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吏治

王靜輝送到汴都的信來的非常及時,看到廂軍初步改編成郵政系統所產生巨大效益,讓英宗趙曙等人自信滿滿的想要大跨步的建立一個完整遍佈全國的郵政系統,一邊吸納更多的廂軍,按照王靜輝策論上所推算,一旦郵政系統完成,將會解決十萬廂軍的裁汰,這對有着一百四十萬龐大帝國軍隊的宋朝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接到王靜輝的信後,英宗趙曙和宰輔韓琦等人面面相覷,然後都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全面推廣郵政系統的時機還不成熟。王靜輝的理由非常簡單:現在郵政系統的運行路線都是大宋最爲繁華的線路,連這樣的線路也只能是勉強養活三萬廂軍,更何況諸如西北、西南那樣的偏遠荒蠻地區?如果急於大規模推廣很可能又是一個填錢的大窟窿。

在信後隨同附上的是一篇關於大宋目前交通方面的策論,王靜輝指出目前大宋的財富聚集汴都開封,這完全是靠京杭大運河的功勞,不過這些運河都是靠近或與黃河相同,一旦水患再起,那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也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繼續興修大型水利工程;二便是大力發展陸路交通。郵政系統是依附於交通狀況的好壞來生存的,如果交通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郵政系統的建立自然會水到渠成,並且會容納更多裁汰的廂軍。不過這都要依靠朝廷財政的寬鬆與否,現在朝廷拿不出這麼龐大的資金來改善交通狀況,所以大規模推廣郵政系統地時機自然也就不成熟。

王靜輝是郵政系統地創始人。用郵政系統來吸納裁汰的廂軍地辦法也是他想出來的。英宗趙曙和宰輔韓琦不能不考慮他的建議,況且經過這封信後。他們也覺得全國推廣郵政系統中間存在着諸多風險,如果冒然實施恐怕會真的得不償失。對於王靜輝“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地主張,這也得到了其他諸如樞密使富弼、歐陽修、趙桀等參知政事的贊同。

新任三司使韓絳是對王靜輝最爲好奇的人。他很難想象一封信便可以打消英宗趙曙和韓琦等人大規模推廣郵政系統的想法,這實在是讓他感到震驚。韓絳是潁王趙頊的老師,自然知道趙頊和王靜輝過往甚密,不過他沒有看過王靜輝寫給趙頊的策論,他只是知道王靜輝的詩詞名冠天下,幾乎讓這個時代他所見過所有的著名文豪都黯然失色,連他遠在金陵的老友王安石也非常歎服當今駙馬的詩詞才學,但沒有想到駙馬地一封信便可以輕鬆的改變皇帝和重要大臣的主意,這就不止是單單詩詞功夫所能達到的了。

不過很快,韓琦心中對王靜輝才智的懷疑便煙消雲散了——王靜輝寫得關於在局部地區試行免役法的奏章到了。看過這份奏章後。韓絳在心中對王靜輝又有了新的認識:王靜輝所出免役法正是解決現下差役弊政的一劑良方,雖然後面關於官戶、寺院、道觀也要按人頭收取半費地“助役錢”讓人有些詬病外,其他的都是毫無爭議的良法。

英宗趙曙等大臣對王靜輝關於免役法的奏章顯得非常滿意,這完全是一道“王靜輝式”的奏章,上面的字數雖然比其他大臣上地奏章要多出數倍,但通篇沒有一句廢話,條條框框敘述的非常清楚,其分析也是讓人十分信服。看得人只要按照上面所寫的直接照辦就可以了,即便是是最無能的官吏,如果嚴格按照上面的步驟去做,那也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這份關於免役法的奏章只有最後一條讓人看着有些不是很舒服,但在奏章之後的附頁說明上,王靜輝對佛教等宗教的看法讓英宗趙曙等人心生警惕。由於王靜輝還不是駙馬的時候。曾經就寫策論建議讓大宋對敵國實行軟對抗,這是項花錢少、非常隱蔽的行動,所以大宋統治高層非常看重這項行動,並且專門從軍中或是別處挑選訓練了一批細作,化妝成道士和和尚對遼國進行滲透,不過遼國道教似乎不怎麼熱,所以乾脆以後派出去的都是和尚了。

爲了配合行動,王靜輝產業下的玻璃作坊還用徐氏的珠寶匠製作了一尊白衣觀音像交給朝廷,作爲慶祝遼道宗耶律洪基生日的禮物,舉國驚歎,並被奉爲國寶,也讓王靜輝的玻璃作坊自此又多了項搶手貨。至此以大相國寺爲龍頭的大宋寺院開始在遼國大行其道的同時,也給大宋傳回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情報,讓大宋的統治者現在對遼國的現狀多少還算有個清晰的認識。在傳回來的情報中,最顯眼的便是佛教在遼國興盛的狀況,實在是讓英宗趙曙他們歎爲觀止。

這次王靜輝在奏章後面附上的策論其實就是爲了解釋爲什麼要對宗教進行限制,這助役錢便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宗教徒的人數越多,其助役錢也就更大,而且繳稅的人不管是男女老幼都算上,最可怕的便是一開這個慣例,現在是收一半,將來就很難說是收多少了,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宗教的規模。

宗教中人也有目光敏銳的智者,他們可以從這條信息中聞到朝廷政策中控制宗教的氣味,自然會極力收斂以避災禍,如果還要繼續擴張信徒的話,那等待他們的便是赫赫有名的“滅佛運動”的翻版了。

王靜輝所上的免役法也有機的和郵政系統相互結合起來,以增強郵政系統的效率和生意來源,他回憶了後世一些郵政傳統業務,並且在奏章上也給寫了出來,希望統治高層能夠靈活運用,但對此他心中也沒有底,在他眼中與其讓那些“聖賢”去管理這麼龐大的郵政系統。還不如選派一個有能力的商人來管理更爲保險些。不過這麼大逆不道的話,他可不敢在奏章上說出來。

英宗趙曙和幾個重要地官員對王靜輝關於實行免役法地奏章仔細研究後。覺得非常實用,駙馬在奏章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讓英宗趙曙他們都有些苦笑地搖搖頭:駙馬是怕他不在汴都,把中間所能夠遇到的問題都給解釋了一遍。所以才把奏章寫得和書一樣了。不過王靜輝在這道奏摺中解釋的最詳細的便是吏治問題,他知道歷史上王安石變法固然是因爲這個倔老頭兒性格不適合當此重任,但當時大宋腐敗地吏治問題也是導致變法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這個時代的官員操守,王靜輝是領教過的,中國人對清官的渴望不亞於久旱逢甘霖,十幾年前包公的故事便在汴都開封府上演。“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便是王靜輝的感覺,王安石所遇到的問題,在他身上也不見得會遇到。畢竟自己沒有什麼大權,這些官員犯不着爲了升官來巴結自己做政績表演,所以免役法由他提出來應該不會想歷史上王安石那麼糟糕。不過吏治始終是他心中地一個隱憂,他非常喜歡西方發達國家中,官員一旦貪污或是瀆職就肯定會引咎辭職,然後便是聲名掃地政治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現象,這明顯帶有非常濃厚的法家色彩,但在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沒有一個有效的監督機構來制約官員的操守,他就是神人也沒有辦法。

朱元璋的故事告訴王靜輝,殺頭是遠遠解決不了吏治問題的,斷頭臺上的鮮血遠遠不能嚇退人地慾望。不過王靜輝覺得他從蔡京故事中所取得處理貪官的靈感似乎還算比較好用,據說那幾個貶黜遠方的官員日子非常的難過。不僅是政治生命沒有了,就連自己的生命也死旦夕不保,弄得手下那些官員對於他如見猛虎一般。經過他這麼一折騰,不敢說楚州自此貪官絕跡,但那個官員想伸爪子的時候,總要前後思量一番。

在給英宗趙曙地奏章中,王靜輝重點的說明了吏治的問題,不僅陳述了大宋吏治的現狀,還明確指出了吏治解決不了,就是聖人來大宋主持變法,也不會有什麼好辦法,因爲再好的政策和條例都是由中下級官吏來完成的。

“吏治不寧,國家必衰!”英宗趙曙嘴中默默的唸叨王靜輝策論上的一句話,轉身問道旁邊站立的韓琦、富弼等官員:“衆位愛卿,以爲如何?!”

宰輔韓琦說道:“老臣竊以爲駙馬奏章中的話語雖有些偏頗,但卻是苦口良藥!”其實韓琦對於王靜輝這句評論吏治的話雖然很認同,但心中總有些不以爲然,不過因爲王靜輝不僅是駙馬,更是他的義子,如果他開頭不把話朝好處說得漂亮些,後面哪位不開眼的大人多嘴幾句,那歸根結底落實到自己的面子上是很不好看的。

宰輔韓琦身爲大宋百官之首已近十年,其號召力也只有富弼勉強可及,但只要他說的話再理,就是樞密使富弼也不能輕易反駁的。所有的大臣都知道當今這個聖眷正隆的駙馬雖然在楚州當地方官,但朝中還有韓琦這個義父爲其延譽,其中一些關節決非一般官員所能比擬的,況且這句評論吏治的話說的可輕可重,讓人無從辯駁,所以沒有那個大臣願意當這個出頭鳥。

因總趙曙聽了幾句恭維王靜輝的話後,笑着說道:“這話說的倒是不錯,但正如駙馬奏章中所說:本朝是不會刑上士大夫的。不過他這個來整治無良之吏的法子也太狠了些,雖然不是棍棒刀劍相加,恐怕也勝過砍頭流血了!”

原來王靜輝把他整治那幾個貪墨河防款項貪官的法子也寫進奏章,強烈建議英宗趙曙將其法令,這可是殺人不見血的超級損着,當年蔡京爲禍天下,雖然皇帝老子顧忌到祖宗家法沒有把他送上斷頭臺,但蔡京所作所爲傳遍天下,百姓聞之真是恨蔡京這樣奸臣入骨,以至於祭京貶黜外地的路上無論出多少錢都買不到一粒糧食充飢,活活餓死在赴任的路上。這一“後世典故”被王靜輝拿來的後果便是那幾個官員生不如死地現狀。英宗趙曙原本是看在王靜輝的面子,把那幾個官員貶到比較荒蠻地方,不想他來上這麼一手,後來子,聽到那幾個官員慘象後,心中倒是有些後悔把他們弄到這麼遠的地方去了,這一路上要吃多少苦啊,真是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

王靜輝這麼做也是考慮到大宋律法的特殊性,所以不得不出此下策,因爲這樣做會使很多人潛意識上對他產生反感。不過這也是目前對付貪官最好辦法。他來大宋的時間也不短了,身爲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商人。他也明白風險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套用馬克思《資本論》中“百分之三百地利潤就足以使人冒着生命危險來爭取”的那套理論。殺頭對於貪官來說實在小菜一碟,不足以阻擋他們嚮往一金錢地腳步,但如果讓他們裁一次跟頭就輸得家破人亡,他想這樣的潛在威脅還是挺管用。

福寧殿中參加討論的大臣聽了宗宗趙曙這句話後,聯想到這個附馬的所作所爲。包括他地義父宰輔韓琦在內,心中一陣惡寒。雖然這些官員對王靜輝這樣做法說不出什麼反駁地話來,但心中也對打上了一個記號。唯一讓他們放心地便是王靜輝的附馬身份,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他絕不可能做到他義父韓琦那樣高的位置。

王靜輝這次上的奏章,幾乎全部都毫無異議的被通過,不過有兩點改變:一個是試行免役法的地點除了王靜輝地地盤楚州外,還有整個京畿路。這也是英宗趙曙想親自看看免役法的效果如何所做的一個小小的改變;第二條是王靜輝最爲重視的吏治變革沒有通過,沒有原因便是原因,他出的主意太讓英宗趙曙和衆位大臣膽寒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失腳的,萬一被抓住一次自己貪墨的把柄,豈不是要遺臭萬年?!英宗趙曙心中雖然沒有“遺臭萬年”的危險,心中還是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對於弄不上士大夫這條,他也感到不以爲然,相反他被王靜輝在奏章中關於貪官危害十分認同,不過出於駕馭官員的想法,他還是舉起了反對的手。當王靜輝在楚州接到英宗趙曙的手謅的時候,看到這兩點變動,心中也是哭笑不得:對於在京綫路試行免役法他沒有什麼意見,畢竟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底下來試行新法,想來問題不大,但關於吏治方面沒有通過,卻使他非常傷神。不過在潁王趙頊的信中,王靜輝的這套“成本風險”理論居然在趙頊那裡找到市場,從趙頊心中,他也看到了英宗趙曙內心中的想法,這不禁讓他大喜過望。看着英宗趙曙的手謅和潁王趙頊的來信,王靜輝嘴裡默默唸叨:“先讓你們逍遙幾天,等老子更厲害的時候,在來把這個方法寫進大宋律法,看你們那幾個貪官受!”

王靜輝既然明白了英宗趙曙和潁王趙頊這兩個重要人物內心對吏治的想法後,心情也好了許多,他相信終歸有一天,他會影響這兩個人把這一條讓貪官遺臭萬年的方法寫進大宋律法當中的。王靜輝最大的資本便是他的年輕,他有的是時間和機會在大宋高層統治者的耳邊時常敲打一下,老子趙曙不成就等兒子趙頊當皇帝,兒子做不成便讓孫子做,總有一天王靜相信這麼一把寒光四射的刀,會架在每個貪官頭頂的。

旁邊蜀國公主聽到丈夫沒頭沒尾的這麼一句話後,看到王靜輝的嘴邊露出一絲微笑,眼中透出堅定不移的神采,不禁看得有些癡了,笑着問道:“是誰讓夫君這麼生氣啊?”

王靜輝抱着讓她坐在自己的腿上,把前因後果和嬌妻說過後,蜀國公主也明白了丈夫心中所憂慮的原因,雖然貪污在大宋官吏系統中很普遍,但沒有哪個人能夠靠貪污來動搖國家根本的事情出現,但蜀國公主也明白了這官吏貪墨的危害有多大,照此發展下去,終究會有這樣人出現的,心中對丈夫洞若觀火、深謀遠慮感到自豪。

看着蜀國公主那如畫的臉龐,王靜輝心想如果能渡過大宋危機階段,把吏治問題解決了,並且給大宋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吏治制度來實行,那自己“歷史任務”可就算完成了。

第31章 安排第386章 疑惑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137章 試探第330章 壓力第263章 遇襲第228章 渴望第41章 點撥第61章 雨至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235章 教誨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25章 技驚四座第93章 病危第414章 做戲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377章 刺殺第235章 教誨第407章 補給第57章 天機第54章 上邪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163章 雙刃劍第68章 平息第124章 財源第331章 捨棄第22章 想法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85章 教訓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161章 先手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03章 準備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73章 獻寶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130章 一人第127章 利誘第304章 交換第111章 巧合第303章 縱橫第315章 完勝第51章 難眠第313章 亂局第244章 一語成第17章 身份第421章 創新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154章 軍火第51章 難眠第393章 扯動第137章 試探第77章 兩難第313章 亂局第346章 殺伐西夏(十)第19章 蜂窩煤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1章 出書第75章 兼容幷蓄第303章 縱橫第84章 思想準備第195章 放火第152章 歸來第17章 身份第324章 淡出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124章 財源第10章 孤寂第393章 扯動第6章 贈杯第353章 合力第68章 平息第387章 法律第16章 借書第391章 突襲第68章 平息第25章 技驚四座第39章 盤算濮議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3章 壯麗第392章 謎底第430章 相聚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126章 長相守第136章 科舉第278章 顧忌第242章 地產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390章 摩擦第42章 得失之間第15章 印刷第79章 新生第35章 演戲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18章 印鈔機第261章 答辯第67章 扭轉第403章 稅法第186章 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