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

第八百五十六章建設

“這個人,很危險。”沈括來到了交趾,能給蔡確上上眼藥,他一分鐘都不能忍。

要不是被蔡確坑到了宣州,落到蘇明潤的眼皮子底下,他能被抓包到這裡來?!

官越做離中書越來越遠,“萬里覓封侯”,從路程上看,不是誇張,是實數。

他如今成了大宋最南邊州郡的知州。

從汴京出發,下汴河,入運河,到錢塘,然後上海船一路過來,剛剛萬里。

歷史有一種神奇的必然性,這片幅員遼闊的疆土,被趙頊命名爲湄州,取“在水之湄”的意蘊。

蘇油接到朝廷通報都有些恍惚,以後這裡是不是會出個名臣叫湄公,然後九龍江最後被改名成湄公河?

甩甩腦袋拋下這種無厘頭的想法,對沈括笑道:“方圓千里的大州太守,存中你算是混出頭了。”

“少說得這麼好聽!”沈括收到任命的時候真是大哭了一場的:“少保你怎麼能如此坑我?”

和範師哲已經談好了新地界,西貢原轄地以西,九龍江北江干流爲邊界,切割出來的整個南部三角洲沼澤地帶,直到海濱,都歸西貢管轄,屬於宋地。

真臘放棄對這片土地的爭奪,換到的,是七萬多件兵器,其中包括三千柄新款騎刀,以及從交趾軍中收繳的各種五花八門的武器。

交趾軍器,在整個中南半島都是上乘,真臘覺得大宋真是財大氣粗,大家做起生意來,相當划算。

真臘人自己都不知道這片雨季全是水,旱季全是泥,鱷魚和蟒蛇橫行之地到底有多大,只有蘇油旗下的地理考察小組才清楚——整整四萬平方公里,而且海口面積,每年還在往東南推移八十米。

不過話得說回來,沒有種花家插手,就憑中南半島上的人羣,千年之後這一片土地也還有不少處於蠻荒。

這一片地界的外海叫做崑崙海,南邊就是一些羣島,島上很多皮膚黝黑,頭髮捲曲的人種,從唐朝起就深受中國土豪們喜歡的崑崙奴,就來自那些島上。

說起來疆域挺廣大的,不過現在真正能住人的地方,還是嘉定村周邊地區。

上萬人的到來,給西貢注入了蓬勃的生機,這真是一個魚米之鄉,移民們還沒有體會到颱風和酷暑的威力,都覺得自己來到了天堂。

軍事化管理是必須的,好在幾位都是幹臣,又多了大象的幫助,工程進展突飛猛進。

真臘有一種神奇的稻子——浮稻。

元人在《真臘風土記》中記錄,“又有一等野田,不種常生水,髙至一丈,而稻亦與之俱髙,想別一種也。”

古書將這種稻田稱爲“雒田”,記錄水稻“從潮水上下”,正是其特殊的生長特點。

浮稻在深水條件下種植,採用撒播形式,雨季來臨時,稻田積水,水位上升,稻莖也逐漸伸長,雨季浮稻有時一天可長高三十釐米。

在發生大暴雨、大洪水和急流時,浮稻的根會脫離土壤,上部的葉子浮在水面,整株浮稻隨水漂移,吸收水中的養份,繼續生長,水退後,根部又扎入淤泥。

整株莖長可達五米以上,到一月份洪水全部退出,浮稻也已經成熟,可以收割。

蘇油在訪問真臘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寶貝,這下就更爽了,真臘人那是自己不會玩,對於種花家來說,拿竹子編成帶浮力的巨大竹筐,放到沼澤裡,再將這種稻子丟到竹筐中,就能形成一片片稻田。

蘇油知道,福建路,廣南東西路普遍種植的空心菜,其實也可以通過這樣的種法栽培,是種花家玩老了的路數。

這種稻子種植期比較長,脫粒比普通水稻麻煩,但是有個好處——粒大,產量高,一畝水面可以收穫五百斤!

有脫粒機械的幫助,稻農們最大的麻煩已經被蘇油解決了,現在的西貢旱地和水田還很珍貴,但是洪泛區,那是多得不要不要的!

郟亶沒有閒着,第一批圩田三個月下來已經收了六十萬斤稻米,土壤的肥沃程度,讓他恨不得能把這片土地搬到兩浙路去。

第一片圩田周圍區域,已經種上了甘蔗和金合歡樹苗,還有一些咖啡,低處的水田已經開墾了出來,正在養水肥田,中心地區的池塘裡,種植了蓮藕,雞頭米,百合,菰米,另外還養了數十頭水牛。

沈括一來,大工程建設就交給他了。

北方流民們對這裡四季常青,溫暖適宜的冬季驚訝莫名,開始在理工小組的指導下進行大建設。

四月雨季就會到來,因此圩田和造屋的工作必須同時進行。

好在這裡都是原始雨林,木材那是多得不要不要的,範師哲對宋人砍樹的本領非常吃驚,因爲真臘沒有大片鋸這樣的神器。

一萬多人,被沈括和蘇油分成了伐木隊,水利隊,基建隊。

以嘉定村爲中心,二期工程就像一個巨大的半圓,在九龍江北江的南岸展開。

而同樣的,還有幾個圓點,在九龍江平原上的高地和石場上展開。

當然麻煩也有很多,蛇蟲野獸,現在還是這片大地上的主人。

連鱷魚都有兩種,就問你怕不怕!

蘇油帶過來的第一批雞雛,幾乎全餵了這些東西。

除此之外,病痛也是一項挑戰。

雖然是水鄉,但是蘇油和石薇還是以軍法行衛生條例,石薇要負責治病,而蘇油則負責挖井。

井是蘇油設計的,先挖出大坑,然後加上柳樹段圍出井來,在周圍埋上木炭,河沙。

然後在井底同樣埋上這兩樣東西,鋪上石板,連續淘兩天之後,一口乾淨衛生的水井就造好了。

之後修建井欄,搭建涼亭,避免雨水污染。

雖然經過木炭與河沙過濾得到的井水已經非常衛生了,蘇油和石薇依然要求移民們飲用涼開水。

爲了養成移民的好習慣,石薇乾脆教會了移民們煮涼茶。

這裡的大竹子多的是,將竹筒鋸下來一節就是水壺,幹活時攜帶倒也簡單。

還有藤蔓,蘆葦,移民裡多是河東人,他們玩蘆葦編和柳條編本來也是行家,這方面不用教。

倒是修房子比蜀中麻煩,需要修建類似後世雲南傣族那樣的竹樓。

不過有巨大的雲邱竹,毛竹,箭楠,以及水力木工坊和輪鋸,大工地上每天都能出產無數的竹材。

竹材都是標準件,同樣可以使用榫卯結構,只不過需要在開孔處的上下用麻繩纏繞紮緊。

爲了高效生產,一萬人是按照屯田軍團來組織的,先期抵達的廖恩和他的族人,成了小組長,同樣五人一保十人一隊,組織嚴密,每日裡集體上工集體下工,在郟亶,沈括,蘇油的帶領下大力建設。

很快,陶坊,鹽場,漁場,船場,村落,倉場,曬場,官衙,採石場,木料場,草料場,牲畜棚……紛紛修建了起來。

最危險的是伐木隊,他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事故傷害,還有老虎,豹子,鱷魚,蟒蛇,甚至野象和野牛,也常常傷人。

蘇油從交趾調來一支神機銃隊,對他們實施保護,孫能和王韶聽說之後,輪流帶隊前來進行輪換,圍獵如今在各國,可都算是軍訓項目。

叢林裡槍聲不斷,蘇油倒是因此得了不少的好皮張。

這裡本來就是得天獨厚的鹽場,當食鹽儲備達到三萬斤以後,蘇油組織了一次海捕。

南海魚類甲殼類貝類品種之豐富,那是叫人歎爲觀止的,如今的外海是占城真臘駕駛獨木舟的漁民們所不敢涉足的區域,蘇油隨便找了個洋流交匯處圍了幾網,就捕到能讓兩艘眉山型滿載的漁獲。

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潛移默化第一千八百零一章 覲見第三百一十七章 狐大仙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綱要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九百九十六章 種山藥的道理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出征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八百七十章 老張的有機化學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王師儒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一百零四章 買山第六十二章 豆花飯第三百七十一章 理論核心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一百二十八章 靈光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下興亡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範鎮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演戲第六十二章 豆花飯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許炫富詔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九百二十一章 趙頊的家事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四十七章 基建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兩百章 賀禮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五百三十七章 唐介病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變第九百五十一章 烏臺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赴宴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程頤第六百零一章 求情第三百五十四章 斷案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大婚第六十一章 曲榷協議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九百三十六章 遠慮纖圖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知識產權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鐵殼船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訓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無雙國士第一百零三章 鱔魚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臘月第七百零六章 商議第九百二十七章 密計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文和武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二百六十三章 老太君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塢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 誰是大爺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 老銀幣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風向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禍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一夜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文殊奴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百九十章 戒尺要開張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 誰是大爺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累不累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打靶第九十九章 溫度計第九百三十四章 鄒時闌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