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將士,既然他們不讓我們兄弟活,那我們兄弟就不必客氣了。拿起你們的戰刀,消滅前面的這些敵人。從今日起,我唐壁再也不是大隋臣子。”唐壁一聲大吼,拎起自己的武器,下了寨牆衝入戰場之中。
要說這唐壁,也有一身本領,在戰場之上左突右衝,硬是讓她殺出一條血路。自古道兵是將之威,將士兵之膽。有了唐壁的帶領,唐壁軍再也沒有先前的,那混亂場面。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隨着唐壁向外突圍廝殺。
雖然新文禮的大軍,人數上要勝過唐壁。但是新文禮士兵的體力,已經有了極大的消耗。相反唐壁的士兵,卻沒有這種情況。所以很快就被唐壁殺出了重圍,帶領自己的士兵,向瓦崗山衝了去。
唐壁知道突破了新文禮的包圍,並不代表自己就已經逃出生天。因爲山角下還有楊林和尚師徒。只有衝出他們的包圍,纔算真的成功突圍。
說是遲那時快,唐壁的大軍,已經來到了靠山王楊林的眼前。看到血染徵袍的唐壁,靠山王楊林大怒的說道:“好你個唐壁,先皇對你有知遇之恩,賜你高官厚祿。你卻不思報效皇恩,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我唐壁有今日,都是你靠山王楊林逼的。我一心一意爲大隋朝廷,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你卻聽小人讒言,中了瓦崗山挑撥離間之計。所以說我唐壁造反,是你靠山王楊林逼的。”所唐壁便指揮自己的大軍,向着楊林的隊伍衝了過去。
唐壁的話在楊林聽來,只不過是搪塞之詞而已。看到唐壁向自己掩殺過來,便指揮自己手下軍兵,前去堵截。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身後發生了一陣騷亂。
發生騷亂的原因,就是唐壁留在大營中的那八萬士兵,準確的說,現在應該是六萬五千人。他們奉了楊林的王令,回到了隋軍大營。當然也知道了,自己的主帥唐壁造反的事情。
楊林爲了安全起見,命人繳了他們手中的兵刃,並將他們交給尚師徒統一看管。原本這些士兵也算安分,並沒有鬧出什麼幺蛾子。可是就在唐壁大軍,衝擊隋軍大營的時候。他們開始瘋狂的攻擊守衛,並且搶奪武器。
很快成爲了唐壁的內應,因爲了有了內應的幫助。唐壁十分順利的衝出了隋軍大營。本來唐壁準備回濟南府的,畢竟那裡是自己的根基。可是一名留守在軍營的副將,將靠山王楊林命來護兒,接替唐壁職位的事情說了一遍。
唐壁知道,濟南府已經不屬於他了。最後唐壁一咬牙,帶着自己的殘兵剩將,向雁門關而去。
其實唐壁的想法十分的簡單,就是逃出大隋地界,進入突厥領地。在尋求發展,有朝一日反攻中原。一路上唐壁穿州過府,所過之處雁過拔毛。無論是官府的糧倉,還是城中大戶的糧倉。都被唐壁洗劫一空。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目前最關鍵的,還是剿滅瓦崗叛軍。不過因爲唐壁的叛逃,造成了隋軍很大的損失。而與此同時,瓦崗軍又藉機搶佔回了第一道寨牆。如此一來隋軍犧牲的幾萬人,就算一點價值也沒有。
楊林在次升座大帳,準備排兵佈陣,再次攻打瓦崗寨。可就在這時,卻有探馬來報,所在臨潼關發現瓦崗軍的蹤跡。同時虹霓關也同樣傳出了,發現瓦崗軍的消息。這就不得不讓新文禮,與尚師徒撤兵回守。
這就是李元霸和徐茂公,制定下的智退三路軍。如今四路兵馬一路叛逃,兩路回撤,只剩下靠山王楊林。此時這瓦崗山之圍,也算是解了。
也許是靠山王楊林,被接連而來的打擊,衝昏了頭腦。或者是楊林心有不甘,他並沒有選擇撤軍,而是選擇再次強攻瓦崗寨。
楊林親率十萬大軍,通過金雞嶺,準備強攻瓦崗寨。可是就在楊林大軍,有一半進入金雞嶺時。四周的山上便響起了炮聲。不用想,楊林也知道,自己中了埋伏。
四面八方滾木雷石,如同暴雨一般,向下傾瀉而至。這金雞嶺本是這瓦崗山的第一道天險。兩邊峭壁有如刀削一般,中間大道又不是十分的寬敞。縱使你有百萬大軍,也不可能快速通過。只能化整爲零徐徐漸進。
如果這次楊林仍然如同以前一般,只帶兩萬人馬。那便可快速通過金雞嶺,達到第一道寨牆之下。可是如今他貪功冒進,竟然將自己的十萬大軍全部帶來。這就造成了,短時間無法通過金雞嶺的問題。
靠山王楊林並沒有被滾木雷斯嚇到,他下令十一太保帶領士兵,迅速通過金雞嶺。雖然最後楊林還是通過了金雞嶺,但是十萬人馬卻折損了一半。
剛到第一道寨牆之下,楊林便看到寨牆上,身穿龍袍的程咬金。不由得開口大罵道:“好你個程咬金,你因販賣私鹽打傷人命,原本只待秋後開刀問斬。是當今皇上大赦天下,才讓你得脫斬刑。可你卻不思回報皇恩,還搶了老夫的皇槓。如今竟然聚衆於此,舉旗造反。老夫如何能放得過你。”
“老匹夫,你只知我是販賣私鹽的潑皮。可知我父便是,南陳長春關守將程有德。你我有着殺父之仇,不要說你不放過我,我程咬金又豈會放得過你。”程咬金指責寨牆下的靠山王楊林,破口大罵。
“好好好,沒有想到,你竟然是名將之後。既然如此,那就趕緊打開寨門,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靠山王楊林被氣得,雙手發抖的說道。
正在這時,一個步行的大漢,手中拎着一根鐵棍。從斜下里衝了出來。二話不說,照着靠山王楊林就衝了過去。
靠山王楊林身邊十一太保,又怎會讓他衝到楊林面前。紛紛舉起兵刃,向那人刺了過去。
只見那名大漢毫無懼色,將手中大鐵棍給輪圓了。大鐵棍帶着呼呼的風聲,與十一太保手中的兵刃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