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巍巍中嶽

秦不一,秦家大管家。他在秦家中的地位,僅次於秦清,便是二老爺秦道遠和三老爺秦道方,也要待之以禮。

秦家並非傳統意義上以讀書出仕繼而再通過爲官反哺家族的豪閥,也不是如金陵錢家這種以商貿著稱的豪閥,秦家是以武立家,算是江湖世家,不過與李家、沈家、張家這種與宗門徹底綁定的江湖世家又有不同,秦家一直頗爲獨立,就算沒有補天宗,也有自身傳承,實力雄厚。在秦清之前,秦家的族長是秦家老太爺,也就是秦素的祖父,雖然不是補天宗的宗主,但當時在遼東已經是威名赫赫,德高望重,便是補天宗和忘情宗的宗主,也要讓其三分。

祖龍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是因爲奮六世之餘烈。秦清之所以能雄踞遼東,也不僅是他一人之功,先有父祖輩的歷代積累,方纔有他這一代的水到渠成。而秦不一可以算是秦家的三朝老臣,最早是被秦清的祖父收養,後來作爲玩伴隨從與秦清的父親一道長大,秦家老太爺是獨子,便將這位幼時玩伴當作半個兄弟看待。在秦家老太爺做了家主之後,秦不一也做了秦家的大管家。大管家這個職位,可不僅僅是管家那麼簡單,還要待人接物,要做到滴水不漏,補天宗、忘情宗這些近鄰、遼東境內的各路豪強、帝京城中各路顯貴、歷任遼東總督、甚至是與秦家隔海相望的清微宗李家,都需要大管家出面聯絡感情,所以秦不一的江湖閱歷很深,交遊廣闊,在許多老輩江湖人眼中,這位秦家大管家是個了不得的人物,當年司徒玄策、張海石甚至是李道虛、李如師,也是與此老打過交道的。

再後來,秦清接任家主之位,秦不一也是盡心輔佐,直到秦家二老爺秦道遠能獨當一面之後,秦不一這才逐漸退居二線,在秦家名爲管家實則頤養天年,極少離開。

這次圍攻北邙山乃是大事,秦清和李道虛是差不多的想法,身爲一方之主,不願親自出面,秦道遠和秦道方又是文人,秦素太過年輕,這才請動此老出山。

秦不一分別與張海石、白繡裳打過招呼之後,終於將視線轉向李玄都,微微一笑:“想來這位便是如今在江湖上鼎鼎大名的李公子了。”

李玄都拱手道:“晚輩李玄都見過前輩。”

秦不一連連擺手道:“李公子乃是一宗之主,老朽如何當得起此禮?”

“當得起。”李玄都道:“畢竟前輩年長,晚輩年幼。”

這當然不是李玄都的真心話,在他看來,這江湖上年長的前輩可是多了,他總不能見到個前輩便要行禮,說到底還是因爲秦素的緣故,只是以秦素的臉皮,私底下玩笑幾句還好,在這麼多人面前貿然牽扯上她,怕是立時就要惱羞成怒,所以李玄都只能用年長年幼的說辭應付。

秦不一人老成精,哪裡看不明白這點淺顯道理,用眼角餘光瞥了眼裝作毫不關心的秦素,故意說道:“關於江湖上的傳聞,老朽也是多少知道一些的,若是、若是李公子做了我們秦家的女婿,那老朽還要反過頭來向李公子行禮,畢竟都是一家人了嘛。”

雖然秦素已經極力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但耳根上還是涌起一抹可疑的紅暈。

李玄都輕咳一聲,強行轉開話題:“方纔大天師說要親自登門拜訪靜禪宗,我也要隨行其中,卻是不好久留。”

秦素與李玄都心有靈犀,知道他這是在幫自己解圍,立時順着說道:“這是你們正道十二宗的事情,我們便不去摻合了,在龍門府等你們就是。”

李玄都趁勢向幾人告辭道:“也好。那我先去安排一下宗內事宜。”

說是安排,其實簡單得很,只是讓沈元重暫代宗主權能,然後他去見大天師。此時衆宗主長老已經陸續到齊,都是天人境界的大宗師,也省卻了車馬,大天師一聲令下,衆人悉數離地而起,御風而行。

靜禪宗也在中州境內,江湖上有個說法,中州四座城,一座是龍門神都城,一座是北邙鬼城,一座是中嶽佛城,一座無日不夜城。

無日不夜城是指天樂宗的“天樂桃源”,鑿空山腹爲城,日夜燈火不息,不見天日也不分晝夜。所謂神都城,便是指龍門府的府城,同時也是中州的州城,傳承數千年,九朝古都;北邙鬼城是指北邙山深處的皁閣宗山門,雄立於無數帝王墳冢陵墓之間,飼鬼養屍無數,幾如酆都陰曹一般;至於中嶽佛城,則是位於中嶽之上的佛門祖庭靜禪寺所在,靜禪寺之大,共一千間宮殿,其中有三座九層樓宇,紅山內外圍城三重,遠遠望去,無數廟宇層層相疊,如城池一般,故而又被稱作“佛城”。

從龍門府到中嶽,距離本也不算太遠,衆人又是御風而行,不用半天的時間便可抵達。中州之所以是天下之中,使得古時王朝選擇在此定都,就是因爲中州一馬平川,不說與多山的江南相比,便是比之江北,原本還算平坦的江北也顯得丘陵起伏過多,可想而知,中州境內是何等平坦,又是何等一望無際。

衆人行了兩個時辰,時值秋日,天高雲,只覺天地空曠,難免有枯燥之感。驀然之間,在衆人的視線中出現了一堵黑壓壓似比天高的高牆,又像是烏雲在似遠又近的地方下垂,極爲震撼。

李玄都曾經去過很多山,雲錦山、太平山、北邙山、天柱山、天蒼山、北嶽、南嶽、西嶽、東嶽,但很少有這種震撼感覺。走在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突然平地而起一座烏雲一般黑沉的大山,這與在羣山連綿之地見到險峻高峰,是截然不同的感覺。江南多山,在羣山之中,再險再奇的高山都不足爲奇,江北多丘陵起伏,便如循序漸進,層層拔高,哪怕是東嶽,也難以顯現雄偉,唯有在此等平原之上,拔地而起一座高山,好似平地起高樓,沒有半點鋪墊起伏,極盡的落差,才能顯現出極致的震撼。

這便是中嶽了。

靜禪宗的“佛城”便坐落於此。

一行人皆是懸空而停,遠觀中嶽盛景。

便在此時,左雨寒說道:“不愧是五嶽之中,佔據天下之中。中嶽如此,想來‘佛城’也是雄偉壯觀,若論山門之盛,諸宗怕是都有不如。”

悟真微笑道:“當初靜禪宗鼎盛時,時有人將其與正一宗並列爲江湖上的泰山北斗,聯手共抗無道宗。這‘佛城’修建歷時數百年,每年都有新建殿宇,層層疊加,方有今日規模。”

慧玄師太誦了一聲佛號:“佛家弟子卻如此豪富,哪還有出家人的樣子,也難怪惹來了三武滅佛之事。”

三位道家真人皆是默不作聲。

三武滅佛便是指三位廟號武帝的帝王滅佛之事,其中最爲出名的便是太武滅佛。始光初年,當代大天師獻上道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天師道,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中嶽。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上道祖。後因佛家弟子牽扯入謀反之事,太武帝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大天師在此時順勢推出“道祖化胡”之說,提倡佛本是道,佛家弟子在此危難關頭只得向道家低頭服軟,佛道兩家逐漸合流,正道十二宗初具雛形。大天師由此取得領袖地位。

李玄都沒有說話,只是靜觀中嶽,心中暗忖:“不知靜禪宗要如何應對今日之事,若是閉門不見,下次可就不是我們這一十二人前來了。”

第一百零七章 筆記第一百九十七章 登望仙台第二十八章 發難第一五十四章 九九重陽第一百六十三章 一刀斃命第二百二十八章 水中之月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魔第一百四十四章 斥退如師第二百一十三章 天道無常第一百五十九章 送你上路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如師第一百三十九章 山鬼謠第一百七十五章 七隱士第七十九章 登山之行第六十三章 三十六劍第一百五十八章 言語攻心第十二章 深夜來客第六十二章 做個了斷第二百一十一章 金帳疑雲第一百八十五章 醉春風第四十三章 帝釋天第五十八章 太一東皇第二百三十九章 見面第一百二十四章 陰陽鬼咒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零四章 相逢偶遇第二百章 酒後真言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荒北宮第一百八十五章 醉春風第一百三十三章 男盜女娼第二百四十八章 殺劫天數第四十八章 清平先生第五十一章 兩敗俱傷第六十三章 叔嫂第二十一章 道高一尺第一百零四章 玄陰真經第二十二章 奇正相合第一百七十三章 李如碃第一百四十八章 推心置腹第七十七章 狐族第五十八章 入蜀第三十章 女子劍客第一百三十五章 宮中宦官第十七章 二三事(七)第九十七章 江湖俠氣第十四章 圍殺局面第八十二章 八部衆第一百一十三章 樓船之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搭手第一百八十一章 必有迴響第一百九十章 鬥劍第三十七章 圍攻第三十二章 撥雲見月第二百二十四章 審訊第一百七十三章 青鶴居士第一百五十五章 萬歲第九十一章 踏足玄元第一百八十章 念念不忘第二百二十一章 陳眠第一百九十二章 此間帝王第一百二十八章 言語誅心第一百七十三章 青鶴居士第三十三章 不裡不歹第六十四章 詞牌爲名第四十七章 醉仙樓第三百一十一章 一分爲二第三章 國賊第一百八十二章 紛至沓來第一百章 小紫府第一百八十七章 觀音百劍第四十章 鬥毆第一百八十四章 鳳樓春番外一第一百零六章 三掌破陣第一百七十三章 女爲悅己者容第一百二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一十六章 女子捕頭番外五第二百零四章 以寡欺衆第一百二十一章 西陽縣第二十八章 發難第五十四章 親政第二百三十六章 退場第七十五章 唯有利害第七十五章 唯有利害第一百零六章 殿內死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女子地師第一百章 小紫府第九十四章 一枚梨子第五章 閒情逸致第六十四章 聖人大盜第一百零五章 王庭廢墟第一百五十七章 劍出似海第九十三章 來客登山第四章 與虎謀皮第一百二十章 御六氣之辯第一百三十一章 兩山第七十三章 結果第一百九十九章 極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