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三十八章百家爭流

趙禎並沒有打擾這些人,而是悄悄的離開,他坐的地方本就靠外,在這種地方沒人會去注意他的存在,知識的魅力和人的求知慾就像兩塊強力的磁鐵。

趙禎不願打擾這裡的氛圍,智慧宮中的一切都是極好的,積極的,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就是對先進文明的追求,這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方向。

華夏王朝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這樣自由的學術環境,趙禎突發奇想,看着邊上的三才道:“擬旨傳送中樞,朕要開啓一場盛世!”

三才立刻揮了揮手,一輛馬車便出現在了偏僻之地,趙禎進入車廂奮筆疾書,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政治上有極高的自由度,君臣之間的環境較爲輕鬆。

還沒有進入黑暗的文字獄時代,人不因言獲罪便是最快活的事情,沒有那麼多的****更沒有人爲此掉腦袋。

那就着這股東風,何不開啓一個如同先秦一般的美好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各種各樣的學術爭論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社會和文明的進步卻有極大的推進作用。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再出現所謂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便都是一個笑話,無論是什麼樣的學術思想,都離不開一個儒家的框架。

只有在此之中才能被稱得上是學問,墨家消失了,法家消失了,名家,雜家,縱橫家,陰陽家,甚至是農家,小說家…………

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幾乎都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誰能想到呂不韋居然是雜家之人?

當然趙禎不打算再弄一個敢販賣皇帝的商人來,但專門研究商賈之道的學術門派卻是應該出現,也必須出現。

現在大宋的經濟環境和形勢空前大好,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商業就成爲一種必須,這將會爲大宋提供更好的發展。

不光朝廷需要,民間的百姓也需要,那些商賈就更加需要了。

而農業一項是封建王朝的基礎,雖然大宋已經到了免除農稅的程度,但農業依舊不能荒廢,要需要大力發展和研究。

一旦出現特殊情況,南方的糧食不足以及遇到大面積自然災害的時候,悔之晚矣。

不過農業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業了,果腹不是農業的全部,更多的生產和溢價的問題,各種各樣具有極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成爲農家研究的方向。

純粹的學科並不能存在,農家自然是要打着齊民的思想而進行,在學宮中已經不是新鮮事。

事實上隨着學宮中知識的不斷增加,研究的專業性不斷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術團體出現,而且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

思想上的碰撞和衝突自然也會出現,沒有人可以忽視這個問題,趙禎早就開始考慮了,同樣,作爲禮部尚書的歐陽修也在思考。

這位對文化改革有着極高積極性的醉翁,展現了他的才智和膽量,在奏疏中早已提過“罷黜獨家,百家齊鳴”的觀念。

他把這種觀念稱爲“爭流”,唯有百家爭流才能欣欣向榮,儒家單單以自己位尊,實在是太過狹隘。

事實上歐陽修也是儒家出身的人,就是因爲深諳此道,所以才更爲了解,更爲擔心,更爲憂心忡忡。

他知道儒家獨尊的地位已經不可能保得住了,沒去過學宮的人都不知道學宮之中是一副什麼樣的景象。

那裡的環境和氛圍讓他不能自拔的深陷其中,不光他是如此,朝堂上的朝臣們幾乎都是如此,身爲相公的范仲淹常常在政事處理完後便下職去了學宮中,有時一直到了三更天才會返家。

身爲格物院監丞的曾工亮常常在那裡得到靈感,丁度等人趨之若鶩。

當只有儒學的時候,再多的想法有時也不敢說出來,擔心與儒學相違背,不受世人待見,可越來越多的學說出現,越來越多的知識開始在學宮中進行衝擊。

人們開始漸漸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表達出來,於是那些新興的學術團體便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堵不如疏的道理就很有用。

歐陽修的奏疏在朝中的影響是驚人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誰都知道學宮之中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學說,但他們依舊不能割捨對儒家的依賴。

於是歐陽修就被人上疏彈劾了,當然,趙禎是留中不發的,因爲這樣的彈劾實在沒有什麼作用。

今天在學宮中看到了張載和年輕的周敦頤之間的辯論,無論是環境還是氛圍都讓人很舒服,再看看越來越多的學術團體開始出現,於是趙禎便在馬車中下旨,把儒家獨尊的地位解除掉。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獨尊儒術意味着儒家是唯一的學說和正統,同時朝堂之中的官員必須出自儒家。

科舉的內容也必須從儒學中選取,也就是說考題只能在四書五經中出現。

但現在不一樣了,趙禎知道自己的旨意意味着什麼,這是在全面撼動儒家的政治地位,同時也是在打擊儒學的地位。

一旦做到歐陽修所提倡的“罷黜獨家,百家齊鳴”的狀態,那儒家在各種各樣的學術中將會很快被淹沒,當然,儒家的思想不會那麼快的消失,畢竟這個時代的規矩和禮數還是依靠它而存在的。

但新興思想的出現,更符合這個時代的思想的出現會逐步取代儒家的地位。

人類的進步速度遠遠比看起來的古板要快得多,好的東西就是好東西,你即便是不想承認也要被這些東西所折服。

趙禎的旨意從馬車中出來還是詞頭,唯有經過翰林學士的潤色以及中樞院宰執相公的用印纔會成爲一道合理合法的聖旨。

趙禎是支持歐陽修的,朝中反對的聲音很多,但這種反對最終會變成奏疏的形勢上達天聽,於是乎趙禎便可以用政治的手段進行對抗。

奏疏留中不發是皇帝的慣用手法,而封駁權卻掌握在翰林學士的手中,大宋的中書舍人同樣擁有唐代的封駁權,而且宰相不能干預。

所以當趙禎支持歐陽修的旨意下達到了中樞之後,被“不出意外”的封駁回來了…………

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軍心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六百三十五章爆發邊緣的皇后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零九十一章商賈禁絕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千年于闐之危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亞歷克斯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九百三十九章斷尾求生的法則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遠遁的塞爾柱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書從此無倭國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廢帝第四百一十一章黃雀的利益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三百一十五章摳門的官家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七百五十六章宋與遼第七百一十九章神奇的羊毛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六百二十章被害妄想狂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四百三十三章皇后的恐慌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請辭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蘇軾的難題第一百九十二章微服私訪計不成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人性本惡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兩千零四十七章角廝羅的小九九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十章我是賭神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權第兩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殺耕牛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兩千一百七十四章佛門與白蓮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見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慾望”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五百三十九章城破了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