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錢江軼事

蕭雲貴總算見到了這個傳說很多的錢江,但一見之下蕭雲貴頗爲失望,因爲這個人比左宗棠還要傲慢。西王參護將他引入帳內,他見了蕭雲貴既不行禮,也不說話,只是站在帳內大剌剌的打量着蕭雲貴。

見錢江無禮,西殿參護正欲喝罵,蕭雲貴揮揮手命參護退下,他也好奇的打量着錢江。這錢江長得非常難看,甚至可以用猥瑣來形容,他五十餘歲年紀,身材不高,背微微有些駝,三角眼配着尖下巴,怎麼看都讓人不順眼,更讓人討厭的是他開口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錢江捋這下巴上的山羊鬍子,眯着眼睛細聲細氣的問道:“閣下就是太平西王蕭朝貴?”

蕭雲貴心中開始不爽起來,之前他是富家少爺,人人都巴結他,穿越後是西王,軍中人人敬畏他,太平天國上下只有三個人敢給他臉色看,天京的兩個大佬自然不必說,還有一個便是洪韻兒。這錢江算什麼東西?湘中名士左宗棠見了自己都還是客氣行禮的,這猥瑣老頭算哪根蔥?敢和自己這樣說話?

心中雖然不爽,但蕭雲貴還是裝出一副平易近人的臉孔來,淡淡一笑道:“正是本王,閣下可是錢江錢先生?當年在廣州寫過《全粵義士義民公檄》的?”

一聽太平西王也知道自己的事蹟,錢江更是洋洋自得起來,昂着頭呵呵一笑說道:“正是在下,西王也聽過在下的大名麼?”

蕭雲貴也笑了起來。這一刻他心中已經確定了錢江是個什麼樣的人,此人是個地主出身。花錢買了個監生頭銜,雖然有些名氣,卻因不是正統科舉出身,一直得不到機會進身仕途。此君在1842年曾參加抗英鬥爭,參與起草《全粵義士義民公檄》,聲討英國侵略者,號召社勇阻止英國人進入廣州城,因此在晚清社會上頗有些名頭。在蕭雲貴看來,他這樣幹是別有用心的,錢江是想借着這個機會擴大自己的名聲,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錢江這樣沽名釣譽而又不做實事的人。

隨後的代價是巨大的,錢江被革除監生髮配新疆,在新疆蹉跎幾年歲月之後,又回到了中原來。這次他終於找到了機會,太平天國的興起給了他機會,所以錢江決定以鎮壓起義作爲入仕的跳板,他憑着先前的名聲得以入幕雷以諴的幕僚團。

按照原來歷史軌跡,他應該在投身江北大營之後,隨即獻策首創厘金制。對行商坐賈設卡置局抽釐,令得商民大苦而大營餉糧不匱。此法後被清廷推而廣之,不僅將清王朝從財政枯竭的邊緣拯救回來,且得繼續支撐對太平天國及此後衆多反清起義或革命的鎮壓,湘軍等團練之糧餉亦多賴於此。

只是蕭雲貴不明白當中發生了什麼變故讓錢江來到了上海。正好蕭雲貴也打算問問清軍那邊的情況,看看這個厘金之策錢江是否已經祭出。

當下蕭雲貴笑着指了指一旁的座椅說道:“錢先生請坐下說話。璇璣,給錢先生看茶。”

錢江也不客氣,一擺長衫下襬,坐下身去。蕭雲貴還是笑眯眯的問道:“錢先生事蹟,本王大爲讚賞,只是因此獲罪被清妖朝廷發配新疆,聽聞最近先生在清妖江北大營雷以諴處任幕僚,照理說和我太平乃是死敵,不知何以至此?莫非真是來做奸細的?”

錢江剛剛端起李璇璣奉上的茶水,聞言不禁手上一顫,熱水潑溼了長衫衣襬,他頗有些驚慌起來,臉上的傲氣也不見了。錢江心中大驚,自己出任雷以諴幕僚不過短短時日,還不到二十餘日自己便辭了出來,想不到眼前這個西王竟然如此消息靈通,連自己這個小小幕僚的去留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難怪能累敗官軍。

當下錢江坦然一笑道:“西王果然厲害,在下的確在官軍江北大營雷以諴處任了二十餘日的幕僚之職,只是看不慣官府欺壓百姓,所以掛冠而去了。”

蕭雲貴又笑了,一個小小的幕僚談什麼掛冠而去,當下又問道:“聽聞官府財賦糜爛,錢先生入幕之前有過一個厘金良策,可爲進身之用,此策一出便可解清妖燃眉之急,先生沒有祭出此策麼?”

錢江面色大變,蕭雲貴連這事也知道,當下心慌意亂的說道:“在下不忿官府荼毒百姓,因此沒有獻出此策,厘金之策另有人所獻,如今江北大營已經在施行此策了。”

蕭雲貴微感意外,輕輕哦了一聲問道:“有人還能搶了錢先生風頭?真是令人意外啊。”

錢江心中一直對榮祿搶先獻策不滿,於是想也沒想順口恨恨的說道:“可不是麼?要不是榮祿那小子……”說到這裡錢江猛然醒過味來,自己一直說不滿官府所以沒有獻策,現在一說便露了餡,當下不禁額頭汗水直冒。

蕭雲貴呵呵一笑道:“錢先生也不必驚慌,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我太平天國剛剛興起,先生有襄助官府的念頭也是人之常情,只要現下先生看清大勢,能到我西王大營中來投效,便是本王的朋友,本王也可代之以國士。要是先生不想投效本王,那就是還心存滿清,便是本王和天國的敵人,對於敵人,本王想來是不會留情的。錢先生,你說你是來投效本王的,對嗎?”

錢江登時如坐鍼氈,蕭雲貴簡簡單單幾句話便把自己逼在死衚衕裡,先前想好的獻策以爲進身的說話頃刻間都變得無用,自己要是不立刻表態,只怕會被西王下令拖出去斬首示衆了。

錢江的傲氣總算收斂下去,他擦了擦額頭汗水,急忙起身深深一拜道:“在下此來正是投效西王的。”

蕭雲貴嗯了一聲笑道:“這就好說。先生請坐下說話。”

錢江不敢再坐,從懷中抽出一份書稿來說道:“西王殿下明鑑。在下之前一直不忿官府魚肉百姓,而且我大漢衣冠淪於胡奴百餘年,在下也一直耿耿於懷。其實早在天國兵出湘鄂之時,在下就寫下了《興王策》,意圖進獻天國的,此刻獻於西王。”

蕭雲貴啊了一聲,這個《興王策》蕭雲貴在寫論文的時候也看到過,很多史學家考證後覺得錢江向洪秀全獻《興王策》純屬小說家之言。錢江根本就沒見過洪秀全,可在蕭雲貴看來《興王策》分析時局之精闢,舉措之正確,又不像是哪個作者可以臆造的。後來錢江被雷以諴誅殺也是掛了個謀反之名,因此纔有人牽強附會的說錢江是太平天國的軍師,所以被以謀反罪誅殺。

清史記載的錢江事蹟也語焉不詳,謀反罪是明罪。但清史和一些文稿中又記載說錢江獻了厘金之策後,卻不知自忌,乃至得寸進尺,跋扈肆意,食用奢侈,玩同僚於股掌。視諸官如奴隸,使氣益甚,咄嗟叱吒,無所顧忌,上下交惡。某日酒席間。錢江與雷以誠議論間稍有意見不合,竟破口大罵。雷以誠忍無可忍,終在左右慫恿之下怒而殺之。也不知道史上錢江被殺是否真是因爲得罪了人,還是真的謀反。

蕭雲貴接過那書稿細細看了起來,果然和後世自己讀過的《興王策》很像,“伏惟大王首事之初,笄發易服,欲變中國二百年胡虜之制;籌謀遠大,創業非常,知不以武昌爲止足之地也明矣!今日之舉,有進無退,區區長沙,守亦亡,不守亦亡;與其坐而待亡,孰若進而猶冀其不亡。不乘此時長驅北上,徒苟安目前,懈怠軍心,誠無謂也……”一路看下去的確和蕭雲貴看過的史料相差不大,只是史料中錢江寫《興王策》的時候,正是太平軍在天王、東王率領下攻佔武昌之後。如今蕭雲貴到來,歷史改變,長沙被蕭雲貴攻下,那一段時間太平軍的確只在長沙附近轉悠。

錢江這份書稿內勸說太平軍東進金陵,然後北進開封,以爲掎角之勢,並進東南,取東吳膏腴之地以爲根本。

“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修我政理,宏我規模,外和諸戎,內撫百姓,則西而秦蜀,東而豫粵,可傳檄而定。此千載一時之機會也!自漢迄明,天下之變故多矣!分合代興,原無定局。晉亂於胡,宋亡於元,類皆恃彼強橫,賺盟中夏;然種類雖異,好惡相同,亦不數十年奔還舊部。從未有毀滅札義之冠裳,削棄父母之毛血,義制甚匪,官人類畜,中土何辜?久遭塗辱至如是之甚者也!帝王自有真,天意果誰屬?大任奮興,能不勗諸!”這一段說中了蕭雲貴心中的打算,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修我政理,宏我規模,外和諸戎,內撫百姓,則西而秦蜀,東而豫粵,可傳檄而定,不正是蕭雲貴現在正在乾的事麼?

再往下看“夫草茅崛起,締造艱難,必先有包括宇宙之心,而後有旋乾轉坤之力。知民之爲貴,得民則興;知賢之爲寶,求賢則治。如漢高祖之恢宏大度,如明太祖之夙夜精勤。一旦天人應合,順時而動,事機之來,莫可言喻。”這是在勸說太平軍要廣爲招賢納士,勸天王要有漢高祖的胸懷、明太祖的勤奮,蕭雲貴暗自揣度起來,這錢江的書稿看起來是在長沙攻下之後寫的,或許錢江本來是想投靠太平軍的,可到了長沙一看天王、東王的作派,又把這份書稿收了回去。

蕭雲貴問道:“先生這份書稿看似之前所寫的啊。”

錢江似乎對這份手稿頗爲得意:“正是,去歲太平才下長沙之時,在下就寫下此稿,只是當時觀太平風氣,頗有興洋教之舉,在下舉棋不定所以未能進獻。不過自從西王提軍出長沙以來,一路東進,克武昌、下金陵、取吳中膏腴之地,和在下所說不謀而合,因此這會兒才進獻此稿。”

蕭雲貴恍然大悟,這個錢江原本就是兩手準備,太平和滿清他都想好了對策,只是看投靠哪邊而已,這樣看來歷史上的錢江被殺之謎便有了合理的解釋。錢江定是先寫好了《興王策》準備到武昌進獻給天王,但在武昌一看當時太平軍的作風,完全就是要清除儒釋道三家,他便不敢進獻,轉而去了江北大營,但這份書稿也沒有丟棄。在進獻厘金之策後,錢江因爲自持功勞甚大而得罪雷以諴被殺,雷以諴殺了人之後自然要找藉口,翻查錢江的東西后發現這個《興王策》,這便是錢江謀反的重要罪證,自然錢江就被安了個謀反罪名。這份書稿也由此流傳下來,被人誤認爲是錢江向洪秀全進獻之策,其實他根本沒有見過洪秀全,只是之前存了這種打算而已。。)

第605章 決戰之前第620章 龍鳳初會第169章 紅單船來第441章 秀宮密議第642章 兩虎相爭第351章 出兵顧慮第256章 錢多人傻第596章 風雲突變第64章 出隊瀏陽第166章 羣幫會盟第150章 南京城破第33章 一言爲定第253章 權衡利弊第409章 好壞之間第695章 父子夜話第195章 江北大營第166章 夜戰突圍第492章 意外衝突第411章 東王謀劃第501章 應有此報第225章 高昂代價第476章 太后恩典第514章 恍然大悟第224章 圍城入城第455章 如何選擇第188章 浣衣溪沙第711章 略作補償第698章 尸位素餐第360章 南下廣州第172章 回京覆命第647章 虛張聲勢第214章 惡戰連連第216章 智慧獵槍第578章 不遂我願第577章 實業聯合第631章 被俘之後第199章 班門弄斧第317章 上位之事第282章 無上奢華第336章 整編章程第69章 道冠古今第237章 接舷之戰第388章 聯結恭王第624章 明戰暗戰第339章 三座木城第97章 人無遠慮第281章 團聚成家第638章 目瞪口呆第548章 重遊故地第237章 接舷之戰第520章 戰後檢討第667章 紅十字會第145章 天翻地覆第366章 侵略如火第165章 借師助剿第54章 城南書院第286章 天王秀全第715章 勢不在我第101章 反之而行第337章 軍銜爵位第571章 實現夙願第315章 崑曲暢音第448章 各懷鬼胎第166章 羣幫會盟第159章 英人要求第598章 投降協議第612章 與虎謀皮第589章 自投羅網第543章 決死而戰第579章 若有所思第643章 刺刀潰敵第381章 僵持不下第290章 長蛇之尾第646章 敗退之後第126章 戰四葉山第330章 學子之心第454章 捨我其誰第241章 無理要求第192章 志在必得第658章 如意算盤第242章 太平基督第514章 恍然大悟第514章 恍然大悟第434章 轉攻西府第696章 北伐檄文第329章 合作無間第592章 二次羞辱第52章 打草驚蛇第143章 上虞備用第24章 共享太平第128章 信仰頓悟第177章 天主教堂第269章 勝保兵至第748章 各人際遇第522章 羣雌音波第311章 心有不甘第547章 桂林城破第703章 退位讓國第424章 北王謀事第310章 近衛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