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

趙禎相信不需要天亮,王蒙正等一衆偷偷把手伸到軍工上的巨賈們就應該會收到消息。

同時他也相信自己挖的坑能讓這些巨賈們知道什麼叫皇權高於一切,也應該知道自己不是隨便就能威脅的。

這種政治上的博弈趙禎不懼怕任何人,因爲他站在了最爲有利的一方,握有整個大宋的軍工和原材料壟斷地位。

即便是把大宋所有的商賈聯合起來也不會是他的對手。

這段時間趙禎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了戰爭上,黑汗,東京道的戰爭都是在同一年之中解決。

雙向作戰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壓力不大,但也不小。

經濟自然可以受到戰爭的帶動,百姓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地少人多的景象一去不復返,靠天吃飯,靠地養家的日子逐漸消失。

大宋正在進入另一個增長期。

冬至後的第二天,陽光穿過乾宇殿寬大的殿門灑進來,通過鏤空的窗棱變換成各種圖案,照射在人的身上溫暖舒適。

趙禎坐在御座之上,聽着朝臣們的奏報,只覺得大宋一派祥和,生機盎然。

老天爺這兩年很給力,雖然氣溫下降的厲害,可卻沒有奇寒的出現,冬日裡的太陽出現的不多,對於百姓來說卻是好事。

“晴冬至,爛年邊!”

這是漢家百姓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物候學諺語,非常有效,準確率大概有百分之八十左右。

昨天的冬至烏雲遮日,小雪漸漸而下,但到了今天一大早,太陽便出現,驅散了凍到人骨子裡的寒意,地上的水汽蒸發,霧氣升騰之中甚至在城中的玉帶河上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彩虹。

當朝官員便把這一見聞以祥瑞之名上報,趙禎也因此得到了朝臣們的祝賀。

朝會開始之後,各部官員就開始了例行的奏報,從各州府遷徙的百姓已經開始上路,而這一年他們即將在路上度過新年,這對於遷徙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禮部官員陶靖便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啓奏陛下,如今百姓在路上,即便是年關之前也到不了新疆,如此一來必會思鄉之情尤甚,不如晚些……”

身爲戶部尚書的富弼立刻上前反對。

“不妥!朝廷已經行文許久,車馬,物資,用度,各州府衙門早已做好準備,豈能耽擱,越是耽擱便越走不掉,若是這次能在路上度過年關,以後的遷徙便不可擔憂!再說他們是遷往富庶之地,這點幸苦都吃不得嗎?”

“百姓可不會想到您說的這些,他們只知道自己背井離鄉,只知道家中祭祖少一人!連見都沒見到新疆的模樣,何來的富庶?!”

“越是如此越要讓他們遷徙,只有到了新疆纔會知道路上這些都不算什麼!”

“可也要讓百姓能過了這個年關才行!”

雙方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這看似是禮部和戶部的爭吵,但事實上也是傳統與變革的爭吵。

誰都知道富弼的話說的在理,但也都知道過年對漢家百姓的重要,單單是祭祖這一條便是要命的。

背井離鄉也是讓人難過,還不知會有多少鼓起勇氣離開家鄉的人停下步伐。

趙禎擺了擺手:“兩位卿家所言皆道理,可如此爭論有何益處,反倒失了體統,朕到是有一個辦法,大抵能讓百姓勉強在路上度過年關!”

此言一出滿朝驚訝,不是他們不相信趙禎的能力,而是太難有辦法解決了,如今之計除了走,便是回,兩者都可能會給朝廷帶來極大的損失。

“朕聽說絲綢之路上的旅人在路上時最爲思念的就是家鄉,而如何驅散這種鄉愁呢?那便是用歡樂,興奮去化解,朕要讓遷徙路上的百姓在歡樂之中不知不覺的度過年關。”

這當然是一個好辦法,所有人都盯着趙禎,期望得到一個好辦法,即便是富弼和陶靖也是如此。

“下旨各地州府,年關之前無比準備好接待途徑之百姓,留出房舍,搭建帳篷,篝火,讓其吃得飽,穿的暖,睡得着,還有便是讓各州府的宿老出面,以鄰里之情接待遷徙之人……再在寬敞之處搭建高臺,以各種表演充斥其上!

如此一來既方便當地百姓,又讓遷徙之人心中甚慰,看雜劇、聽話本,彈唱,口技,相撲、蹴鞠、商迷,甚至關撲都可以,只要熱熱鬧鬧的過了這年節便是!”

這還真是個好辦法!羣臣無不稱讚趙禎這手“雞賊”的注意力分散法…………

有人稱讚就有人質疑,總有那麼一個人出來攪你的局,比如“大煞風景”的包拯包希仁:“陛下,此事雖好,可所需用度該如何?”

趙禎心中苦笑,雖然很想破口大罵,錢,錢,錢,包老倌你就知道錢!但這是人家的分內之事,自己責難毫無道理啊!

“錢財自然由朝廷所出,待各州府送走遷徙百姓之後,以單據報三司銷賬!”

包拯並沒有反對,只不過再次開口道:“爲事穩妥,還請官家挑選能臣前往主持此事!”

趙禎想了想:“遷徙之民非一州一府,所經之處甚多,單單一人不可主持,朕便挑選司馬光爲遷徙使,帶領朝中年輕力壯之官員前往,人選由吏部舉薦,事關重大,務必以心性穩重,能力不怠之人前往!”

“臣等遵旨!”

這算是最爲妥善的辦法,前朝的朝政也差不多了,趙禎便打算離開,今日還有兩場經筵日講,丁度最近剛好講到唐朝的永貞革新。

丁度就是這樣,會用一些歷史上的事情提醒自己,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是唐順宗永貞年間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的變法。

當然這一變法最終的結局是失敗的,否則丁度也不會講給自己聽,只不過自己需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還有便是丁度講史真的很有意思…………

屁股剛剛離開御座,便聽見老丈人的聲音:“臣尚書令王蒙正奏請留身奏事!”

緊接着朝堂之中針落有聲,所有人都用驚訝的眼神望向王蒙正,因爲此時文武百官心中只有一句話:“國丈瘋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三十八章土法煉鋼第五百零一章黑手遭遇黑手第兩千一百三十六章東城豪門的利用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一千零六十八章外戚也不無不可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制度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二百七十七章老狐狸的手段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兩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七百二十八章党項人之所需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兩千六百一十六章如何融入西方?第兩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個西夏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二百二十章深宮中的瘋狂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兩千六百四十六章終章(二)圖窮匕見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一章博物館驚魂夜第兩千二百七十八章賢覺與贊普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漢人的史書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駭人聽聞!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兩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網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爲牆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三十章趙禎的試驗田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開蒙奇書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雜記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兩千二百二十三章資本無情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雙腳的抉擇第兩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九百二十章大駕滷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兩千一百二十四章“熒惑守心”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權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