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裁撤十六衛?

現在的大宋看似海晏河清,但內部存在的問題依舊不小,趙禎從未覺得大宋已經到了鑄劍爲犁馬放南山的時候,相反廣闊的疆域反而需要大量的士兵去守衛。

而大宋的軍隊這段時間鋒芒太甚,在士兵心中功勳往往被放在第一位,兵部已經查證了三起邊境衝突都是大宋邊軍所致,並且很可能時故意爲之,爲的就是以斬首獲得軍功。

被查到的三起都是戍邊邊軍的所作所爲,雖然無法代表整個大宋的軍隊,當這樣的行爲也已經足夠讓趙禎保持警惕的了。

軍種將士更多的時候是在關心什麼時候能有機會外出作戰,軍隊的積極性是很高,但現在對於大宋來說卻並不需要這麼高的積極性。

尤其是在趙禎明確對天竺進行封鎖之後,這樣的積極性在現在就變得有些過於高漲。

之前爲了適應高強度的戰爭需要,趙禎對大宋的軍事單位進行了擴充,新增了十六衛,同時擴大了軍隊人數,無論是禁軍還是邊軍都是呈爆炸式的增長。

外加上收復外族編製成軍,先在的大宋早已不是幾十萬人的軍隊規模,而是數百萬大軍。

在戰時這樣規模的軍隊不算過分,再加上大宋的國帑萬巨,萬全負擔得起,可現在四方寧靜,萬全不需要繼續維持如此龐大的軍隊和開支。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人數進行削減,清涼殿中從冰窖傳來的涼風很舒服,趙禎看着對面的狄青感嘆這位大宋的戰神已經初現疲態。

沒想到在自己的保護之下,這位大宋軍神依舊不行了,這次不是被文臣所攻擊,而是爲大宋的軍事操勞的不行。

當然趙禎不否認自己也有一部分責任,當初掉他回朝也是有保護和轄制之意,狄青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存在。

原本因爲大宋缺將所導致趙禎不得不重用狄青,可現在不同了,大宋的軍事已經超越了原本的軍事範疇和體系,軍隊的裝備有了質的飛躍並不算什麼。

最重要的是已經有了專業的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所以說現在的大宋並不缺將,從軍武院畢業的軍官先進入軍中歷練,從最基層一步一步的走上去。

積累大量的軍中經驗的同時,也把自己在軍武院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其中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已經是完善的軍官培養制度,基本上無可挑剔。

如此一來,大宋“軍神”就不再需要在戰場上親自指揮,更不需要搞個人崇拜以增加將士們的信心了。

當然,趙禎還是需要狄青卓越的戰略眼光,這東西可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原本的樞密院被取消,改爲參謀兵事院,而在增加兵部的實權。

這一系列動作看似是在恢復舊制加強六部,但事實上卻是趙禎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削弱兵權。

狄青調任兵部尚書,這是一個能參與朝政的機會,他也獲得了另外的一個身份,參知政事,但狄青對政事並不關心,只是在涉及到兵事的時候發表自己的看法。

眼下就是如此,趙禎向他諮詢關於裁軍的建議,身爲兵部尚書的他自然知道趙禎的意思,當卻慎重的說道:“官家,非臣疑心,而是當下裁軍並非明智之舉,西面的吐蕃依舊是我大宋隱患,而天竺並未臣服,天下之間所需用兵之處亦不在少數,尤其是恆邏斯以及與塞爾柱接壤之地。何況若是一氣裁撤太多,民心不穩,將士不甘……”

趙禎知道狄青擔心的是什麼,其實他是擔心大宋的將士一下從軍中回到民間,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了。

“你的意思朕知道。可現如今我大宋又要開始出現冗兵的之象了,若是不早做打算,待兵員過剩,到時再行裁撤已然晚矣!”

狄青很快提出瞭解決辦法:“官家,參謀兵事院之大參王韶向臣提過一個辦法,既能減少裁撤大軍所帶來的動盪,又能循序漸進的爲將士們某一個好出路。”

趙禎驚訝的表情中帶着一絲狡黠:“哦?是什麼辦法,快快說與朕聽。”

“王韶有云:兵在貴不在多眼下我大宋之兵甚多,最上者沒過禁軍,禁軍最精者沒過上四,然大宋疆域遼闊,邊防較多,不可皆以上四軍作防,必有邊軍相輔相成。”

狄青說到這裡稍稍頓了一下,見趙禎微微點頭頷首的模樣,信心大增繼續道:“臣和王韶相互辯論過,其所說乃最適我大宋也!邊軍四年兵役便止,而我大宋交通便利,並未有所影響;至於十六衛以保地方安危,各州府之十六衛甚多,雖是戰時而集,可我大宋亦有數百萬之退伍老兵,可隨時調動,此十六衛之弊也!”

趙禎點了點頭:“狄卿的意思是裁撤十六衛?”

狄青搖了搖頭:“臣並無此意,臣的意思是可否把現有十六衛全部裁撤,另取消邊軍番號,在邊疆邊軍之地重開十六衛,邊軍將士以十六衛之名號戍邊,以十六邊衛爲名,使其成爲大宋的正軍而非偏軍?”

這算是意外收穫了,當初趙禎和王韶商議的時候是準備“作局”誆騙狄青入局,並且讓他同意裁撤軍隊的,但沒想到他居然能從中找到更爲合算的辦法。

如此一來大宋的境內十六一下便全部裁撤,並不會影響這些人,大宋的十六衛幾乎都是老兵所組成,他們平日裡也正常過日子,進行生產生活,只不過在每月抽選幾天時間行進訓練罷了。

先在的大宋需要這樣嗎?並不需要,大宋邊軍的戰力已經相當驚人,而武器裝備的供給保障依舊不成問題,所以邊軍的戰力相當強悍,外加長期戍邊,將士們的能力和經驗並不弱於常年征戰的禁軍。

裁撤十六衛的影響和風險相較於裁撤其他兵種要小得多,這一點趙禎很快贊同:“如此便從本月十五開始,逐漸裁撤腹內之十六衛,所有衛所器械,軍官全部抽調至各邊軍,相互契合,增加訓練以提高戰力。”

狄青長舒一口氣:“臣遵旨!”

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二百五十三章晏殊遭貶官,趙禎的心思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八百五十四章入歸華夏有何不妥?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滅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信鴿帶來的驚天猛料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一百九十二章微服私訪計不成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辦法(上)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兩千四百七十一章前往神都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萬事俱備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來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耶律賈的夢想第二百五十五章皇帝的大婚(中)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動員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八百一十章復仇者聯盟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護府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兩千零四十一章聖山下的奇蹟第兩千四百三十八章夜郎自大第一千九百十五章宋人的信仰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七百六十四章上京黑手第兩千一百三十八章奎大的蹤跡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難民浪潮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東京汴梁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被出賣的契丹,被出賣的蕭撻裡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兩千六百四十章上帝站在哪一邊?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憤怒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大宋的“給予”“索取”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趙禎的條件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二百二十四章一府分三衙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