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盛陳威儀

英國使館內,文翰似乎對阿禮國的回答很不滿意,眼中閃着一絲貴族的驕矜,保持風度的說道:“我想聽一聽密迪樂()先生的意見。”阿禮國給站在一旁的印度侍者打了一個手勢,侍者出去了,不一會兒把密迪樂帶了進來。

密迪樂是上海領事館一等秘書兼通事(即翻譯),今年三十六歲,高眉骨寬額頭金髮灰眸,臉上鬍鬚颳得淨盡,他穿着一件雪白的襯衫,喉結處打着一隻黑緞蝴蝶結,看上去十分精幹。他十七歲就到廣州怡和洋行工作,在中國待了十九年,漢語講得非常流利。三年前他受僱於上海領事館,負責收集反政府組織和幫會的消息和情報。此人職位雖低,卻能爲英國政府提供專家式建議,文翰勳爵非常賞識他,有心讓他接替阿禮國出任上海領事,但必須等阿禮國任期屆滿。..

文翰見密迪樂走進來,起身與他握手,口中說道:“我拜讀過你撰寫的中國形勢分析報告,很欣賞你的眼光和才華。請坐,密迪樂先生。”

密迪樂落落大方坐了下來,文翰溫文爾雅的微笑道:“叛軍佔領了江寧、鎮江,鎮江與上海僅二百英里之遙。你是中國通,我想聽聽你對叛軍的評估。”

“謝謝您的誇獎,”密迪樂道:“公使閣下,據我所知,太平天國不但攻佔江寧、鎮江等地,沿江的武昌、九江、安慶等重鎮也在他們手中,可以說三分之一的長江水域已經落入叛軍的控制範圍。我們面臨着一個新問題,大皇帝的滿清政府能否存在下去?存在多久?大皇帝的滿清政府是以滿洲貴族爲核心的政府,是一個腐敗的政府,不得人心的政府。二百多年來,漢族和其它民族的反滿鬥爭此起彼伏,從來沒有停止過,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場席捲全國的叛亂即將到來。但太平軍無疑會是當中最大的反政府武裝,他們紀律嚴明,從者如雲,很有可能取得最後的控制權。據內地傳教士報告,除了太平軍外,淮河與黃河流域的捻軍,四川貴州的哥老會,福建浙江的小刀會、紅錢會,湖廣的三合會,也在與政府軍打仗,比如今年年初,雲南有一個叫杜文秀的,組織了一場很有規模的叛亂。這些幫會和反政府武裝對滿洲皇帝心懷切齒大恨。太平軍已經佔領了南中國的三分之一,據說有百萬之衆。根據我收集的情報,只要叛軍得到各地幫會的支持,就可能建立一個割據數省的新政權,與大皇帝形成南北對峙格局。我認爲,雖然叛軍在短期內顛覆滿洲政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大皇帝在南中國的統治將一去不復返。”密迪樂把“一去不復返”說得極重,“如果大英帝國此時介入中國內戰,幫助大皇帝的政府,只會無限期延長戰爭,對我國的商業毫無裨益。我國介入中國內戰能否阻止太平天國的勝利?如果得不出肯定的回答,最佳策略就是保持中立,袖手旁觀。”密迪樂非常相信自己的分析。..

阿禮國斜睨着這位下屬,他不同意密迪樂的意見,馬上反駁道:“公使閣下,我以爲密迪樂先生高估了叛軍。不錯,叛軍正在對大皇帝的政府實施重大打擊。但此時正是我國介入中國的好時機,如果遠東艦隊滿足吳道臺協防長江的要求,我國就可以趁機向大皇帝提出更多條件,開放長江沿岸各大城鎮,呃,這個前提是我們幫助大皇帝收復這些地區。我國不僅會獲得更多商業利益,還可藉機要求在北京建立公使館。如果叛軍勢力過於強大,我們可以考慮由遠東艦隊與法國在華戰艦共同承擔協防上海的任務。”

何伯上校馬上附和道:“我的艦隊只有三條船,但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軍械技術比我國落後二百年。皇帝的內河師船都是不堪一擊的玩具,想必叛軍的水師也不會強到哪裡。我們不必求助法國,我的三艘戰艦足以協防從上海到江寧的長江水域。”英國遠東艦隊的“哈爾米士”號在上海,“撒拉曼特”號(Sylamander)在廈門,“響尾蛇”號(Rattr)號在寧波。

密迪樂則堅決反對英國介入中國內戰,他激動的說道:“我們不能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盲目介入中國內戰,如果最終的勝利者是太平天國而不是大皇帝,我國的在華地位就會非常難堪。甚至會被其他國家趁機拿走本該屬於英國的大把利益!”他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人,文翰勳爵也傾向於保持中立,他點了點頭:“密迪樂先生,你的意見很有參考價值,請你馬上整理出一份報告,我要儘快把報告送往倫敦外交部。”

阿禮國卻有保留的說道:“叛軍肯定會進攻上海,如果他們拒不承認大英帝國與大皇帝簽訂的《江寧條約》,我們該怎麼辦?”

“嗯,這是一個問題,”文翰深思了片刻:“我們必須密切注意太平天國的政治意圖、軍事動向和外交意向,不論出現什麼情況,決不允許他們進入上海租界。何伯上校,請你把三艘戰艦全都調至吳淞口,一旦叛軍進攻上海,要堅決保衛租界。阿禮國先生,請你與美國領事、法國領事和吳道臺共同商議一下,在上海和租界成立一個聯防委員會,組建一支義勇隊,以便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戰亂。至於吳道臺要遠東艦隊協防上海事宜,我們必須報告倫敦,由首相和內閣裁決。”

當文翰勳爵的報告發往倫敦的時候,太平軍在東線發動了一場攻勢,清軍向榮部在句容、溧水等地和太平軍打了一場大仗,結果歷時二十多天的戰鬥結束後,太平軍突破了清軍的防線,分割包圍了句容、溧水兩處要地,向榮只得退守金壇、丹陽、溧陽一線,但在太平軍凌厲的攻勢下,上述三地也沒有守多久。十餘天后,欽差大臣向榮的防線再次向後退縮,分守常州和湖州兩地。

面對叛軍異常迅猛的發展態勢,文翰勳爵發現自己的報告甚至還在途中就已經不夠準確了,因爲叛軍的勢力已經快要發展到上海了。

焦急的等候了一個多月後,文翰勳爵終於接到了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登“保持中立”的批覆,克拉蘭登要他儘快前往天京,摸清太平天國的情況。文翰雖然有些失望,但他還是決定馬上乘“哈爾米士”號親赴南京,拜見太平天國那位賞格最高的首領,弄清這個新政權的政治意向。

蘇鬆太道吳健彰不願英國人與太平天國直接打交道,卻無法阻攔,面對洋人的威脅,吳道臺只好簽發了通行勘合,諮請長江兩岸清軍水師、陸營和炮臺勿加攔阻。

按照《中英江寧條約》,英國商船和兵輪只能在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五個口岸自由通行,“哈爾米士”號難得有機會駛入長江。它逆水而行,走得非常緩慢,艦上的軍官水手用各種儀器測量水道,繪製航圖,記錄兩岸地形地貌。文翰勳爵相信,過不了幾年,大皇帝就會在堅船利炮的威脅下開放內地,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遲早會像進出五個口岸一樣在長江上自由逡巡。

爲了讓沿江行駛的中國民船讓開水道,“哈爾米士”號上的水手不時敲打艦艏的銅鐘,悠長響亮的鐘聲吸引了沿江百姓和水勇的注意力,民船上的赤腳船伕,岸上犁田耕種的農民,沿江巡察的清軍水勇全都注視着這艘艨艟洋艦,目光中混雜着困惑、驚異、仇視與好奇。洋水手們嘰哩呱啦地叫着,炫技似地調整三角帆和縱帆,以傲慢的姿態俯視着中國師船和小舟。

在鎮江附近,“哈爾米士”號遇到了一點兒小麻煩。這裡是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承平年月,北上的舟船自丹徒駛入長江,南下的舟船自六圩駛入長江。但眼下清軍與太平軍隔江對峙,江北大營的馬步軍在長江北岸設防,瓜州、丹徒則被太平軍佔據,雙方犬牙交錯的封鎖了江面,至使南北交通中斷,丹徒以北和六圩以南的運河就像兩條狹隘的水衚衕,擁塞了成百上千只大小木船,進不得也退不得。文翰站在船舷舉起千里眼向南瞭望,充滿傳奇色彩的叛軍像蟻羣似地忙忙碌碌,修炮臺築堡壘,搬運軍械,北岸的瓜州江防炮臺也如同南岸一般繁忙,只有清軍的陣地上卻什麼動靜都沒有。

南岸的叛軍炮臺朝“哈爾米士”號開了一炮,炮子落在戰艦前方二百米處,掀起一股巨大的水柱。這是太平軍發出的警告,要英艦停止前進接受查詢。文翰和密迪樂知道,太平軍的岸炮是一種老式鐵炮,一米多長,固定在炮臺上,使用球形實心炮子,用火繩點火發炮,炸力弱射程短,只有當敵船駛入射程後才起攔阻作用,那種鐵炮與“哈爾米士”號上的後膛炮不可同日而語。

文翰不想製造麻煩,命令“哈爾米士”號就地下錨,密迪樂在六名水兵的護衛下乘舢舨朝南岸劃去。他第一次看到傳說中的太平軍,他們穿着的紅色短衫,外面穿着號衣,上面寫着中國大字,頭戴紅巾,足踏草鞋,手持長矛大刀,紅巾下露出長髮,這支軍隊與清廷統制下的百姓裝束迥然不同,因爲不剃髮,被官軍稱爲“髮匪”或“長毛”。

密迪樂告訴丹徒炮臺的叛軍將領,英國戰艦不是幫助清軍打仗的,而是友好使者,大英帝國全權大臣就在艦上,此行的目的是拜訪他們的首領,有要事相商。

炮臺將領對英夷的到訪心存好奇,沒有爲難他們,反而說太平軍與洋人信奉的是同一個上帝,並把密迪樂稱爲“洋兄弟”。“哈爾米士”號在江面耽擱了整整一天,炮臺將領經過請示後,允許它繼續西行。

經過四天逆水航行後,“哈爾米士”號抵達南京下關碼頭,英國哈爾米士號巡洋艦停靠在了岸邊。十一年前,英國康華麗號也曾經停靠在這裡,盛陳威儀,英國的璞鼎查勳爵與清廷秉權大臣耆英在艦上籤訂了《中英江寧條約》。哈爾米士號的甲板上,英國公使文翰勳爵筆直的站在那裡,他已經四十多歲了,長着一顆典型的撒克遜長顱,金髮高鼻深目,下巴上蓄着濃密的鬍鬚,冷峻的眼神中帶有幾分憂鬱。他望着遠處的天京城牆,回想着他的前任璞鼎查勳爵在這裡創造的豐功偉績,心中激盪不已,他很想在自己的任期內,也能創造前任一樣的功績出來,爲大英帝國謀取更大的利益。

第661章 繼續南下第219章 進退兩難第423章 得意忘形第26章 鉅額債務第154章 宿命之論第406章 天堂再會第544章 國事私事第299章 郡縣之制第134章 洞庭霧霾第609章 近衛前驅第562章 元旦曲宴第711章 略作補償第65章 遭遇之戰第274章 避走西路第192章 志在必得第69章 道冠古今第475章 不必擔心第329章 合作無間第233章 再戰吳淞第495章 談判斡旋第662章 義民可用第178章 口舌之蜜第611章 驅狼吞虎第592章 二次羞辱第6章 天地會衆第105章 波詭雲譎第499章 昔日故友第612章 與虎謀皮第89章 封庫安民第189章 上海老城第451章 破釜沉舟第205章 壞事連連第493章 能屈能伸第485章 政治影響第180章 契約精神第254章 怡和洋行第307章 新政諸事第64章 出隊瀏陽第260章 寧波海戰第201章 小心翼翼第570章 士無戰心第364章 其徐如林第371章 北征之始第604章 虎頭蛇尾第316章 妙音儲秀第580章 聯軍等待第657章 順理成章第363章 清韻謀事第353章 大事小節第104章 出爾反爾第119章 內部爭鬥第587章 清軍火炮第489章 萬山羣島第460章 大勢在手第219章 進退兩難第18章 天心閣上第615章 唾面自乾第168章 大明國夢第157章 文翰勳爵第433章 大軍逼近第477章 葬禮登基第261章 通寶和尚第69章 道冠古今第481章 北殿歸附第674章 大軍出川第185章 鄉官民團第33章 一言爲定第276章 與國無關第575章 視察海關第201章 小心翼翼第179章 傳教之士第162章 西文密約第639章 試探攻擊第412章 披荊斬棘第70章 胡攪蠻纏第79章 一馬一獐第137章 三桂寶藏第700章 逼宮之舉第586章 大偵察隊第225章 高昂代價第471章 恰當時機第213章 清軍登岸第579章 若有所思第38章 燕子嶺上第664章 電報大樓第63章 陰險小人第324章 海禁海貿第631章 被俘之後第137章 三桂寶藏第446章 兩枚御印第356章 一個交代第639章 試探攻擊第463章 不堪一擊第276章 與國無關第343章 無罪而誅第659章 機會來了第404章 誰人能信第404章 誰人能信第304章 再起波瀾第119章 內部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