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安內

大宋熙寧十年五月,距離第一次熙寧北伐剛剛過去不過四年,在這四年當中,大宋已經在新佔領的長城以南地區建立了一道穩固的防線。從山海關到大同府一線長城已經修整完畢,這使得大宋在北方對抗遊牧民族南侵的時候有了一道可靠的防線。

長城修整完畢並不是終點,在修整長城的時候,大宋同時投入了上千萬貫將北方的主要幹道也重新修整一遍,依託兩條用水泥修建的北方主幹道,將大宋西北、北部同大宋中心連接了起來,以往十五天的路程若是乘坐馬車在水泥路上通行的話,可以節省五天的時間。不要小看這節省出來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這大大改善了北方道路交通水平,從而使得大宋對北方和西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強。

這兩大工程在進行了四年之後,大宋總共向其中投入了三千多萬貫才完成,這已經是比原計劃節省了近一千萬貫,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宋朝廷採用了更加靈活的運作方式來進行這項工作。大宋在這四年當中進行這兩項工程就足足投入了三十萬奴隸,這才使得工程進度進展飛速,比原計劃快了一年左右完成任務。

修整長城和在北方構建水泥路主幹道大大改善了大宋北部疆域的防禦能力,儘管耗費了大量的金錢,但是相對於其巨大的軍事作用而言,這筆錢花的非常值得。尤其是這幾年大宋北方是少有的沒有戰爭的時期,北方和西北都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從治平三年開始的廂軍屯田政策到現在在北方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北方和西北的廂軍屯田終止一專面是因爲北方可供分配土地已經開始顯得有些緊張,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宋廂軍數量已經降至了不足二十萬人,就連正規禁軍數量也下降到了六十餘萬,這樣的軍隊規模已經是自仁宗時代以來的最低點。

在西北和北方的廂軍屯田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在南方的廂軍屯田卻沒有結束,不過相對於北方和西北而言,南方的廂軍屯田速度非常緩慢。自治平三年開始大宋在大順城第一次大規模獲得了西夏的戰俘充作奴隸開始,奴隸的主要使用方向就在南方。他們不斷地在南方開闢修築道路、橋樑,而且還有計劃地沿着這些開闢出來的道路進行屯墾。等奴隸將屯墾的土地變成熟地的時候,他們再繼續向前,而此時廂軍屯田纔在這個基礎上開始。

這樣一來廂軍在南方的屯田速度自然是非常緩慢,不過與北方廂軍屯田主要是以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相比,在南方的廂軍屯田農業只是佔了一半,最主要的還是以種植甘蔗、釀酒、造紙、製糖等手工業爲主。

湖廣地區在後世雖然是有名的產量地區,不過在這個時候顯然還不適合建設成大宋的糧倉,環境的惡劣加上落後的耕作方式恐怕會使得大宋朝廷會失去耐心來等待開發南方。爲了使廂軍屯田南方效果見得更快一些,王靜輝當初在屯田南方的時候就偏重於發展手工業,至於農業方面可以慢慢發展,只要能夠滿足當地的農業需要就足夠了。時間長了,加上這裡的環境慢慢改善,大規模種植業發展起來那是必然的事情。

與後世不同,王靜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正是人口爆炸的時代,中國是通過種種行政手段來抑制人口增長,但是在現在大宋所處的時代,人口很可能過億,但是與其國土面積相比還是非常稀疏。開發一個地區首先要看人口數量能不能達到一個標準,顯然在這上面大宋是不夠格的。它的人口分佈極爲不均衡,在西北和西南與中原地區人口比例嚴重失衡,比之後世的東西部人口分佈狀況還要嚴重。

王靜輝深知人口數量和國家資源之間的關係。現在大宋也沒有後世的計劃生育政策,更沒有優生優育的概念,在這個時代提出計劃生育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甚至優生優育的提出都會受到世人的質疑和嘲笑。他只是在自己的書院中傳授醫科時提出了優生優育的概念,只要自己的書院一天不關門,受到影響的人終究會一天比一天多,這完全是水磨石的功夫,絲毫不能着急。

廂軍屯田政策的提出在本意上也是有着想通過這一行政手段來達到平衡人口分佈的目的,在熙寧十年的今天已經進行了十一、二年之久,現在看起來效果還不錯。至少廂軍屯田使得大宋四十餘萬廂軍和他們的家屬有計劃地移民到了西北和西南地區,遷移人口數量達到了一百餘萬人,這其中也是因爲一家之中父子皆是廂軍所致,否則遷移的人口數量會更多。可以說在這個時代用十餘年的時間來完成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是很難想象的,這也是當初王靜輝和大宋統治高層所完全沒有預想過的。不過好在各項廂軍屯田政策非常寬厚,而且各項準備工作和實行時間長,這纔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時至今日,就是王靜輝想到這些心中都不禁涌起一陣後怕的感覺。百萬大移民可以說是一大創舉,這簡直就是在走鋼絲,一個不好便是關係到王朝更易的大事,不過王靜輝和大宋非常幸運地渡過了這一關。人口大遷移給大宋帶來的好處是十分長遠的,大宋的土地開發經過這一次大規模廂軍屯田之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大緩解了大宋中央地區可耕種土地和人口之間的矛盾。最現實的便是使大宋擺脫了沉重的廂軍包袱,從而實現朝廷財政收入每年都以百萬貫級數的增加,而且隨着廂軍屯田實施日久,屯田的效益也開始慢慢顯現。大宋每年都會平添五百萬畝土地農業稅收,儘管大宋稅收的支柱早已經變成了商業稅收,但是新增添的農業稅收使得大宋的國庫更加充實,重要的是糧食和經濟作物不會有匱乏之憂,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的發展。

大宋這三四年間雖然沒有主動向外發動戰爭,但是軍隊卻並沒有閒着。在這一和平時期,大宋統治高層終於在解決了廂軍的包袱之後輕鬆地完成了對軍隊的變革。除了重新編制了軍事單位之外,還完善了軍事人才培養的制度,重新恢復了武舉考試。儘管在大宋重文輕武的統治指導下,成爲武將遠沒有文臣這麼有前途,但是武舉科考出現使得武人也有機會通過武舉科考來在短時間內步入從軍仕途,這倒是不大不小地刺激了大宋百姓的觀念。

不過大宋最重要的軍事制度變革還是在武器上。在這四年當中,大宋憑藉着其雄厚的實力做後盾,成功的訓練裝備了十餘萬熱兵器軍隊。按照大宋強幹弱枝的軍事策略,除了滿足京畿重地,還在北方和西北各佈置了兩支編制在近三萬人的熱兵器部隊,而且還破天荒的在京兆府和大名府各設立了兩個火器製造作坊。儘管這兩個設立在京畿路之外的火器製作作坊產量非常有限,但是至少也表明了大宋統治高層的自信心。而且這兩個火器製造作坊的產量也大大緩解了西北和北方對火器的需求,使得前線供應火器得到了大大的緩解,更適應了未來戰爭的需要。

大宋雖然在這幾年中沒有主動向外發動戰爭,但是對內戰爭卻沒有停下來。對於吞併西夏和遼國的領土內的反抗者不停地進行打擊,這些地區雖然被大宋佔領多年,尤其是西夏的西部地區還是有很多殘餘勢力不肯屈服於大宋,在得到吐幕諸部的支持後和大宋作對。對於吐蕃諸部對河西走廊的野心,大宋朝廷心中是非常清楚的,滅亡西夏七年來,大宋一直沒有放棄對這裡的高壓統治。尤其是在其騎兵與熱兵器作戰部隊慢慢成熟起來之後,更是處於強勢的一方。儘管這些“土著”藉助了熟悉當地地勢的優勢和大宋作對,但是大宋的強勢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橫,到了後期的時候甚至主動出擊進入吐蕃諸部傳統控制區域對反抗者進行清繳,而吐蕃諸部對於這樣上不來臺面的事情也不敢過於聲張,只有打掉牙齒和血吞。

通過一系列小規模的戰爭,大宋成功的擊敗了吐蕃諸部的阿柴部和黃頭回紇的草頭達靼部,完成了對河西走廊的完全佔領,爭取到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和戰略緩衝空間。吐蕃諸部的阿柴部還好一些,但是黃頭回紇所受到的打擊卻是非常致命的。在黃頭回紇的草頭達靼部被擊退後,只能夠向西南方向遷移以避過大宋軍隊的掠奪,不過他們的西南方向卻是生存環境更爲惡劣的沙漠地區。大宋在河西走廊的強勢壓迫使得遷移後的黃頭回紇在數年之後終於產生了嚴重的後遺症,黃頭回紇開始分裂,其中一部投奔大宋後,剩下的分成兩部,一部投奔了吐蕃諸部,另外一部分則是歸於西州回鶻,黃頭回紇作爲中亞的一支重要力量終於不復存在。

大宋在西北的強勢軍事行動不禁徹底絕了党項殘餘的野心,也剷除了西北其餘各族對河西走廊的野心,大宋徹底鞏固了佔領西夏的地位,同時也促使了陸路絲綢之路的暢通。絲綢之路的穩定暢通反而促使了中亞地區的和平和繁榮,尤其是西州回鶻在放棄和大宋的敵對並且轉向和大宋積極合作稱臣之後,更是在絲綢之路上獲得了絕大的好處。

大宋除了在西北用兵之外,還在西南頻繁對西南夷用兵,以前大宋在外在壓力下,對於南方廂軍屯田一直都是採取緩進政策的,但是在連續擊敗了西夏和遼國等宿敵之後,回頭南顧大大加強了對南方的統治,並且利用戰俘奴隸加快了開發南方的腳步。大宋在南方的種種政策必然侵犯到了西南夷的利益,衆多南方少數民族和奴隸拓荒者之間發生的衝突越來越多。

大宋在軍事上的強勢使得大宋朝廷根本不會考慮繼續以前的委曲求全的緩進政策,而且大宋的特種兵部隊已經訓練成軍快萬人左右的規模,其中五成以上都是針對南方作戰而精心訓練的。在這個時候放出去就是爲了看看這些專門經過南方作戰訓練的特種部隊效果如何。

西南夷的叛亂也有着吐蕃諸部的身影,儘管在這個時候吐蕃諸部還是一個比較鬆散的部落聯盟,但是他們對大宋的野心卻從來沒有削弱過,畢竟在唐代的時候吐蕃就在中原唐王朝身上謀取了衆多好處,五代十國時期更是刮足了油水。唐朝強盛時期吐蕃的野心有效地被中原王朝所抑制,但是在唐朝開始崩潰之後,吐蕃的勢力在西北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儘管後期吐蕃內部也出現了重大的分裂,但是其勢力蔓延建立了傳統勢力圈已經開始定型,後來党項崛起在西北抑制了吐蕃諸部對河套平原的窺伺,不得不轉向和大宋合作來對付西夏。西夏被大宋所滅,在河套平原的利益促使其越來越走向大宋的對立面。

與窺伺河套平原的阿柴部不同,大宋西南面和吐蕃諸部接壤的脫思麻部和烏敢部,這兩部與大宋的利州路和秦鳳路相接壤。王韶在十餘年前開熙河的時候就曾與脫思麻部產生過一定的衝突。不過在抵抗西夏侵入的這杆大旗之下,脫思麻部對王韶軍還是非常配合的,後來也攝於大宋在靈州那一戰中用火器焚城的威脅而明智的選擇了後退。不過在大宋平復西南夷的後期時候,脫思麻部和烏敢部在利州路邊境地區接連挑釁大宋的權威,而且這種衝突的背後也是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背景——大宋派去的和尚在佛教傳承上和吐蕃信仰的密宗有着很大的衝突。

王靜輝對大宋平復西南夷後期時和吐蕃諸部所產生的衝突看法是非常明顯的傾向於進攻,他對宗教沒有任何好感。宗教是把雙刃劍,看看後世的中東衝突使他乾脆認定宗教是極爲危險的東西。任何對大宋統治產生威脅的因素都是他極爲反感的,更不要說帶有宗教背景的衝突了。

大宋商人在通過一系列戰爭中所獲得的巨大好處使得他們不會放棄在西南的利益。他們有大筆的資金都壓在上面,迫於這種壓力王靜輝也不會選擇退讓。若不是這個時代落後的交通通信條件使得大宋根本沒有辦法來有效的統治西藏地區,他甚至會考慮一勞永逸地解決吐蕃諸部。在現在看來唯一現實的做法便是趁着吐蕃諸部沒有形成強勢統一之前,在西南打下一個穩固的防線,並且通過戰爭來威懾吐蕃諸部,這樣也可以有效的保護大宋商人在西南的利益。

在熙寧十二年之前,大宋就是這樣通過局部數不清的小型戰爭來鞏固自己的內部統治,也正是通過這些戰爭,使得大宋統治階層認識到道路交通和通信是維持其有效統治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在進行戰爭的同時也加大了在這方面的投入。

也正是因爲大宋在掀翻了西夏和遼國兩個最主要的宿敵之後,大宋在沒有外敵威脅的的環境下大力發展經濟,奠定了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再加上歷年對外戰爭所獲得的數量巨大的戰俘,才使得大宋有能力完善自己國內的交通網絡和通信網絡。而王靜輝積極的籌措款項,運用日漸成熟的融資手段和運作方式,使得大宋朝廷在大力完善其基礎建設的同時沒有傷害其根本,同時也使得大宋商人獲得了不菲的回報。

大宋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使得國內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全國經濟流通更爲通暢,這也使得大宋的王朝統治走出了一條與衆不同的道路。在大宋國內,隨着商人的腳步,大宋對國內的統治越來越穩固,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交通通信也就越發達,其統治效率也就越高。這些是大宋朝廷以前所未曾想過的,而在王靜輝的眼中則是理所當然。他投入了衆多的資金和巨大的精力來推動大宋的基礎建設,到現在效果也是越來越明顯,這也讓他心中着實的安慰了不少。

大宋在這幾年當中沒有對遼國發動戰爭,相反兩國之間貿易不斷的在升級,遼國從經濟上徹底成爲大宋的附屬國,在軍事上的失敗使得遼國更是失去了和大宋平起平坐的資格。現在遼國的國內狀況儘管好轉了許多,並且也開始撫平了戰爭的創傷慢慢的走上了發展的道路,但是此時遼國看起來更像是大宋的附庸國,以前武力天下第一的強國風範再也找不到了。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唏噓不已,也讓這個時代的精英們感嘆良多。

第69章 醫道第179章 地權第59章 潛移默化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15章 印刷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79章 新生第329章 削藩第18章 印鈔機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188章 實力第261章 答辯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146章 傳位第197章 搶劫第281章 西北第284章 野心第82章 結婚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69章 醫道第283章 天波第145章 急招第376章 意外第298章 憂心第419章 志向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129章 銷路第121章 開誠佈公第66章 互援第201章 追殺第364章 伏兵第405章 牛刀小試第32章 求助第329章 削藩第173章 拒受第270章 推薦第33章 拜訪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131章 新時代第372章 新書第297章 擴張第68章 平息第329章 削藩第103章 準備第20章 言論之防第208章 迫降第426章 圈套第415章 諷刺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194章 冰封第38章 收徒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7章 修書第265章 解煩第203章 決絕第91章 廂兵第48章 治療(上)第236章 人情第298章 憂心第132章 宿命第228章 渴望第11章 手術第48章 治療(下)第383章 取捨第310章 衝突第298章 憂心第136章 科舉第99章 包公第139章 關節第302章 取捨第427章 廉政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328章 歸宋第65章 反覆第15章 印刷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76章 裝備第36章 上崗第431章 互鬥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188章 實力第397章 外交第353章 合力第332章 送行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73章 獻寶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62章 分裂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239章 沉醉第366章 遠交近攻第193章 書童第81章 賜婚第392章 謎底第292章 西征第297章 擴張第148章 風起第330章 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