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章趙禎與王安石與“三不足”

正朔的朝會基本上都是討論大事,自從趙禎把早朝,常朝合併之後,大宋的朝會制度就發生了根本改變,所有的京朝官都要參加朝會,並不是那種點卯性質的日常,而是參與國家政事的日常。

這是一種更加責任制的朝會,中書省,門下省向趙禎奏報要事,而出現什麼問題,是誰的責任,由誰負責解決,都在朝會上有着一體的解決。

漕運出問題便拿漕運使問責,但漕運使因爲身在各地的原因,並不能出現在大殿之上,這就是一個麻煩,而大宋並沒有在神都城中設立漕運司。

於是便出現了朝堂上解決但並不能當場責成改正的機會,要通過中書省發文另行通知,再等中書發文各地漕運使,效率低下不說,警醒作用也有所降低。

這次正朔超會上,趙禎便以江州漕運使王砼爲例,同時引向整個官制,表達了一種不滿,但畢竟是自己祖宗留下的制度,趙禎當然要把話說的清楚,說的完美,不然就是打臉。

“昔日之官制,乃供太祖太宗謀劃之用,大宋立國之初國不安寧,外有強敵,疊牀架屋實乃無奈之選,因外敵強悍,四海不寧。如今天下大定,海內一清,這祖宗之法已然不適用矣!”

趙禎的話並沒有讓朝臣們太過驚訝,中書和樞密院兩府“對持文武二柄,號爲二府”這也是大宋的“文武分權”誰不知道?

畢竟早就有改制的消息傳出,朝臣們也多少做了準備,兩府已經只剩一府了。

現在樞密院已經被官家變成了參謀院,武將的任用變成了向官家建議人選,兵事則由樞密院一衆參謀官商討而出,官家決定了最後的計劃和用兵之權,而禁軍是獨立的,十六衛也是獨立的,邊軍更是獨立的,他們唯一需要負責的人只有一個,大宋皇帝!

軍權已經成爲陛下的手中之物,但這一點誰都不會去反對,畢竟文官本就無法名正言順的掌兵,只能向官家提出用兵的建議而已。

現在,官家又向中書下手了,這在朝臣們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門下”性質相同,是宰相辦公的地方。

中書之外,尚書、門下兩省名號雖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執衙門。

宋襲唐後期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宰相,而以參知政事爲副相。從尚書丞、郎到三師皆可加此等銜爲宰相或副相。

但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三高官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中書省纔是大宋文臣的上峰,而門下和尚書省兩省已經名存實亡,雖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而中書省之權特重,這看似是相權的增加,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相權之中的軍權早已被剝離,而三司又奪了財政之權,只留下半吊子的政權還被皇帝分去一半,人事任用更是捏在皇帝手中,隨時可以罷相,也隨時可以拜相。

宰相不專任三高官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爲政事堂。

這政事堂其實就是宰相的辦公公衙,下設舍人院,有知制誥或直舍人院,負責撰擬詔旨。

還設孔目、吏、戶、兵,禮和刑等五房,分曹處理事務。

這簡直就是取代了六部的職能,所以大宋的六部多爲空架子,實際權力由政事堂接管,同時也交給了大理寺,鴻臚寺等去分擔,畢竟一個政事堂無法完全勝任其中的事物,還是要交給專業的去辦…………

但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混亂,拖沓,推諉,扯皮,趙禎想到就上火,以大宋如今強大的國力相比,如此效率低下的行政機構簡直就是在犯罪。

所以在這次超會上就以江州漕運使爲例,牽扯出整個大宋官職的不合理,並且要改制!

因爲趙禎的種種手段,文臣已經被太子在朝會之前的“朗讀”給驚過一次,現在看着官家提出改制之事,大多習以爲常,而接下來便是朝臣們的附議。

最先站出來的便是三朝老臣李若谷,他是經歷太宗,真宗,以及當朝的老臣,最有發言權,誰也抵不上他對大宋官制的瞭解。

保守派在這個時候拭目以待,希望李若谷能讓官家“回心轉意”。

但他們很快林略到什麼叫“開口跪”,

“陛下聖明!歷朝歷代之國力,國情如雲之動,萬象之變!昔太祖太宗之法適與開國之初,卻不適與今日,陛下繼往開來,革故鼎新,實乃聖君之舉也!”

這下朝中反對的保守派坐不住了,一開始他們看到李若谷受了官家封賞以爲他說服官家了,那些封賞都是用來安慰老臣的,但誰想到居然是這種結果?

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聰明人早已看出了端疑,太子太傅豈是輕易賜予的?沒有實打實的好處絕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

由此可見他李子淵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那些和李若谷交好的文官立刻出班附議,稱讚趙禎一番後,又提出自己的觀點,當然都是支持改制的觀點,一時間讓原本堅持的保守派動搖起來。

這個時候,保守派中的聰明人迅速做出應對,他們也出班支持改制,因爲他們知道再往後就沒有機會了…………

從李若谷這棵大樹的倒下,再到與他交好的文官倒戈,保守派文官全面崩潰,根本就不用趙禎費勁,也不用支持改革的文官聲討,很快朝堂之上便出現了一致的聲音。

最後誰也沒想到居然是王安石這個後起之秀出來石破驚天。

“陛下,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殫改之,可與樂成,難與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採。”

趙禎的眼睛發出一陣亮光,沒想到居然在這個時候聽到了王安石的“三不足”算不算是歪打正着?

但面子還是要講的,輕咳一聲道:“祖宗之法非不盡善,而在於時機,用在立國之初便是善法,妙法,用在當下便不妥矣!

朕之改制用在當下善也,可往後不知可否矣!朕不求最好最善,但求順應當下國情!”

王安石拜下:“陛下聖明!”

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變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一百三十三章仙術?戲法!神仙?凡人!第一千零六十八章外戚也不無不可第兩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車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均貧富,分草場第五百三十二章細細的紅線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九百八十六章高麗棒子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四百七十八章香醇的禮物第一千三百零二章乘勝追擊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仁君所爲第一千零一章趙禎的妙計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四百四十八章意料之外第一百一十二章威武個屁……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四十三章希望學園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羣“狼”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八百二十三章皇后駕到第八百八十七章趙禎的密謀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一千九百八十章好大的一個放射球!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五百九十四章彭七的陰謀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二百八十八章不同的待遇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兩千一百六十九章今日海東州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梟雄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誰纔是真正的資本?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后出嫁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錢袋子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