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

趙禎把海東道拿下,就是爲了解決東面的問題,把大宋的拳頭收回來之後,再聚集力量向西“揮拳”。

這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休養生息的辦法,大宋無論有多麼強大,總不能不斷的向外揮拳而不收回拳頭,北京道的駐兵也是改班師回朝了,主要是十六衛的抵達後,他們有能力完成北京道的城防任務。

由此便體現出禁軍和十六衛的不同,十六衛主要是負責駐守和維穩,而禁軍則是大宋的能真善戰之兵,但卻不能說十六衛的戰力不如禁軍,他們中也是有不少禁軍退役後回到地方的禁軍老兵,戰力也不輸真正的禁軍。

得益於大宋的人口爆炸和義務兵制度的普及,無論是禁軍還是十六衛都是四年一屆,這有效的降低士卒們服役的難度,也讓他們在這四年的時間裡度過難忘的時光。

趙禎一直致力於把大宋的軍隊打造成大熔爐,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是什麼背景出身的人,只要在軍中就必須懂得軍法如山,軍紀嚴明是大宋每支軍隊所必須具有的紀律。

但同時趙禎也把大宋的軍隊打造成最愛國的軍隊,除了嚴明的軍紀,還必須有豐富的娛樂活動和堅實的思想教育,而在這個時候監軍的作用便體現了出來,他們以詩詞壯志,以史書上名垂千古的忠君愛國故事爲基礎,不斷的給大宋的將士們洗腦。

以至於從軍中出去來的將士們極少有繼續散漫吊兒郎當之人,即便是有也被軍隊所開除,這可不是後世,而是一旦被軍中開除的軍士,臉上都是要黥面的,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揹負着恥辱印記,沒有工廠願意要這種人,沒有縣衙願意招他做捕快,甚至連酒樓都不願招待他,即便有錢也低人一等。

所以在大宋,即便是富家子去參軍,也要遵守軍中的規矩,老老實實一板一眼,待從軍中出來,保管父母都不認識了自己的孩子。

農人家願意把孩子送去參軍爲的也不再是爲了免稅了,而是爲了給孩子博一個好出生,現如今在大宋,若是參軍過的男子在那裡都要高看一眼,因爲大宋的招兵越來越苛刻了,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進入軍中服役的。

即便是娶親,都會因爲軍人的身份使得親家不好意思多要彩禮,甚至會多陪嫁妝,也讓自己家的門楣更加光耀不是?

但這些士兵也是大宋的壯勞力,服兵役的士兵越多,大宋的生產便會相對遲緩,還好,趙禎嚴格的控制軍隊的數量,無論大宋的人口有多少,禁軍的總人數保持在五十萬人左右,而同樣的,十六衛也是保持在十六萬人左右。

如此一來大宋的常備軍便是六十六萬人左右,這對原本的大宋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但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只要沒有戰爭,軍費所佔比重便沒有多少。

更何況趙禎現在還打算減免部份地區的賦稅,這是在給農人減壓,也是在給大宋減壓,並刺激着經濟。

大宋的農耕土地有多少?南方不說,單單是南海諸國的產出糧食便夠大宋整個國家所需,當適合稻米生長的東南亞土地遇上勤勞的華夏百姓會發生什麼樣的質變?

從朝臣的奏疏上趙禎就能看到,這是大宋向那還諸國移民的第十年,當初第一代的移民已經開始在那片土地上孕育了後代,甚至連他們的孩子都能參與其中幫忙了。

大宋對南海諸國的統治的主要基礎便是貿易,當地的官衙只是爲了維持地方上的安定,至於賦稅都會有專門的稅務司收繳,然後派人以海運的形勢向北方運輸。

沒辦法,當地只出產糧食和水果,水果容易壞,但糧食便要容易保存一些,而這些糧食便是賦稅,不過朝廷收繳的賦稅寥寥無幾,更多的則是朝廷在向他們購買然後再有朝廷販賣到內地。

這麼做富裕了南海諸國的農人,他們已經開始向農場主的方向轉變了,有了錢便會僱傭當地人幫他們種植,有了錢便可以購買來自大宋的商品,別小看這些南海移民,他們也是大宋購買力的體現,因爲遠在南海,所需要的商品便更多。

貿易便成爲連接大陸與南海道的樞紐,沒錯,南海諸國已經消失許久,在大宋衙門入主當地之後,大宋直接把他們劃歸爲南海道而進行統治管理,並且讓當地人產生了歸屬感,認爲自己並不是去了蠻夷之地,而是在大宋的疆土之內!

趙禎看到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大宋,雖然這個不斷成長的超級帝國弊病也有不少,但既然要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既然要向西域動手就必須找一個好時機和一個好藉口,藉口當然是不缺的,就衝着西域人不斷對大宋商賈的劫掠和與遼人的諂媚,大宋怎麼征伐都不爲過。

至於時機,眼下卻不是最好的時候,北京道的戰事在一年前結束,但這一年的時間都用在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平定叛亂上,還沒有妥善的經營這個地區。

尤其是北京道原本屬於遼朝最繁華的地方,經濟基礎和經濟環境相當的好,大宋若不好好建設簡直就是暴殄天物!而海東道更是一個長遠的投資,這兩者便要大宋投入許多。

但還有一個前提,兩道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錢財,而大宋的錢財從什麼地方那?貿易中來!這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互相之間都有糾纏,這便要另闢蹊徑了!

於是趙禎便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了輿圖上,好像並非是沒有出路,大宋的南面,在彩雲之南的南方……就是天竺!

是的,這個時代的天竺勢力範圍很廣,別小看這個阿三建立起的國家,種姓制度使得天竺的貴族天生就高貴,而平民出生就貧賤,逆來順受的他們便誕生了佛教,佛教最大的教義便是讓世人貧者繼續安分守己的接受貧窮,任勞任怨的把這一生過完,等待佛祖看到你的“順從”後,來生投胎到上一等姓之中。

所以這個天竺國十分穩定,並且不斷的在貴族的統治下擴大勢力範圍。

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如何處置女真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駕親征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無奈的平衡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與君之對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六百七十章包希仁也別想跑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無情帝王家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出兵斬使第兩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蹟的重要性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資本的力量(上)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十面埋伏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正義的定義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兩千五百零四章皇帝與駙馬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五百七十六章中箭而亡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一百零五章與爾同食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兩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二百九十二章軍萬事俱備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存人失地第兩千二百六十四章強大的錯覺第一百一十三章怒髮衝冠憑欄處第兩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來了!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一百七十二章靈前夜話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兩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學的作用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四百九十九章陰謀的盛宴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二百六十九章党項人來了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見道門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存人失地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二百五十三章晏殊遭貶官,趙禎的心思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四百七十一章巫蠱之術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風吹,戰鼓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