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九十八章紫宸殿中的對奏

相比別人趙禎“更怕”王安石,這貨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執拗相公”。

因爲對王安石的看重,趙禎已經看到了他的能力,並且朝堂上下對他的能力也是肯定的。

尤其是在稅制改革這件事上,王安石接連上奏疏,提出了許多獨到且讓趙禎驚歎的觀點。

不光在趙禎這裡他是簡在帝心,便是在朝堂上也是有話語權的,他的那份執拗被人們認爲是“君子之格”“世人少有之大義”!

而趙旭更是看重他,甚至打算讓他作爲以後的宰執來培養。

但趙禎卻知道,王安石做不得宰執相公,即便趙旭和范仲淹等人一力推薦,趙禎依舊沒有讓他補位參知政事的打算。

執着是好事,可王安石這樣的人一旦認準了某件事便難以回頭,若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執着這自然很好,可人一旦在錯誤的道路上執着,那後果便是更爲恐怖的,趙禎甚至認爲這比愚蠢還要可怕。

紫宸殿中,一衆相公已經被安頓好,同時還有吃有喝,蔡伯俙是人羣中吃的最肆無忌憚的,因爲在宮中要注意儀表,所以沒有他最喜歡的湯餅,而是一碗珍珠米飯和幾樣精緻的小菜。

連粥都沒有就因爲喝粥可能會有聲音。

王安石和蔡伯俙坐位挨在一起,他們的邊上就是包拯的座位,這位朝廷的老相公已經從原本的虛弱的狀態變得生龍活虎,一口綠菜一口米飯陪着蘸醬吃的歡快。

哪裡像是剛剛暈倒的虛弱老人?

至於其他人也大多相似,蔡伯俙還是覺得自己太嫩了些,這些人和官家比拼意志實在是太過囂張,可他們有囂張的本錢啊!

但蔡伯俙同樣也知道,官家的意志不會被輕易動搖,只是不希望局勢對他不利而已,此次雙方之間的衝突並不是一件多麼大的矛盾。

畢竟官家要傳位太子,這些相公們也是支持的,只不過他們不希望現在官家就傳位太子而已。

官家這麼做無疑是讓相公們想不通其中的原因,所以纔會做出如此過激之舉,但是自己是明白的,只是單純的不想讓官家傳位而已。

官家傳位太子,對於蔡伯俙來說有許多不確定的東西,之前的改革還會不會繼續,蔡記以及官營買賣的商號會不會改變,眼下大宋的環境會不會變,等等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蔡伯俙是不相信的,眼下紫宸殿的這幫相公幾乎都是官家一手提拔起來,同時也是給太子留下的輔弼之臣。

趙旭不會排擠他們,只會重用他們。

很快宮中的內侍也把一份簡單的飯食端到了御案上,趙禎也是一身朝服的出現在了御階之上。

看着衆人淡然吃飯的模樣,趙禎微微一笑:“朕也是許久未曾與諸位一起飲宴了,今日便稍稍簡單些,酒水便免了去!”

“臣等謝官家!”

天色已經徹底黑透了,趙禎也有些飢餓,看着范仲淹等人吃的痛快,趙禎自然也吃了起來,宮中的飯食味道自然是不差的,一碟菘菜都能炒的有滋有味酸甜可口。

趙禎在禁中招待臣子從來都是如此,簡單的飯食再加上一個湯水,又能吃飽,又有營養,看似是家中的小炒,但無論是從選材還是從味道上來說都是極好的。

一小碗珍珠米飯下肚,再配上那些爽口的蔬菜和炒肉片,可以說這頓飯吃的相當舒服,冬瓜的湯水中還有一個蛋花,鮮美異常。

這頓飯不光給了在場衆人恢復體力,也讓心中的感覺稍稍好了一些。

“官家,傳位太子乃是國之大事,神器相授,需慎之又慎,然陛下康健,正值壯年,傳位太子操之過急,還需徐徐圖之。”

趙禎就知道範仲淹會這麼說,所有的矛盾都被集中在了一點上,時間太早,尚不成熟。

“太子總攬大政,治國有方,眼下朕已經上了歲數,而太子正是進取之時,現在繼皇帝位豈不更好?朕有更多的時間輔助他,且四海皆靖,大宋寰宇一統,連吐蕃人都被朕給攻滅了,外無外患,正是內治之時,太子比朕更適合內治!”

趙禎的反駁讓人難以說服,衆人互相望了望,誰都知道今日的談話一旦傳出去必定會引起太子的不快,畢竟衆人反對趙禎傳位,就是在否定趙旭的能力。

韓琦起身後緩緩施禮道:“官家,我等自然是贊同太子繼位的,太子乃國之儲君,總攬大政以來沉穩幹練,內治有方,臣等歎服!然官家剛剛大勝而歸,天下億萬百姓翹首以待之時,官家傳位太子,實屬太過突然,我等可知陛下苦心,然非天下人周知也!可否延期以一年或是數年爲限,準備萬全,再行大典?”

這話算是穩妥的了,也是較爲折中的辦法,既沒有得罪官家,也沒有得罪太子,並且也有較爲靈活的時間。

但韓琦的這個想法依舊被趙禎否決了:“朕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朕需要以最短的時間內傳位趙旭,西方的局勢已經迫在眉睫,朕派遣晏殊出使大秦難道你們還不知道朕的用意?朕之所以要以最短的時間傳位太子,爲的就是避免出現黨爭之事,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朝堂之內的黨爭,甚至牽扯到了大宋的商賈們,以及那些勳貴!”

趙禎的話一下便點醒了在場的諸位相公,確實如此,眼下大宋的皇位交替所涉及的人和事實在太多。

若是消息走漏,難免有人想盡辦法攀扯那些被太子所重用的人,政治和經濟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場的相公們比誰都清楚。

還有那些勳貴們,官家好不容易把勳貴之家給壓下去,一旦官家傳位太子,這些勳貴是否還有擡頭翻身之日?

朝中的官員都是不喜勳貴的,因爲他們會得到蔭恩入仕的機會,這樣對科舉入仕的官員來說很不公平,即便是官家取消了一大部分的勳貴入仕,但終究還是有人通過各種各樣的門路和手段進入到大宋的朝堂之中。

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農奴的作用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風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五章初入東宮第兩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駕親征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錯必改,法必變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殺人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變”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三百六十七章“無辜”的趙允讓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一百一十三章怒髮衝冠憑欄處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謎第七百三十一章傾家蕩產的死者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兩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種子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兩千二百五十二章冰山一角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三百章悲歌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六百九十五章燕雲光復帶來的經濟利益第七百九十五章李元昊的自信第三十八章土法煉鋼第一千零八十四章大朝會第一千八百八十章戰爭是最賺錢的買賣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二百三十八章當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國事訪問?!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兩千零八十四章罪人的底線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七百六十四章上京黑手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蘿蔔帶出泥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兩千四百四十三章“降維打擊”第兩千三百八十二章潛入北城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正義的定義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儒家思想的內外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臺之對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遼人的計謀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識形態的差別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後的對話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一千零九十章放出牢籠的惡魔第兩千四百六十五章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