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括戶

要開發就得有人,寧夏三路最缺的就是人。

好在這個問題可以用機械來彌補。

寧夏三路的能源,堪稱如今大宋一絕。

除了水力、風力、還有用不完的煤,用不完的大牲畜。

還沒有全取西夏的時候,蘇油都沒有忘記修建韋州到靈州的道路,爲此還架設了黃河大浮橋。

興慶府還沒有拿下,蘇油就已經開始行文山南諸路,組織大量的機械、種子,源源不斷運往靈州。

北邊的氣候比南邊涼,九原地區和興慶平原地區,正是種麥的好時節。

大片的土地被四通集中應用,對大型機械投入是非常有利的。

如今放眼整個大宋,除了渭州的少數地區如龍首村,只有相州纔有這麼多開闊的土地可以運用如此大型的機械。

耬車,大耬車。

現在的耬車已經是第三代,可以用四頭牛或者馬拉動,耬車前後加裝了壓土的滾輪,滾輪中間是十二排犁頭,犁頭上部後方,是十二個種子料斗。

耕種的方法也有了改進,料斗裡的種子,現在混雜了細幹糞、油粕、蠶沙、泥土混合而成的複合肥,播種的時候順便達到施肥的目的。

這個機械能夠將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一次完成,功效已經從第二代的一日五頃,提升到了西北大地上的一日十頃。

當然中間得換牲畜,不過這在西夏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麥種用的萊山一號,這可是能夠將畝產提高三分之一的優良麥種。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空地種植油菜。

在戈壁與綠洲中,蘇油還安排種植了幾種經濟作物——地丁膠草,苜蓿,葡萄,雞息草,甜象草。

萬幸自己手中有個沈括,有個石勇,有個李庸。

沈括負責農業區規劃和水利規劃,修整乾渠;李庸幹起了祖上的老本行——打井,安裝風力提灌設備。

而石勇,被蘇油抓着去建工廠和橋樑。

在這次西征大業中,蘇油還有了一些發現,那就是大水系對政權統治的巨大影響。

縱觀歷史,國家對疆域的控制,與水系以及溝通水系之間的運河息息相關。

有了溝通長江、錢塘江、珠江水系的運河體系,華夏一族才漸漸繁衍到了兩浙、福建、廣東。

有了航海術的長足發展,如今更是控制了南海。

而向北方,有了溝通淮河、海河、黃河的大運河,讓大宋對河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強。

但是這樣有個問題,就是這些運河大多隻能開設在衝擊平原上,對於大西北不適用。

在河套以上,黃河,就成爲了分割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天然鴻溝。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繞路,要不從黃河發源地青唐一帶向北推,要不從黃河下游衝擊平原向西推。

蘇油等不及,所以就只能通過一種交通設施來打破這種局面,那就是——能夠跨越黃河的橋樑。

蘇油重生前看過很多歷史小說,很多作者最喜歡做的,就是盲目發展鐵路。

其實如今的水運,已經可以滿足大宋現有疆域調配物資的需要,真正需要的鐵路,蘇油心目中只有一條。

那就是從河北到興慶府,這樣一條鐵路,才能夠改變大宋國家格局。

但是這條鐵路,不可避免要跨過遼國統治地區。

至於在其他地方修建,就跟出蜀的那條簡易鐵路一樣,那最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鐵路更大的難題,不是鋪路,而是造橋。

一八八六年,清政府開平礦務局爲解決冬季河流封凍影響,阻礙煤礦運輸發展的問題,修造了中國第一座鐵路橋,用來跨越灤河,花費了二十五萬兩白銀。

而中國最早跨越黃河的橋樑,是一九零六年修建於蘭州的鐘山鐵橋,不能通火車,長度二百三十四米,寬七點五米,六墩五孔,橋上飛架五座弧形鋼架拱樑,耗銀三十萬兩。

換到大宋,這就是三百萬貫,再考慮到如今的鋼材和一千年後鋼材的成本差異,最少都在五倍以上。

因此光一座跨越黃河的鐵路大橋,都不是如今的大宋拿得下來的。

就算拿得下來,那也非常不划算。

因此只有浮橋,纔是如今最佳的選擇。

但是即便是浮橋,也分等級,現在能夠騰出手來了,加上寧夏本地就產鐵,蘇油準備將鐵船搞出來。

蘭州浮橋的設計方案,橋墩採用鐵殼躉船,浮船頭部呈鋒利的銳角,具有一定的破冰能力。

反正現在有炮,也就是破冰,養護之類的麻煩一些而已。

橋面離水面一米,可以有效減小水流對橋面的衝擊,下方還能通過河面流下來的雜物。

上游兩岸將用水泥和大鐵件澆鑄牽引堤岸,使用最新的南海蕉麻和鄭州鋼索混編的纜繩,和錨錠一起固定鐵殼躉船。

即便如此簡陋,這個方案都震驚了朝中,不說各種朝中大佬們不懂的工程難題,光造價就高達五十萬貫。

很多人都不同意,然後蘇油一封奏疏,將大佬們的臉都抽紅了。

各位,好好想想,五十萬貫很多嗎?不就是以前給夏國的兩年歲幣而已?

以前你們給的都不心疼,怎麼現在開始心疼了?

要不你們將原本準備賞賜我的八十萬貫給我?

而在給趙頊的密摺當中,蘇油則詳細剖析了該橋的意義,陛下你想不想像盛唐那樣,打通絲路,萬國來朝?

之所以讓國家出錢,是因爲我怕大好處便宜了商賈而已。五十萬貫,花不了幾年我就賺回來了。

趙頊一聽真特麼的有道理,大手一揮,明潤以前的醜事我們就翻篇了,以後誰都再不許提了啊!

造橋的事情,朕準了,不過朝廷改制,也有他們的難處,所以這錢啊……內府撥付,我來出!

趙頊現在是大宋最大的大地主,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種名義上的大地主,而是實打實地控制着土地的大地主。

因爲有功將士當中,不少是橫山河湟一帶的蕃部,人家在老家有牧場,跟着大軍出來打仗,目的就是掙錢。

所以這部分將士的賞給,土地都按照一畝一貫折算之後,換成了寶鈔和牛馬羊羣。

他們的地就成了空地,而王從之一個勁地哭窮,陛下,一個戰士就是一百畝,有戰勳的還更高,十萬蕃軍,合計下來應當獎賞十多萬頃,一千多萬貫!這個單三司買不起!

最後還是趙頊捏着鼻子買下這個單,滿大宋也只有他能買得下這個單。

而蘇油緊跟着再次上了一道疏奏,陛下,光有地也不行,得有人來種啊,爲了解決西夏地廣人稀的問題,應當從內地充實移民才行。

既然宋承唐制,有一項在玄宗時期得到了巨大效果的法令,我們可以用起來啊——檢田擴戶!

這是從東魏到隋唐,一直在推廣的一項法令,應該說,到了王朝的中期,這項法令推廣得不得力,是封建王朝攤丁入畝制度推出之前,王朝能不能得到有效延續的關鍵性法令。

隋朝的租調徭役和唐朝的租庸調製度,都以人丁作爲徵發對象,因此封建國家十分重視對戶口的控制,嚴禁百姓逃亡。

隋朝建立後,在山東地區檢括戶口,乞伏慧在曹州檢括得戶數萬,令狐熙在滄州令隱戶自歸首,至者萬戶。

這項法令,其實就是爲了把隱漏、逃亡的農民變成國家能夠控制的編戶。

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第一百七十一章 陸路第一百一十章 對對子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第四百四十六章 再次出發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再見辛娘第三章 程家第四百一十章 彈劾來了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三十一章 徒弟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工程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反應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 白駝溝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大蘇釀酒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遊說天都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動員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蘇魚公第四百七十三章 生活與生存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尊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潛在產能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八章 餞行第八百七十一章 平爐和高爐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聖地第五百四十七章 風波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新年將至第三百零八章 熾火的開解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 不答應第四百四十六章 再次出發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車陣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二百四十六章 懲罰和教育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目的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八百二十二章 炮擊升龍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藥局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六百零四章 劉嗣當官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忐忑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興洛倉第九十八章 千分尺第六百八十七章 通天貼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傅賢妃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平叛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貞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會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一千零六十章 就是騙子第一百零七章 扇翅膀第八百五十八章 交趾新年第九百二十七章 密計第六百四十七章 開封府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機第六百零四章 劉嗣當官第七百零九章 下雨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一千七百章 種五的朋友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三百四十九章 實心任事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種鄂的方略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耶律延禧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知音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五百零二章 解決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婚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