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二十二章最大的利益

“《司馬法·仁本》有云:“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大宋寰宇之內雖無敵手,但吐蕃之患在久不在急!若諸公心中怠慢,那唐之禍患便要如影隨形!

眼下絕非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角廝羅以在邏些城中會盟諸部,儼然已有建國立鼎之象,若我等坐視不理,必會自食惡果!

如今之際,當以西軍之敗爲警,厲兵秣馬揮師西進,攜雷霆之威攻伐青塘,奪青塘而入吐蕃,兵分數路痛擊角廝羅!”

曾公亮掏了掏耳朵,有些鄙夷的望着眼前這個指點江山的年輕人,什麼時候連御史都開始變得如此熱血了?

熱血的都不過腦子,曾公亮皺眉的便要上前訓斥,卻被好友丁度拉住,低聲道:“莫要攙和,年輕人有這一腔熱血是好事,若是連這點心思都沒有,如何讓我大宋傲立四方?”

“這種盲目的熱血還是不要的好,你瞧太子已經成了什麼模樣?”

“太子也是年輕人啊!待這些熱血的小子把話說完,我等再說出意見也不遲,太子終究是要聽官家的,官家自然會給太子講述其中道理,我等只需要把觀點立下,至於其他,乃是相公們的事情,狄漢臣這位老帥在,太子難道能不詢問?”

果然,隨着丁度的話,趙旭逐漸從熱血變得冷靜下來,把目光投向狄青道:“狄帥乃我大宋軍神,滅西夏,克遼朝,建功無數,不知狄帥如何看?”

狄青連道不敢,躬身上前道:“回稟太子,眼下吐蕃局勢不明,角廝羅是否登基稱讚普也不知,西軍進攻青塘初敗,吐蕃人必定士氣高漲,眼下攻伐得不償失,若是吐蕃諸部出兵相助,難免師不功!還請太子等待,不日便會有消息傳來。”

趙旭微微點頭,他剛剛差點被那些激昂的年輕臣子給說動,冷靜下來的趙旭纔是最理智的,他的心思其實要比大多數臣子要深。

“狄帥所言極是,我大宋國朝鼎盛,自是不懼吐蕃人,眼下當靜觀其變,待時而動!範宰執,這段時間便要有勞您了,務必把吐蕃的消息整理出來送與孤。”

范仲淹極爲滿意的點了點頭:“太子穩重,乃國朝之幸!吐蕃之消息必會早早送上太子案頭。”

吐蕃的消息實在是太少了,邏些城什麼情況沒有人知道,大宋的黑手在吐蕃實在太明顯,再者便是高原的氣候一般人也無法在上面待着。

眼下在敵人情況不明之下,貿然興兵豈不是自尋短見?

黑手已經盡最大努力在吐蕃收集情報了,但能用的人手實在太少,即便是趙禎也只是猜測或者說是推斷角廝羅在邏些城已經有可能登基稱帝。

這對大宋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角廝羅的青塘不過是一方勢力而已,可即便如此也難以對付,範大勇和種諤都在那裡吃了敗仗,一旦角廝羅坐上大讚普的寶座,整合吐蕃,那角廝羅將會更加難以對付。

只不過眼下大宋對吐蕃發生的一切都不清楚,可以說是一無所知,除了擁有一些不全的地圖外便再無他物。

當年的青塘雖然是大宋瞭解吐蕃的途徑,但很可惜也是阻擋大宋進入高原的屏障。

宋人商賈根本就不用前往吐蕃就能把大宋的貨物賣掉,而且價格不低,哪有商賈會冒着巨大的風險前往吐蕃?

青塘是大宋在吐蕃上的代言人,他們就是經銷商一樣,買來大宋的貨物後,再運送到吐蕃。

宋人不適應高原氣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大宋對高原僅限於粗淺的瞭解,知道各地有什麼樣的部族,地勢大概如何等等,就這還是黑手想盡一切辦法從高原上搞到的消息。

趙禎現在不敢貿然行動,所以在朝會結束之後便在秘閣等待,三才會把所有的消息傳遞回來。

當看到狄青和范仲淹的態度時趙禎便鬆了一口氣,這兩人現在是大宋文武柱石,有他們在朝堂之上就不會出現太大的紕漏。

眼下趙旭處理的很好,大宋現在就不應該輕舉妄動,若是自己猜測的不錯,那很快吐蕃就會派遣使者。

角廝羅若是希望吐蕃王朝再次出現,那就必須要派遣使者到大宋,這是一個帝國的尊嚴,也是應該有的禮數。

吐蕃畢竟曾經是一個存續數百年的王朝,他有着許多的傳統和歷史,同時也在和華夏文明的碰撞中融合了漢家王朝的禮儀。

雖然沉浸的吐蕃王朝消失了,但這些東西都會完整的保留下去,畢竟邏些城的紅宮還存在着。

大宋現在要做的便是養精蓄銳,在蘭州屯兵,不斷的向高原滲透。

這是最爲穩妥的辦法,蘭州不是高原,但向北去沒多遠,越過湟水之後地勢便越來越高。

不斷的向高原前進,唯有如此才能讓大軍慢慢的適應高原氣候,同樣的寧夏路的西涼府和宣化府駐紮的西軍同樣要像西滲透。

只有不斷的逼近青塘,不斷的逼近高原才能給吐蕃施加壓力卻不會讓他們狗急跳牆。

在趙禎看來,吐蕃的統一乃是必然,倆個被大宋逼迫到極點的人有什麼事情幹不出來?

雖然角廝羅是劉渙逼着造反的,但事實上他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趙禎已經開始在青塘附近安插軍隊了。

至於仁欽桑波,他是根本得不到大宋的援助,所以與其被角廝羅吞併,不如主動融入到其中,畢竟曾經的吐蕃也是會盟的形勢走到一起的。

趙禎幾乎可以冷靜的分析出仁欽桑波的心理,這個高原上的尊者爲了吐蕃或者說爲了最大利益寧願犧牲掉一些東西。

從吐蕃高原上傳來的消息很快讓趙禎得出結論,並且把事情猜出一個大概來。

所以趙禎從種諤戰敗開始就在等待消息,等待吐蕃人的使者前往大宋朝見自己,種諤的失敗提升了青塘的地位。

原本的青塘還只是戰力較強的吐蕃部族而已,當他們戰勝大宋之後,便會成爲吐蕃上最強大的部族。

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詔書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五百三十二章細細的紅線第五十五章地獄的開始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膠着的戰事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七百二十五章皇后的店鋪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兩千零三十章萬國鹹通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兩千四百四十八章趙旭的改革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寶藏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一千二百零二章遼朝的柱石第兩千二百五十二章冰山一角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兩千兩百一十三章聖旨執行不得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兩千四百八十三章教宗的到訪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憤怒之神的誕生第兩千三百四十七章論“間諜戰”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兩千三百五十六章堅如磐石,動如潮海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殺人誅心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趙禎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亂的皇位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國事訪問?!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大宋的速度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烏古乃的野心第四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毒藥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換新主第一千三百章困獸之鬥第五百七十四章魔鬼的手段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兩千五百八十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第兩千二百七十六章無遮大會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八十章女扮男裝的太子妃第二百七十四章皇帝眼中的輕重緩急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