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據這位官員所說,山東之地,是一分軍屯,一分官莊,然後是兩分士族豪強私田,六分百姓均田。
土地份額性質完全改變了,再加上這和糴令的糧食統購,山東的糧基本上掌握在了官府手裡,百姓也通過均田,大量轉變爲有產的自耕農,爲大秦交兩稅賣糧食之餘,還能得個溫飽。
大量的百姓有產了,溫飽了,這山東自然也就安穩了。
那些舊士族豪強雖然心中不滿,可地方安穩,百姓安心,他們雖有不滿,可也無法發作。
他們雖是火種,可百姓這些柴火,如果都沾滿皇帝雨露,又如何燃燒的起來呢。
在東萊港的時候,李密看到許多鹽船。
“過去無工商之稅,鹽礦等也不禁私人,鹽價不高,如今這鹽有鹽稅,茶有茶稅,一斤鹽能值一斗米,這豈不是相當於變相的給百姓都徵了筆人頭稅?百姓豈無怨言?”
李密敏感的看清了這個鹽專稅的本質。
大秦實行鹽稅,是以票引制。鹽是任由商民煮鹽曬鹽、販賣交易,但是制和賣是分開的,製出來的鹽需要在朝廷這裡登記,所有的鹽要統一賣給官府專門的鹽衙門,不得私賣。
而商人要販運鹽,必須得從官府的鹽衙門買,而且買的時候,就得先交稅再拿稅,你買一斤鹽,就得連鹽價加鹽稅一起交了,然後取得鹽引。
有這鹽引,才能運輸販買,否則就是販運私鹽罪,罪極重,販一斗私鹽就要流放邊疆屯田,販一石私鹽,那就是發賣爲奴的下場。
雖說鹽稅也不算高,就是按鹽價加徵一成,十一之稅。
但商人最終還是會把這稅轉嫁到鹽價之上,所以最終百姓承擔着這加徵的鹽稅,鹽不像是茶和酒之類的,屬於可有可無的消費品,鹽是必需品。
這樣一來,鹽稅實際就等於人頭稅。
在開皇時,鹽價是很低的,較好的鹽一斗才十文錢,而那時,京師米價一斗要十五文。鹽還沒有米價高,而這幾年天下動盪,鹽的生產和運輸受到影響,鹽價本身確實也漲了,但現在東萊這樣的安定繁華之地,鹽價都是鬥米斤鹽。
東萊港的米價多少?一斗米二十文。
這個價格非常驚人,畢竟洛陽城中的米價都賣到八萬錢一石了,雖說這是圍城時的特例,可其它地方,米價也是動不動以百文一斗起的。
東萊的糧價安穩,還是在於羅成的糧食政策,地方安穩,糧食產量得到了保證,然後是和糴統購政策,再加上禁糧食私人收購和外流政策,使得不管外面糧食價格如何跌漲,安東這塊卻是向來平穩。
鬥米斤鹽,二十文一斤的鹽。
跟開皇年間,十文錢一斗的鹽相比,價格相差十幾倍,但若跟其它郡縣比,似乎還便宜。但其它郡縣鹽和米的比價卻沒這麼誇張的。
“任何政策,總是有利有弊的,但總的來說,鹽稅還是利大於弊的。”
大秦鹽政,實行民採官收商運商賣制度,如今在遼東和山東、淮南、范陽等地設立了十個鹽監,一年的鹽稅,就高達一百多萬貫。
這可是筆鉅款,畢竟這筆錢相當於大業朝時起碼幾十郡的收入了。畢竟隋朝的稅制太簡單了,無工商之稅,僅是收租調,僅以土地產出收租,還收的實物租。
“一百多萬貫?”
李密眼睛都瞪大了。
開皇號稱盛世,可開皇時地方官員連俸和祿都沒有,他們的收入靠什麼?靠朝廷給他們在地方上劃分的職田收租爲祿,靠公廨錢放貸收息爲俸。
而羅成僅靠個鹽稅,居然一年就有一百多萬貫,而且更驚人之處在於,羅成現在才佔了幾道之地啊。
若是他統一了天下,按此之法,那鹽稅一年豈不得四五百萬貫之多?
那茶酒稅呢?
怪不得羅成兵精將猛,器械精良,麾下那般能戰,原來這傢伙還這麼會撈錢啊。
聽說秦軍作戰極爲兇猛,皆因賞賜豐厚,秦軍軍紀良好,從不擄掠百姓,看來,那是因爲羅成手裡有錢啊,否則沒錢賞賜,士卒如何肯戰,如何不劫掠?
羅成打下一地,迅速就恢復安定,田地產出,稅賦充足,足夠供軍。
而李密在河南打了三年,滎陽洛陽等地,甚至打成了廢墟鬼域,大片的良田全都成了荒地,看來自己的失敗確實也是有原因的。
不過他心裡還是不太肯服氣的,認爲羅成一介武夫,安有如此定國安邦之策?定是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的功勞,那些士族官宦之弟的本事還是有的,羨慕羅成居然有這麼好運氣,能招攬到這麼多人才爲已用。
可惜自己被迫靠一羣賊匪起家,身上染了匪名,始終難得那些士族官宦之弟的投奔,麾下無人可用,纔有今日之敗啊。
我李密非不如羅成,實是羅成運氣太好,能得那麼多人相助,而我李密運氣太差,只能藉助一羣賊匪起事,最終卻還是敗在那些賊匪手裡。
該死的賊匪!
在東萊港登上了巨大的樓船,前往旅順。
藍天下的碧波之上,同行的船隻有好多條,組成了一支船隊。
李密站在甲板上,看到同行的船隊裡,許多船上都是載着移民關外的中原百姓,這些人據說都是戰火中受害,不得以逃離家鄉的客戶,有些人接受了大秦官員們的勸說,決定放棄中原的一切,前往關外均田授地,在那裡,他們能得到更高的田額,分得更多的田地,也更遠離中原的戰火與是非。
經過一座島嶼時,李密看到有一支船隊從遼東過來。
“那是運奴船,這一支船隊,大約運了五千個高句麗奴。”
每天都有運奴船從遼東過來,玄菟郡的高句麗人叛亂還未完全平定,樂浪和帶方郡的高句麗人又鬧起來了,皇帝已經下了滅高句麗令,要將所有高句麗人都捕爲奴隸,運往中原販賣,讓關外之地上,再無一個能反抗大秦的自由高句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