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的腦子向來都不是古板的,相反在趙禎早年的開發下,趙旭和趙昀,趙靈三個孩子擁有遠超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
在趙禎稍稍引到之後,他便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事實上趙禎已經說的足夠清楚,張載的學問還是不錯的,最少其中的觀點非常符合趙禎定下的調子。
並且也提到了格物給社會和國家帶來的作用,如此一來便是一門相當不錯的學問,但其中的內容是一定要進行更改的。
怎麼樣才能使得張載的關學成爲有利於大宋,有利於趙旭未來管理國家的學問呢?
那就需要趙旭這個大宋的太子親自去和張載這個關學創始人詳談,趙禎相信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己任的張載一定會非常隆重的和趙旭詳談。
禮賢下士並不難,只要你足夠放下自己的身段就行,這一點同樣是趙旭的優點,此次他南下賑災效果顯著。
當地的官員和百姓是哭着給趙旭的車馬送行了五十里,直至路治交接之地,趙旭嚴令官員留守自己的所在不得相送,這場送行才堪堪結束。
趙旭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人心是換來的,民心更是換來的!用什麼東西去換?自己的心!
做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靠威嚴和峻法換來的不是民心,而是恐懼,在這恐懼之下不是百姓和朝臣的真心服從,而是被迫的妥協。
趙旭基本上已經做到了古代帝王極少能做到的事情,那些朝堂之中或是民間的大儒則是對趙旭的行爲打擊批判。
在他們的眼中,趙旭的行爲是把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禮制給踩在了腳下,報紙之中當然也會出現類似的文章,只不過來自民間的東西不算是上疏,沒人當回事。
可來自朝堂之中的奏疏可就不能輕視了,這是一份正式的公文,也是朝臣對太子這個還不是君王的儲君的建議。
趙旭作爲太子需要的是虛懷若谷,朝臣們的建議需要接受,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趙旭理所應當的給那幾個聯名上奏的迂腐文臣回了公文。
公文之中滿是懇切之意,表示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但同時也說明作爲皇帝的趙禎都能親民,自己這個太子就更應該跟隨父親的腳步了。
文章寫的很好,至少趙禎看來是毫無問題的,並且字字句句說到的點子上,有禮有節。
可就是這篇書面形式的公文卻捅了婁子,在那些老儒看來,文章還算不錯,但說來說去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他們在乎的不是趙旭的態度,而是禮制這東西不該丟棄。
他們希望得到的是趙旭不再犯類似錯誤的承諾,而不是華而不實的辭藻。
三才捧着報紙上批判趙旭的文章尷尬而同仇敵愾的遞給了趙禎,邊上的趙旭也是滿臉的無奈。
事實上這樣的文章並不會讓他生氣,雙方之間原本就不是在平等的地方,高高在上的趙旭完全可以不去理會這件事。
他之所以把文章給趙禎看,是爲了向父親求教。
“父皇,孩兒該如何處理這些人?”
趙禎不答反問:“你自己有什麼想法?朕希望聽聽你的意見。”
趙旭想了很久握拳道:“孩兒心中憋悶,這些所謂的大儒和清貴之臣從未見識過民間的疾苦,更未見識百姓們遭了難時候的悽慘,他們只瞧見了孩兒逾越禮制,實在昏聵!孩兒甚至想在這報紙上也發文,斥責這些所謂的大儒!”
趙禎哈哈大笑,拍着趙旭的肩膀道:“既然想,那就去做!你雖是太子,卻也是人,生而爲人就要有喜怒哀樂!只有這樣的人當了皇帝,百姓纔會愛戴,否則不喜不怒的皇帝誰會有認同感?你對石頭有認同感嗎?”
趙旭面露尷尬,好一會才小聲道:“可父皇,您常教導兒臣應該虛懷若谷,不應當快意恩仇之類的。”
邊上三才的表情更爲尷尬了,恰好他也是聽到趙禎這麼說過的,乾咳一聲捧着手中的報紙就向後退去,這時候在場的人越少越好,三才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捧着報紙的木架子…………
“朕是這麼說過,但你也太過虛懷若谷了,在正確的事情上可以堅持,同樣要考慮這麼做值不值得,在報紙上發文反擊,一來可以爲自己正名,並非是忘卻了禮制而是體恤百姓,二來則是讓百姓們看到這些攻訐你的人是什麼樣的嘴臉,最重要的是收穫天下人的大義。”
趙旭緩緩點頭了,稍稍試探的問到:“父皇的意思是說,讓孩兒以這篇文章爲引,利用天下人的大義爲矛,讓天下人攻訐他們?”
趙禎乾咳着站了起來,看着邊上表情已經快崩潰的三才上去就是一腳:“旭兒,有些時候看破不說破纔是最好的,你一說破便讓這殺才忍不住了。”
趙禎飛快的離開,趙旭望向三才道:“大官,你說父皇這是讓我放手去做嗎?”
三才笑了笑,望向趙旭的眼神充滿關心:“太子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何必詢問老奴,官家最喜歡的便是跳出規矩之外,您是陛下的孩子,自然也應該追隨官家的腳步嘞!”
三才說完就追着趙禎的背影而去,留下趙旭一個人在原地思索對策,如何寫一篇煽動民心的文章,這是一件很考驗個人文筆功力的事情。
趙禎在第二天便看到了趙旭的文章,這是一篇署名的文章,趙禎對報紙這種新媒體的監管只有一個要求,無論是誰都必須署名,署真實的姓名。
來自後世的他太明白媒體的作用了,現在看來也許還不算什麼,但在將來一定會變成極具影響力的東西。
現在不明確的規範起來,等以後出了事情再診治就徹底晚了,以至於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極端現象。
不少的花邊新聞層次不窮的出現,對於這些花邊新聞朝廷是不回去管的,民間輿論成爲一種監管也不是一件壞事。
最少官員們要爲自己的德行負責,但那些關於政事的文章卻必須要求使用真實署名。
趙旭的文章也不例外,用了自己的本名,當趙旭兩個字出現在結尾的時候,整個神都乃至整個大宋都震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