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助紂爲虐

再說載齡溜走之後,也不敢回輔國公府,他知道這次闖大禍了,帶着兩名隨從急匆匆的趕往帽兒衚衕一處他的別院躲避。京城裡王侯們大多都有在府外置辦外宅養女人的習慣,載齡也不例外。

到了帽兒衚衕的外宅之後,載齡心神不寧的走入內室,他養在此處的女人欣喜的迎了上來:“爺兒,您好就都沒來了,我讓人準備酒菜去。”

載齡心神不寧的推開女人的膩歪怒道:“都什麼時候了,還有這門心思?去去去!”女人怏怏不樂的退了下去,載齡命手下隨從外出打探消息。

到得半晚隨從纔回來,只報道:“爺,九門都封了,舉城大索說是捉拿肅順一黨的餘孽。”

載齡臉如死灰道:“這女人真他孃的兇狠,她一早便都佈置好了,只等着我們挑個由頭,她便好發作拿人,我們還是小看她了啊。”

正說話間,大門被敲得震天響,載齡顧不得細想,命隨從前去應付着,自己準備收拾細軟從後門跑路,沒想到才吩咐完,大門就被粗暴的砸了開來,門插都砸斷了,一羣王府侍衛服色的人衝了進來,跟在他們後面的赫然是惠親王綿愉。

見是綿愉,載齡心頭安了不少,雖然綿愉面上是向着慈禧太后的,但綿愉此人向來嘴硬心軟,說不定能放自己一馬,當下上前打個千道:“叔爺,您老要救救小的啊。”

綿愉面色冰冷哼了一聲怒道:“你們乾的好事,事到如今還有什麼好說的?來呀,給我綁了送刑部!”

左右侍衛便上來按翻載齡,載齡見綿愉翻臉不認人當即大罵道:“叔爺,你這般對我,將來你要後悔的!西邊那位遲早要將我們滿人江山給斷送了!你還助紂爲虐。將來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

罵到這裡載齡被塞了嘴巴,嗚嗚的再也罵不出聲來,很快被侍衛帶走。綿愉卷卷衣袖,面色一陣悲慼。暗道:“我何嘗不知道?只是你們操之過急,露了馬腳,爲了取信那女人只好犧牲你們了。”

是夜,京城戒嚴,九城大索,共有千餘名滿蒙大臣、貴族被下獄,他們當中有些人並沒有參與午門請願,但都鎖拿了。罪名便是肅順亂黨餘孽。而惠親王綿愉一黨卻堅定的站在西太后這邊,也鎖拿了不少人上去,一時間京城官員們都驚呼,原來德高望重的惠親王也是西太后一黨的啊。

到得清晨,事態愈發緊張,京城步軍統領衙門、京畿大營、豐臺大營等軍隊之內也開始拿人,一大批參將、副將被拿下,天子親軍火器營兵馬迅速進駐這些要害部門,軍權被更進一步的控制在恭王黨手中,只有西山銳健營還在綿愉手中。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次捉拿肅順餘黨鬧得比當年扳倒肅順之時還要大,很多滿蒙貴族牽涉其中,更有不少軍中武將被牽連。其實並不是什麼肅順餘黨,大家發現這些人其實都是東太后的人。

到得第三天上早朝才恢復起來,早朝的氣氛很壓抑,慈安太后並沒有參加早朝,宮中消息是慈安太后抱恙在身。

散了早朝之後,綿愉主動求見,杏貞便在乾清宮東暖閣召見了他。

綿愉才進殿撲通一下跪在地上,杏貞微微一驚,綿愉乃是道光駕崩之時的顧命之臣。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宗室之中顯赫非凡。八旗親貴中甚有威望,先前就深得咸豐的重用。杏貞雖然不太信任他,但也不好太過爲難他,當下急忙起身命李蓮英去扶綿愉。

綿愉面帶悲慼之色不肯起來,只是擡起頭道:“太后,如今多事之秋,外有洋夷壓迫,太后誅除奸黨無可厚非,但綿愉整日裡府中都是上門前來哀苦求情之人,不勝其煩,懇請太后將我外調吧……”

綿愉哭訴了好一會兒,杏貞聽明白了,綿愉是宗室中的第一人,如今很多滿蒙大臣被拿問罪,他的門檻都快被這些大臣的家眷們踏破了,求情的人整天圍在府門口不走,滿蒙貴族之間大多都是親戚關係,綿愉抹不開面子也不好處斷,當然不勝其煩。

杏貞安慰幾句後道:“老王爺不必憂心,既然如此,老王爺就外放公幹一段時日好了。”

正在此時,恭親王奕?走了進來,他手上拿着緊急軍情的紅色摺子,才撩開門簾就急道:“皇嫂,英法洋夷圍攻天津甚急,連日惡戰,每日僧王部損失三、四千人,這般下去只怕再過幾天便都拼光了……”

說到這裡,奕?才注意到綿愉也在,杏貞緩緩說道:“老王爺是自己人,但說無妨。”

奕?略略向綿愉頷首,接着說道:“洋夷連日來猛攻不止,士卒傷亡頗大,而且連續征戰,士卒頗爲疲累,僧王和彭玉麟連日請求援兵,只望能有一支生力軍前去救援。”

杏貞沉吟片刻後反問道:“左近還有何軍馬可以調動?”

奕?爲難的說道:“就只有京城軍馬可以調動了……”

杏貞也知道這是實情,但京城現下實在不能將大批軍馬調出,正爲難之時,綿愉忽然開口道:“太后,還有西山銳健營可以調動。”

奕?沉吟道:“西山銳健營兵馬只有一萬出頭,而且多是綠營兵馬,久疏戰陣,只怕……”西山銳健營的綠營兵一開始就沒在奕?的計算之內,只因該部兵馬久疏戰陣,真的不敢大用。

綿愉道:“銳健營兵馬的確是久疏戰陣,但如今國難當頭,拉上去抵擋一陣,壯壯場面也是可以的。”

杏貞略一思索之後道:“就由老王爺帶領該部兵馬前去吧。”綿愉當即叩謝了恩典,奕?見狀也不好在勸阻,暗想這老小子帶着一萬多人離開也好,省的在京城裡又弄出什麼幺蛾子來。

綿愉領了旨意回到府中,當即召集手下將官准備出兵之事,到得晚間,才忙碌完畢。用了碗銀耳雪梨粥後,綿愉準備睡下,忽然有老管家悄悄來報:“老爺,宮裡來人了。”綿愉當即命人帶入書房內密談。

來人打扮成侍衛模樣,但臉上沒有鬍鬚,一開口便知道是個太監。綿愉寒暄幾句後問道:“太后她老人家好嗎?”

那太監皺眉道:“不大好,太后老人家生怕那賤人用藥暗害,一應的用藥、飲食都是自己準備,但我們自己準備的藥品不全,好幾味藥沒有找到,是以太后的病一直沒有起色。”

綿愉面色悲慼的道:“那幾味藥,你可記得?一會兒寫下來,本王着人備齊了送進宮去。你讓太后她老人家在忍耐幾日,就說本王已經準備提兵離京,一旦與榮祿的兵馬會合之後,便會帶兵馬回來救駕。”

那太監也哭泣道:“太后這些日子就盼着老王爺能儘早撥亂反正,幾日前事情發作,太后懊悔不已,直言當初不該聽信他人之言,貿然便起了由頭,給了那人藉口,結果大好局面一朝盡喪。”

綿愉嘆口氣道:“這也不怪誰來,那賤人早已經準備動手了,就算沒有午門請願這齣戲,她也有別的辦法發動。不過如今也好,藉着這次的事,這賤人已經完全相信本王,這次離京便是明證,接下來便是本王大展拳腳之時了。”

那太監點頭稱是,跟着說道:“太后有諭旨在此,交給老王爺,老王爺到了天津之後,便可當衆宣示諭旨,太后言道事到如今,已經不用再遮掩什麼,就打明旗號,明刀明槍的幹了。”

綿愉接過諭旨展開看了之後,點頭道:“到了天津之後,本王先爭取兵權,聯合恆福等人,一旦時機成熟,便與洋人合兵一處,自然會廣發檄文於天下,並請出這道諭旨,昭告天下,靖難討賊!”

那太監很是欣慰的稱讚了綿愉幾句,談完之後,綿愉的管家奉上幾味藥物,那太監帶着便離開了王府。

那太監走後,綿愉便召來管家找了位大夫過來,讓他看了那幾味藥,看完之後那大夫道:“這幾味藥湊在一起多半是治療中風之症用的。”

聽完之後,綿愉眉頭深鎖起來,揮退左右之後,獨自在書房內沉思,過了片刻後轉身跪在書房內的佛龕前祝禱道:“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請保佑太后身子康健,保佑大清國運昌隆……”

第三日上,各部兵馬準備停當,綿愉便帶領一萬三千餘名西山銳健營兵馬趕往天津,不一日便過了通州,離天津只一日路程了。

當晚宿營之後,早有恆福帶着當地的士紳奉了酒食前來勞軍,綿愉當即召見了恆福。遣退左右之後,恆福低聲道:“老王爺,察哈爾都統慶均已經與我密商過,因日前戰事吃緊,僧格林沁所部避戰自保,多派察哈爾等部兵馬上前抵禦夷兵,慶均等人多有怨言,因此慶均願意投靠我們。”

綿愉撫掌道:“察哈爾所部兩萬餘人加上榮祿的兵馬,我們還有夷兵助陣,這次大局已定!”

第37章 半渡而擊第153章 推背圖頌第478章 月夜孽情第114章 值與不值第15章 圍城打援第391章 與民易田第100章 推心置腹第596章 風雲突變第399章 湘軍出征第277章 沿途軼事第668章 單獨會面第101章 反之而行第154章 宿命之論第626章 宣戰藉口第639章 試探攻擊第375章 粵省借兵第537章 留條活路第344章 漁人之利第340章 南昌大霧第590章 隨風搖擺第525章 罷黜榮祿第748章 各人際遇第448章 各懷鬼胎第309章 藝術大師第606章 近在咫尺第638章 目瞪口呆第554章 中風前症第442章 北上隨駕第407章 拉幫結派第684章 養寇自重第655章 難以爲繼第84章 破廟苦戰第17章 奪門之戰第567章 破而後立第517章 火燒城池第470章 一切之重第43章 宜歡不哭第666章 不得而知第80章 求人以誠第34章 宅心仁厚第27章 四面見敵第555章 用人之道第191章 最後通牒第656章 啞然失笑第309章 鉅額投資第53章 陰晴不定第59章 反客爲主第58章 同是一道第8章 密探齊出第305章 儒家基督第96章 終得名士第290章 長蛇之尾第724章 定國之後第311章 心有不甘第166章 夜戰突圍第355章 醉後和好第125章 靜觀其變第21章 升斗小民第304章 再起波瀾第437章 一石二鳥第129章 喚醒民魂第315章 崑曲暢音第574章 嚴父愛兒第585章 一個希望第631章 被俘之後第170章 唯今之計第185章 鄉官民團第290章 長蛇之尾第558章 禮查飯店第173章 拜關二哥第464章 大限已至第163章 禮物交換第602章 聯洋靖難第526章 韜光養晦第371章 北征之始第623章 向東向西第222章 運河水匪第309章 藝術大師第396章 計劃忽變第469章 南丁格爾第131章 圍魏救趙第643章 刺刀潰敵第590章 隨風搖擺第41章 山腰夜戰第389章 要塞陷落第713章 九思堂會第137章 三桂寶藏第364章 其徐如林第189章 上海老城第69章 道冠古今第557章 英法盤算第545章 心頭隱患第644章 老舊戰術第115章 出城別走第532章 江塘之戰第513章 鋼鐵危機第81章 用民以戰第24章 共享太平第132章 開誠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