 工商兵事第476章 太后恩典第750章 東方之興第225章 高昂代價第637章 摸哨之戰第611章 驅狼吞虎第354章 擔憂之事第246章 興王十二第471章 恰當時機第422章 逼封萬歲第536章 獨當撫局第596章 風雲突變第702章 一家所累第301章 蘇福田丁第740章 是戰是和第367章 罷戰三日第18章 天心閣上第264章 調查研究第375章 粵省借兵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15章 圍城打援第528章 談判前提第138章 出人意料第233章 再戰吳淞第119章 內部爭鬥第376章 十三行街第654章 互相恫嚇第305章 儒家基督第600章 京城戒嚴第417章 算無遺策第220章 胥口之戰第736章 細細紅線第33章 一言爲定第137章 三桂寶藏第106章 定南九省第175章 青浦抗糧第349章 破鏡難圓第650章 長蘆鹽商第13章 千里之外第343章 無罪而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