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誰人能信

杏貞倒抽了一口涼氣道:“戶部銀庫監管森嚴,若無上官參與,何人能挪用如此多的現銀?哪家票號如此大膽敢授受戶部現銀?”

恭親王微微遲疑,臉上有些尷尬的說道:“票號向來不問銀兩來處的,而且也多有工部、戶部的賑災、修築河堤等銀款往來,大宗銀兩早已見怪不怪了,之前在日升昌票號就存了有四百多萬兩的戶部庫銀。

杏貞沉吟起來,日升昌票號的大名她是聽過的,由於清末物品流通和貨幣週轉的需要,產生了一種專營錢鈔匯兌業務的機構,稱爲“票號”,也稱“票莊”,或“匯兌莊”,這個行業爲山西人所包攬,又被稱爲“山西票莊”,它壟斷了全國的匯兌業,當時全國最大的票號共有17家,平遙人開的就佔了7家,其中最大的票號是“日升昌”,東家是平遙西大蒲村李大全,經理爲細窯村雷履泰。曾在全國設有許多分號,有‘京都日升昌匯通天下‘的稱譽。

日升昌原是顏料行,於道光四年轉爲票號,成爲中國第一家專營銀錢匯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匯通天下”而聞名,其分號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包括匯兌業務。

票號業務風行之後,滿清朝廷也多和這些票號有銀錢來往,主要是戶部一些賑災、治河款子會存入票號,方便兌換。想到這些戶部官員定是連成一線,用戶部庫銀存入票號獲取短期釐息,如今戰事頻發。票號釐息高漲,五百萬兩粗略一算,每月的釐息都在兩萬兩以上,只要時機拿捏得準倒也不易被發現,暗歎真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臉上也沒有不自然的神色,說道:“肅順搶先去見咸豐去了,你也快過去吧。戶部銀庫這潭子水很深,此事不必強行出頭,萬事有肅順在。你不算戶部主事官員,也不宜攪進去。”

恭親王應了說道:“所以我讓肅順先行,我隨後趕過去,我先走了,讓人看到我和皇嫂說話就不好。”當下行了一禮匆匆的去了

回到儲秀宮中。杏貞皺着眉想着這件事,看來這清廷真是積重難返了,堂堂國家的國庫也會出這樣荒唐的事,現任戶部尚書的滿大臣是文慶,費莫氏,字孔修,滿州鑲紅旗人。道光、咸豐兩朝軍機大臣,爲官到也是清廉,應該不會做這些損公肥私之事。戶部尚書漢大臣是翁心存,道光年間進士,也是位兩朝老臣,應該也不會做這些事,到底是誰在指使戶部挪用庫銀,存入票號獲利呢?想來想去,也沒有頭緒,想來晚間咸豐應該會過來或是召見自己。到時候聽了詳細經過,才能看出端倪來。

用過晚膳,杏貞挑燈拿出一本書寫了起來,書名喚作《載淳成長事錄》,只見上面像日記般的寫了每次杏貞見到孩子成長的經過,從什麼時候睜眼、什麼時候能直立身子,到什麼時候長牙,什麼時候會說話。都一一詳細記了下來。字裡行間,處處露出了她對這個孩子所傾注的感情。

正在寫着,有人走了進來,杏貞回頭一看。卻是滿面倦容的咸豐,微微愕然之下問道:“皇上怎麼這會兒就過來了?”

咸豐搖搖頭並不答話,走上前來伸頭望去,問道:“蘭兒,你在寫什麼呢?”

杏貞急忙將那本事錄藏到身後,笑道:“沒什麼,奴才胡亂寫的。”

人就是這樣,越是不能知道的事,越想知道,咸豐好奇的說道:“寫的什麼?給朕看看。”

“沒什麼好看的,皇上稍坐,奴才給你倒杯茶去。”杏貞笑嘻嘻的想要溜掉,卻被咸豐一把拉住:“快點給朕看看,莫不是寂寞了,寫了些朕不能看的豔詞?”

杏貞沒好氣的嗔怒道:“皇上才寂寞了,放開我,真沒什麼好看的。”咸豐不依不饒,一隻手抱住她的纖腰,另一隻手伸到她背後,想要去搶那本書,口中笑道:“難道是春什麼宮圖的?蘭兒,你不乖哦,看這些。”

杏貞看他憨憊的樣子,無奈之下索性將書遞了過去,反正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就是寫了小孩的事。

咸豐接過去,看了看書名,微微一鄂,看了看杏貞,臉上浮起一絲溫馨的笑容,坐到燭燈下看了起來。杏貞坐到一邊,雙手支頤,看着咸豐的表情變化。

只見他一頁一頁的看下去,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濃,臉上的倦容淡去了不少,眉宇間舒展開來,再也不是眉頭緊鎖的苦臉樣子,心中暗暗笑了一回。

過了片刻,咸豐看到她今天才寫的,緩緩將書本合上,握住杏貞的手微微笑道:“還是你有心思,等孩子長大了看到這些,那纔有意思呢。”

杏貞將書本收了起來,笑着說道:“是啊,想起來時日過得真快,載淳他都快滿週歲了。”

咸豐點點頭輕嘆一聲,說道:“朕已經命內務府大臣麟奎、存佑準備給孩子滿週歲時候抓週的慶典了。”

杏貞低聲說道:“孩子滿月的時候,皇上就大肆慶賀了一番了,如今滿週歲,又要弄慶典,會不會太過鋪張了?”

咸豐搖搖頭說道:“蘭兒,你知道麼?朕成年以來,還是阿哥的時候,已經有過福晉,登位以來,但一直沒有子嗣,那時候宮中都有流言傳出,說朕不能生育,讓朕很是苦惱。後來你有了之後,朕可真的是欣喜若狂的,所以疼愛載淳這個孩子自然是應該的。”

杏貞哦了一聲,咸豐雖然輕描淡寫的說了苦惱二字,但想來皇帝不能生育,這個苦惱可不是一般的,看來咸豐對兩個孩子的喜愛是打心眼裡發出的,當下輕聲說道:“奴才明白了,那就隨皇上喜歡吧。皇額娘身子不好,辦個慶典,讓她開心一下也是好的。只是也別太鋪張了,現下還在打戰,要使銀子的地方很多,能省一些是一些。”

咸豐聽到銀子二字,勃然大怒道:“朕偏偏要多使些銀子,免得讓那些個沒心沒肺的狗奴才貪墨了去!”

看咸豐額頭青筋暴起。杏貞嚇了一跳,看來咸豐真的是憤怒到了極點,剛纔是一直隱忍不發,輕輕握住他的手問道:“怎麼了?有什麼事和我說說吧,說出來舒服點。”

咸豐重重的哼了一聲,站起身來回走動,一邊走一邊怒道:“近日朕委任肅順爲戶部侍郎。讓他和剛剛回京的老六一起點查戶部庫銀,想不到戶部庫銀居然少了五百多萬兩銀子,這戶部上下爛到根子裡去了。”

杏貞輕聲問道:“皇上召文慶和翁心存兩位大人問過了麼?”

咸豐怒道:“不問還好點,只道他們不知情,一問之下更是火大,他們倆原來知道這事兒的。”

杏貞吃了一驚,問道:“兩位大人知道的?”

咸豐恨恨的說道:“兩人說戶部早有俗例。但凡有銀兩差撥到地方都會存到京中票號,一來有釐息可圖,爲戶部增加庫銀收入,二來解取便利,持官銀匯票到異地支取便可,穩妥又穩當。”

杏貞說道:“聽兩位大人所說也倒是合情合理的啊。”

咸豐怒道:“兩個糊塗蟲,每次手下司員辦理此事之時,都會篡改他們的批條,多解出一些庫銀,忠麟、王熙震這兩個人膽大包天。戶部不少銀兩往來都是他倆辦理的,年深日久之下,便有了五百萬兩之巨的缺口。”

杏貞微微驚訝,問道:“兩個人只是小小的司員,如何有這個膽子,他們倆背後是誰呢?可有供出來?”

咸豐咬牙說道:“朕剛要動手徹查,這些逆臣,收到風聲。忠麟、王熙震兩人竟然在刑部大牢中服毒自盡了。”

杏貞點點頭說道:“看來還真不是一兩個人所爲,想來背後是大有來頭之人所爲。那些庫銀能追的回來麼?”

咸豐嘆了口氣說道:“存在日升昌票號的四百多萬兩倒是還沒有兌走,肅順親自查了票號的賬目,與庫銀解出時日吻合的匯票存銀都在。尚未有人來提走,但其他票號的匯票查了下來都已經被人提走了。”

杏貞皺眉說道:“想來這些人也不敢再到匯通票號去兌取的了,這事你打算還要查下去麼?”

咸豐捏緊了拳頭說道:“查,怎麼不查?朕已經命肅順、載垣、端華三人會辦此案,從刑部大牢查起,朕要看看是誰敢在刑部大牢殺人滅口。其他票號朕也要查,那些人去存取銀子,總該有蛛絲馬跡留下。讓朕查到誰和此事有關聯,必定重處!”

杏貞嘆了口氣問道:“文慶和翁心存呢?兩位的官聲一直很好,斷不會有貪墨之心的。”

咸豐恨恨的說道:“朕自然知道,但他二人辦事糊塗,監察失職,朕將他二人官降三級暫且留用。”

“貶了兩位大人,戶部滿漢尚書二職,誰人繼任?”杏貞問道。

“肅順和朱鳳標頂上去,讓他兩人好好整頓一下戶部這個爛攤子。”咸豐說道。

杏貞聽完,心中一驚,朱鳳標乃是皇七子奕翾的師父,和恭親王親厚,但漢尚書一般要聽命於滿尚書。這件事到現在,其實得益最大的算是肅順,奉旨辦案,想要除去戶部的哪位官員,還不是肅順說了算了?而且升任戶部尚書,這官位可是升的極快的,當下輕聲說道:“這件事到現在,肅順得益最大,會不會是他……”

話還沒說完,咸豐打斷她的話,說道:“不要瞎猜,肅順這人朕還是信得過的。你記住,讓你參與政事已經是朕天大的恩典,不要再想着攻訐朕的親信大臣!”

咸豐後面的話有些陰冷起來,杏貞錯愕了一陣,將心裡的話憋了回去,說道:“是奴才不對,沒有證據胡亂瞎猜。”

咸豐見她認錯,也就不再糾纏剛纔的話題,嘆了口氣說道:“現在是多事之秋,但想不到還是有這些沒心沒肺的人在中間貪墨銀子。所作所爲令人髮指。想到先皇在世的時候,戶部也曾出過這樣的大案,就讓朕不寒而慄,朕還能信任誰呢?”

杏貞聽他說起道光年間出的戶部大案,她也倒是聽說過。那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事了,當時戶部銀庫的庫兵張誠保的侄兒捐了個官,錢捐到了戶部,叔叔張誠保負責過秤收錢。最後錢沒收,但是開了收據。這事兒瞞上不瞞下,由於牽涉到複雜的人事關係和利益分配,結果被捅了出去。於是,黑幕越揭越大,最終揭發出戶部銀庫巨大的黑幕來。史稱“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覆蔽,達於天庭。”

道光帝聞訊後驚駭不已,命刑部尚書前去查驗,這一查非同小可,發現賬面上的數字與實際庫存銀兩相差九百多萬兩之多。道光帝生性節儉,大臣到北京述職。趕上吃飯時間,都捨不得留大臣吃頓飯,這回一下子丟了九百多萬兩白銀,自然是龍顏大怒。

道光帝痛責諸臣說:“竟虧空銀至九百二十五萬二千餘兩之多,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國盜賊……歷次管庫及歷次派出查庫王大臣。皆系親信大員,亦復相率因循,毫無覺察,並無一人能發其奸,甚負委任,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道光帝震怒之下,決心一查到底。

大批庫兵被抓下獄,大批官員被停職審查。刑部官員忙得不分晝夜。最後查明,九百多萬兩白銀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於案犯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銀庫的庫兵。

其時,京城共有十個大庫。有裝糧的、裝錢的,還有裝布匹綢緞的。其中裝錢的共有三庫:第一個是紫禁城內庫。此庫存白銀百餘萬兩,是給皇帝備用的“過河錢”,就是皇帝走投無路時用來流亡的路費,到目前爲止還沒用過,而且都是五十兩一個的大銀錠,不易被盜,所以封條一封,上級官員基本不查庫。

第二個是內務府銀庫。雖名曰銀庫,但不藏銀,專藏金玉珠寶,庫房不大,管理也很方便。

第三個是戶部銀庫,也就是所說的國庫。國庫裡面藏着白花花的銀子,差不多每天都在收支。庫兵每日都在搬進搬出,忙得不亦樂乎。

爲了保證戶部庫銀的安全,清朝銀庫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設管庫大臣一員,由戶部侍郎兼任,下面設郎中等職,再下有庫書數人,這些人都沒有權力進入銀庫,能進入銀庫的只有庫兵。

庫兵如要進入銀庫,即使嚴冬,也必須脫去衣褲,進庫後再換穿庫內的衣褲;幹完活兒出庫時,再脫光衣服,庫門口有一個板凳,庫兵光着身子跨過板凳,兩手往上一拍,大喊一聲“出來”,然後就可以穿上來時的衣服回家了。跨板凳、舉手、拍手、高喊,是爲了表明自己體內、腋下、嘴裡、手中沒有夾帶銀子。

由此看來,戶部銀庫監管十分嚴密,庫兵貌似也無機可乘,其實不然。庫兵偷銀子的辦法有兩個,第一個是“以穀道藏銀”。第二個辦法是嚴冬時用茶壺往外帶銀子。壺裡有水,把銀子放在茶壺裡,出庫時打開茶壺蓋,將茶壺往下一倒就過去了。實際上,銀子凍在茶壺裡,自然倒不出來。

這是最主要的兩個辦法,還有其他一些方法。這樣一來,天長日久,積少成多,銀庫的銀子不知不覺間就被盜了很多。既然不是一天所爲,也不是一人所偷,爲什麼時至今日才發現呢?

原來從嘉慶五年徹底清查國庫以來,每年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查庫,查庫大臣翻翻賬,看看門窗,草草檢查一下,煞有介事地叮囑庫兵幾句,走完過場就作罷。要說他們對庫兵監守自盜一丁點兒察覺也沒有,誰也不信,但是,一句話,惹不起啊。

這不僅牽涉朝廷要員利益、複雜的官場博弈,就是那幫庫兵,也都不簡單,水很深,有的甚至黑白兩道通吃。開庫之日,戶部銀庫門外一羣羣全副武裝的保鏢,聚在樹下乘涼,那份威風,戶部一般官員也比不上。這些都是庫兵的私人保鏢,其實不是庫兵擺譜,他們時常會面臨着被綁架、搶劫的危險,因爲巨大的利益很容易讓歹人見財起意。另外,補一名庫兵的缺要六七千兩白銀,在這種情況下,誰砸他的飯碗,他不跟誰拼命纔怪呢?

東窗事發,有些庫兵聞訊之後,迅速逃離。怒不可遏的道光帝嚴令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嚴拿務獲。最後,大部分庫兵被控制,不少庫兵被拘捕,但如何處理也是一大難題,不僅人數衆多、涉及面廣,取證也很困難。另外,這是幾十年間的作案,各級官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是他們稍微負責一點兒,也不會釀成此等奇案,若是現在追究官員責任,又面臨着法不責衆。所以,道光帝也一籌莫展,真不知該找誰算賬了。

經過大臣勸解與開導,道光帝也逐漸從激憤萬分中平靜下來。道光帝憤怒地表示“本應立置重典,以肅法紀,惟事閱多年,官非一任,即書吏丁役等亦人數衆多”,要想查個水落石出已不可能。除了個別證據確鑿、情節惡劣的庫兵被處以死刑、流刑、徒刑外,基本上沒有追究官員們的責任,這並不是對他們的寬大處理,而是道光帝此舉別有用心,國家當下急需用錢,對於本應承擔責任的官員,除了給予降級分外,關鍵是責令他們分賠國庫損失,儘可能挽回損失,但追繳的結果很不理想。

銀庫大案對道光的打擊很大,不僅九百多萬兩雪花花的白銀不翼而飛,讓崇尚節儉的道光心疼不已,更憋氣的是此等大案竟然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其中幾個長年作案的庫兵至今逍遙法外。

道光帝怒斥道:“奉旨飭拿,乃經年累月,置若罔聞,迄未就獲。該衙門等所司何事,玩泄已極!仍著步軍統領、順天府五城各衙門一體嚴拿務獲,歸案究辦,毋許再有延宕!”儘管道光大發雷霆,在逃的庫兵依然杳無音訊。

道光帝君臨天下二十多年,雖勵精圖治,但鮮有作爲;他幾經努力,但終究無法力挽狂瀾。前有鴉片戰爭失敗重創,後有銀庫大案垂直打擊,挫折接二連三,政事更是雪上加霜;雄心壯志消磨殆盡的道光帝表現出明顯的懈怠與倦意,他開始迴避矛盾重重的現實,慢慢地心灰意冷。

後來清廷有鑑於道光年間的戶部大案,遂開始將部分銀錢存於票號之內,減少過手之人,沒想到還是出了這樣的大案。如今咸豐也面臨着道光帝同樣的問題,羣臣欺上瞞下並非一天兩天了,如今正值多是之秋,還有人敢打庫銀的主意,古人云:“哀莫大於心死”,正如咸豐所說的,他還能信任誰呢?

第233章 再戰吳淞第618章 鍾粹宮中第65章 遭遇之戰第457章 士氣軍心第203章 先手爲強第418章 不失國體第14章 領兵突陣第562章 元旦曲宴第739章 戰後餘波第681章 兵諫之憂第278章 天父臨凡第598章 投降協議第19章 火燒糧倉第146章 離京南下第466章 也都該死第546章 放虎歸山第63章 陰險小人第45章 投鼠忌器第366章 侵略如火第714章 定國是詔第212章 請君入甕第685章 竹山惡戰第641章 準備迎敵第425章 天京之亂第21章 升斗小民第730章 也都擁有第599章 聯軍困境第321章 爾虞我詐第257章 乾柴烈火第39章 錦繡女營第679章 海上游擊第619章 天寧寺外第222章 運河水匪第111章 遲早之事第703章 退位讓國第585章 一個希望第187章 大軍禮拜第579章 若有所思第44章 井塘之戰第643章 刺刀潰敵第61章 身世印證第484章 商業金融第682章 雷霆手段第161章 巨大利益第550章 鎩羽北歸第744章 殺雞取卵第307章 新政諸事第701章 日暮西山第305章 儒家基督第684章 養寇自重第32章 西王風采第469章 南丁格爾第13章 千里之外第685章 竹山惡戰第346章 心煩意亂第57章 卷 雲亭中第361章 綺春澄心第670章 如何自保第341章 霧中惡戰第522章 羣雌音波第710章 王者智者第699章 氣運已盡第213章 清軍登岸第509章 詔書新衙第382章 東方女子第541章 突擊任務第374章 偶然接觸第81章 用民以戰第414章 屏風論政第646章 敗退之後第664章 電報大樓第154章 宿命之論第267章 地方政權第516章 屹立不倒第713章 九思堂會第315章 崑曲暢音第449章 貪字成貧第147章 各出奇謀第441章 秀宮密議第377章 華夷大防第399章 湘軍出征第164章 借刀殺人第380章 西王駕臨第113章 出隊之議第513章 鋼鐵危機第668章 單獨會面第653章 冒險失敗第371章 北征之始第168章 大明國夢第732章 血腥之日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34章 宅心仁厚第698章 尸位素餐第325章 加碘食鹽第74章 鮮廉寡恥第213章 清軍登岸第347章 無慢檄文第478章 月夜孽情第310章 近衛軍事第637章 摸哨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