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御書房裡起紛爭

而虞允文與蔣芾二人,顯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虞允文率先辯護道:“陛下,以老臣之見,葉大人所言應當屬實!”

“不錯,葉大人雖有欺瞞陛下之意,但那也是重孝道而爲之,請陛下莫要聽信讒言!”

虞允文與蔣芾二人的力挺,自然引得身後的一幫重臣紛紛響應,一時之間也是紛紛附議爭辯再起。

“蔣大人,說話還請慎之,下官也是據實情稟明,你卻聲稱此乃讒言,蔣大人究竟是何居心?”曾迪並非省油的燈,聽着蔣芾如此話中帶刺,他自然不能忍氣吞聲,所以便用不軟不硬的語氣質問蔣芾。

蔣芾顯然不屑與曾迪爭辯,而是直截了當的冷哼道:“不過是一個近習,你有何資格質問老夫!?”

“你!……”簡簡單單幾個字,將曾迪罵的是面紅耳赤起來。

近習,是指皇帝身邊的寵臣,雖然字面意思並沒有特殊的意思,但是這個詞漸漸地成了貶義詞。

但凡從皇子開始跟隨,直到登基爲帝的這些臣子,都可以稱之爲近習之臣!

曾迪當年在趙昚還是皇子的時候,就一直跟隨在趙昚的身邊,可以說趙昚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曾迪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所以這個近習二字,既可以泛指皇帝身邊的輕信之臣,也可以代指輕易弄權的奸佞小人。

這當然是一個誤區,但是對於曾迪而言就已經足夠了。

就如同一個官二代,他可能真的憑藉實力一步步登上高位,但是總有人十分不屑的稱了一句:因爲是官二代而已!

無需太多的嫉妒與諷刺,就這幾個字就已經達到了羞辱地效果!

所以當蔣芾說出近習兩個字,就等同於在全盤否定他曾迪的能力,否則曾迪也不會氣得氣結難言。

“蔣大人,凡是都要講究一個理字,言語諷刺並不能掩蓋事實,葉宇公然欺君,可是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

太尉張說見蔣芾盛氣凌人,就十分的氣不過。因爲平日裡在朝堂上,蔣芾這種出身世族之人,總是因爲看不起他們這些外戚與近習之臣,而多番用言語予以奚落和諷刺。

於是氣憤不過,又接着道:“再說了,方纔不過是葉宇的一面之詞,何以當真?請問蔣大人,葉宇隱藏行跡私自前往金國,是真的爲了孝道,還是別有用意,這些你能斷言嗎?”

“這……”

“若真是爲了祭拜掃墓,又該何至於隱而不言?大可以想陛下稟明事情原由,何至於此?”

“……”

張說一番反擊,讓蔣芾頓時語塞不知該如何迴應。正如張說所言,方纔那不過是葉宇的片面之詞,是否真的爲了孝道還真是難以說清。

其實這些倒不是什麼大事,最爲重要的是這件事情與金國公主聯姻扯上了關係。

若是葉宇不能合理的解釋玉佩的由來,那麼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衍生很多種致命的謠言,這將來對葉宇的聲譽將是一個極大的影響。

畢竟在當下的環境裡,宋金兩國的恩怨可是日久見深,娶一個女真女子本身就會遭受鄙夷,更何況是葉宇這種在士子之中聲望極高的公衆人物。

若是事先二人沒有絲毫的關係,而是由於皇權之間的利益關係賜婚,這倒是能夠合情合理的說得過去。

所謂皇命大如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倘若葉宇是在此之前,早與金國的公主有了私情,那麼對於葉宇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

因爲葉宇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原有的遠見卓識與功績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根源是在於當年宋金對決時的光輝一現。

當年危難之中力挽狂瀾,又在比試的立意上面,對金國是毫不退讓半分,這是當今士子們追崇葉宇的主要原因。

自古愛國情操最濃郁也最迂腐的人羣,不是底層只求溫飽的農、工、商,也不是居於廟堂之高的羣臣,而是這些處於中間環節的文人士子。

可以說他們無病呻吟,也可以說他們目光短淺,更可以說他們自不量力空談闊論,但不能可否的是,他們這纔是集聚愛國情操的源泉。

所以,無數愛國詩篇,大多都是從這羣人中產生……

也正因爲如此,他們將民族的仇怨看很深,將漢人與蠻夷的種族看得很重,這是文人之間的一種操守,一種中華文化的一種品格!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這句話其實最早源於朝鮮與日本,其實如今看來並非什麼文化與疆域,而是一種精神傳承的斷絕。

宋朝之後的文人,操守已經漸漸的趨於淡化,也已經學會了什麼是逆來順受!

曾不聞,滿清入關多數文人委曲求全,摒棄文人操守而去歌功頌德。縱使反清實力暗流躁動,最後還是學會了慢慢接受。

而崇禎皇帝死於煤山,最後以操守赴死的不過是個宦官,這與南宋崖山赴死的文臣武將而言,豈能不讓漢人扼腕嘆息蒙羞於九泉之下?

如今葉宇在這件事情上若是不能處理妥當,這勢必會成爲葉宇的一大污點。

這對於一個臣子而言,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年漢朝的蕭何就是因爲名聲太高,爲了不讓漢高祖劉邦嫉妒,故此設計自己貪污的污點來保全自身。

但這在虞允文與蔣芾的眼裡,卻不能讓葉宇有這個污點。

因爲他們有着將葉宇推上皇位的計劃,如今正在籌劃好的機會讓葉宇名正言順,所以在這個關鍵時刻,是不能出現任何的反面影響。

御書房裡吵吵嚷嚷沒有一刻的消停,要說這御書房裡最爲冷靜的三個人,那應該只有福王趙琢、慶王趙愷以及受害者葉宇了。

看着這些羣臣爭辯不休,與當衆叫囂的婦人對罵已經相差無幾,趙昚終於沒有忍住,當衆呵斥道:“夠了!”

皇帝發怒非同小可,方纔還跟菜市場一樣的囂鬧,頃刻之間便成了鴉雀無聲!

孝宗趙昚環視了衆人,隨後將目光落在了慶王趙愷的身上:“皇兒,有何看法?”

“父皇,以兒臣愚見,四弟定然有什麼難言的苦衷!”慶王趙愷略作猶豫之後,便直言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哦?何以見得?”趙昚顯然對趙愷當衆稱呼葉宇爲四弟很是欣慰,於是沒有去詢問葉宇是否有什麼苦衷,而是順着趙愷的話繼續追問。

“以四弟之貌以及才學,自然是深得天下女子傾慕,那金國蠻夷女真之女就更是不能例外,所以這定是那金國公主的一廂情願……”

慶王趙愷見眼前父皇臉色稍緩,知道自己說的合乎父皇的心思,於是又道:“而金國皇帝在函文描述之事也不可當真,金主此次主動聯姻,無非是在有意拉攏四弟,以及有意分化父皇與四弟之間的君臣之宜!”

趙愷的一番分析頗有道理,孝宗趙昚聽罷之後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這既是對趙愷分析事情的一種認可,也是對趙愷能在此刻幫襯葉宇而感到欣慰。

第356章 抓了你的小饅頭第638章 突如其來的兇險第268章 貌合神離第170章 軒然大波第526章 防火防敵防女人第273章 趙悌之死第570章 鳳陵客暗蘊三策第283章 殿前發難第568章 捷報傳來引朝爭第627章 牢房之中述根由第649章 陛下,我等不服第457章 吃幹抹盡不認賬第166章 口氣不小第684章 新皇登基新氣象第19章 何爲情愛第345章 神力少年摔倒馬第475章 女人多了也犯愁第667章 那就送秦王上路第645章 父子二人乘御輦第335章 強塞女兒太無語第620章 金遼聯軍圍石鎮第332章 甜棗大棒雙混合第745章 中都城外金軍潰第18章 冰釋前嫌第159章 滴 強勢相擁第720章 吳挺此前的顧慮第593章 投彈又添新妙招第693章 我玩剩下的把戲第725章 城雖未破心已亂第496章 牛不喝水強按頭第430章 硤石山中遭埋伏第88章 羯鼓三通第239章 算無遺策第454章 一劍寒光顧夕風第17章 一波三折第36章 扒人衣服第309章 佔着茅坑不拉屎第523章 時間不許去蹉跎第55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第331章 兩國邦交暗爭鋒第219章 林中相談第355章 終南山腰起爭鋒第655章 史料之外的故事第667章 那就送秦王上路第479章 名正言順不容易第240章 葉宇自私第672章 東臺閣上認親母第71章 浮雲暗動第550章 起死回生造勢成第322章 秋宮美子邀共乘第571章 葉宇心中兩詩人第543章 福州二請葉承天第490章 讓他們將來養老第269章 忍耐片刻第544章 侯府靈棚事非生第96章 客似雲來第167章 心心相印第798章 御花園中君問臣第641章 兇器之中藏兇器第132章 八大書院第386章 柳家三代皆忠勇第371章 離山之前論改革第377章 起伏不定波濤怒第44章 分道揚鑣第344章 鴛鴦戲水夜夫妻第598章 一條黑水阻行軍第467章 一封書信解因果第352章 問天劍下血流河第758章 什麼是連環戰局第29章 竹杖銅錢第520章 一人牽動兩思憂第203章 有備而來第694章 小心駛得萬年船第574章 稍後到我臥房來第14章 經商之道第162章 啞口無言第228章 駕馭心術第157章 舌戰羣儒第736章 一種無聲的打臉第688章 親臨建康持大局第216章 叛我者死第724章 民心究竟是什麼第398章 蘇家嫁女生變故第73章 衆生行善第355章 終南山腰起爭鋒第549章 盒中九龍烈火旗第712章 柳千帆喪命疆場第695章 炮船開火搶登陸第453章 領兵北突受阻第106章 一桶江山第280章 風雨欲來第87章 春宵一刻第283章 殿前發難第78章 瘋癲和尚第389章 可惜知道太晚了第56章 爲了劫色第148章 夜雨微寒第13章 是非分明第393章 你黑還是我更黑第529章 梨花帶雨見猶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