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十月,李淵率軍進駐灞上,與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幾十萬大軍將西京長安圍得水泄不通,李淵並沒有下令攻城,而是在等待城內的隋軍主動請降。
李淵多次派使者進城,向城中的大隋高官們述說自己的來意,說自己這次率兵前來是爲尊隋,並非反叛,希望城內的守軍不要抵抗,不過,他這些掩耳盜鈴般的說辭並不能說服城內的守軍,城中守軍還在等待河東方面的援軍,所以,對李淵的勸降不作理會。
這樣過了七八天,衆將領紛紛前來請戰。
他們認爲,既然京城不開門投降,這就是隋運將亡的徵兆,上天既然要大隋滅亡,就不是哪個人能夠扳得回的,現在這麼多軍隊駐着,每日都要白白浪費多少糧食,一直等着他們出來投降,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啊,既然如此,不如派兵圍攻一下,給城裡施加一些壓力,看他們究竟作何反應。
李淵也知道老是這樣圍着長安不打也不是一個事,要是屈突通率兵衝破了潼關的防守,前來增援長安,那時就晚了,但是,他不願承擔主動下達進攻的命令,而是故作猶豫地說道,如果大軍進城,刀兵戳在宮闕上,飛箭射在代王的黃屋上,那時,天下的人將怎樣評論自己呢?,故而,這事萬萬不能。
自古以來,沒有周成王那樣的明君,就行不得周公之事,萬一有狡悍的強人,知道義兵已經平定關中,此時卻在京師城下搖擺不定,他們特地前來爭奪京師,那可就麻煩了,還請太尉三思。
將領中有人如此勸說道。
李淵聞言心中也不由意動,然而,他依然沒有下達全軍總攻的命令。
不過,在私下裡,他暗地派人去慫恿那些關中新附的將領,說是他們這些人並沒有參見太原起義,所以,和跟隨李淵從太原一路進兵而來的那些將領相比,不論資歷,還是功勞,以及情分上都要相差許多,現在,眼看來到了長安城下,太尉大人卻受困於大義的名分,不敢下達總攻的命令,既然如此,你等何不率兵攻城,打下長安,送於太尉大人,立下這樣一個大功之後,你們纔有資格於那些最初從龍起事的將領們平起平坐啊!
以孫華爲首的關中羣雄聞言甚爲意動,於是,紛紛率領本部人馬向長安進發,發起攻城戰役,這十來萬人各自歸屬好幾十人指揮,彼此之間沒有配合,沒有聯繫,十幾萬人紛涌而上,亂哄哄地一團,進抵長安城下。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李淵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進抵城下,增援那些關中義軍,由李建成負責攻打長安城的東面和南面,西面和北面由李世民負責,然後,等待攻城器械運上來,再發起攻擊。
史書上記載,李唐大軍發起總攻的這天是十一月十四日,然而,在現在的這個時空中,李唐大軍總攻的這一天拖到了十六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是高暢引起的蝴蝶效應的體現吧?
十一月十八日,關中新附的義軍在孫華的號令下,不等攻城器械運上來,就要組織敢死隊登城,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怎麼攔都攔不住。
這時,李淵正在春明門外,聽到消息後騎馬趕來,在羅郭安興坊住下,親自彈壓衆將領的無紀律行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纔把關中羣豪安撫了下去,事情雖然解決了,他卻對此分外生氣,一支軍隊,若是沒有統一的號令,那麼就算人數再多,也沒有什麼用處,說起來,本方的勢力擴展得也未免太快了一點,一直找不到時間好好整合。
十一月,駐紮在潼關以東,與劉文靜對峙的大隋屈突通軍接到了長安被圍的急報,情急之下,他和副將桑顯和商量,決定孤注一擲,派兵去偷營,想要擊破對面關上的李唐大軍,前往長安解圍。
一日深夜,桑顯和率領軍中精銳偷偷潛往劉文靜的軍營實施偷襲。劉文靜果然疏忽大意,沒做什麼防備,被桑顯和帶的精銳隋軍打得暈頭轉向,死了好幾千人。
到了天亮,在義軍的三座營柵中,桑顯和已經攻下了兩座,只有劉文靜一座被他拼死頂着。
兩軍在唐軍最後一座營寨前展開了殊死搏鬥,進進退退,爭奪不休,其中,劉文靜身受流矢所傷,手下勇將段志玄在追擊敵軍的過程中,腳後跟也被箭矢所傷,卻不敢聲張,害怕影響士氣,而是繼續拼死作戰,堅守營壘。
桑顯和軍前半夜出發,後半夜開始作戰,現在太陽快到頭頂,士卒俱都身心疲憊,既然暫時攻不下這最後的營柵,他也就下達命令,決定讓士兵們先吃飯休息,於是,後隊把軍餐傳了上來,讓士卒們吃了再作戰。
就在這個時候,劉文靜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分出部分兵力重新奪回另
經丟失的營柵,另派竇琮率數百騎突出重圍,假裝逃上逗一個圈,繞到隋軍的背後發動衝鋒,一路上見到另兩個營柵中被打散的義軍,就令他們趕回來參加圍攻。
當桑顯和的隊伍吃飽整頓隊形準備發動致命的攻擊時,竇琮率數百騎出現在他們的後背,揮舞着刀槍猛烈地衝刺,這邊三個營柵中的義軍見了,大呼着奮勇殺出,前後一夾,隋軍以爲唐軍增援的大部隊殺了過來,於是,兵無鬥志,士氣低落,無法形成軍陣,大部分隋軍紛紛拋下手中的武器,選擇了投降,少數在原野裡沒命地亂竄,有些腿長的甚至一氣從潼關竄到了武關,桑顯和在逃跑過程中,一路拋下頭盔和亮麗的將軍鎧甲,孤身一人赤裸着上身逃回了屈突通的大營。
這一仗之後,屈突通部也就受困在潼關之下,一步也無法前行。
十月二十七日,義軍各部爭着把所造的攻城器械擡到城牆下,李淵勒令他們不準擅動,他有些猶豫,他希望城內的守軍獻城投降,使得自己的名聲無污,故而臨陣之際,仍然有些難以決斷。
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等文武重臣紛紛向他進言,要他下達攻城的命令,李淵逼不得已,只好假作不情願地下達了命令,臉上猶自掛着一張遮羞布。
他下達命令,讓手下衆將立下軍令狀,對於大隋的七廟及代王和一切宗室親戚,不得有任何侵犯,有違反這些規定的,將誅滅三族。
十二月九日,關中義軍搶先一步向長安的城牆進發,而這一天並非李淵下達總攻的日子,李淵聽說之後,親自縱馬來到了長安城下,他見羣情洶涌,無法阻止,於是就不下令退兵,而是順水推舟,下達了總攻的號令。
在攻城戰中,關中義軍的首領孫華不幸身中流矢陣亡,而發射這一箭的正是李世民府中所養的神射手。
對李唐的大業來說,孫華這個人必須死,不過,不能在朝堂上下令斬殺,只能在這戰陣之中命人暗殺。
下達這個命令的人是李淵,負責具體行動的人乃是李世民,真正動手的則是李世民所養的士。
孫華是第一批投靠李淵的關中豪傑,在關中義軍中的聲望很高,大家都惟其馬首是瞻,一個威望過高的下屬,對主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在孫華的統領下,關中義軍多次違背李淵的命令,這是李淵所無法容忍的,而要想將關中義軍整合成一支聽令行事,作戰勇敢的軍隊,就必須剷除這些山頭主義,要想這樣做,孫華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
既然不能以違令之類的事情斬殺孫華,只能在戰陣上暗殺他了,這一切都可以推倒隋軍身上,激起關中義軍更大的鬥志,沒有了孫華,關中義軍只是一盤散沙,終究會被李淵派人吞併,整合。
孫華死後不久,李建成部下軍頭雷永吉已經率先登上了長安城牆,一旦義軍登上牆頭,守城的隋軍士卒就像被大水沖刷的泥沙一樣紛紛垮掉了,他們扔下武器,脫下甲冑,哭天喊地往城內逃去。
在廣闊的原野上,四處都飄揚着紅白兩色的李唐戰旗,幾十萬人像洶涌的潮水一樣朝長安城漫去,高高的長安城就像一個小土坡一樣,很快就被人潮所淹沒了。
李世民騎在馬上,帶着一排排騎兵,身後是步兵方陣,向着已經大開的長安西門大踏步走去。遵照父親李淵的指令,他和哥哥李建成按預先定好的方案,有秩序地開進長安城,拿着圖紙實施接管。
身下戰馬的馬蹄踩在了一面大隋的戰旗身上,看着大隋的江山踩在自己的馬蹄之下,李世民的心情自豪得難以言表,同時,又滋生了一絲奇怪的悵惘,一國的滅亡原來是如此的簡單啊!
他縱馬騎在長街之上,身後簇擁着無數的士卒,人人歡聲高笑,這一刻,李世民卻覺得寂寞無比,最初的喜悅很快就過去了,他的心思飄到了某個未知的地方,想起了某個未知的人,要是那個人能在他身邊和他一起分享這個喜悅該有多好啊!
可惜那個人在另一個人身邊,在昨天收到的急報之中,他得知那個人已經自稱爲夏王,雄踞河北四郡。
李世民有一個直覺,覺得在未來那個人將是他的畢生大敵,兩人之間,終究只能有一個人在這世間生存,爲此,就算是打下長安他也不可以得意忘形,他必須很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當務之急,他需要的是積攢自己的勢力,爲未來某一天會發生的生死搏鬥做準備。
就在李世民率兵進入長安城之際,他所想到的那個人正率領一支車隊冒着紛飛的雪花往北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