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舟而至

滾滾大江東流水,經過江陵城外,奔赴入海。

大江不比“暴躁易怒”的長河,多數時候還是“平易近人”,所以更爲繁華熱鬧一些,既能行駛三層之高的樓船,也能行駛一葉扁舟,放眼望去,便是百舸爭流的景象。

大江岸邊有一座直立江上的山石,高達十餘丈,三面臨空,形似蒼鷹振翅欲飛,故名蒼鷹磯。登臨磯頭,看滾滾大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蔚爲壯觀。西面有鐵鎖橫江,如長虹橫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當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點點。

磯頂存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有“蒼鷹磯”三個大字,爲前朝高宗皇帝親自題寫。

每逢八月十八大潮,蒼鷹磯是一線潮最佳觀景點,來自天南地北的觀潮遊客齊聚於此,有負笈遊學的書生士子,也有帶劍闖蕩的遊俠,在太平年景的時候,還會有水師檢閱,荊楚總督親自坐鎮此地。江南的名士巨賈與達官顯貴都拖家帶口前來觀潮,可謂盛事。

此時不過剛剛進入八月,距離觀潮時節還有些許日子,所以蒼鷹磯上頗爲冷清,只有一名紫衣道人立於崖畔,俯視腳下,驚濤拍岸,波濤如怒。再擡起頭來舉目遠望,江天一色,風帆片片,風景如畫。

道人忽然掐指默算,臉上流露出憂慮之色,他又是閉目凝神片刻之後,睜開雙眼後,望向江陵方向,怔怔出神,默然無語。

片刻後,他從腰間懸掛的錦囊中取出一艘小舟,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啓窗而觀,雕欄相望。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道人將小舟拋向江水之中,小舟迎風而漲,落水之時,已經與尋常舟船無異,濺起無數水花,好似捲起千層白雪。

然後道人從蒼鷹磯上一躍而下,大袖飄搖,落於船頭之上。

船上無有舟子,卻自行而動,順江而下。

江上行船有人看到此情此景,剛想要上前近觀,小舟已經是披風破浪,消失無蹤。江陵號稱“七州通衢”之地,江上往來船隻不計其數,這一日,無數人看到仙人乘舟而行,於大江之上一掠而過。

小舟激射如箭,道人立於船頭之上,任憑被激起的水霧撲面,卻不能沾溼他的道袍分毫,只見得紫衣大袖飄搖,在碧綠江水之中,平添一抹紫色。

青蓮劍仙曾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略有誇大之嫌,但也可見從大江順流而下的迅捷。

轉眼之間,江陵城已經遙遙在望。

不斷以“紫微斗數”推算天機的道人心緒複雜,微微嘆息一聲。

他擡起腳,雲履輕輕踏在船頭之上。

方圓百丈之內的江面在這一瞬間光滑如鏡,不起半分波瀾,繼而下壓三尺,好似一個凹進去的水碗,與之同時,小舟船下升起一個浪頭,如一朵靜止不動的祥雲,將小舟整個託舉起來,使得小舟停在浪頭之巔。

在凡夫俗子之眼中,這可不就是實實在在的仙人神通。

哪怕許多登堂入室三境的江湖人,也要瞠目結舌。

道人不再掐指推算,兩隻大袖輕輕一抖,從站立轉爲盤膝坐於船頭之上。

小舟頭部微微上翹,就像是一片樹葉,輕飄飄地飛起,然後整條小舟就這樣離開了浪頭,也離開了大江,向高空飄蕩而去。

小舟越來越高,從十丈之高到數十丈之高,再到百丈之高,腳下大江已經變成一條粗壯的青色長線,整座江陵城也不過是一個方盒一般。

小舟凌空御風,往江陵城中“駛”去。

江陵城的城頭上有守城士兵無意中見此奇景,尤其是看到那艘小舟上的道人,消息頓時傳遍,整個城頭立時轟動,無數士都涌上城頭制高點,拼命瞪大了眼睛,果真瞧見一名丰神如玉的道人乘舟御空而行,當小舟從城頭的上方高空駛過之時,這些習慣了大嗓門呼喝的糙漢們,竟是無一人敢發聲,只是癡癡擡頭養望仙人風姿,不敢有半分不敬言語。正是:“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江陵城乃是東南重鎮,繁華鼎盛,城內不乏三層之高的酒樓,尤其是第三樓,多爲名人雅士或權貴世家的專用,每每在此召開酒會詩會,酒酣胸膽開張,詩興豪情大發,憑欄而望,頗有些一覽衆山小的意味。

每三年的秋日,在各州的州城舉行一次鄉試,因爲在秋天舉行,故名“秋試”、“秋闈”。凡考中之人,便可由秀才變爲舉人,得以參加來年春日的會試,又叫做“春闈?”,“春試”、“禮部試”。考中者稱“貢士”,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之後,一甲三元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大魏官場上素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不成文規矩,故而周聽潮纔會說自己只是一個同進士出身,從未奢求能夠位列臺閣。

今年剛好是秋闈之年,江陵城又是州城,秋闈剛剛結束,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放榜後,按照慣例由巡撫在一座三層酒樓上主持鹿鳴宴,一羣新晉舉子在此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人生四大喜事: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此時得中桂榜,就算日後考不中進士,那也有了舉人的士紳身份,士子們自是難掩歡喜之情,酒興與詩性俱是勃發,就像並蒂之蓮雙雙開花。

有名年輕士子不勝酒力,昏昏沉沉地來到廊外吹風,猛然瞪大了雙眼。

只見仙人乘飛舟自東向西而行。

原本還昏昏沉沉的士子頓時酒醒,大聲呼喚朋友。

樓內士子猛地聽說聞仙人之說,都來到外廊觀看,全都面面相覷,不敢置信。

這位乘着飛舟而來的道人,難道是傳說中的神仙?。

《拾遺記》中曾有記載,祖龍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名曰“淪波舟”。又有彩雲之民,乘飛舟而至,舟形無甚異處,可飛行九天,如飛鳥白雲,名曰“飛羽舟”。

難道這世上真有飛羽舟?

風雷派大宅中,蘇姓道人猛然停下手中動作,轉頭望向東方,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

片刻之後,在天際盡頭涌現出一抹濃郁紫意,自東方而來。

府內的其餘人等也隨着蘇姓道人的視線望去。

一瞬之間,所有人都有了片刻的恍惚, 不知是短短一瞬,還是經年曆月,只覺得寂寥,天地間爲之一空,只剩下一片空空蕩蕩。

下一刻,天空雲海之上有一葉扁舟“順流而下”。

人未至前聲已到:“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南國無雙地,吳州第一家。天師峰上歲月長,真人府中履劫霜。”

話音落下之時,天空中雲霧瀰漫,紫氣升騰,飛舟開始緩緩下落。

蘇姓道人臉色鐵青,竭力壓制這番氣勢駭人的元氣紊亂。

李玄都擡頭望向立在船頭的那抹紫色身影。

只看到來人周身光華流轉,面容朦朦朧朧看不真切,一襲紫色道袍無風而動,此時獨立船頭,更顯飄飄乎羽化登仙之意。

李玄都忍不住無奈苦笑。

何謂仙家氣度?這便是仙家氣度。

縱觀江湖,天高水闊,前赴後繼的年輕人更是不計其數,卻無人比他更爲仙風道骨。

第六十五章 破陣第一百二十五章 解決辦法第二百一十四章 溫師姐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戰第一百八十章 念念不忘第一百零一章 肺腑之言第一百六十四章 女俠少俠第八十三章 秦道方第三十一章 地氣回溯第一百五十九章 閣皁高人第四十章 見者有份第一百八十五章 交換第二百零九章 欽天監第二百零七章 風高浪急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妙姬第七十四章 封地第一百二十七章 風堂電堂第一百零七章 合力伏魔第二十五章 二人皆至第二百三十二章 各自落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鑰匙第三十七章 二次和談第一百一十四章 人公將軍第一百九十三章 無人如我二人第四十九章 影之術第一百一十八章 勝負已分第五十章 不速惡客第一百七十一章 農稅第六十九章 六位先生第一百二十五章 永安宮中第三章 楚雲深第一百八十四章 鳳樓春第一百六十六章 西門玉萍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敵第一百九十二章 此間帝王第一百六十一章 應帝王第一百八十四章 阻攔第二百章 慕容畫第四十二章 北斗殺敵第一百六十三章 兩敗俱傷第四十八章 逆天劫第二百三十四章 固有一別第一百五十八章 搭手第一百七十八章 圍攻第九十五章 吳振嶽第一百九十二章 此間帝王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五歸來第一百八十七章 兼修第一百二十九章 攔路劫財第二百四十七章 司徒家第一百七十五章 聽雨讀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煉魂鬼域第六十五章 師兄師妹第一百零五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二百章零一章 力壓歸真第二百一十三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零二章 夫妻飲酒第二十三章 衆家之長第八十六章 新任天師第一百八十一章 必有迴響第一百六十九章 火中取粟第一百二十五章 地底天光第四十五章 棋士魏臻第七十七章 白古鎮第一百四十九章 傳功第一百零九章 萬劫佛光第十三章 兩行清淚第三十二章 城牆之上第二十八章 登門拜訪第一百六十九章 石姐姐第一百五十四章 錢玉龍第一百二十七章 螳螂捕蟬第一百七十六章 你爭我奪(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送你上路第三十七章 閱金經第一百六十九章 西北第八十四章 兵分兩路第二百零六章 四時劍第四十四章 人心似水第二百零三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十九章 李姓縣令第一百四十二章 仙物第一百六十九章 火中取粟第十七章 豪客第五十四章 宮官第一百八十四章 五行借勢第四十九章 不堪一擊第八十三章 拔除心魔第四十三章 桃源縣城第八十五章 江湖有酒第三百一十七章 一朝成空第一百一十一章 洞天第二百二十四章 師橫波第一百八十八章 鬥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聽雨讀書第一百八十五章 醉春風第一百零二章 金剛之身第二百零六章 清微議事第二十五章 二人皆至第二百零七章 風高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