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

不出張儉的所料,當鐘聲響起,羣臣上殿的時候,蕭撻裡一身天子服飾從後殿而出,整個朝堂瞬間陷入寂靜,緊接着便是水入沸油般的炸裂。

整個朝堂一時間出現了混亂,尤其是那些擁護耶律洪基的契丹貴族,更是震驚的斥責蕭撻裡的舉動,他們心中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卻不願接受,以至於有人抽出了隨身攜帶的短刀。

這種東西出現在大遼的朝堂上再正常不過,契丹人本就尚武,一柄上好的短刀也是必備之物,可以用來作爲工具,亦可防身,當然也可以用來當作餐具,殺人就更不在話下了。

蕭撻裡的出現在朝堂沒什麼,但穿着帝王服飾出現在朝堂並坐在御座上就不一樣了,這意味着臨朝稱制,意味着她並不在屈居於珠簾之後向大遼施加影響,而是真真正正的公開行使帝王的權利。

別說是朝堂上精於禮法的漢臣,文臣,就是平日裡反映較慢的契丹臣子也明白其中的意味,皇帝沒有出現,而太后臨朝稱制,宮中必有變故!

要知道許多人是和皇帝有利益牽連的,一下子還上了太后,多少的人利益將會受到損失?尤其是那些原本忠於皇帝的契丹貴族,他們首當其衝,利益受到了影響。

這些人不拼命纔怪嘞!有些人甚至是擁護皇帝的臣子,這個時候如何面對太后?太后又會如何對待他們?不用說都知道,太后控制朝堂之後,他們必將遭到排擠!

一些人昏了頭,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短刀,這東西一旦露出,便再也沒法收回去了,除非你說是用來剔牙的,可人家也要相信你不是?

宮廷的兩側用處大量的侍衛,他們都是宮中的精銳,甭管你在遼朝的勢力有多大,在這宮中只有太后蕭撻裡說的算,不出意外的,這些亮出兇器的契丹貴族和臣子被拿下,上朝面見天子的時候自然是不能帶刀兵的,即便是你帶了,也不該拿出來,這是自尋死路。

這些人都被以叛逆之罪拿下了,倆個侍衛看着一個人壓在了宣政殿的殿門口一字排開,而朝臣們這才消停下來,默然的望着上首臺階上御座上的皇太后蕭撻裡。

這時候,大家都像知道宮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莫不是一場宮變?很有可能,眼下的一切都在讓朝臣們把結果往最壞的地方想,也不得不讓人這麼想。

蕭撻裡並沒有開口說話,而是把目光望向了張儉,這時候她說出什麼任何一句話朝臣們都不會相信,而這時候最需要的便是代言人,一個朝臣們相對信任的代言人。

張儉微微點頭的走上前面,他今天站的位置不是文臣的首位,而是跟隨太后出現後,直接站在了太后的右側,這也是大殿中左側文臣通往御座的方向,而蕭惠就在他的對面,乃是右側武將通往御座的方向。

兩人一左一右,剛好成爲了蕭撻裡的左膀右臂,這是在場衆人都能看出的來的事情,但因爲他們兩人的特殊身份,朝臣們對於他們的話還是有一定相信的。

“陛下突得暴疾,暫不能坐朝理政,下旨請太后臨朝稱制,監國而行帝王之權!此乃陛下詔書,諸位皆可觀瞧!”

說完張儉便把一份耶律洪基的“親筆”手詔展開,並且在臣子之中傳閱起來,詔書中的文字確實是耶律洪基親筆所寫,只不過這所謂的親筆卻沒人看見,也沒人聽到消息…………

只有張儉和蕭惠二人作爲“人證”加以說明,但終究是無人能反駁,其中的問題實在太多了,爲何皇帝昨日還是神志清醒,今天就忽得暴疾?爲何一點風聲都沒有傳出便由太后臨朝稱制了?

眼下的這一切雖然掩飾的完美,但其中的問題卻暴露出來,實在是太快了些,宮中的情況誰也不知道,文臣和武將以及契丹的貴族們終究還是沒有敢說話的。

全因宣政殿的門口跪着的那一排人,他們此時已經開始大呼小叫,咒罵着蕭撻裡弒君謀逆的話,也在咒罵張儉和蕭惠的無情不忠。

“此乃我大遼萬急之時,宋人北伐瞬息而至,陛下暴疾不得坐朝,如今之際爾等禍亂人心,罪不容赦!”

隨着蕭撻裡的話,侍衛們抽出腰刀斬殺他們與殿前,數顆人頭順着宣政殿的御街滾滾而下,噴出的血箭染紅的地上的浮雕龍紋,原本還有小聲議論的宣政殿頓時安靜下來,針落有聲……

在絕對的全權面前,一切的話語都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就如同這些無頭屍體的主人一樣渺小,衆人也知道這是大遼的萬急之時,可突然間的太后臨朝,顯然是讓他們難以結束的。

文官還好一點,有張儉在能鎮得住,而武將一方多是契丹貴族組成的,他們並不是都以蕭惠馬首是瞻,這個時候白蓮需要安撫,蕭惠站出來道:“眼下宋人北伐中京道之東,而中京道又逆賊四起,太后既已臨朝稱制,可否立刻派兵援助?”

“眼下之急在於中京道,中京道之急在於逆賊作亂!我大遼兵強馬壯,上京道駐紮之兵不下四十萬,豈能坐看中京道有失?契丹男兒從不畏懼敵人,馬革裹屍,揚名立萬就在今朝!韓王身爲樞密使,當挑選良將,派遣重兵趕赴中京道,收拾亂局,漢民不可盡屠,州府城池,縣鄉百姓亦要奪回!”

“臣遵旨!”

蕭撻裡的話符合了大多數契丹貴族的利益,他們比不是不需要漢民,屠殺他們不過是爲了搶奪財富而已,皇帝之前的旨意就是讓他們掠奪財富。

如今殺也殺夠了,能把這些漢民搶回來有何不好,再說,搶回來的漢民可就不是漢民了,而是大遼的奴隸!他們會繼續耕種大遼的土地,但卻要向大遼繳納所有的所得!

對於契丹的貴族來說豈不是最好的選擇?而這樣做也可以緩解契丹人與漢民之間的矛盾,奴隸哪有尊嚴?沒有尊嚴的人和高貴的契丹人在一起,誰會去理會他們?

隨着蕭撻裡的話,瞬間讓契丹貴族集團也滿意下來,而多爲漢官的文臣此時卻不敢抗辯,因爲他們已經被宣政殿門外的屍體嚇破了膽…………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山高水麗第三章帝國百科全書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正義的定義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兩千五百四十九章在南海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見盛世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混戰開始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兩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淵源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里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五百一十七章天子出征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一千一百零四章自掘墳墓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上的屠戮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惡魔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一千四百二十章趙昀的初戰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三百一十二章家國天下的大事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一千三百五十章太后的城府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彭七的激將法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來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內海第兩千兩百零一章出人意料的結果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兩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後的對話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完顏烏古乃的“幫忙”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五百六十九章瘋掉的信然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膠着的戰事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宮門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