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大賢良師

接下來的幾日,李玄都跟隨陸夫人遊覽了整座太平山,然後就回到天水閣中,開始參詳太平宗部分的“太平青領經”,將其與清平宗的“玄微真術”相互對照印證,果然有許多相通互補之處,南鬥主生,北斗主死,二法相合,證生死輪轉之理。只是時間太過緊迫,李玄都只能算是初步瞭解一二,遠遠談不上將兩者熔於一爐之中。想要重現當年太平道的“太平青領經”,少說也要一年半載的時間。

第六日的時候,距離升座大典還有一天的時間,李玄都仍舊沉溺於“太平青領經”中難以自拔,兩耳不聞窗外事,廢寢忘食,直到張海石來到天水閣,這纔回過神來。

天水閣本就是一位太平宗祖師的居處,分內外兩廳、偏廳、書房、臥房,只是少了庭院,李玄都這幾日一直都在書房中,從書房出來就是內廳,他與張海石在內廳分而落座,只是天水閣中並無僕役之流,只有李玄都一人,自然也是無茶待客了。

好在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張海石也不在意這些小節,直接開口道:“紫府好運道,短短半年時間,就從清微宗棄徒搖身一變成了太平宗的代宗主,世事之無常,可見一斑。”

李玄都感慨道:“我也是沒有料到,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罷了。”

張海石道:“一個人能否成事,本事還在其次,很多時候都是時勢使然,可話又說回來,若是沒有本事,僅僅是時勢使然,那也不成。”

李玄都道:“師兄這話卻是和沒說一樣。”

張海石笑了笑,正色道:“說正事,我從齊州動身之前,見了秦姑娘和李師姑,你讓秦姑娘帶給我的信,我看了。沒想到你除了出任太平宗的代宗主之外,還不聲不響地做了這麼多謀劃佈局,實在了不起,爲兄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是萬萬做不成的。由此看來,你離開清微宗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李玄都問道:“不知師兄是否有意加入其中?”

張海石顯然早有思量,並未猶豫,直接回答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待到天下太平之後,太平客棧向宗門轉型是必然之事,你也好,李師姑也罷,還有如是,都已經離開清微宗,可我還是清微宗中人,不好隨意離開,所以那個太平客棧,我便不參與了。”

李玄都點頭道;“我也是如此想的,師兄留在清微宗中,對於我的幫助反而更大。”

說到這兒,他稍稍猶豫了一下,輕聲道:“說不定我還能幫師兄坐上清微宗的宗主之位,咱們兄弟二人聯起手來,把李元嬰趕下臺。”

張海石並不驚訝,只是長眉微挑:“此語言之尚早。”

李玄都輕聲道:“不過未雨綢繆,也該早作準備了。”

張海石沒有說話,似是默許。

李玄都同樣沒有繼續深談下去,誠如張海石所說,此時說這個還言之尚早,關鍵在於提前準備,只待機會一到,便可水到渠成。

張海石話鋒一轉:“不過那個清平會,有點意思,我想參與其中。”

李玄都自然不會拒絕,立時把清平會的規矩大致說了一遍,請張海石選一個詞牌名。

張海石聽完之後,沉吟片刻,道:“本朝有人做了首詞,其中有一句,叫做‘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此句最得我心,所以我便取這首詞的詞牌名罷,就叫‘臨江仙’。”

李玄都笑道:“好,我回頭就通知云何。”

然後他問道:“最近家裡還有什麼事情?”

張海石淡然道:“沒什麼大事,就是老爺子讓李如師敲打了下三夫人,畢竟嫁入了我們清微宗,不管以前是誰家的人,要明白現在是誰家的人,得分出個親疏裡外。”

李玄都點點頭,又問道:“關於我出任太平宗代宗主一事,老爺子是什麼態度?”

張海石搖頭道:“什麼也沒說,李如師雖然反對,但我可以斷定不是出自老爺子的授意,無論是明的還是暗的,否則以李如師的脾氣,在青領宮議事的時候早就扯虎皮做大旗了。”

張海石微微一頓,稍稍偏題道:“當年我也是萬沒想到,李師姑竟然會嫁給這樣一個男子,真是可惜了。”

江湖中沒有那麼規矩森嚴,不至於爲尊者諱到不敢提及半點的地步,李玄都玩笑道:“我沒見過師孃,卻聽說過師孃的脾性,溫婉賢淑,大家閨秀,姑姑我是見過的,而且也算是瞭解,她和師孃雖然是姐妹,但脾性截然不同。以姑姑的脾氣,也就李如師能忍受得了,換成老爺子,或是師兄,怕是早就拔劍相向了。”

張海石想了想,不由失笑道:“的確是這麼個道理。”

李玄都道:“這次清微宗之所以支持我就任太平宗的代宗主,肯來祝賀,恐怕不是看在我這個清微宗棄徒的面子上,而是看在師兄的面子上。”

張海石笑道:“咱們兄弟二人不說兩家話,你我本是一體,當年所謂的‘四先生黨’,你做面子,我做裡子。雖說如今‘四先生黨’不復當年聲勢,但清微宗中支持我們的人還是不在少數。你能做太平宗的代宗主,於爲兄而言,乃是一樁好事。若是爲兄有朝一日奪回清微宗,你坐穩太平宗,未嘗不能重新恢復太平道,與正一道、全真道鼎足而立。”

李玄都微微皺眉道:“可我只是太平宗的代宗主,該守的信義一定要守,這太平宗的宗主之位遲早要還給太平宗。”

張海石問道:“我問你,張靜修是正一宗的宗主嗎?”

李玄都一怔,隱隱猜到張海石的意思。

張海石沉聲道:“只要恢復太平道,你做不做太平宗的宗主又有什麼干係?當年太平祖師被尊爲大賢良師,道徒遍佈八州之地,浩浩蕩蕩三十六萬之衆。太平道興盛時,同樣是世道大亂,死相枕藉、易子而食之事屢見不鮮,由此祖師才提出‘致太平’之說,救世爲念,以求天下太平大同。”

“《太平青領經》有言:‘道祖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爲無爲,莫不畢究’。”李玄都喃喃道:“又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張海石淡然道:“你想要爲這個世道做些事情,就要不斷往上爬。地位越高,能做成的事情也就越多。你做一個縣令,最多隻能救一縣之人;你做一個知府,最多隻能救一府之人;你做一州總督,最多隻能救一州之人;你若做了內閣首輔,最多也就能救數州之人。你只有做了天下共主,纔有可能救天下之人。”

李玄都心神一震。他隱隱感覺師兄的提議已經超出了他的最初謀劃,讓他略感不知所措,也不由想到師父曾經在無意中說過的一句評語,最像他的人,不是司徒玄策,不是李玄都,也不是李元嬰和李太一,而是這位二弟子張海石。

第九十八章 身在殿內第二百四十三章 以衆擊寡(五)第三十七章 得寸進尺第一百四十五章 遺物第二十九章 井水如血第一百八十六章 重開清平會第二百三十四章 公仇私怨第十二章 陰陽歸一訣第二百零一章 陰陽倒轉第四十八章 言語爭鋒第二百三十六章 王天笑第六十二章 新春第七十一章 夜半客至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下絕學第一百七十章 中州北陽第七十六章 遼東三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胭脂長街第八十六章 尋路難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府白絹第一百七十六章 兩小第四十章 戰船橫江第七十六章 太平山再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當年總督第二百五十一章 赴約第七十三章 結果第一百七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八十五章 感春悲秋第七十九章 較力賭鬥第二百三十三章 邀月洞天第五十三章 玄都的劍第二百一十章 真傳宗第二百零八章 請客登島第六章 太和山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九十五章 升座大典第一百七十三章 馬政第五十九章 三清祖師第一百六十一章 造化神掌第三百一十九章 收尾第一百零九章 山搖地動第一六十一章 許諾第一百二十六章 合衆議事第一百零七章 一旬光陰第一百四十六章 心魔隱患第一百一十三章 樓船之上第九十二章 血祭大陣第一百六十九章 火中取粟第四十一章 坐地分贓第二百五十七章 天下一統第九十五章 吳振嶽第七十五章 新汗第一百七十一章 烽煙起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七十章 牝女第一百零九章 雷災第二百一十九章 王法無情第二百一十八章 澄清第一百一十四章 激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臘月二十八(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裴娘子第二十八章 東昌府第一百九十二章 船行雲海第二百二十六章 江湖傳言第一百五十五章 棋盤內外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先生至第四十三章 出劍(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罡劍陣第九十一章 廣妙姬第六章 假長生第二十八章 東昌府第一百二十二章 裡應外合第二百二十八章 擔當第二十四章 較技較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陰陽鬼咒第十九章 激鬥第一百九十四章 駐世百年第一百零七章 合力伏魔第三十二章 馮家小姐第十九章 殺子之仇第八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三百零二章 巫咸之迷第二百三十二章 勝負第六十二章 做個了斷第二百零二章 荒宅第四十章 雷咒伏魔第二百零四章 以寡欺衆第十三章 吞月大法第一百八十六章 錢青白第四十六章 師徒之間第六章 幽冥九陰尊第一百七十七章 兩女第一百七十七章 兩女第六十章 看看無妨第七十八章 出劍與否第二百一十八章 民心可用第六十二章 宋政第七十九章 將死第三百零六章 死中求生第一百六十八章 痛下殺手第一百九十五章 老江湖秦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