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圍獵

遼朝的奴隸制度已經逐漸完善,但它依舊是奴隸制度,依舊是一個充滿血腥,慘無人道的制度,不過趙禎不得不承認,現在的遼朝確實非常需要這種制度。

所以在趙禎準備離開的時候,對蕭撻裡大加讚賞這種制度,他知道蕭撻裡一定會懷疑,畢竟自己所支持的,就應該是她所反對的。

這次在上京城中小住的這段時間對趙禎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完美的度假,在這裡他享受了契丹皇帝纔有的護衛級別,同時也和蕭撻裡交鋒數次。

今天是趙禎離開前的最後一次招待,遼朝爲了表達禮儀,特意邀請趙禎參與了遼朝最爲喜慶的慶祝活動,一場秋獮。

事實上這是漢家王朝和草原王朝都具備的禮儀,尤其是在漢家王朝更加徹底,即便是趙禎也要在每年進行秋獮,這已經上升到的軍國大事上。

而遼朝也把這種本就屬於草原的風俗傳統再次加強,並用上了華夏的古書作爲註釋證明遼朝的正統性,張儉微微搖晃着腦袋道:“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這出自於《臧僖伯諫觀魚》的名言警句他倒是背的一點也不差,並且把秋獮作爲遼朝體現正統性的表現。

趙禎無奈的搖了搖頭,遼朝的正統性毋庸置疑,即便是大宋也在開國不久之後承認她是正朔王朝,可隨着大宋的不斷強大,不斷的壓制,遼人心中不自覺的認爲自己不是正統,否則怎麼會被大宋欺負的如此之慘?

最不自信的便是文臣,比如張儉,若是他稍有自信,也不會借用華夏的古文來證明遼朝的正朔,事實上這種自信最終還是因爲國力的差距所產生。

秋獮本就是一種慶祝,對豐收的慶祝,也是對自然饋贈的祭祀。

當然這種本就屬於炫耀武力的行爲也是帝王以校獵爲習兵講武之舉,是宣揚武力和原始暴力之舉!

遼人本族契丹,他們早已有了這種習俗,而漢家亦是如此,事實上這並不是巧合…………秋季的動物爲了迎接冬天的到來,爲了熬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都會在秋天爲自己進行儲存,即便是人也要貼秋膘何況是與大自然對抗的動物?

而這些動物身上豐厚的脂肪就是秋獮的最好獵物,漢家王朝如此,草原民族亦如此!

在趙禎看來,把這種必然的東西作爲正統的解釋,實在有些牽強附會,當然這東西會出自於禮法之中,那又如何?

遼人在上京城附近的太子山設下設網城連帳,所謂的網城連帳其實就是帳篷搭建,以網相連的軍營,因爲空間巨大,如同城池所以得名。

其城設旌門三處,分樹金龍大旗。而非蕭撻裡的鳳紋旗幟,趙禎彷彿在其中看到了蹊蹺,這顯然與禮制相悖,最重要的一點,她以皇帝年幼爲由,把耶律浚留在了上京城中。

趙禎不得不佩服她的手段和政治智慧,皇帝年幼留在京中必定不會有問題,誰都知道真正掌權的是她蕭撻裡,一旦動了皇帝,誰也活不成,而她卻可以名正言順的總攬大權。

網城連帳外十餘丈處,爲外城。再設連帳、旌門,分樹飛虎大旗。外連帳外六十丈,周圍警蹕,立帳房四十處,爲宮帳軍之責。

這便最早的圍獵了,草原上的韃靼各族頭領皆分班從圍。瞧着氣派的程度,趙禎都有些羨慕,自己的木蘭圍場剛剛建好沒多久,而大宋還沒空進行第一次圍獵,這是講武,演武的好機會啊!

嗯,若是大宋形成慣例,必定不比遼人的要差…………

先期,各駐防皮室軍,宮帳軍,宮分軍選擇驍勇者赴圍場練習。並由草原諸部選擇一千二百五十人爲虞卒,稱圍牆,供合圍。

而這些都是早早準備好的,趙禎和蕭撻裡到來的時候最大的宮帳已經豎起,邊上是一排排小型的宮帳拱衛四周,不斷的有騎兵身着鎧甲奔襲而動。

大地震顫之下,給人以戰鼓連連之感覺。

蕭撻裡走了,而跟隨着她的老內侍克魯上前,遞給趙禎一套衣物,這是一套曾經屬於耶律宗真的戎服,當然他並未穿過,趙禎很坦然的穿上,他是帝王,就應該享受這種待遇,即便是在遼朝,他也是大宋的帝王,這種高貴的身份是不會改變的。

所以克魯纔會對趙禎如此的恭敬,因爲他知道,對大宋帝王的恭敬,就是對大遼皇帝的恭敬,因爲二者的身份是一樣的。

克魯高喊:“吉時已到!”

皇帝戎服,乘騎,扈引如巡幸儀,駐宮帳。統圍武將按旗整隊,中建黃纛爲中軍,兩翼斜行建紅白二纛爲標,翼末各立藍纛爲標,各以斡魯朵侍衛三人率領馳行,蟬聯環匝,自遠而近。

趙禎驚訝的是身着戎服的“皇帝”居然是蕭撻裡,也就是說她不光臨朝稱制,更是穿着天子服飾了!這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區別,距離稱帝不過是臨門一腳的事情!

但隨即趙禎就釋然了,其實她也只能在這種大禮,大祭之時如此穿戴,爲的是代天子行祭禮。三才在邊上嘀咕着:“這都敢穿天子服飾了,逾越了啊!”

克魯在一旁狠狠的瞪了他一眼:“這是代禮!非常服爾!”

“有甚的區別……”三才最不服克魯的指摘,尤其是在禮儀方面,他認爲漢家的內侍才應該是權威!

“萬歲,萬歲,萬歲!”

四周的契丹人合圍後,翼尾虞卒脫帽傳呼,共三次,爲的便是讓中軍知曉整個圍場已經合圍。趙禎微微點頭,看來遼人的秋獮制度已經相當的成熟,甚至比之大宋也不曾多讓。

而趙禎也就在最大的宮帳旁住下,本克魯是邀請趙禎進入最大的宮帳的,但看着四周的刀斧手,以及蕭撻裡的天子服飾,趙禎還是敬而遠之,一山不容二虎,一宮不容二主。

蕭撻裡冷笑着看着趙禎進入邊上的宮帳,還不忘諷刺一句:“陛下還嫌棄本宮的帳篷不成?”

趙禎回敬道:“朕進入了,怕是入夜十分,你遼朝的列祖列宗前來興師問罪!”

“陛下也有怕的事情?”

趙禎望着蕭撻裡,認真的點頭道:“夜踹寡婦門的惡名朕可不願背!”

第兩千四百五十九章歷史的車輪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兩千兩百零八章祁國公府的“醜聞”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強宋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九百七十八章化被動爲主動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戰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兩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護府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二百五十一章國家貿易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樓塌了!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項人的強盜邏輯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第兩千一百七十八章龐大的宗室羣體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九百二十五章大宋商品甲天下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權利的平衡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麗的困局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兩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兩千三百一十二章鬆口?還不到時候!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護府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護府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空蕩蕩的城門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分割皇權!第一千零七章郝一口說書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三十一章初遇楊家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六百四十五章網中魚第兩千一百六十三章圍觀大理寺第一千八百六十八章曲女城大火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二百八十二章君臣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