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宋軍突至

大宋的軍隊就是一隻沒有翅膀的鷹,十萬大軍是一個相當冗長的隊伍,在跨過宋遼邊界的浣水之後,整個軍隊的速度沒有因爲公路的消失而減慢,反而加快了些許。

蔡伯俙的馬車有着相當好的減震效果,這是中華文明歷史上的第一種減震馬車,也是第一種自帶懸掛的減震馬車。

自古以來馬車的速度都是相當快的,而車輛的減震措施卻很小很小,好一點的用輕木製作車廂,並用較大的車輪減震,在車輪上包裹麻繩或皮革,但這些簡陋的措施卻是收效甚微。

爲什麼古代戰車會被淘汰?要知道這些戰車從商朝就已經出現,中國是使用戰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秦軍的重駟馬戰車更是有名的戰場利器,在那轟隆隆的車流碾壓戰場的時候,戰車的強大被髮揮的淋漓盡致,但就在戰車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卻又如流星劃過般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原因很簡單,步兵騎兵的發展和強大,使得戰車這種顛簸卻沒有什麼太大變化與創新的猛獸沉睡了下去。

爲什麼士大夫喜歡乘坐牛車,而不是駿馬拉扯的馬車?

因爲牛車的速度很慢,車輛速度慢的時候震動自然減小,也更加舒服和愜意。

趙禎之所以選用蔡伯俙的戰車原因很簡單,他的戰車減震非常的好,趙禎只不過和他隨口說了一下減震的原理和使用新型材料而已,他就能製作出減震效果如此之好的馬車。

蔡伯俙的戰車車廂採用了懸掛的設計,車廂並不是直接與車軸相連,而是懸掛在車架上的,並且採用了彈簧鋼作爲減震的材料,傳導減震的效果非常好。

趙禎的馬車和禁軍們乘坐的基本上沒有區別,尤其是在減震原理上更是如出一轍,如果非要說區別的話,怕是也只有彈簧鋼的數量不同罷了。

馬車飛馳並不那麼顛簸,有的禁軍甚至能在兩輛馬車之間傳遞打開了的水壺,這體現了大宋戰車的穩定。

相對於整個遼朝來說,燕雲十六州的道路相對要發達的多,這裡主要是漢人的聚居地,也是遼朝農耕經濟的中心,現在也逐漸成爲遼朝的商業中心,因此燕雲的道路相當好。

⊕ ttκá n⊕ ¢ ○

戰車決定了大宋軍隊的速度,十萬人的隊伍除去六萬人的騎兵之外,剩下的四萬人左右都是步兵,而且是重裝步兵,在趙禎看來騎兵是迂迴機動的最佳兵種,靈活機動,迅捷如飛纔是他的真諦。

有如此靈活的騎兵,那如何讓重裝步兵跟上騎兵的腳步?那只有運用戰車運輸了。

戰車運輸的成本底,效率高,速度快,機動靈活也不輸與騎兵,唯一的缺點只有部署和收斂的速度要比騎兵慢一些罷了,但大宋的步兵最重要的一項訓練便是如何快速的上下戰車收拾裝備。

就像後世的裝甲步兵一樣,上下車的時間都規定在了十個呼吸左右,這樣能最快的讓戰車中的士兵投入戰鬥。

不遠處就是飛狐嶺,說是飛狐嶺其實就是利用地勢建設的城寨而已,遼人自信有飛狐嶺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飛狐嶺不失,遼朝的援軍就能源源不斷的從蔚州向燕雲增援。

趙禎決定大軍務必要拿下飛狐嶺之後,再兵分三路向析津府進軍並且最後在那裡匯合。

在距離飛狐嶺五里地左右大宋的軍隊停了下來,此時是進攻前夕,自然可以安營扎帳,生火早飯,此時趙禎並不擔心所謂的暴露問題,大軍已經跨過了那條大宋從來就沒有承認的邊界,遼人絕不可能沒有準備。

趙禎從容淡定,他有這份自信,十萬大軍圍着飛狐嶺,飛狐嶺上的城寨基本上沒有逃脫的可能。

這是一場殲滅戰,趙禎要讓收復燕雲的大宋第一戰成爲最爲響亮的一戰!

此時飛狐嶺的守軍將領耶律英驚駭的說不出話來,前日探馬來報大宋的兵甲還在五回嶺,怎麼會這麼快的出現在飛狐嶺的城下?!

在接到守城傳令兵來報的時候,他憤然站起喝道:“不可能,難道他大宋的兵甲能長出翅膀不成?還是你在戲弄本將軍!”

傳令兵早已被大宋的突然而至個嚇蒙了,面對耶律英的質問悽惶的說道:“小的看的真切,連大宋皇帝的龍旗都在豈能有假?”

“大宋皇帝的龍旗?!不可能……不可能……”

耶律英頹然做到在虎皮座椅之中,身體不自覺的開始打顫,在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大宋皇帝御駕親征了!

之前探馬來報只有大宋數萬車駕向飛狐嶺而來,具體的人數和有誰指揮都不清楚,開始的時候耶律英還覺得不過是宋人的一次偷襲而已,現在看來絕非如此。

宋人不是因爲大遼和西夏作戰撿漏來的,而是一次有預謀有計劃的大舉進攻!

耶律英瞬間就聯想到大宋的前兩次軍演,以及這一次打着軍演旗號進攻燕雲的行爲,轉頭對傳令兵道:“快去請副將耶律宗信前來!”

耶律宗信乃是遼朝名將韓德讓之子,因父親被賜姓耶律隆運,皇帝特賜他與自己同輩的宗信爲名,並且讓他成爲契丹貴族,駐守在飛狐嶺以多加歷練。

身爲名將之子,耶律宗信自小熟讀兵書,文武全才,在飛狐嶺守軍中歷練不過是爲了增加他的資歷罷了。

當他得知大宋皇帝御駕親征,而宋軍遠不止萬餘人之後也是大驚失色,但畢竟是出生將門又是契丹的貴族,多少讓他有處變不驚的沉穩,轉頭對耶律英道:“將軍此時應當固守飛狐嶺,派出快馬向上京城求援!”

這話和廢話有區別嗎?

耶律英苦笑道:“求援的快馬早已派出,在大宋禁軍越過浣水之後本將便已經報與朝廷,但誰知這次是大宋皇帝御駕親征!咱們飛狐嶺不過三萬餘人,而大宋足有十萬雄兵啊!此次北伐定然是宋人皇帝謀劃已久的,不知宗信可有良策?”

耶律宗信苦笑道:“末將也無克敵良策,現在你我能做的只有把大宋這次進攻的詳細寫下,飛報朝廷了,堅守飛狐嶺是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大宋的“給予”“索取”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擊第七百四十九章華夏的可怖歷史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寶藏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七百六十章倭國使者的請求第兩千三百一十九章帝王之怒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一千九百零二章錢從何出來?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守大同(上)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八百一十一章誰是魔鬼?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二百五十一章國家貿易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五百五十六章祥瑞天降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一百一十四章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膠着的戰事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狼狽爲奸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兩千零六十六章太子與宰執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一百零五章吃肉的牡丹花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五百五十一章輸贏未定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戰(下)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一百七十四章碩大無比的貞節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欽桑波的折磨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九百四十三章遼朝使者覲見!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