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脆弱的屏障

飛狐城位於飛狐嶺之上,因奇駿高險欲度難攀援而得名,此城只有南北兩座城門,左右以山爲屏障,減少了受到攻擊的壓力,四面皆有城門需要的防守力量當然要比兩面城門的要大得多。

遼軍已經在城牆上蓄勢待發,火油,鉛水,滾石,檑木,箭矢等等一應俱全,和中原王朝對抗多年,遼朝已經有了相當完備的城防工具,連放止敵人挖地道的聽甕都以深埋地下。

這一切都是在耶律宗信的操持下做好的,耶律英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知人善用讓他省去了很多麻煩,耶律英擅長於統領騎兵遊走奔襲,而熟讀漢家兵書的耶律宗信則擅長於城防固守,因此耶律宗真才調遣他到飛狐配合耶律英,這便是遼朝的智慧。

城牆上早已駐守了五千人,這五千人足夠把不打的飛狐城守衛完好,如若人數再多城牆就放不下也施展不開了。畢竟大宋的軍隊攻城也不可能投入十萬之兵。

位於城下的趙禎看着飛狐城中規中矩的防守微微點頭道:“此城中必有一位熟讀漢家兵書的將帥,否則也不會有如此老成的防守之態。”

狄青的眼睛在城牆上和城牆前面的戰場上掃視,得出的結論和趙禎如出一轍:“官家聖明,此城的防守和兵力安排呈掎角之勢,此城最大的難處在於突出的馬面牆,城門和馬面牆之間相距甚近,如若互相支援城門怕是不能一鼓而下……”

狄青的話說完,趙禎便和曹瑋夏竦等人齊齊的翻了個白眼,聽聽這話說的……恐怕不能一鼓而下,難道你狄青原先還準備一鼓而下這樣的堅城?!

曹瑋不滿的開口道:“年輕人有衝勁是好的,可莫要小瞧了對手,遼人雖然多年不戰,可其中也不乏一些後起之秀,據老夫所知,遼朝的名將韓德讓之子便是其中之一,此人能文能武,熟讀兵書,堪稱少年英才,被遼皇賜名耶律宗信。”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瑋顯然是做過許多調查的,但狄青也不差,在他提到耶律宗信的時候微微點頭:“說不定此人就在城中,否則如此老成的佈防之道不會出自旁人手筆,末將必然要會會他!”

但狄青先發制人的計劃還沒有實施,遼人便首先按耐不住,以三千虎豹試探大宋虛實,這是戰場上常用的策略,也是試探敵軍戰力的最好辦法。

派出的騎兵必然是己方最爲精銳的隊伍,這樣才能做出衡量與比較,狄青已經是大宋的高級將領,既然不會做帶隊衝鋒的事情,從容的發出軍令,大宋特有的哨聲響起,帶着奇特的節奏在軍中傳開。

大軍的前軍步卒如潮水般分開,整齊劃一就如排練過無數次形成一條筆直的通道,這是士兵們在無數次慘痛的教訓後練成的,只要你不整齊,必會被飛馳而過的騎兵帶到,死傷自負……

城牆上的耶律英和耶律宗信看着筆直如尺子般劃開的軍陣深吸一口冷氣,之前他們一直聽說大宋的士卒訓練有素整齊劃一,即便是到了紛亂的戰場上依然軍陣整齊如臂揮指,如今看來果然不假!

兩人從對方眼睛中看到的皆是震撼,耶律英還稍微好一點,在他看來這樣的軍隊不過是進退有序罷了,可熟讀漢家兵書的耶律宗信卻震驚的頭皮發麻,瞧見他的模樣耶律英奇道:“難道宋人如此還有什麼講究不成?”

耶律宗信苦笑道:“末將怎麼說都不足以展現,將軍仔細觀瞧,咱們派出的三千虎豹怕是有去無回了!快命遞役從西門出,務必在宋人緩過神來之前撒出去……”

當耶律英準備反駁的時候卻說出話來,居高臨下的他看到的是大宋分開的軍種中,出現一隊頭頂紅色盔纓,身穿黑色甲冑的騎兵,更加奇怪的大宋騎兵的戰馬也是黑色,不用說馬的身上定然是披上了馬鎧。

紅與黑的搭配讓這支軍隊給人以巨大的視覺衝擊,當大宋的騎兵衝出軍陣之後,立刻就從長長的隊伍變成錐形的進攻陣形,紅與黑的鐵流對着遼軍的騎士撲面而來,重甲騎兵的聲勢如山崩海嘯,大地在震顫,即便是身在城牆上的耶律英和耶律宗信都能感覺到扶着城牆的手微微發麻。

重甲騎兵的衝鋒基本不是人力所能阻擋的,而且阿拉伯戰馬的特性是越泡速度越快,到最後即便是馬上的騎士都不能控制身披重甲的戰馬了。

耶律宗信臉色發白的看着如魔鬼般的重裝騎兵裝上遼朝的精銳,一瞬間的寂靜之後便是令人牙酸的破碎聲……

如刀切豆腐一般,大宋的重甲騎兵便把遼朝的騎兵從中分開,打頭的騎兵的長矛洞穿敵人後便撒手,從敵人的後輩把長槍拉了出來並扎進第二個敵人的身體,這一切都發生在電石火光之間。

長槍只是部份騎兵的武器,更有甚者提着將近一米五的長刀,這是從陌刀改進來的,能劈能砍,能刺能挑,但重量和長度上要輕便許多,以適應騎兵作戰。

黑甲騎士藉助戰馬的力量,在衝進敵陣後雙腿加緊馬鞍腳踏馬蹬,以腰力作爲輔助手起刀落的砍掉敵人的腦袋,速度之快甚至在遼人還沒感應過來之前便收割了他的生命……

對遼人來說這就是一場末世災難,而大宋的騎兵彷彿是從煉獄中走出的魔鬼,此時的他們眼中沒有任何感情,冰冷的彷彿死人,手起刀落的收割着遼人騎兵的生命。

遼人的馬上功夫嫺熟,但宋人即便不能立刻殺死遼人也會先屠戮他們的戰馬,長刀鋒利而準確的穿過馬的頸部,刀上長長的血槽能最快速度的放掉馬血,馬兒無力的倒地,遼人也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看似進行很久的屠戮其實只有短短的一頓飯功夫,別看這短短的一頓飯功夫,大宋爲此付出了三年乃至五年的努力!

這段時間遼人騎兵是沒有任何進步的,遼人的朝堂在忙於妖后蕭耨斤的亂政根本沒有對自己的軍事加以發展,給了大宋寶貴的時間,軍事和讀書做學問一樣,不進則退!

第兩千二百四十五章闕樓之上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二百一十二章軒轅黃帝的後裔第七百八十三章勝邪?敗邪!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一百零八章豪門崛起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資本的力量(上)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均貧富,分草場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朔望朝會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一百七十九章來自蛇蠍美人的威脅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兩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兩千兩百零二章天子伴讀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劍氣衝牛斗,橫掃西北狼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棄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兩面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趙禎的恐懼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虛虛實實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條件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兩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個西夏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一千七百零二章“出賣”大宋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一千零七十六章女真人的心思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拍賣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條件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一千四百二十章趙昀的初戰第兩千四百二十九章新興之城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