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陰差陽錯

天子詔是朝議明發的,消息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傳給遠在武昌的庾亮,這點毋庸置疑,甚至絕有可能搶在欽使之前到達武昌。

大不利於的詔文,換作是誰,都不會坐以待斃。爲了提防庾亮半道攔截,王羲之只帶了兩名隨從,碾轉換乘舟車,一路披星戴月隱匿行蹤,唯恐被隻手遮天的庾亮下了黑手。

從建康千里迢迢直奔邾城,這堂堂的宣詔欽使不知吃了多少苦頭!

臨行前王羲之甚至盤算着如果司馬白不在邾城,那麼他就算深入交戰腹地也要把天子詔交到司馬白手中。

幸而沒有撲空,司馬白就在邾城,剛巧,庾亮和西軍衆將也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時機了,爲免橫生波折,王羲之連寒暄都省了,亮明瞭身份便即時宣詔。

“徵西大將軍庾亮知進忘退,喪軍陷土,深負朝廷之信,詔罷江州刺史,仍領都督荊、豫、益、樑、雍五州諸軍事,餘官如故。”

歸咎敗軍之罪,庾亮首當其衝,有所褫奪再是理所應當不過了。

可是詔令措辭如此嚴厲,但懲戒卻微乎其微。

對於身兼荊江豫三州刺史,持節都督荊、江、豫、益、樑、雍六州諸軍事的庾亮來說,只是罷免了江州相關事務,形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如此從文章表面看來,朝廷對庾亮的處置,還是以勸勉安撫爲主的。

這等官樣文章瞞不過有心人,內中玄妙稍加思忖便昭然若揭。

武昌若是不保,江州以西,荊州全境皆落敵手,國戰已經轉爲嚴防死守,戰事重點只在江州以及其東腹心地帶。如果不反攻荊州,如果不朝豫、益、樑、雍四州北伐用兵,庾亮這個都督諸軍事便只是徒有虛名了。

朝廷實際上罷免了庾亮所有軍權!

然而局勢一夜之間天翻地覆,這封天子詔實在是有些不合時宜了。

前線仍是前線,北伐收復故土仍是當務之急,後方還是後方,江州還是做爲後援策應。

朝廷的盤算全落空處,甚至顯得鼠目寸光了。

其實直到臨近武昌左近,極力隱匿行蹤的王羲之才得知了黃石灘大捷。

他很清楚依照眼下局勢再宣詔書已經違背了朝廷和家主的本意,他也思忖過是否要請示家主之後再做定奪,可最終決定照宣不誤。

畢竟,他只是個傳話的,他沒能力沒資格更沒權利去耽誤朝廷和家主的決策,他此行任務就只是最快最穩的把話傳到而已。

當衆宣述天子詔,他聲腔雖是高亢清朗,但臉上不免有幾分尷尬之色,昂首立在那裡,勉強撐着一字一句照讀下去。

“社稷之重繫於該卿,且當慎度大義,謹念先帝託顧之旨,鑑往過而立新功。君恩如海,仍望該卿弘濟艱難,期靖胡虜,絕不復議既往之咎。”

這就是在暗示庾亮迷途知返了,可現如今有了黃石灘大捷,庾亮又豈會再做蠢事?

反倒是如此慷慨大度的明言絕不復議既往之咎,就真的將庾亮前期敗軍大罪一筆帶過了,不需多久,朝廷裡那些反庾志士就得把腸子悔青。

“臣惶恐,奉詔!謝吾皇隆恩!臣罪難恕,願乞骸骨,只待朝廷複議重懲。”

庾亮自然也得誠惶誠恐請罪一番,這只是官樣文章了,朝廷非但不會接受他的請辭,恐怕還得再次示以寬宏安撫。

哪怕庾亮自貶三級,只要把都督各州諸軍事的軍權握在手裡,這西線荊州就還是姓庾的。

一想到那些死對頭氣急敗壞的樣子,庾亮猶如喝了一罈醇酒般暢快,不覺又向身旁的司馬白暗暗頷首,彷彿在說,深謝了。

庾亮的事辦完了,接下來纔是王羲之來此最主要的目的。對於庾亮的處置只是順道爲之,王導等人也沒對其抱什麼指望,下這道天子詔真正的用意,是爲了司馬白,不然王羲之也不會直奔江北了。

“昌黎郡王,司馬白,接旨!”

一衆將帥擠在廳前,王羲之早已用眼角餘光來回打量了好幾遍,想從中找出那隻白眼,可惜,所有人都跪在地上低着頭。

對於司馬白,王羲之充滿了好奇,途中所聞早讓他心中驚撼如波濤翻滾,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抵定社稷,已經不遜於白起項羽之輩了!

這樣的人物原本就非池中之物,一旦有了這道天子詔扶持,豈不是要一飛沖天了?給他插上翅膀的那些大人物,真能壓制的住他嗎?

王羲之隱隱預感,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個新的時代,似乎在這一刻,即將拉開大幕!

“臣,司馬白,聽宣。”

司馬白朗聲迴應,此刻他仍不知朝廷要怎樣處置自己,只能靜靜等待別人對自己命運的裁決。

這種感覺彷彿如一葉扁舟漂在茫茫大海風浪中,縱然拼盡了所有氣力,最終結果還是要看天意是否開恩。

他心中不禁訕訕苦笑:這條命掙扎來掙扎去,何時才能自己說的算呢?

望着那隻對視過來的白眼,王羲之明顯一怔,這個病懨虛弱,比自己還要年輕的少年郎,就是司馬白啊!

他先前也注意到了這人,可只一掠而過,哪裡想到此人會是司馬白。

這樣弱不禁風的病軀,恐怕連他王羲之都打不過吧,這也能身先士卒,還能戰無不勝?

這一仗一仗真是他打下來的?怎麼辦到的?!

不過王羲之倒是鬆了一口氣,同一室粗莽的兵頭子相比,這個司馬白身上不見一絲驕橫跋扈之氣,看起來竟很是溫潤儒雅。尤其那副難掩的憔悴,頗惹人心中同情憐惜,這樣的人,應該也不會多麼難對付吧。

“...摧鋒陷陣,兵威震虜...”

“...赤心可鑑,功績彪炳...”

詔令彷彿有先見之明,原本太過浮誇的溢美之詞,如今歷黃石灘大戰之後再放在司馬白身上,竟是再貼切不過了。

“...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廟,以慰罔極之恩...”

“徙封武昌郡王,拜龍驤上將軍,領江州刺史,都督尋陽、豫章、吳興、吳郡、會稽五郡諸軍事,假節,餘官如故...”

話音剛落,階下一片噓嘆,衆人連禮制都顧不上了,紛紛擡頭朝司馬白望來。那些眼神中除了驚歎,更多的則是理應如此,這是殿下該得的。

最意外的當屬司馬白自己了,他萬沒料到朝廷會對他這麼優撫。

昌黎和武昌雖只一字之別,可一是北陲荒地,一是國朝重鎮,尊號上已是天壤之別。而食邑徙換,就意味着朝廷正式結束了他質子之身,直接認可他歸朝了。

徙封武昌郡王是面上榮光,更實的裡子是拜龍驤上將軍!

大晉武將的軍職從高到低,乃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伏波將軍、撫軍將軍、都護將軍、鎮軍將軍、中軍將軍、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將軍、龍驤將軍、典軍將軍、上軍將軍、輔國將軍等等。

中軍將軍及以上品秩第二,除非親身執掌禁衛,一般都是朝廷裡的清貴虛職。皇親諸王很多便有這種品秩很高的軍職加身,比如司馬昱就是撫軍將軍。

真正帶兵鎮守地方的,主要便是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其次便是龍驤至輔國,皆是三品,略分正從。但是隻要在徵鎮安平的將軍前加一個大字,便爲二品,若再加上開府儀同三司和持節,那就是品秩第一了。

比如庾亮掌兵一方,軍職便是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品秩第一。

按照慣例,司馬白也應該比對司馬昱封一個二品或是三品虛職,但朝廷棄虛職以龍驤將軍加一個上字補到了從二品,這就是實打實的領兵大員了。

這個上將軍雖遠不及庾亮的大將軍,但已然超過了兩朝元老庾冰和庾翼。

至於領兵多寡,便要看幹什麼事了。

所謂職務,職實,務更重。

司馬白如今的務,一是接替庾亮執掌江州,眼下看來處於後方,尤其黃石灘大勝之後,非是當務急重。

二是都督尋陽、豫章、吳興、吳郡、會稽五郡諸軍事,這沿江朝東而去的五個郡基本上就是傳統意義的江東菁華腹地,更是後方的大後方。

三是餘官如故,即矯詔中的欽敕假節監理荊、江、豫、益、樑、雍六州諸軍事,這等若摘清了司馬白依假詔行事的責任,依然認可司馬白對荊襄一帶戰事的參與權。

看似錦上添花一般,但在場不乏有心人已經驚出了一身汗:假若沒有黃石灘大捷,那麼憑此三條軍務,此時的司馬白儼然替代了庾亮,成爲綿延大江整個江防的最高統帥!

只稍稍一頓,王羲之不動聲色觀察了衆將對於司馬白任命的態度,居然沒有一個有不服慍色的,說明這個司馬白的人緣還真不錯。

丞相對於扶持司馬白開府的決策算是順順當當邁出了第一步,但下面的建軍擴軍恐怕就沒這麼平和了。

天子詔罕有如此長篇闊幅的,王羲之的宣詔聲再次響起。

“國祚艱辛,時當用人,該卿既善將兵,務當盡展韜略。詔設武昌郡王親衛一軍,值非常之際,四品以降悉聽委任,實望舉拔諸軍賢才充實親衛,以堪大用。”

王羲之再次頓了頓,掃了一番衆將神色,他詫異的發現,這羣兵頭子對這等瓜分部曲的行爲,竟似坦然面對,還好像很樂於給司馬白送兵送將一般。

真是見鬼了...王羲之暗暗搖頭。

而一衆將帥聽到這裡,無不面面相覷。

若非十分肯定司馬白沒有矯詔的膽子,幾乎就要以爲這天子詔乃是司馬白自己執筆的,簡直也太量身定做了!

這就是默認司馬白以厭軍做爲親衛了,非但明言這支親軍可任由司馬白設立四品督帥,還婉轉賦予了司馬白從各部挑選兵將充實親軍的名分。這就意味着只要司馬白有能耐,厭軍根本不限兵員。

王導的計劃是慢慢充實厭軍,在建康決戰前,至少也得完成兩三鎮的兵力,可他萬萬沒想到,司馬白現成就已經有了四鎮兵力的兵源。

司馬白原還發愁以什麼名義將這四萬降兵歸置到自家麾下,這下可好,他纔打瞌睡,朝廷就送來了枕頭。

不僅如此,像裴山、賈玄碩、熊不讓等等一干白身功臣,司馬白可以略過按部就班的晉級,直接委任其一鎮兵馬,這已形同開府建牙。

驚喜旋踵而至,司馬白卻越聽越納悶,這恩賞也太優厚了。從此以後掌控五郡菁華乃至京畿左近,他幾乎要和東西南三軍分庭抗禮了!

哪怕因爲黃石灘大捷太突然,訊息沒有及時傳到朝廷,朝廷也沒道理如此鐵心扶持自己去取代庾亮啊?

“...即率有功將士回京敘功受賞...”

這最後一句實在過於突兀,司馬白猛的打了個寒顫:是京中生了什麼大亂麼,倉促間竟然要召藩王帶兵入朝!?

轉念一想,司馬白又否定了這個想法,不,入朝未必是勤王。

朝廷這麼做,恐怕是爲了要將他和庾亮隔開,但誰都知道他和庾亮尿不到一壺裡,他倆人在一起絕不可能惹出什麼猜忌的,反倒可以互相制衡。

那麼如此迫不及待的調他離開,也就只能是一個原因了,朝廷是在保護他,免受庾亮之害!

想必在朝廷的眼中,執掌一方生殺大權的庾亮想要禍害司馬白,有的是機會和手段。

啊...莫非...該不會是...

從踏入北岸到邾城決戰的一幕幕如走馬燈一般掠過司馬白心頭。

北岸烽火連天,庾亮卻不管不問,連糧草始終都未見送一袋過來。繼又忽然從不管不問變成了鼎力襄助,任誰都得說上一句庾相器量如海,可他同時也放開了江防縱容蜀軍長驅直入,這卻不是司馬白要求的!

第134章 有書(下)第1章 太白不去,刀兵不斷第256章 厭旗第208章 江鉸橫山第1章 太白不去,刀兵不斷第182章 少婦心性第38章 十六字縱橫救平郭(2)第289章 悲涼之歌第196章 千年巨木第60章 陽奉陰違,拆臺第148章 狼來了第137章 好日子第265章 促膝而談第300章 監正第245章 收刀第254章 我帶你找回場子第62章 龍騰第152章 賀蘭可敦第145章 證道第34章 恨卿不見武烈之威第126章 去蕭關第206章 怎樣打,如何守第156章 選擇第85章 莫非京中有變?第7章 奪人第124章 淵源第290章 安忍天下人負我主公第125章 虎落平陽第131章 瞎子(下)第100章 八勝第112章 構害第146章 小試牛刀第219章 風骨,豪情第2章 狹路相逢+第3章 司馬白第146章 小試牛刀第189章 手筆第23章 仲室紹拙第100章 八勝第113章 九勝第98章 推演第113章 九勝第191章 冤枉人第16章 一勝第69章 棘城第110章 診病第298章 刀聲霍霍第260章 玄帥心機第134章 有書(下)第289章 以力取之第223章 你又如此厚待我第316章 十六勝第227章 取鏡第29章 小試牛刀第54章 不讓第253章 獠牙第265章 促膝而談第299章 驚天大案第157章 毒第110章 診病第6章 撿漏第155章 求你第316章 十六勝第144章 底牌第293章 金白第189章 手筆第153章 催動第13章 勁敵忽現第120章 愛慕第232章 秘密第232章 秘密第181章 阿虞第156章 選擇第301章 引蛇出洞第171章 是誰打的你第314章 明明認真了第2章 狹路相逢+第3章 司馬白第33章 言中了第108章 誰人不辛苦?第205章 立身之階第192章 帝師第149章 帝江子第267章 只要朝前第8章 右侯第290章 安忍天下人負我主公第197章 上山第121章 行刺第118章 永嘉第213章 笑第19章 帝王心術第101章 進城第245章 收刀第179章 十勝第39章 十六字縱橫救平郭(3)第268章 只能意會第141章 昆吾第50章 小覷了天下豪傑第158章 有蹊蹺第46章 兵鋒之盛,難破衆志之城(1)第38章 十六字縱橫救平郭(2)第296章 十五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