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

趙禎在農業上的投入要比在工業以及商業上的投入還要多,這是必然趨勢,大宋最先要保障的便是農業基礎,只有農業得到滿足,工業和商業纔會相繼跟進發展。

趙禎比誰都知道一個道理,金錢不能變成糧食,同樣那些瓷器,絲綢,琉璃都變不成糧食,只有在糧食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吃飽肚子的時候纔會去考慮其他東西。

封建時代,土地就是一切,爲何有這樣的觀點?其根本就在於土地的產出滿足了封建王朝的一切需求。

土地可以養育子民,可以種出糧食,可以給國家提供稅收,勞力,等等一切帝國所需要的東西。

所以封建時代的王朝幾乎都會不由自主的向外擴展,也會不由自主的和鄰國爭搶土地,這是不可避免的驅使,古往今來唯獨趙禎改變了這一切。

這也是讓他自豪的事情,站在皇莊之中,看着規模已經擴大無數倍的田地,趙禎笑着向仁青東解釋大宋的農業與商業的緊密關係。

他並不擔心仁青東知道這個秘密,相反在趙禎看來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因爲大宋的農業和商業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利益鏈,誰也離不開誰。

沒有人能夠撼動大宋的農業和商業,因爲所有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商賈若是破壞農業,其根本的後果便是連商業都會受到動搖。

別把這個時代的商人想象的那麼愚蠢,相反就是因爲他們的聰明和才智,才使得這個信息並不發達的時代,商業出現爆炸式的增長。

大宋現如今的糧食耕地面積已經非常大,雖然沒有後世那般驚人的高產作物,但這個時代的人口卻無法與後世相比。

而農耕面積每年都在增長,這便會出現農作物價格的低廉和穩定,也使得人們的收入可以更多的用來只配在食物以外的地方。

“恩格爾係數”這是後世的一種經濟學術語,意思是:家庭消費中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例,但在如今的大宋已經出現,由三司定下,名曰“食貨比”。

就是大宋一戶人家,食物的支出和購買貨物支出的比例,雖然用的還是傳統文化的估算比例,但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主要是因爲大宋的貴族階級已經從土地中轉移到了工廠中,轉移到了商賈之道中。

沒有了土地兼併,沒有了哄擡物價,糧食的價格被穩定在一個合理的價位,成爲家家戶戶都可以買得起的東西。

再加上趙禎免去中原地區的農業稅,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稅收革命,中原地區的農人不再擔心糧食的問題,多收三五斗和少收三五斗都會由朝廷兜底。

這是一個非常高效的制度,朝廷的財政有專門的扶持,這個時代的官員不比後世的經濟學家要愚笨,相反他們用到了後世許多年才明白的一個道理,“經濟學槓桿”。

三司以國家財政作爲農業的“兜底”保障,而這也是仁青東在向趙禎請教的問題:“官家,若是每年豐產,吃虧的豈不是農人?他們收割的莊稼多了,但賣出的價格便要減少了。”

趙禎看了看仁青東,當年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和他一樣提出了這個問題。

“不會,因爲有朝廷作爲農人的保障,朕的三司可不是吃白飯的,他們不光監管大宋的市場,向商賈稅收,同時也會進行補助和扶持,朕的三司不光是爲朝廷管理商賈,更是在保障大宋的財貨運行。”

“不知大宋的三司是如何保障大宋的繁榮?以仁青東看來,商賈之道和農耕之道完全不同……”

仁青東的臉上寫滿了求知,自從到達大宋之後,他便發現自己腦袋中的豐富知識已經不夠用了。

他並沒有別的打算,只是希望獲取更多的知識,也讓自己更加的瞭解大宋,瞭解這個和史書上完全不同的一個漢家王朝。

求知對於仁青東這樣的智者來說是一件不能阻擋的事情,而趙禎和大宋的一切滿足了他的求知慾,他能從這裡獲得更多的知識,對於仁青東這樣的人來說無比幸福,欲罷不能。

而趙禎對他幾乎沒有隱瞞,能夠告訴他的事情也都會告訴他:“這很簡單,若是豐年農人的糧食豐收,價格必然會有所下降,但朝廷不能讓農人虧本。

以最低的價格上增加一些進行買入,畢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夠豐收,若是有地方受災,則朝廷負擔運輸所費,把這批糧食賑濟災民,若是沒有地方受災,那便把這些糧食以作儲備之用。

別以爲這樣便結束了,這些糧食到了災年或是有人刻意提高糧價的時候,便會成爲穩定糧價的關鍵所在,至於朝廷儲備的糧食有多少,這是除了朕和三司以及中樞的宰執相公外沒人知道的事情。”

仁青東恍然大悟,這便是漢家的智慧了,大宋的朝廷有錢,只需要之前投入一筆後,接下來每年的投入都不會太大。

豐年糧價下跌的時候朝廷低價買入,一旦遇到有人哄擡物價的時候便賣出,如此便能把大宋的糧價穩定在一個大差不離的數值上。

誰若是敢哄擡物價,必然會被朝廷的儲備“打擊”的體無完膚,這般的手段使得農人擁有足夠的財富積累,也是促進大宋商業進步的一種手段。

但在仁青東看來,這麼做不光是在穩定物價,還是給大宋百姓以強大的信心,遇到災荒也不用怕,朝廷會賑災放糧,也不需要向別的地方逃荒而去。

這樣的大宋已經成爲盛世王朝,不,應該比盛世王朝更爲強大,這讓仁青東想起之前在神都城中外朝的人對大宋的稱呼“天國王朝”!

是啊!如此的漢家文明已經到達了巔峰,謂之“天國”也不過。

但有一點仁青東是不知道的,現在的大宋雖然進入盛世,但是卻遠遠沒有到達巔峰,漢家的王朝的通病便是在抵達巔峰之後便會盛極而衰,但大宋不同。

在悄然進入工業時代,並開啓技術革命之後,大宋的發展就如同剛剛啓動的火車,在發展的道路上還有很遠的距離要走。

眼下的一切不過是剛剛開始,這纔是大宋最可怕的地方,而世人根本就沒有發現,除了在幕後規劃這一切的趙禎………………

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六百三十九章蔡伯俙的辦法(下)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六百九十四章戰場上的生意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圖格魯克的抉擇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兩千一百七十四章佛門與白蓮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一百七十二章靈前夜話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兩千四百五十九章歷史的車輪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九百五十五章虛虛實實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信仰崩塌無異與身死!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二百三十五章文官特權的消失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兩千三百八十六章陰謀又起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九百六十四章陰差陽錯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兩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萬貫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軍心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兩千一百一十八章彌勒教的今生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兩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擊”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三百一十五章摳門的官家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名存實亡的自治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爲天和第一百三十三章仙術?戲法!神仙?凡人!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四百三十五章內有乾坤第一百四十九章猶太商人與大馬士革刀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