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會審

在大宋,凡是地方上奏中央的案件,先送審刑院備案,再交大理寺審理、刑部複覈後,復由審刑院詳議,奏請皇帝裁決。

這麼做不是消耗人力物力,而是對生命的尊重以及謹慎,封建時代也並非視人命如草芥,凡是需要呈報中央的案件往往都是“大辟”之刑。

地方上,知縣事一級只有徒刑以下的權利,徒以上的,知縣蒐集證據,並對案件審理明白,然後上送州里,這叫“結解”。

縣以下的官員只能處理輕微刑事案件,以笞爲限,應處杖以上的案犯,即送縣訊辦,不得自行決斷。

杖以下的刑事案件,由縣判決執行,知縣署名。縣獄只羈押未決犯,已決犯笞、杖罪的行刑後即釋放,徒以上的犯均要上解州里,故不羈押已決犯。

朝廷處理案件也是這麼一個流程,但唯一的區別便是神都城,或者說是京師,在這裡發生的案件處理起來相當的迅速。

一般都是北平府查案,大理寺審案,審刑院頂罪,刑部複覈奏請皇帝裁決便是,一個月提交一次,交給皇帝集體裁決。

唯一不同的是,凡御筆斷罪案件,不準向尚書省陳訴冤抑,否則以違御筆罪論處。

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爲了給趙禎豎立權威,同時也表明皇權不可侵犯,即便是錯了或是不妥的事情也要因爲是皇帝的御筆而不能推翻。

趙禎一開始還有些牴觸,但想想便也釋然了,皇帝就相當於比最高法院還要權威的存在,都得到皇帝御批的案件定然是不簡單的,務必詳盡查實,基本上不會有冤假錯案,如此皇帝纔會定罪,也算是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大宋的司法已經相當完善,重新編纂的《宋刑統》和《皇宋憲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涵蓋了大宋如今的各行各業。

但唯一讓百姓期待的卻是大宋的律法對特權階級又是一個什麼模樣?

宗室自然算是特權階級的,神都城的百姓就是要看看宗室在律法之下是一個什麼模樣,畢竟官家曾經放言“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現在便是“王子犯法”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出現“與庶民同罪”。

三匹馬分了三個方向,大理寺,刑部,監察院,這是大宋三法司的代表所在,審刑院已經不需要了,因爲這是三法司會審,不需要審刑院在其中定罪,複議,上奏。

大理寺負責拿人審問,刑部負責旁審,監察院負責列舉罪證陳訴犯罪事實等等…………

這是從唐代便保留下來的審理制度,唐代監察機構內部形成嚴密的三院制,其監察制度還有一個特點是御史參與司法審判,重大案件皇帝“則詔下刑部、御史臺、大理寺同案之”。

宋承唐制,唯一的不同便是趙禎把御史臺改爲了監察院,但性質上是一樣的,這應該叫“三司會審”,當然他還有另一個膾炙人口的名字“三堂會審”。

三法司和後世的公,檢,法差不多,但這三家一旦出動也就意味着重大案件的到來,當然或涉及敏感內容,比如有着特大的冤情以及激起民憤的案件…………

大理寺的官差毫不留勤勉的便闖進了祁國公府,僕從家丁阻攔的時候,趙仲旻看到了大批的禁軍出現在國公府外,臉色陰沉的讓人助手。

這些大理寺的官差敢這般行事,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官家已經下旨要徹查祁國公府一案了。

短短的兩天時間,變數居然如此之大,完全讓趙仲旻措手不及,難怪官家這段時間沒有出手,看來是在蒐集罪證。

不過趙仲旻有信心,只要張家小娘子死無對證,那一切種種便還有迴旋的餘地,把所有責任推卸給吳管事便好。

自古以來便是刑不上大夫,大宋的官員治罪要比百姓輕的得多,那本別提皇親國戚的宗室了。

這事情若是放在一般人家那是大事,即便是放在官員家中也不小,可現在是祁國公府的事情,官家便是再想要打壓宗室,也無法下死手的。

自太祖開國以來,只要宗室不和謀逆的罪名牽扯上,便不會有事,甚至是牽扯上干係不大也沒事。

當年魏王趙廷美出貶洛陽,交結兵部尚書盧多遜。宰相趙普與之不和,誣陷圖謀不軌,最後的代價也不過是降爲涪陵縣公,安置於房州。

眼下的祁國公府在皇權之道上一直老實本分,從未有過逾越的舉動,更別提圖謀不軌了,便是官家要治罪,也只能以御下不嚴,不察是非定罪!

對於東城豪門的手段,趙仲旻還是有信心的,只要他們派人去了,那就必然會取了張家小娘子的性命。

若是他們辦不到,那就休怪自己無情,多年下來他雖然沒有東城豪門的所有賬冊,但只要是國公府中涉及東城豪門產業的賬冊自己都有保留,不光如此,他還有一些東城豪門見不得的隱秘也全部記錄在冊,藏於神都之中,這一點別說是東城豪門,便是父親也不知曉!

就在趙仲旻極力算計的時候,大理寺的差人已經把祁國公趙宗說給“請了”出來,畢竟是國公的身份,官家也沒有下旨定罪,他現在的身份還是不一般。

四周的百姓瞧見了趙宗說被押上了大理寺的馬車,叫好之聲響徹雲霄,那些死去的女子屍首已經被大理寺接收,由仵作勘驗之後給出結果。

這時候只想着把國公府繩之以法的苦主父母早已顧不得什麼“死者爲大”了,他們只是想要爲女兒報仇,讓祁國公受到嚴懲。

眼下整件事其實和趙仲旻並沒有關係,事情是他爹做的,他只不過在爲父親極力的辯駁,當然也是蒼白的辯駁,在律法上他沒有錯,但在禮法上他卻是逃不掉的。

所以趙仲旻也被大理寺的官員“請上”了馬車,在臨走之前,官員高聲叫道:“官家已經下旨,此案由大理寺,刑部,監察院,三司會審!天理昭昭,必會給諸位一個交代!給百姓一個交代!”

三司會審,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到了百姓們期望的結果,一時間對趙禎的歌頌之聲久久不息,也讓馬車中的趙仲旻緊皺眉頭…………

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蕭撻裡的掠奪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七百三十一章傾家蕩產的死者第兩千四百二十九章新興之城第一千零八十四章大朝會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換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烏古乃的野心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九百三十四章後宮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實的謊言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寶藏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七百八十五章最毒婦人心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戰爭的序幕拉開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七百二十四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種戰爭形勢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雲動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第兩千四百三十八章夜郎自大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蘇軾從軍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一百一十七章退守大同(下)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六百六十七章國之四京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第一千八百六十章地崩山摧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八百四十三章沒藏訛龐的激將法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五百六十八章螳臂擋車第一千零八十一章鼠三的春天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