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鬥

“北斗三十六劍訣”包羅萬象,也就導致了每個人修煉的“北斗三十六劍訣”不盡相同,就好比是同一個字,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筆法寫出,會變成截然不同的形狀,相同的是字的神意。

在李玄都的幾位師兄弟中,李元嬰是看到了一個“快”字,唯快不破,一柄單手輕劍將速度拔升到了極致。李太一看到了一個“兼”字,道術兼用,陰陽交融,他乾脆用了雙劍,而且隨着修爲的增進,用的劍也越來越多。陸雁冰的資質最差,進境緩慢,還未找到自己的路,只是亦步亦趨,泯然常人。而張海石則從“北斗三十六劍訣”中看到了一個“勢”字,由此自創出了“四海潮生劍”,劍勢雄渾,以勢壓人。

至於李玄都,要分成兩個階段,以天寶二年爲界限,在前半個階段,李玄都看到了一個“力”字,務求將一身所學融入到一劍之中,與李元嬰是兩個既然不同的方向,李元嬰是積少成多,用無數個小傷將人置於死地,李玄都是務求一劍斃命。所以那個時候李玄都不懂什麼人情世故,一言不合便拔劍,拔劍便傷人殺人,從無留手一說。

其實武學是隨着主人的性情變化的,一個心懷慈悲的高僧很難用出讓人生不如死的狠辣手段,一個殺人如麻的魔頭也不會用處處留情的慈悲招式。所以李玄都在天寶二年之後開始反思過往,改變的不僅僅是他的想法,還有武學的理念。後半個階段的李玄都不再重視“力”,甚至因爲與師父的理念不合進而對整個“北斗三十六劍訣”都產生了動搖,李玄都仍是修煉使用“北斗三十六劍訣”,但只是當做一件器物,不再性命交關,同時他開始廣泛涉獵諸家之學,大到與“北斗三十六劍訣”並列齊名的“慈航普渡劍典”、“太陰十三劍”,小到尋常掌法、拳法、指法,想要從中找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最終,李玄都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別人的東西終究是別人的,學得再像,也是別人的,所以師兄張海石要創出“四海潮生劍”,因爲最適合“北斗三十六劍訣”的只有李道虛,如果一味去學和模仿,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李道虛,永遠也談不上弟子不必不如師。以前的李玄都也好,李元嬰、李太一也罷,因爲修爲尚淺,眼界不足,只停留在學的階段。這不是錯的,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前提是學會走路,創的前提就是學。如今李玄都學貫諸家之後,終於走上了一條新路,不過他沒有像徐無鬼那樣直接自創功法,而是像師父李道虛那樣,將自己所學全部歸類、總結、整合,熔於一爐,然後改進。

因爲李玄都反對李道虛,所以這套新的劍訣就像“北斗三十六劍訣”的反面。

張海石是李玄都最信任的人,故而李玄都沒有藏私,將自己精心準備的劍訣全部展現出來,只有直面這套劍訣且精通“北斗三十六劍訣”之人才能感受到這套劍訣的妙義所在。可惜陸雁冰不在此地,否則觀看兩位師兄比劍,絕對會對她的劍道大有裨益。

此時兩人已經交手百餘招之上,不曾動用半分氣機,可是僅僅憑藉體魄之強韌,手中木劍就發出陣陣呼嘯破空之聲,就算二人失去了所有氣機,只憑這一手劍術和體魄蘊含的強大力道,便是尋常歸真境高手也不是對手。

此時的圍觀之人中有秦道遠、秦不一、秦不二、秦素、寧憶、石無月、也遲、李非煙,無一不是天人境大宗師,秦道遠雖然不是補天宗弟子,但秦家的家學淵源,也是一身不俗修爲,只是有兄長名頭在前,他平日裡又鮮少出手,這才名聲不顯。若論境界修爲,不知比三弟秦道方高出多少。而秦素也沒有辜負李玄都的一番辛苦“栽培”,終於在李玄都前往金帳的這段時間中,成功躋身天人境界,總算沒有被李玄都落得太遠。此時一衆天人境大宗師觀戰兩人比劍,無一不讚嘆,又覺自身之不足。

在觀戰衆人中,唯有李非煙精通“北斗三十六劍訣”,感悟也更深一些,一開始的時候,張海石和李玄都還在試探階段,出招較爲保守,李非煙結合自身所學,只覺受益良多。可看到後來,兩人劍術中的許多妙處已經無法在第一時間領略,尤其是李玄都的新劍訣,有時候李非煙看到一招之後,不免停頓一下思索其中精要所在,可就在這停頓之間,李玄都和張海石已經又拆解數招,這數招到底如何拆,她是全然的視而不見了。

李非煙駭異之餘,不由暗忖:“紫府劍道之高,一至於斯。若是他和我比劍,就算不用境界修爲壓我,我最多堅持二百餘招就要認輸。我這些年來被困鎮魔臺,雖然也能專心致志鑽研劍道而無俗務分心,但終究有一層窗戶紙未曾突破,比之他們兩人要差得遠了。”

其實李非煙不是在資質上不如張海石或者李玄都,之所以陷入瓶頸之中,是因爲她一味去學而沒有自己的道路,而且鎮魔臺上清靜是清靜,卻也無人交流,猶如閉門造車。張海石和李玄都不通,他們二人分別自創了屬於自己的劍訣,由此突破桎梏。劍術修爲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招數,就如徐無鬼運用“太陰十三劍”,從不會一板一眼地用哪一劍,而是將其完全打亂,然後重新拼接,甚至可以同時運用數劍的神意。其實比劍也是如此,劍術是死的,人是活的,除了精熟劍訣劍術之外,有極大一部分依賴用劍之人的靈悟,一到自由揮灑無規無矩的境界,皆看應變之道,就好比做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張海石和李玄都的比劍已經突破過了二百招,也就是李非煙自認不敵的界限,張海石雖然還能堅持,但也漸漸落入了下風之中,畢竟他最精通的還是“四海潮生劍”,而不是“北斗三十六劍訣”。

不得已之下,張海石只得用出“四海潮生劍”,李玄都也曾學過這套劍訣,可是與張海石相比,遠遠談不上精通,哪怕沒有雄渾氣機的支持,僅僅憑藉體魄,張海石也將“四海潮生劍”發揮出駭人的威力。劍招不再精妙,而是以劍勢取勝,哪怕是簡簡單單的橫劍,也有橫掃千軍之勢,讓人不能以巧破力。

“四海潮生劍”分爲四篇,分別是東、西、南、北,其中東海篇融匯了“北斗三十六劍訣”的妙義,南海篇取用了慈航宗“慈航普渡劍典”的部分妙義,北海篇取用了補天宗“天問九式”的部分妙義,唯有西海篇,是張海石的自創。張海石沒有像李玄都那樣學過這些功法,可他曾與補天宗、慈航宗的高手有過交手,對於其招數自不陌生,他不求形似,只求四五分神似,將其融入到自家所學之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於是有了西海篇。

此時張海石便用出了西海篇,在外人看來,他的劍招竟是與李玄都變得極爲相似,二人攻守趨避,配合得天衣無縫,不似是比劍,倒像是在練劍拆招一般。

唯有李玄都明白,這是因爲師兄弟二人走了一條相似卻不完全相同的道路的緣故。所以兩人劍招的像又不像,正如張海石所預料的那般,“慈航普渡劍典”也好,“太陰十三劍”也罷,亦或是“天問九式”等其他所學,只是枝葉和障眼法,並非這套新劍訣的主幹。

面對如滾滾大潮的“四海潮生劍”,李玄都的劍招徹底展露崢嶸,劍勢同樣浩大,可又不乏精巧,就像蒼穹之上的星羅棋佈,自有規矩方圓。

張海石終於明白了,“這是太平宗的‘南鬥二十八星陣’。”

李玄都搖頭道:“師兄錯了,這是‘南鬥二十八劍訣’。”

第一百二十六章 聽風樓第一百五十一章 巫陽第三百零四章 弄假爲真第一百六十六章 西門玉萍第一百零二章 夫妻飲酒第八十四章 青丘山洞天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禪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舟而至第十三章 陰陽無常第七十八章 論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衍靈刀第二百四十三章 以衆擊寡(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演武第一百零八章 天劫將至第二十二章 青陽五鹿第二十三章 衆家之長第八十三章 耿月第一百二十三章 梧桐樓第七章 不知先生第九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算偷襲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何不同第一百五十一章 鬼域伎倆第五十一章 金剛怒目獅子吼第一百九十四章 徐十三第一百零一十三章 心中猜測第一百八十八章 長生泉第二百一十三章 算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金陵府第十七章 王庭舊址第二百一十一章 金帳疑雲第一百八十六章 天地之正第一百零八章 意外之喜第二百一十四章 入關始第七十八章 無外心安第一百九十六章 二李二女第一百零二章 血陣煉屍第三十一章 天樂宗第一百九十四章 易容第九十三章 形銷骨立第八十二章 谷玉笙第一章 玉蓉第三百零三章 容器第九章 撐傘盲女第一百一十二章 信中遺言第八十六章 尋路難第一百七十九章 不壞金身第一百一十六章 覆盤第五十九章 珠胎暗結第一百三十八章 素王第六十三章 聯手第六十八章 絕命書第八十七章 前往北邙第四十三章 桃源縣城第三十八章 攻入地宮第九十九章 三位東家第七十六章 丹成之日第九十三章 鏢局慘案第八十章 長生石第二百一十九章 牙尖嘴利第一百一十一章 洞天第一百零七章 一旬光陰第一百五十四章 錢玉龍第二百一十四章 入關始第一百八十章 分火見劍第四十八章 行走江湖第一百七十七章 倉皇而逃第三十七章 大雪山行宮第二百零一章 勝負已分第二百二十八章 擔當第二百二十八章 萬事開頭難第一六十八章 坦蕩第一百六十章 夫妻重逢第二百三十四章 孫妙妙第七十三章 貝遙第九十六章 澹臺雲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威第二百八十三章 蹤跡初顯第四章 盜墓賊第六章 賢內助第三十四章 人仙第四十四章 重回北邙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禪師第四十九章 不堪一擊第四十四章 江湖傳言第六十四章 師兄姐弟第一百四十章 上清正一第十六章 嚮導終章(一)第二百零五章 玄素引雙行第七章 所謀甚大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邊煉獄第六十章 唐周第一百一十一章 寒霜覆草第二百三十二章 勝負第一百八十七章 新老天師第三十六章 遠赴雪山第五十八章 入蜀第十九章 代宗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巍巍中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