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

吐蕃人在邊境發現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大宋的青海路在不斷的集結大軍,而且青海路的邊軍更加頻繁的調動和駐防,對邊境的巡邏也增加了數倍有餘。

大宋的這樣舉動立刻讓吐蕃人緊張起來,吐蕃人很清楚自己和大宋之間的關係,雖然說不上是在交戰,但卻也是劍拔弩張,邊境上少有風吹草動,雙方之間都會草木皆兵。

吐蕃人在防備大宋的同時,大宋這邊也在防備吐蕃人,這是雙方心照不宣的事情,但大宋突然之間的調動讓吐蕃人亂了陣腳。

在吐蕃朝堂看來,大宋在段時間不會對他們發動進攻,甚至都不會越過青海湖,角廝羅深知大宋皇帝是一個穩重到極點的人,他爲了一場戰爭甚至不惜準備三年的時間。

但青海路的動靜卻推翻了他的猜測,這樣大規模的調兵,增加士兵數量,在某種意義上不再是大宋的操演,而很有可能是一次藉着“操演”名義的進攻。

畢竟大宋皇帝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自從趙禎以操演的藉口突襲燕雲十六州後,對於操演一詞天下人都會有着別樣的理解。

誰也不能相信大宋就不會藉着此次操演的名義突然出兵吐蕃,小心爲上是吐蕃人的一貫做法,他們自認爲自己擁有高原屏障,但他們依舊密切的觀察着大宋在青海路的一切部署。

在吐蕃人看來,這裡曾經是大宋西征的主要通道,也是最好的一條通道。

角廝羅和整個青塘在這裡吃過大虧,但現在的吐蕃不同了,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王朝,是一個團結的王朝,是一個在宗教引導下,在角廝羅這位偉大讚普帶領下的王朝。

這樣的王朝能夠擁有多大的力量?在角廝羅看來最少超越了曾經的吐蕃,掌握了火藥配方之後的角廝羅更有底氣和宋軍一戰。

各種各樣的消息彙集到了邏些城,在紅宮之中,角廝羅不斷的看着來自各地的邊關文書眉頭緊鎖,吐蕃的官員已經在他的安撫下退走了,不光要安撫這些官員,還要給他們以信心,這纔是他角廝羅這位吐蕃贊普該做的事情。

而仁欽桑波卻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吐蕃南部的康巴人已經被消滅的差不多,大軍基本全部撤回。

這讓角廝羅鬆了一口氣,對於現在的吐蕃來說,多一份力量就是多一分勝算。

圍剿康巴人在於時間而不是在別的地方,但仁欽桑波也帶來一個壞消息:“贊普,康巴人的智者仁青東帶着一些殘部穿過大金川前往宋境了,據說成都府還接納了他們!”

“這些康巴人的確是高原上的勇士,他們居然能夠在本贊普的親自圍剿下逃走數萬人,實在是讓人驚歎他們的能力。”

仁欽桑波笑了笑:“也不全是如此,康巴人對地勢瞭解透徹,知道該走那條路前往大宋,知道我等不敢追擊過境,但眼下康巴人所剩的不過是老弱病殘,對我吐蕃已經沒有威脅,眼下是把康巴人的土地收歸朝廷,用這些土地對那些有功於吐蕃的人進行封賞…………”

角廝羅同樣露出笑容,點頭道:“這時候就要看誰能帶來大宋的消息了,不少人都去了大宋的邊境,希望在那裡探聽消息來,但只有正真的進入大宋的土地,才能知道消息的準確與否,本贊普不覺得宋人會在這個時候動手奇襲吐蕃。”

仁欽桑波的臉色變了變:“不知贊普從何而知?”

角廝羅指了指東面道:“大宋皇帝是個穩重的性格,若是真要對我吐蕃人用兵,絕不會如此大張旗鼓,眼下調集軍隊,物資,大抵是要和我吐蕃對峙,讓我等時刻提防罷了。”

仁欽桑波皺眉道:“宋人狡詐,大宋皇帝更是善出奇謀,眼下宋軍在青塘故地施以重兵,我吐蕃當小心應對,以防有變,再者說提防宋軍也可使吐蕃之內的臣民心中安穩些。”

角廝羅自然願意聽從仁欽桑波的勸誡,點頭道:“如此便加強對宋軍的窺探,同時調遣大軍嚴陣以待,宋軍若進,則迎面痛擊,若詐則以不變應萬變!”

仁欽桑波讚道:“贊普這般最是穩妥,臣已派人潛入青塘故地,不日便會有準確的消息接連傳遞而來。”

角廝羅從錦榻上起身,看着仁欽桑波道:“大相多多操持此事,眼下康巴人已經敗亡,大軍又調回,那片土地許多人眼紅,爭論不休之下,以劍拔弩張,各部雖說已經歸附朝廷,但多有踟躕,朕要用康巴人的土地,讓這些人都閉嘴。”

仁欽桑波讚道:“贊普好計策,趨利而行之人必被利所困,眼下這些部族之間還有齷齪,全靠贊普斡旋,但仁欽桑波以爲時機已到,當利用康巴人的土地,讓這些人付出代價了!”

“朕亦有此意!”

兩位吐蕃君臣相視一笑,但眼睛中卻透露着一絲殺機。

吐蕃和大宋一樣也有自己的問題,吐蕃的統一才過了多少年,多少的社會矛盾在不斷的爆發出來,甚至連角廝羅引進漢傳佛教和吐蕃的佛教也存在着矛盾。

這是讓角廝羅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在他看來佛教就是佛教,即便是吐蕃佛教和漢傳佛教稍有區別,也應該互相包容,留爲己用。

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角廝羅並不知道,宗教其實是狂熱的,複雜的,信仰之戰更是會演變成強大而又激烈的戰爭。

漢傳佛教的勢力在吐蕃越來越龐大,這是角廝羅一手造就,大宋已經沒有了適合佛教成長的“土壤”但吐蕃卻對佛教敞開了懷抱。

自從賢覺的法師帶領苦行僧到了吐蕃之後,經過角廝羅的宣傳和他四處的“講法”,漢傳佛教在吐蕃得以傳播的很快。

佛教在天竺和在漢地完全是兩樣的存在,漢家文明對佛教的改變是強大的,因爲漢家文明本就善於把別人的東西歸納爲自家的東西。

改變宗教對於漢家文明來說並非是一件難事,要讓佛教更加適合當地的發展,賢覺自然也要讓佛教更加適合在吐蕃發展………………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兩千三百八十二章潛入北城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真正的強大第一千八百零一章比敵人更瞭解敵人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二百一十八章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大宋的商會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三百五十五章交易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後榮耀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七百九十一章與智者同行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詔書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時代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四百三十七章迫在眉睫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聖人由誰祭?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愚蠢的代價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三十二章採花郎劉從德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兩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腦殼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六百二十二章奉聖州戰事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謎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九百四十三章遼朝使者覲見!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六百三十九章蔡伯俙的辦法(下)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兩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脫的噶日噠措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禮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六百四十六章開封奇案(上)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狼狽爲奸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營第四百二十七章帳中對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