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政治交換

皇帝趙頊對於自己兒子的變化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他沒有想到這麼點一個小孩子居然能夠說出這麼多的大道理,要不是幼稚的童音和稚嫩的身材的話,趙頊都要懷疑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已經十幾歲了。

驚奇歸驚奇,皇帝趙頊對王靜輝的教育方法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儘管他自己是從宮中讀書讀出來的皇帝,但卻一直反對讀死書,在朝中也非常看不起那些讀死書的大臣,要不然王安石這樣充滿革新性的大臣哪裡能夠待在朝堂之上。

不管怎麼樣,小趙煦的話雖然是實話實說,但無疑反應的是變法過程中的黑暗面。現在的變法條例已經與歷史上有着太多的不同,已經推出的免疫、青苗、農田水利等諸法已經完全變樣;在淮南東路、京畿路和兩浙路所試行的均輸法,中間由於王靜輝在楚州和杭州巨大的影響力和衆多追隨者在其中任官,這淮南東路和兩浙路的均輸法都已經被“篡改”,就是當初有幾個想拍王安石馬匹的地方官員強行推廣均輸法,也被王靜輝的學生和故舊不動聲色的給收拾掉了,變法派對此既怒又怕,不過這兩路財政上繳的數額逐年增大,杭州和楚州這樣一州之地上繳的財政稅收甚至能夠頂的上一路的財政收入,只要錢沒有問題,王安石也懶得多事爲此招惹王靜輝地不滿。不過他手下地呂惠卿、王雱、謝景溫等人對此可是大大的不滿——他們無法從這兩路中撈取好處。甚至派出去的均輸法提舉官員想要撈油水,結果直接被王靜輝一張彈章送到崖州去了。

至於保甲法是王安石藉着滅夏大勝的機會向朝廷上奏的新法條例,因爲在熙寧三年三月地時候,地方官員趙子几上書說,他往來畿內諸縣鄉村。近年以來“寇盜”(指起義農民)充斥,當地敵不過。縱然有的捕捉到官,餘黨互相幫助,起來報仇,非常厲害。因此,他建議實行從前有過的保甲,歸官府指揮“專於覺察奸僞、止絕寇盜”,即鎮壓農民的反抗鬥爭。四月,司農寺據此建議。五十戶爲一大保,十大保爲一都保。由主戶中“物力最高”和所謂“有才幹心力者”即最大的地主富戶充當保長、大保長和都福保正。主客戶有2丁以上者都要抽一人做保丁,訓練武藝。每一大保逐夜輪差五人巡警,遇有“盜賊”報大保長追捕。同時保內有犯“強盜罪、殺人、謀殺、放火”等案。知而不告,連坐治罪。保內如有“強盜”三人以上居住三天。同保鄰人員不知情也要治罪,先在開封府畿內諸縣實施,然後在各路逐步推行。

王靜輝開始的時候對保甲法認識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未從中作梗,但是沒有想到這保甲法最大的壞處便是在農忙時節也要進行軍事訓練,耽誤農時從而造成糧食產量下降,看天吃飯的農民碰上災年的時候本來生活就已經非常困苦了,再加上這麼一折騰說不好地裡的收成一年便荒廢了,這同樣也能夠要百姓地命。

對於保甲法在王靜輝的眼中不過是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若不是官逼民反地主和當地的腐敗貪官搜刮百姓太過厲害以至於活不下去,王靜輝很難想象有什麼能夠讓甘於太平生活的農民拿起菜刀造反。至少王靜輝所知道的中國歷史凡是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官府地腐敗,外加地主的嚴苛盤剝,以前他不願干預這塊事情,無非是他太過天真——以爲如果能夠解決朝廷在目前階段的財政困難,朝廷就不會加賦百姓,而地主對農民的盤剝也可以從通過發展商業,使地主的目光不侷限於土地而轉向工商業,看來他所打算的一切都錯了,還錯的這麼厲害!

這也不能責怪王靜輝,畢竟他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洞察先機,王安石的新發條例後世的歷史書中所記載的都很詳細,不過對保甲法只是一筆帶過,對農田水利法則是大加讚揚,卻忽視了各地爛修水利工程造成了諸多浪費。對於王安石的每一項變法內容,王靜輝都曾插手干預過,不過就是在這保甲法上,也趕上了他妻子正在懷孕的關頭,他也沒有放在心上,而且對保甲法所引發的弊端考慮的也是不夠,纔會有這樣的後果。

呂惠卿因爲爲父丁憂,回來後儘管在變法派陣營當中地位不低,但官職還是個崇正殿說書,最多參與新發條例制定,還沒有達到曾布、韓絳、章淳那樣有資格負責推廣新發的地步。若是呂惠卿參與其中也許會小心謹慎免得被人抓住把柄,但是韓絳等三人嚴格的算起來還是好大喜功之徒,底下的官員摸透了他們的稟性之後便投其所好,這底下的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現在不光是保守派中有不同想法的人很多,分成了幾個主要的流派團結在司馬光的旗幟下和變法派作對;就是變法派內部也是有着諸多不同的思潮,從人事、對變法認識的角度上也分成了幾個派別,令人比較遺憾的是,這個被後世極爲詬病的奸相;呂惠卿所領導的小派別還是屬於會做事、幹實事的那一派。

韓絳、曾布、章淳等人雖然是好大喜功,但終究還是願意推進新法實施的,這不僅關係着他們的前途,同時他們也把自己終生的政治抱負寄託在王安石的變法上。不過有良好的願望和有能力能夠執行是完全兩碼事。而呂惠卿不同。呂惠卿在剛認識王安石地時候也是抱有同樣的心思,而後來他成爲“護法善神”被大宋士林譽爲“顏子”排在王安石之下的時候,他就已經迷失了。

呂惠卿有着令人驚歎的政治嗅覺,爲人也剛健果斷,有才能有手段。在王靜輝眼中要不是呂惠卿走錯了方向,這個人在二十年後完全可以成爲比肩司馬光和王安石的人物,不過現在這個“顏子”先生一邊幫助王安石來收拾保甲法所造成地危害,另外一邊則是將他和王安石來往的信件都仔細的保留下來——這小子知道王安石變法將全天下是人都給得罪了,藉着王安石完成快速高升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想和變法派共存亡,這種事情他是絕對不幹的。

呂惠卿雖然也意識到王靜輝在搞平衡。但他不願意吧自己的前途壓在左右搖擺地王靜輝身上,若是王靜輝翻臉不認人,那在短時間內便可以讓變法派陷入深淵之中。到時候變法派唯一的救命稻草便是皇帝。不過現在朝中數遍大臣公認的“受寵排位”便是駙馬第一,王安石次之,司馬光再次之。像這樣將希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地做法,他呂惠卿可不願意。他寧可自己掌握命運也不願意受制於人。當然他可以被王安石所左右,至少王安石可以算得上是他地恩師——儘管他正在背後算計這個恩師還能夠走多元。他是王安石在大宋士林中公認的最佳學生;要是讓他受制於王靜輝,那他在心中永遠也不可以接受的——駙馬是個外戚,他還是有這個“自尊”的。

王靜輝想要廢除保甲法,順帶將還在三司條例司擬辦地保馬法連帶廢除,不過他這次卻沒有繞過王安石向皇帝上書,畢竟這次與以往不同——保甲法和還沒有頒佈的保馬法在王靜輝地眼中實在是想不出什麼改良的辦法,況且也沒有這個必要,後面王安石還要打算改革軍制,在王靜輝看來這是十分有必要的,至於趙子幾所上書地方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在軍事上考慮正好可以用軍制改革的方法來消除,要是治本的話就要另想辦法了。

董太師巷,這裡依舊是大宋現任宰相的住地,這是太上皇英宗趙曙賞賜給王安石的府邸,距離皇宮的位置非常近以便隨時召見王安石入宮。從這點上說,在英宗時代的時候,王安石還只是一個翰林學士穎王太子的老師而已,他能夠享受到如此待遇除了當時王安石在士林中具有無比的聲望之外,英宗趙曙當時對王安石的打算絕非是“留給兒孫做宰相”那麼簡單,若不是趙曙身體發生這麼打的變化,很難說就在英宗時代王安石便可以發動變法了。

現在的董太師巷依舊繁忙——王安石作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宰相,在朝野儘管因爲變法而產生很大的爭議,但作爲“天下第二人”依舊是風采不減當年。王府出入絕無白丁,這道門檻見證的也絕非只是進身官門的勢力之徒——王靜輝的馬車現在正停在王安石的家門口,等待門房的通報。

王安石屏退家人後,便和王靜輝相對而坐,兩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夠用月來計算,王靜輝帶王儲趙煦出宮的事情王安石也知道——小趙煦從農戶家中回來的時候,將那幾天的生活詳細的和他的父親說了一遍,正所謂童言無忌,趙煦的話並不是針對任何一個人,但事實上由於所敘述的對象是當今皇帝,這本來是中立之言便成了對變法派打擊的話,這樣的話比任何大臣的彈章都有威力——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還是王儲!

王安石無法責怪小趙煦,但他卻不能不懷疑——正如他的兒子王雱所說的那樣,沒有任何人能夠保證駙馬的政治動向永遠向一方保持忠誠的,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開出一個合理的價格來收買駙馬,在這個時候也許就是駙馬倒向保守派而借皇子之口來向變法派進攻。在這個時候見到王靜輝,對於王安石的心中來說是十分複雜的,他不願意結仇於駙馬,同時也是因爲駙馬所作所爲也沒有任何利己損國的行爲。這放在一個年輕人身上是一個極爲寶貴地品質。

王靜輝從袖口中抽出一封信雙手遞交給王安石。“介甫先生,學生這裡有件物事需要先生過目,還請先生看過後決斷!”

王安石接過後,才發現這並不是一封信,嚴格意義上說倒是像一封狀紙。從題頭上看還是小王駙馬名下產業上交上來供裁斷地一份參考材料。王安石一目十行的看過後臉色大變,將這封信甩到茶几上說道:“這是誣告!駙馬從那裡得來的?!”

王靜輝對王安石的激烈舉動沒有什麼反應,反而是淡淡的說道:“介甫先生,呂吉甫在華亭縣借富民錢財來置田,並且還讓當地地縣吏來收租,這已經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了!事實上呂吉甫本人行事非常妥當,但是他派往華亭縣專門裡操辦此事的家僕卻極爲囂張。甚至連在下的產業也受到了威迫,底下的人不知道該如何自處,便寫信請求學生的裁斷。所以這封信上所記述的事情斷不會有任何出入!”

王安石聽後臉色一暗。說道:“呂吉甫於某相識已久,怎麼會做出如此事情來?!”

王靜輝漫不經心地看着王安石在那裡對着這封信失魂落魄的樣子,呂惠卿的這份不良材料只是他手中衆多關於呂惠卿及其兄弟地材料中地一小份而已,呂氏在兩浙路上大肆兼併土地的事情還沒有被他抖出來。那是等着呂惠卿的尾巴露得更大的時候,一舉掀翻他所準備地。王靜輝現在拿出這份材料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借這樣的氣勢來和王安石好好商談關於保甲法廢立的事情。再者便是用以離間王安石和呂惠卿之間的關係,歷史上司馬光曾經出於朋友勸諫的立場還專門提醒過王安石,一旦變法失敗便會有自己陣營當中的人站出來出賣王安石以求得自己的富貴前程,其實指的便是呂惠卿,王靜輝此舉也是免得王安石陷得太深,難以自拔。

“介甫先生,這封信還是由您來轉交給呂吉甫吧,畢竟呂吉甫是‘護法善神’,這件事學生也就當過去不再追究。不過先生,學生斗膽有言,不知當講不當講?!”王靜輝淡淡的說道。無敵龍會員宋雨手打

王安石不知道王靜輝心中是任何想的,但他卻明白“政治交換”,要是換做司馬光身上,就是身處劣勢司馬光也未必會讓王靜輝如意,這並不是個人品性高低,完全是從政治上考量的變通能力,司馬光比王安石差了許多。王靜輝所需要的就是以此來獲得王安石將保甲法拿出來做交換,同樣這麼一封信如果是落到王安石手中,也省的自己再寫一份給王雱了。

變法派不是鐵板一塊,是各方小流派爲了一個共同的利益目標而團結在王安石這面大旗之下的綜合體,在變法派各方利益小團體中,要說矛盾最大的還是以王雱爲首的“衙內派”和呂惠卿兄弟派。呂惠卿看不起王衙內的均衡跋扈,而王雱則自認爲是理所當然的“變法派二號人物”,外界把呂惠卿比作顏子,同樣也引動了王雱的嫉妒。再者說來呂惠卿的施政方針比王雱更加穩妥,他在地方上長期擔任基層官員,非常瞭解大宋政治官場利弊,相比王雱可不是強了一點半點。正以爲資歷上的不同,同爲變法派中堅,在變法派走向上兩者之間經常發生矛盾——王雱過於激進,倒是呂惠卿有意無意的降低變法的速度,至少他本人在審閱變法條例的時候會制定更加細緻的條文——儘管他制定這些變法條例一旦到了基層能夠堅持落實多少很難說,但他只是負責完善變法條文,王安石會記得他的盡職盡責,然而外界官員則會把賬都算在王安石的頭上……

王靜輝對王雱還是呂惠卿都沒有好感,儘管這兩個人目前來說根本不可能和他相提並論,但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喜歡善於用陰謀詭計來陷害政敵,這纔是王靜輝所顧忌的,他不知道呂惠卿是怎麼看他的,至少他知道王雱可是不止一次的來算計自己了,他若是不給王衙內一點厲害嚐嚐,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也會讓外人覺得自己太過軟弱!呂惠卿正好可以和王雱在智謀上平分秋色,這個對手算是王靜輝免費給王雱找的,雖然有些便宜了王雱,但想象呂惠卿這個人物居然在失勢被流放後,鄧綰等人還極爲顧忌此人力阻呂惠卿回京養老,可見這個“顏子”也不是任人拿捏的!

王安石聽了王靜輝的話後擡起頭來雙眼炯炯有神的看着對方,雙方沉默了一會兒,王安石說道:“呂吉甫是某的學生,某會讓他給改之一個交代的!”

第174章 質疑第136章 科舉第101章 來信第4章 鑑寶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72章 妙用第389章 貿易第34章 波瀾第68章 平息第96章 吏治第78章 制舉第424章 留學生第211章 王霸之論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386章 疑惑第139章 關節第12章 算賬第160章 驚雷第387章 法律第159章 命苦第78章 制舉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168章 傳警第16章 借書第410章 鐵與血第234章 去職第239章 沉醉第324章 淡出第240章 禁忌第162章 首富第425章 正名第292章 西征第311章 釋疑第95章 徵兆第243章 測度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380章 功成第11章 手術第111章 巧合第115章 退讓第131章 新時代第54章 上邪第35章 演戲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54章 沈括改行第185章 教訓第143章 言弊第74章 心事第370章 誘導第51章 難眠第218章 狼外婆第313章 亂局第344章 殺伐西夏(八)第240章 禁忌第314章 白衣觀音第131章 新時代第201章 追殺第191章 風滿樓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241章 持平第318章 藉口第375章 海上第326章 談判第270章 推薦第209章 轉變第337章 殺伐西夏(一)第357章 迷霧第20章 言論之防第58章 憂慮第43章 轉機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110章 蟻穴第244章 一語成第390章 摩擦第15章 印刷第203章 決絕第308章 暗流第33章 拜訪第416章 勒索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283章 天波第100章 成果第363章 團聚第354章 圖利第270章 推薦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284章 野心第358章 挑撥第220章 三封信第398章 脅迫第228章 渴望第282章 定策第417章 格局第297章 擴張第93章 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