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政變苗頭

建武八年八月,朝中的亂象仍舊沒有平息。憤怒的大臣們並沒有因爲前線傳回來的捷報而有所消解。儘管許翰徐良等宰執大臣先後出面溝通規勸,但還是有相當部分人態度堅決,連日以來,德壽宮門庭若市,許多大臣來到太上皇處申訴,指責皇帝無狀,背棄祖宗家法。

趙桓的反應很特別,他一面同意大臣們的說法,認爲皇帝此舉確實大大地欠妥,但同時,又對大臣們,天子年輕氣盛,難免有行差踏錯的時候,這也急不得,要慢慢來。結果這話更讓朝臣們火上澆油,這怎麼能慢慢來?官家由着性子,便發動十數萬大軍悍然北伐,下一步誰知道他又要幹什麼?

於是,大臣們紛紛請求太上皇出面,規勸天子,以免鑄成大錯。趙桓這個時候又表態說,我雖是皇帝的父親,可他時常都不來探望,還能指望他聽我的規勸麼?這些不陰不陽的話越發刺激了了大臣。他們想起了官家登基以來的種種不是,諸如之前的裁汰冗員,削減待遇,再加上如今撇開百官,直接指揮前線將帥。

有道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在這種激烈反對皇帝的氛圍下,終於有人登高一呼!這個人,叫羅汝楫,官階並不高,正七品殿中侍御史。但這個職務雖然不顯要,卻常在禁中,不但在朝會時糾劾百官,更有督促天子之責。

羅汝楫在趙桓面前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當今天子失德失儀失信。失德怎麼說?就是背棄祖宗之法,輕士人,重武夫,且不聽忠言,一意孤行。更嚴重的是,爲人子的最基本上的孝行,他也不具備,經常拒絕過宮探望太上皇;失儀,就是指趙諶平日裡行爲舉止,有失君王之儀;失信,就有些扯了,說是趙諶既然答應與金國議和,但轉眼之間,就背信棄義,舉大兵北伐。

這番話聽得當時在場的幾名大臣臉色鉅變!但卻正中趙桓下懷,但幾乎是帶“暗示”性質地對羅汝楫說:“此卿一家之言。”

羅汝楫大概是言官當久了,很敢說,抗聲道:“豈獨臣之肺腑?乃爲滿朝發聲!”也就是說,他這話代表了滿朝大臣的心聲。

中書省,政事堂。

儘管是全國最高行政機關,但受這次風波的影響,中書門下也有多名官員上表求去,居家待罪。於是很多事情,幾位正副宰相不得不親自動手。徐良這會兒就自己抱着一摞公文踏進自己的辦公堂。

他身後還跟着一名官員,約有五十來歲,中等身材,有些發福,長相頗爲清奇,留幾縷長鬚,很是耐看。徐良將公文放在案頭上,回身道:“坐,吃茶就得自己泡了。”

“參政不必客氣,下官實是有要事相告。”那官員名叫李若樸,權吏部侍郎,算得上重臣。他本來,也在上表求去,居家待罪的大臣之列,卻不知緣何到了此處?

“李侍郎請講。”徐良客氣道。

李若樸往前一步,來到徐六身旁,小聲道:“恐要出事。”

徐良並不以爲意,苦笑道:“已經這般模樣了,還能怎地?”

“徐參政不可大意,下官風聞有人奔走於德壽宮,屢出犯上之聞,而太上不加責備,反而縱容。照此下去,參政就不怕變天麼?”李若樸嚴肅地說道。

徐良眉頭擰起,狐疑地嗯了一聲,問道:“何謂犯上之言?”

“據說,有人在太上皇面前指責官家失德、失儀、失信,羅織官家種種不是,大放厥詞!這難道是好兆頭?”李若樸道。

徐良神情越發陰沉,又問道:“太上皇是什麼態度?”

“極盡挑唆誘導之能事!”李若樸厲聲道。“大臣們心裡有氣,不便說出來的話,他誘導;明知朝臣反對官家一意孤行,撇開百官,太上卻煽風點火,正話反說。照此下去,昔年令尊的舊事,恐怕……”李若樸話說到這裡,嘎然而止。

徐良聽罷,牙關緊咬,小聲問道:“誰說的?”

“具體是誰,下官不得而知,但提醒參政一句,早作防備。”李若僕沉聲道。

徐良心知他是不肯說,既然把人家說的話都知道得如此詳細,怎麼可能不知是誰?他倒也不勉強。送走李若樸後,徐六越想越不對勁,當年,先父聯合朱勝非、秦檜、許翰等人,發動政變,迫使太上皇禪位。緊接着,清洗耿南仲。如果這種事情再發生一次,顯然,自己也將在被清洗之列。

他現在官拜參知政事,參與機要,要查出來是誰說的,並非不可能。很快,他就得到了一串名字。他將此事報告給了首相朱勝非和次相趙鼎,這兩位相公一見事情不好,慌忙奏到君前。

“膽大妄爲!”勤政堂裡,趙諶勃然大怒,氣得滿面通紅!

“官家且息怒,如何穩定局勢纔是緊要!”趙鼎洪聲說道。

“趙相之言是也,似如此發展下去,必然生變!”朱勝非也附和道。

趙諶仍舊憤恨難消,擊案而起道:“朕登大位於禍難之中,歷年來,無時不以恢復疆土,北擊金賊爲任!每日雞鳴則起,夜深乃臥,不修宮室,不戀美色,丹青、書法、音律、園藝,一無所好!食不過兩菜一湯,穿不過從頭到腳,自認無負於天下!怎在他們口中,就成了失德失儀失信之主!真真氣煞人!”

皇帝咬牙切齒,胸膛起伏,不等幾名宰相接口,又暴跳如雷地問道:“那羅汝楫何在!”

朱勝非看向徐良,後者搖搖頭,他便向皇帝道:“羅汝楫上表求去,應該,應該是在家中。”

“哼!朕看他不在家中吧?八成是在德壽宮!去,召他進宮,朕要當面質問!看看朕到底是怎麼個失德、失儀、失信!”趙諶怒氣沖天。

朱勝非見皇帝氣得糊塗,分不清主次,再三提醒道:“官家,羅汝楫不過一狂生,他根本無關緊要。現在十萬火急的是,怕有心人借他這類人煽動,對官家,對朝廷不利啊!”

趙諶一坐下去,將大甩一揮:“那你說怎麼辦?”

朱勝非吸了口氣,略一思索,答道:“依臣之見,官家當馬上下詔表態,以平息大臣們的憤恨。”

“你是讓朕服軟?認錯?”趙諶又怒了。

“權宜之計,權宜之計!如今滿朝洶洶,官家若不放低身段,這怎麼下臺?”朱勝非急道。

“你說什麼?”趙諶色變。

“不不不,臣的意思是說,這局面如何收拾?反正現在折郡王的大軍已經北上,覆水難收了,官家安撫一下大臣情緒,又有甚麼關係?”朱勝非急忙解釋道。

趙鼎也道:“朱相之言在理,不管如何,先解決眼前的問題纔是正道。”

徐良思之再三,提出具體辦法:“官家莫如召幾名上表求去的大臣入宮,將羅汝楫也包括在內,向他們表示,此前的事情確實有些欠妥。如此一來,當可平息衆怒。”

“羅汝楫?哼!朕就是召守城門的黥卒,也不見他!”趙諶餘怒難消。羅汝楫是殿中侍御史,沒事就在皇帝面前轉悠,本來是接近皇帝的官員,現在他卻揹着趙諶在太上皇面前說那樣的話,趙諶心中之怨恨,可想而知。

“就算不見羅汝楫,也應該儘快安排其他大臣進宮。”趙鼎道。

趙諶雖然氣,但終究還知道繼續對抗下去,哪怕他是皇帝,恐怕也討不到多少便宜。反正目的已經達到了,服個軟,認個錯,也不會少塊肉。再三斟酌之後,他道:“罷,你們擬定幾個人選,明日召進宮來,朕自有說法。”

見皇帝讓步,四名正副宰相這才鬆了一口氣,正互視而覷,頗感欣慰時,又聽皇帝道:“羅汝楫誹謗君上,若不處置,國家法度何在?當究其言論,交大理寺治罪!”

四位宰相真就面面相覷了,羅汝楫的話確實說過頭了,而且有些也確實是無中生有,顛倒是非,要治他的罪嘛,也成。但問題是,現在的政治風氣如此緊張,他又是一隻排頭雁,打了他,這還不引起某此人的反彈?說白了,他打了他,不等於一巴掌打在太上皇臉上?

朱勝非是擁立大臣,這幾位宰相不便說的話,他卻能說,因此道:“官家,此事,恐怕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好。想他不過是個殿中侍御史,官家不想見他,給他換個差遣就是,不必跟他計較。”

趙諶霍然而起,正色道:“朱卿,諸位賢卿,朕不是沒有容人之量!如果說羅汝楫對朕不滿,直接上書,或者當面指出朕的過錯,哪怕他言辭激烈,有失君臣之禮,朕也不會怪他。朝廷裡有敢於直言的忠臣,這是作天子的福氣!失德、失儀、失信,這三點,他如果是直接對朕說,朕就算怒,最多也就是拂袖而去,不聽他聒噪就是。”

“但朕恨!他居然跑在德壽宮去發表這種言論,其居心何其險惡!他這根本不是直言敢諫,他這是搬弄是非,煽象!朕豈能容他!”

皇帝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幾位宰相無從辯駁,徐六想了想,建議道:“既如此,也得先召見大臣,平息衆怒,再治羅汝楫之罪。”

“對對對,徐參政考慮周全,說得極是。”朱勝非附和道。

趙諶費老勁舒口氣,點頭道:“就依徐卿之言!”

不幾日,朱勝非安排了幾名具有代表性的大臣,包括主和派,主戰派,親太上派,在垂拱殿受天子召見。趙諶憋着一肚子火,賠着笑臉對幾名大臣表示,撇開朝廷,直接對前線統帥命令北伐,確實有違祖宗之制,是朕的過失。你們也別鬧了,都回來上班吧。

大部分朝臣,本來也就是爲了爭一口氣,現在皇帝都認錯了,那口氣也就消了。於是這幾人回去一宣揚,衆多大臣都覺得,反正軍隊也出發,皇帝也認錯了,就這麼地吧,咱們該幹嘛還幹嘛。

但這樣一來,卻讓太上皇慌了手腳。好不容易逮住這麼一個機會,眼看着滿朝大臣都反對皇帝,只要再加把勁,搞不好自己就一路殺回資政殿去坐着了。現在兒子一認錯,反對大臣們立時跑了一大半,這可如何是好?

當然,他不可能繼續挑唆大臣指責和反對皇帝,他想出了另外一個辦法,授意羅汝楫,說皇帝光口頭認錯怎麼行,知錯就要改,你繞過朝廷百官,直接命令前線統帥北伐,這件事情要從根本上矯正。

羅汝楫很一點言官的本色,敢說,不敢當着誰都敢說,而且不長腦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就要大禍臨頭了,不但不回去上班,而且還義正辭嚴地上了一本,反正噼裡啪啦一大篇,最後提出要求,要皇帝把部隊都撤回來,維持與金國的和議。

所以說這人沒腦子,書生意氣,連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大軍出征,若非重大變故,哪有中途撤回的?射出去的箭能飛回來麼?

趙諶看到他的奏本,氣得是七竅生煙,恨不得馬上把這廝扔到大理寺去問罪。所幸,在徐良等人規勸下,暫時忍住。

可羅汝楫見皇帝不搭理,感覺是不是自己一個人分量不夠?於是又聯絡多名官員,發炮一般地給皇帝上奏,甚至威脅說,如果皇帝不更改詔命,撤回部隊,恐怕大臣們又要“居家待罪”了。

朝中變故,雖然不是折彥質挑起,而卻跟他有很大關係。可折郡王對此根本一無所知,正專心致志地打仗。在擊退赤盞暉後,折家軍繼續攻蔡州,但金軍憑城堅守,累日不下。在淮西軍被分去進攻淮南東路(簡稱淮東)以後,折彥質手裡的人馬只有不到四萬。不到四萬人,進攻一座規模較大的城池,顯然是吃力的。

此時,折郡王有些惱火了,他再次派出使者前往江陵府。這回沒有吹捧,沒有安撫,而是又冷又硬的命令。他嚴令何薊,立刻出兵北上!若拒聽節制,就要以貽誤軍機論處!

命令到江陵,何薊到底還是怕了。對於他這種靠父輩恩蔭進入官場的人來說,才幹雖然重要,但拼爹同樣重要。現在他老爹已經以“郡王”顯爵致仕了,寵信他們何家的趙桓也退位了,失去了靠山的情況下,如果出了什麼差池,恐怕連說情的人都沒有。但他又實在不甘心把神武后軍都拖出去陪折彥質耍,最後,把折郡王的命令打個折扣,讓駐防郢州隨州的岳飛率本部人馬進北上進攻。同時,又傳話給駐紮在襄州的,荊湖宣撫司副都統制韓世忠,讓他盯着點嶽鵬舉,別讓他跑得太歡太遠。

岳飛是個直人,收到命令後,大喜過望,以爲恢復中原的時機終於來了!他肯定,韓世忠一定會跟他一起行動。於是,他興高采烈地給韓世忠去了封信,問他打幾哪天出兵,具體怎麼安排。

韓世忠在神武后軍中,已經是高級將領,副都統級別。岳飛在軍中只是統制,不過兼任着郢州知州。不過是韓世忠升得快,而是人家高,徐衛還是個鄉兵首領時,人家已經是活捉過方臘的名人了。

所以,岳飛去的這封信,算是請示。他跟韓世忠有志一同,關係不錯。韓良臣接到信後,十分爲難,他其實也想和岳飛一道出兵,積極響應折彥質的北伐。但軍人以服務命令爲天職,何薊非但是何郡王之子,更是如今神武后軍的統帥,不得他命令,怎敢擅自出兵?

於是他覆信岳飛,你往前拱一拱,交個差就行了,不必當真。

岳飛全軍不過一萬餘衆,收到回信後,卻毅然出兵北上,進攻唐州。此時,赤盞暉剛被折家兄弟擊退,在唐州備戰,一見襄漢的宋軍又出來了,不敢再接戰,緊閉城門,催促東京方面的援兵。

岳飛這點人馬不可能去攻城,轉了一圈,奪下了湖陽縣,然後紮在此地,向何薊上報,稱自己兵微將寡,難以進行攻城戰,而金賊又閉門不出,請求都統派援兵。

何薊置之不理,反而指示韓世忠,稱襄陽城至關重要,駐軍不可輕動。正是因爲他的拖延,讓赤盞暉等來了烏延蒲盧渾親率的四萬兵馬。蒲盧渾到唐州以後,馬上和赤盞暉合師南下,逼向岳飛駐紮的湖陽縣。

嶽鵬舉自知兵力相差懸殊,難以抵擋,遂退回隨州。他越想越惱火,再次給韓世忠和何薊兩人寫信,催促進兵。

韓世忠顧念着與岳飛的交情,終於回信據實以告。稱何都統不滿其父因折郡王的緣故被迫致仕,這是有意在掣肘折郡王,你我都聽命於他麾下,不要多惹是非。

岳飛豈是個怕是非的人?他不滿何薊因私怨而廢公義,於是派他手下的大將王貴親自去江陵府,向何薊陳情。無奈,何薊還是不允許。

第451章 小徐的鬱悶第329章 收麥忙第514章 朱記關首戰第368章 誰是大爺第453章 總管諸軍第37章 已婚少婦與黃花閨女第469章 頑強阻擊第778章 無限榮耀第304章 曲端奪城第438章 吃酒第401章 出事了第766章 背水而戰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191章 國士無雙第八百四十二章第107章 怪事第106章 大動作第八百五十九章第四百一十一章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321章 便宜行事第518章 勝利在望第562章 策反暗殺第389章 劉子羽第792章 攤牌第137章 轉機第476章 馬軍驍將第353章 斷絕水源第343章 羣情激憤第566章 夏軍突來第588章 拒絕稱臣第四百一十三章第435章 整合西軍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696章 炮彈橫飛第700章 表示無壓力第768章 絕路第八百六十二章第191章 國士無雙第535章 百花齊放第667章 威逼利誘第518章 勝利在望第151章 一窩蛇鼠第159章 熊熊大火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460章 棄城逃跑第247章 詔書飛傳第261章 炮車互射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41章 抱大腿第373章 長安解圍第50章 率部歸來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438章 吃酒第731章 成都之行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465章 狐皮大氅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222章 捅月亮第684章 打回家鄉第222章 捅月亮第633章 說話要硬氣第204章 奔赴陝西第489章 驚變第725章 弄走万俟卨第539章 收復全陝第301章 接手三州第150章 入夥第605章 與衆不同第763章 決戰前夕第137章 轉機第77章 韓世忠第八百三十一章第827章 天倫第196章 託媒說親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462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一十七章第74章 禽獸第588章 拒絕稱臣第127章 攪局第546章 出奇制勝第699章 鳥槍換炮第586章 千里報捷第769章 朱仙鎮第55章 張叔夜第98章 面君第八百七十六章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760章 攻破大名第738章 兩相相爭第八百七十章第221章 小別勝新婚第八百四十七章第456章 捨近求遠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229章 三司派員第328章 動粗第228章 全部繳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