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殺伐西夏(九)

蕭陶隗心中自然明白這是耶律阿思在背後搗鬼,耶律阿思身爲樞密使掌全國軍事調動,但卻出人意料的舉薦自己前往河套平原,這等於是送給自己一份功勞,因爲在國內統治高層看來,雖然宋夏戰爭之間宋朝佔據了完全的主動優勢,但宋軍的戰鬥力一直被契丹人所藐視,莫說宋軍還沒有推進到河套平原,就是駐軍河套平原又如何?遼軍兵鋒所指必定攻無不克!

遼國國內對宋軍的認識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上,但蕭陶隗卻非常清楚,遼國的軍隊已經幾十年沒有參加過實質性的大國戰爭了,平時對付的無非是各地此起彼伏的小規模叛亂或者是部落入侵,遼軍戰鬥力水平就是再低,用來對付這些小規模戰爭也是大炮打蚊子,根本鍛鍊不了軍隊的戰鬥力。相反宋軍自立國以來就征戰不斷,先是徵遼,後宋遼兩國實現和平之後,便又接着伐夏,百年來沒有一年消停過,這樣不斷的戰爭固然是極大的消耗了宋朝的國力,但其軍隊戰鬥力水平卻是一直保持一定的水平。

此消彼漲之下,蕭陶隗實在是難以預計今後對上宋軍之後戰果如何,至少他面前的宋軍就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蕭陶隗到達天德軍後,只是觀守將神色便知他們已經被宋軍嚇破了膽子,但他並不以爲宋軍有什麼了不起。不過隨後派出地暗探卻告訴了他對面的宋軍雖然沒有長着三頭六臂,但兵鋒所指之下党項人居然毫無抵抗力,黑山威福軍司和兀刺海城不過也只是讓宋軍停下了一天而已,如此強的戰鬥力實在是讓他對自己的疲兵感到擔心。

宋軍聚集在牟那山的消息傳來的時候,這對於蕭陶隗來說所承載地負重實在是太大了,他幾乎是一天兩次向大定府派出信使。將這裡的情況向皇帝陳述,而此時大定府的遼國統治高層們卻還沉迷於蕭太后執政時期遼國的強盛夢想當中,對於蕭陶隗的請求增兵的要求不加理喻。

蕭陶隗並不知道他在天德軍拖的時間越長,在大定府的形勢就越對他不利──蕭陶隗在後族與魏王陣營當中並沒有選擇站隊,不過他更傾向於後族支持太子,魏王耶律乙辛對此非常惱火,魏王當然清楚蕭陶隗和耶律阿思之間的恩怨,就算爲了籠絡樞密使耶律阿思,他也要扳倒這個不識時務的“莽夫”。耶律乙辛已經指示蕭阿忽配合耶律阿思開始造謠了──宋軍已經越過了黃河,在黑山東部和烏樑素海一帶開始掠奪牧馬和牧民地牲畜。而蕭陶隗龜縮在天德軍中沒有迅速追捕,坐擁五萬契丹精兵卻毫無作爲,罪應處死!

已經做了二十年皇帝的耶律洪基已經“倦政”,將軍國大事全部託付非魏王耶律乙辛來處理,要不是因爲蕭陶隗是他親自點的將。很可能蕭陶隗就不能活着回大定府了──半個月後,蕭陶隗在天德軍被耶律洪基一紙詔書給免職,代替他的正是和耶律阿思一起造謠的蕭阿忽。

蕭陶隗知道蕭阿忽本是一個草包,只因會拍馬屁纔得到耶律乙辛地賞識升官,但此時河套平原的局勢哪裡是蕭阿忽能夠控制得了的。他被免職詔令回京後,便日夜兼程趕回大定府,當面向皇帝耶律洪基呈訴當前局勢。蕭陶隗好意氣用事。憤怒的時候鬍鬚都伸張開來,在出兵西夏的問題上,他已經毅然作出決定,耶律洪基被他說地啞口無言,就是同在一旁的耶律乙辛也是臉色明暗不定。

耶律洪基雖然不算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但也決非是一個昏庸地皇帝,再加上後族一系的官員從旁解救,耶律洪基即便不樂意接受,但也沒有中斷蕭陶隗的進言。不過最終耶律洪基也沒有撤銷蕭阿忽執掌天德軍的命令,只是對蕭陶隗再次提拔爲塌母城節度使。

蕭陶隗在離開大定府的時候,回頭看了看夕陽照耀下的大定府,仰天長嘆一聲,便去赴任去了。蕭陶隗剛剛離開大定府不過一天而已,便傳來蕭阿忽在牟那山與宋軍展開決戰,結果兵力本就不如宋兵,還中了宋軍的圈套,全軍五萬將士全部葬送在黃河河畔!蕭陶隗聽後胸口一悶吐了一口鮮血,還沒有上任便背上生了毒瘡而死,此時在他休息的地方,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的傳旨也同時送來,無奈蕭陶隗已經無法接旨了。

皇帝耶律洪基當聽到蕭陶隗已經病逝地消息,也是唏噓不已,因爲這件事已經被一些人傳開,遼國人都讚歎蕭陶隗面對權貴毫不屈撓,儘管被耶律阿思所陷害,但所有的人都非常惋惜他。耶律洪基也不是這麼好糊弄的,因爲以遼西王楊績、朔放軍節度使姚景行、右夷離畢蕭惟信、晉王耶律仁先、太師耶律適魯等人紛紛彈劾耶律阿思和耶律乙辛合謀陷害蕭陶隗,一時間遼國統治高層新一輪的政治傾軋拉開了序幕,不過結果魏王耶律乙辛憑藉着耶律洪基的信任依然巋然不動,倒是耶律阿思成爲平息此事的替罪羊。

不過這一次針對蕭陶隗被陷害而展開的政治鬥爭依然非常嚴重的動搖了耶律乙辛的地位,彈劾他的人都是遼國非常有權勢和威望的人,能夠站出來的人都是跺跺腳便能夠動搖遼國的大人物,中間又以晉王耶律仁先最重。

十幾年前,耶律仁先第二次出任遼國北院大王,遼國百姓上下皆爲歡欣鼓舞,夾道歡迎的隊伍居然長達數百里,這雖然被南北兩院樞密使涅魯古和蕭胡睹等人所嫉妒,並且還進了讒言。要讓耶律仁先爲西北路招討使,但皇帝盛怒之下罷了兩人官職,耶律乙辛爲之聞風喪膽,只能主動上奏:“仁先爲朝廷舊臣,德高望重,不宜補任朝外官。”耶律洪基這才龍顏大樂。拜耶律仁先爲南院樞密使,改封爲許王。清寧九年七月,耶律洪基在太子山狩獵,耶律重元謀反,皇帝派耶律仁先去捉拿耶律重元,還沒有等耶律仁先披甲上馬,耶律重元地叛軍已經進犯皇帝寢宮,耶律洪基當時便慌了手腳要去南北院,但仁先力阻,仁先的兒子墶不也勸父親遵從皇命。結果被仁先當着皇帝的面痛打,耶律洪基見狀便將平叛所有軍權委託給耶律仁先,從而得以平叛,事後皇帝耶律洪基加封耶律仁先爲“尚父”尊號進封宋王,爲北院樞密使並且畫下《灤河戰圖》以彰顯耶律仁先的功勞。耶律仁先如此功高。當世遼國上下以爲自從耶律休哥戰死宋城之下,唯有耶律仁先可比耶律休哥!

在耶律乙辛看來目的非常單純,不過是爲了籠絡一個重要的官員而除掉另外一個不聽話地中間派而已,但對於所有非耶律乙辛一派的人來說,蕭陶隗的死也許並不能夠引起多大的震撼。不過是爲了遏制權勢日益強大的耶律乙辛。現在魏王耶律乙辛的情況與當年的耶律重元何等相似,每一次叛亂都是一次政治的全新洗牌,要想保住自己的權勢。那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兩個,一個就是學耶律重元取得最高權力,另外一個便是維持現狀,誰也別想獨霸權柄。顯然這次聲討耶律阿思陷害蕭陶隗不過是個藉口,重點地還是要削弱耶律乙辛的權勢。

遼國國內因爲蕭陶隗所引發的新一輪政治洗牌並沒有妨礙宋軍消滅西夏的戰鬥,相反在得知遼軍五萬人馬在蕭阿忽的帶領下主動挑釁定西軍,結果被定西軍全殲在牟那山,消息傳來實在是振奮人心。王靜輝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不過是微微一笑──這一次戰鬥地結果確實應證了歷史上遼國從國力下降到軍事力量的下降。以後在對遼國採取行動的時候,這就有了一定的參考依據,不再是隻憑感覺了。

在蕭陶隗病逝的同一天,已經被宋軍圍困半個月地興慶府終於開始喧鬧起來──宋軍所發射的燃燒彈隆隆的爆炸聲此起彼伏,党項人對於大宋火器還是非常陌生地,如此劇烈的爆炸聲先使得興慶府城內的所有平民百姓和一部分軍隊譁變起來,他們沒法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都以爲是上天降下的懲罰,此時他們也開始相信宋朝軍隊來攻打西夏是爲了借上天的名義清除奸佞,一時間宋軍的攻城戰還沒有徹底打響,興慶府內已經鬧成一鍋粥了。

現在所有的大宋軍隊主力都已經集中在這興慶府城下,全部兵權皆由種諤所節制,而監軍大人是在宋夏之戰開打十天後纔到達的李憲。對於監軍人選,王靜輝還是非常在意地,現在從軍事角度上來說西夏不過是大宋嘴邊的一道菜,但是若是監軍沒有選好,那大宋同樣也能吃下這盤菜,不過就是監軍成爲一隻惹人厭的蒼蠅,也被吃下去而已。

不過王靜輝的擔心顯然有些多餘,監軍是宋朝宦官中少有精通軍事的李憲,這個人物他在後世的時候也曾聽說過,雖然李憲並不是屬於能征善戰百戰百勝式的將軍,但難能可貴的是李憲雖爲宦官,但也是精通軍事,至少是不怕打仗。皇帝趙頊將李憲派到西北,開心就好整理也是因爲西北主帥是富弼,但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是種諤,種諤桀傲難馴,平常人難以節制,就算派出個監軍也會被種諤給排擠的要死,難免會將帥不和,李憲曾做過種諤的監軍,兩人合作記錄還不錯,所以滅夏之戰李憲做監軍最是合適不過了。

在攻打興慶府的前期,宋軍軍營中終於第一次產生了分歧,以前都是種諤、楊崇嶽、王韶和王順各帥一支軍隊分頭行動,或是有合力破城也沒有出現過分歧,但是在興慶府之下,對於開始攻城的時間卻爭論不下──遼國的軍隊已經威逼河套平原,這給滅夏的宋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王韶主張立刻攻城。縱然準備不足也是搶先將西夏統治高層一網打盡,到時候送到汴都開封,大宋高層拿捏一下党項皇帝或是樑太后本人,只需一紙詔書便可得河套平原──至少是道義上。王韶到現在也不清楚王順地來歷,更不知道定西軍戰力如何,他只知道定西軍是以潑喜軍爲根基發展而來。對於這樣一支軍隊,只要不臨陣投降遼國,王韶心中就已經磕頭拜佛了。

但是種諤和楊崇嶽可是知道定西軍的底細,他們雖然對遼軍有些顧忌,但試想定西軍的裝備,他們實在想象不出五萬遼軍能夠吃下裝備精良的定西軍,這可是比戍守在汴都開封的中央禁軍還要精良的軍隊,縱然不濟,退回到順化渡謹守還是可以吧!

最終種諤還是用主帥地名義壓下了王韶,加緊戰備物資的囤積。並且在興慶府四門附近驅使數萬党項戰俘和就地徵集的農工築成了六座土山,在土山上架起了投石機、弩炮,囤積彈藥隨時準備攻城。事實上除了對定西軍戰力的信賴之外,種諤還是不想在攻打興慶府的時候遭受很大的損失,他不是王韶。他要爲整個戰局負責──河西走廊地區的十萬党項軍還沒有清理,並且對河套平原虎視眈眈的吐蕃諸部對宋軍來說亦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十日後,河套平原傳來消息──定西軍全殲遼國來犯之敵,遼國主帥亦被生擒,這使得宋軍上下意見得以統一。全力準備攻城。種諤還將現在的盟友,未來潛在地敵人──吐蕃諸部的首領都請到了宋軍大營,一方面讓他們無暇在自己的軍隊中籌謀對河西走廊下手。另外一方面,種諤想集中令人難以想象的火器進行攻城,以此爲威勢向這些“化外藩民”施加巨大的心理壓力──興慶府都能夠在旦夕之間爲宋軍所破,你們那幾個用籬笆土牆圍起來就算是個城池地寨子能夠經得起宋軍的撲殺麼?!

六座土山並不是全部都用來攻擊興慶府的,其中位於興慶府南門附近的一座土山被種諤選做是立威而立的“觀禮臺”,此時已經五十三歲地種諤今天迎來了他一生中最爲輝煌的日子──儘管現在的他還並不清楚這一點,但當在汴都養老地最後三年中,這一天被當作他永恆的定格而無數的回憶,也無數次的被他當作故事來講給他的兒孫們。

種諤、李憲、楊崇嶽、王韶和宋軍所有最重要的將領與大老遠請來的吐蕃諸部的首領們都在這個土山上。通過土山可以平視興慶府高高的城牆,可以看到四十萬正規宋軍和至少有二十萬左右地藩族士兵排着整齊的隊列將興慶府團團包圍的壯觀景象。不過令所有“來賓”非常詫異的是到現在種諤還沒有下令開始攻城,只有宋軍將領才能夠明白他們主帥嘴角上微微露出的冷笑是代表着什麼。

“種帥,可以開始了麼?!”李憲微微笑着問道,此時所有的宋軍將領都如李憲一般,臉上露出的都是輕鬆的笑容,一點也不同於周邊藩族首領那種凝重和略微顯得驚訝的表情。

“監軍請!”

“還是種帥請!”

種諤也不再多推辭,朝旁邊的楊崇嶽對視一眼後,旁邊手持號令旗的宋軍兵士立刻舉起了手中紅旗,隨着種諤的一聲:“開始!”,那面大大的紅旗立刻揮動了兩下,宋軍所有前線軍官再得到號令後,立刻命令所有的投石機、弩炮、神臂弓等遠程武器發射。

一時間漫天的箭雨揮灑在興慶府的城頭,隨後隆隆不斷的劇烈爆炸聲響徹不斷,土山上能夠非常容易的看到興慶府城牆上所發生的一切,城頭上原本預防宋軍攻城的党項士兵幾乎被這第一波火器進攻全部絞殺乾淨。但是給“土山觀禮臺”上所有人最爲震撼的是他們眼前不遠處的南門城樓隨着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後,徹底坍塌了!

本來這些“觀禮”的吐蕃部族首領都騎着馬匹,在宋軍火器爆炸的時候就已經驚慌不安了,他們都是以高超的騎術來控制坐下的馬匹不要四處亂動,免得讓周圍的人笑話,但是隨着南門那聲劇烈的爆炸聲,他們的馬匹終於擺脫了主人的控制,有幾匹馬甚至直接將它們的主人掀翻在地獨自跑開了。不過此時所有的吐蕃首領也同時看到了讓他們永生難忘的一幕──帶到爆炸所掀起的漫天塵土稍微消散後,整個興慶府的南門已經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殘磚碎瓦──興慶府,這座西北最爲堅固的城池,在吐蕃諸部首領心中是完全不可攻破的城池,那厚重的南門城樓居然在宋軍火器的攻擊下居然徹底消失了!

(馬上就要到九月三日了,抗戰勝利馬上又過去了一年,今天我看了《我的一九一九》心中非常的難受,看看今日之中國,再回首往日百年,各種滋味難以陳述──祝願中國永遠屹立不倒!!!我們的祖國永遠強盛!!!)

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21章 出書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396章 變局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274章 進步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31章 安排第51章 難眠第347章 賀壽第272章 威懾第217章 試製第192章 難耐第270章 推薦第135章 互算第395章 內訌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13章 亂局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59章 潛移默化第276章 事故第9章 揚名第252章 攤牌第204章 激將第396章 變局第95章 徵兆第319章 天變第124章 財源第236章 人情第231章 誘惑第359章 責問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88章 序幕第6章 贈杯第154章 軍火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248章 迴歸第384章 公益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360章 政治交換第49章 彌合第212章 正名第261章 答辯第243章 測度第163章 雙刃劍第225章 舌戰第36章 上崗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351章 佈局第168章 傳警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140章 和平第35章 演戲第250章 堅持第399章 接力第39章 盤算濮議第370章 誘導第324章 淡出第38章 收徒第365章 叛亂第152章 歸來第78章 制舉第60章 將至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160章 驚雷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292章 西征第217章 試製第106章 賞賜第57章 天機第32章 求助第374章 創意第387章 法律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328章 歸宋第30章 經濟侵略第11章 手術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399章 接力第106章 賞賜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320章 強弱第413章 清單第115章 苦惱第84章 思想準備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328章 歸宋第67章 扭轉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352章 尾巴第136章 科舉第376章 意外第283章 天波第51章 難眠第329章 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