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戰局突變

七月第一週出自莫斯科的一項命令導致整條邊境地區附近紅軍的戰略性後撤——六月的後兩週,由伏羅希諾夫統籌進行的“北方撤退”計劃獲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紅軍撤退至39年之前的國境線附近後,50萬芬蘭軍隊果然成了擺設。

芬蘭人在此之後只是試探性的進攻北冰洋的出海口地區,爲了確保北方的“相持狀態”,紅軍乾脆撤出,只佔着拉多加湖南側的地峽區不放。芬蘭人似乎明白莫斯科的意思,很合作的停下了腳步,只是在地峽地區例行公事般的搞點小動作應付德國人的催促。

北邊的情況暫時穩定了下來,斯大林和最高統帥部的同志們不再滿足於現在的全面防禦,在七月一日向得到補充的波羅地海方面軍和西方面軍下達了突破德軍防線的命令,希望以進攻延緩德軍在南線的快速突進。

林俊並不同意由伏羅希諾夫提出的這項作戰計劃,但斯大林非常欣賞,加上林俊也拿不出更好的計劃,這個冒險的計劃就被執行了。

但斯大林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在經過一週的激戰之後,兩個方面軍雖然都有所進展,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戰局完全陷入僵局。

林俊在六月中旬時就表示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實力進行大規模反擊,地盤是大了,反而面臨着後勤供應不上、部隊消耗巨大的局面。加上預備隊方面軍先期組建部隊對烏克蘭的支援被擋在了文尼察一線,這次進攻似乎毫無效果,反而面領着進攻部隊有可能被大規模合圍地境地(歷史上紅軍就犯過類似的錯誤。在沒有絕對的實力之前進行大規模反攻,結果是得不償失、損失慘重。)。

前方的部隊已經不能拖,進入波蘭的紅軍就像進了個大泥潭,基本就是在毫無底線的消耗,而進攻東普魯士的波羅地海方面軍更是被德國堅固的永備防線阻擋,圖哈切夫斯基也變得一籌莫展。

“安德烈,這樣下去就會成第二個華沙戰役,必須要有所動作!”七月中旬圖哈切夫斯基在給林俊的電話中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這也是林俊所擔心地。

德軍讓紅軍也見識了什麼是鋼鐵防線,不弱於蘇聯的裝甲快速集羣更是在波蘭讓兩個方面軍吃足了苦頭——已經不能在等。斯大林只得下令紅軍按照最壞的計劃進行戰略性撤退。

佈列斯特要塞在7月18日被放棄,這是林俊在戰前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在此之前要塞區已經經受了德軍上千噸的炮彈和炸彈,但要塞守備部隊其實主力尚存,不過已經沒有再堅守下去的必要:斯大林已經讓預備隊方面軍、莫斯科組建的南方面軍在“斯大林防線”上佈置了堅固防線,如果不放棄要塞,守備部隊雖然能拖住大量德軍有生力量,但斯大林不想失去兩萬最優秀地軍隊。

前期的進攻唯一的效果這會也體現了出來:竟然爲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和立陶宛的紅軍、平民、裝備東撤爭取時間!德軍也不敢咬着尾巴死命追擊。到8月7日,蘇德雙方的戰線在里加至白俄羅斯、烏克蘭39年前地國境線附近暫時穩定了下來。

蘇聯被迫使用了“拖字訣”,幾百公里的戰略性大撤退讓德國人一下子無所適從——廣闊的蘇聯大地似乎對德國人敞開了懷抱,但每一名德軍指揮官都明白這條路不會怎麼好走:蘇聯是在用縱深換取時間。蘇聯的交通讓德國人嚐到了後勤的困難,想利用蘇聯的寬軌鐵路保障軍隊的後勤需要時間。

希特勒的高參謀現在想得是下一步該如何佔領里加、明斯克、日托米爾、文尼察和敖德薩。但誰都明白想突破已經準備兩個月地“斯大林防線”不會輕鬆,更不用說德軍這會也是損失慘重。

兩個月的戰爭讓雙方加起來損失了接近兩百萬的部隊,這會斯大林已經不想再退了——堅守“斯大林防線”直到秋季到來,將德軍拖入泥濘和俄羅斯的嚴冬!

林俊不懂戰術,戰略這東西也已經隨着時間地改變無法再套用自己的記憶,雖然紅軍的損失巨大,更在不適宜的進攻中消耗了幾十萬精銳的部隊,但和“歷史”相比。損失已經算是小地!而且最重要地一點,德國人喪失了時間!

時間,這在蘇德戰場的是如此地重要!“歷史”上德國人在6月28日就佔領了明斯克,但這會到了8月。德國的裝甲前鋒還被“整整齊齊”的阻斷在“斯大林防線”西側,在白俄羅斯,衝在最前面的馮-博克元帥的坦克部隊還距離明斯克50公里,而它們前面的防線又是如此堅固,讓德軍坦克根本不敢貿然突擊。

德國人能看出紅軍是有計劃的全面撤退。如果此時還想着來次法國戰役式的快速突進。很可能會出現“古德里安式的悲劇”(這會古德里安還沒從柏林的陸軍醫院出院。)。

還有一樣對於蘇聯非常重要——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土地上的絕大部分農業產區還在自己手裡,按照農業部門的估計。如果在秋收完成前戰線還基本保持原樣,今年單單烏克蘭平原上的小麥就能讓全國人民吃上大半年。

林俊可擔心餓肚子,如果喪失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主要農業區,自己大半要靠西方的援助來養活紅軍和老百姓了!從六月中旬開始,全國都已經實行了嚴格的糧食配給制,一般的工人一天的主食只有800克黑麪包,勉強能填飽肚子——要不是自己兩年來實行的“屯糧政策”,這樣的標準都很難保證。

等到冬天到來,糧食供求問題將更加突出——糧食產區的生產會被戰火攪個一團糟,而人需要的熱量也將遠遠超過夏季需求,老百姓和軍隊很有可能要勒緊褲帶!

對於後勤,壞消息不斷,好消息也有——英國的第一批援助船隊即將駛離英倫三島前往蘇聯,上面有蘇聯現在急需的物資,而羅斯福也已經讓美國國內的反對勢力偃旗息鼓,掛着星條旗的美國貨船已經陸續抵達蘇聯遠東,大概用不了多久林俊就能見到那“大名鼎鼎、富有傳奇色彩、讓美國大兵深惡痛絕”的斯帕姆午餐肉。

不過這會林俊沒功夫在莫斯科等着接收美國的軍用口糧和卡車,8月7日,在一箇中隊的戰鬥機保護下,他親自駕駛一架拉格五型戰鬥機前往明斯克。

根據後撤部隊的報告,明斯克正面有可能將會面對的是德軍兩個裝甲集羣和兩個集團軍的正面強攻!斯大林十分關注明斯克的防禦,給朱可夫的要求是守住明斯克,至少要在明斯克將德國人拖到泥濘的秋季。對於朱可夫林俊是放心的,統帥部再給西方面軍增加了兩個新組建的集團軍,從布瓊尼的預備隊方面軍中抽調。但斯大林希望有一名最高統帥部成員到明斯克坐鎮——照理由伏羅希諾夫去最合適,但元帥同志因爲策劃了不成功的進攻戰役,這會坐了冷板凳:斯大林保留了他最高統帥部成員的資格已經算是很客氣了!

選來選去,這個“監軍”的人選落在了林俊的頭上,大概斯大林也覺得自己的副統帥老是去管着後勤實在有點大材小用。再說朱可夫本來就是愛將的班底,就讓安德烈去——朱可夫的軍事指揮能力已經取得斯大林的信任,林俊去明斯克有點撈軍功的意味。

但將副統帥放出去老爺子也是有條件的:決不允許林俊這會把自己當一個航空師長用,老老實實的呆在西方面軍的指揮部!林俊也明白這次自己不可能到天上和禿鷹們一決高下,現在不是憑着性子來的時候!

統帥部的要求很明確,堅守斯大林防線;林俊的心裡更清楚——如果戰局不利,明斯克必須成爲另一座斯大林格勒!

原本是要林俊坐運輸機去明斯克的,但斯大林有些不放心愛將的安全,建議坐專列——林俊更絕,認爲如果副統帥、空軍元帥親自駕駛戰鬥機出現在明斯克,一定會大大鼓舞西方面軍指戰員的士氣,而且再沒有比自己親自駕駛戰鬥機更安全的交通方式了!

8月7日中午,林俊從空中遠遠地看到了這座妻子所在的城市。遠遠的都是巨大的防空氣球,按照前期給朱可夫的命令,西方面軍應該已經將這座城市和兩邊的防線整個構築成一個堅固的堡壘!

第305章 希特勒下決心第681章 極度危險!第656章 一會攻一會撤第79章 紅色拿破崙——被遺忘的戰神第258章 只看不練第537章 生不逢時的天妒之才第529章 去年的一場"小仗”第353章 繳獲第403章 鋼鐵鑄就3第184章 山莊宮殿的女人們第469章 出擊第142章 AK47第66章 亞洲第455章 封鎖第520章 坦克大炮罐頭老子都要!A第229章 個人恩怨第667章 再衝一次!第414章 諜戰之王第471章 靴子的問題第539章 正宗的步兵班大炮第283章 地面主力第585章 強渡維爾尼亞河B——擋我着死第685章 元帥又發瘋了第620章 炮擊第180章 千年要塞2第610章 死纏爛打2第223章 頂點第一百八十八章 第593章 衝擊!第283章 地面主力第16章 平靜的1935第24章 炸你沒商量第637章 鋼鐵暴雨2第158章 瀟灑的閱兵總指揮四十五章 馬德里保衛戰5第509章 乘火打劫1第419章 第33集團軍第466章 意外的禮物第359章 永留史冊的海戰第312章 血戰克里特第642章 死守工廠區第618章 目標內穆納斯河第632章 頑強的第十六集團軍1第365章 執着的帕夫利琴科第530章 圓白菜和斯帕姆第269章 蘇維埃的長弓第675章 第四枚金星?(下)第205章 瘟神第226章 佈局第655章 一半堅守一半逃跑第664章 天上轉轉第96章 保衛南京3——空中戰神A第524章 穿越封鎖線2第339章 目標柏林第354章 北冰洋的驚濤1第396章 強援第426章 拼命!第612章 去他孃的中立國2第389章 制服和剃刀第408章 堅守第360章 值得尊重的對手第683章 ?第363章 戰略撤退第685章 元帥又發瘋了第542章 格殺勿論1第340章 全民戰爭第509章 乘火打劫1第241章 燃燒的大海第395章 無所畏懼第399章 夜襲2第577章 來自北方的壓力第608章 “扔貨”與廢物利用第130章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第442章 紅色猛獁第18章 工廠監工頭第279章 間諜不值錢第295章 到德國佬頭上去第639章 天上下雹子了1第494章 點鴛鴦譜第570章 能給什麼就給什麼第162章 老朋友第516章 雜貨攤1第202章 一鍋端第208章 一箭三雕第469章 出擊第181章 弱智的西方政客第555章 元帥攻勢5——鋼鐵風暴第603章 原來用糧食就能收買一個國家第608章 “扔貨”與廢物利用第474章 這個世界終於亂了第454章 游擊隊第223章 頂點第74章 梅塞施密特博士的禮物第363章 戰略撤退第311章 發瘋的副元首第120章 銅牆鐵壁鋼鐵洪流1第378 帝國主義的物資第409章 相見莫斯科第187章 決策第35章 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