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邊牆修不得!

大宋的大動作使得遼朝潛伏在大宋的密諜瘋狂的把消息傳遞迴上京,當然即便他們沒用動作也無所謂,遼朝都亭驛已經把消息傳遞了回去,密諜這麼做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告訴大遼,自己在北京城,在大宋呆不下去了。

對於他們來說,原先進出大宋非常的容易,只需要躲過北京城城門口如同擺設般的檢查就行了,可現在不同了,北京城的城牆加固了,同時城門口的人也換成了經驗豐富的老兵,這些兵油子只需擡擡眼皮就知道什麼人是什麼身份。

稍稍有一絲破綻便難以出城,聽說之前有個江洋大盜就是被城門口看似不中用的瘸腿老兵給抓到的,北平府賞了他整整三十貫交子!

這一大筆賞錢可讓人眼紅的緊,所有守門的站班老兵立刻變成了北平府掌推勾獄訟之事的提刑官,眼睛看着每個人都像是江洋大盜一般。

尋常百姓都提心吊膽何況身爲密諜的遼人?

無數的消息經過各種渠道向遼朝彙集,遼朝中一些不相信的人面對鐵證震驚的說不出話來,在他們看來,宋遼之間的關係雖然緊張,但卻還沒到劍拔弩張的地步。

畢竟從先帝朝開始便是兄弟之國,到了現在也算是叔侄之國,兩國的關係前段時間還有所緩和,大宋對大遼開放了榷場,並把糧食列入其中,這使得春災難熬的遼朝平安的度過。

現在,一切都變了,隨着大宋開始修築長城,宋遼的關係將會立刻變得緊張起來,隨着朝堂上的漢人愈發的增加遼朝內部本就關係緊張。

民間更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仇視,自從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南北分治以來就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長城的出現使得這一狀況加劇了,今日遼朝的朝會上已經劍拔弩張,漢人的官員和遼朝的官員各持己見,遼官認爲應當出兵阻止大宋修築長城。

但漢官卻極力反對,有一部分人比如張儉認爲應當派出使者譴責並威脅大宋,這還算是好的,有些漢官甚至建議放縱大宋的這一行爲,他們認爲一旦漢人修築長城,就不會出兵北伐大遼。

漢官提出大宋修築長城的目的便是爲了放止大遼南下,若是讓大宋修築好長城,宋人就不會北伐了,對於他們來說,長城是防禦而不是進攻。

但作爲漢官的張儉卻完全否定這一說法,他比誰都清楚長城對於進攻的作用,漢遼兩派官員吵得不可開交,而作爲皇帝的耶律洪基徹底被搞糊塗了。

只能單獨召見張儉這位先帝的託孤之臣,大殿中耶律洪基安靜的坐在御座上,而身後的珠簾之中是母親蕭撻裡,每當對政事拿不準主意的時候,耶律洪基都會讓母親垂簾…………

張儉已經見怪不怪了,對着御座上的耶律洪基施禮後,有對珠簾躬身施禮這才站起來道:“陛下定然是因大宋長城之事問政與臣。”

耶律洪基點了點頭:“如今朝堂之上,一派堅持出兵,一派堅持靜觀其變,而你這左丞相又是鐵了心的要派出使臣譴責,或是威脅,朕實在被搞的不得要領。”

張儉從容的笑了笑:“陛下,這其實並不難,只需看清楚宋人的詭計便可,如今的局面是宋人修築長城,還未對我大遼施壓,我大遼已經出現種種不妥,可見這長城修不得!”

這倒是事實,耶律洪基微微點頭:“那你說該如何是好?難道單單是派遣使節?你應該知曉,這根本無用!”

“先禮後兵,這本就是宋人的伎倆,若是宋人不聽勸阻,我大遼便可發兵,襲擾修築長城的民夫,勞役,也可襲擊運送石料的馬車,這本就是浩大的工程,若是長久襲擾,宋人的長城不知修道何時。”

珠簾微動,耶律洪基看了母親一眼,見母親點頭同意,這才鬆了口氣道:“如此甚好,但若是宋人以此爲藉口關閉榷場,又該如何?”

張儉臉色一正:“宋人築邊牆,本就是來者不善,乃背約棄盟之舉,我大遼遣使而往,先禮後兵,若是宋人關榷場,禁通商,天下人視之爲首鼠,小人也!”

張儉的話說的耶律洪基義憤填膺,彷彿他真的已經站在了正義的一方,而趙禎所統治的大宋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於是他立刻下旨:“左丞相言之有理,命人傳旨,着鴻臚寺李鍾仁爲正使,北衙推官耶律弟涅爲副使,攜朕之國書而往!”

自始自終蕭撻裡都沒有說過一句話,但她卻明白,眼下只有張儉的主張是最好的,確實要先禮後兵,若是大軍攻伐,宋人很可能就利用這一藉口出兵伐遼了。

在蕭撻裡的眼中,大宋皇帝無時無刻不在惦記着滅國遼朝,這個念頭猶如樹林中的荊棘纏繞在她的身上,因爲她早已看透了趙禎的爲人。

他是一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帝王,雖然頂着仁慈之名,手段也頗爲柔和,但他的野心絕不比漢武帝和唐太宗要少,甚至更多!

她只希望自己的雛鷹能早點長大,離開自己的庇護,因爲自己雖然有一些女人的智慧,但在眼界上卻差了很遠,而已經凋零的羽翼無法再庇護下面的雛鷹了。

蕭撻裡看着充滿信心的兒子鬆了口氣,還好,有張儉在還能護佑他一段時間,但總有一天他要自己來面對這一切。

………………………………

當張儉離開皇宮的時候,早已在外等候的遼朝文武官員齊刷刷的把眼光釘在他的身上,他們想知道皇帝最後採納了哪一方的建議。

“陛下如何說?”

蕭惠第一個開口,他是極少反對自己這位老友的,但這一次他站在遼官一邊支持出兵,張儉搖了搖頭,蕭惠緊緊的捏着拳頭一言不發。

“如此說來陛下是要靜觀其變了?”

這次是漢官開口,張儉已久搖了搖頭,所有人都迷惑了,最後有人道:“陛下是用了左丞相的計策,先禮後兵?”

張儉終於開口:“然也!爾等主和主戰,堅持不下,不如先禮後兵。”說完,他臉色一變,如寒霜般嚴峻而冰冷的說道:“但有一點希望諸公知曉,大宋的邊牆修不得!!”

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九章趙恆的心思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兩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戰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兩千一百三十三章彌勒從未降世第兩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種子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第兩千三百二十四章戰爭的序幕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五章初入東宮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資本的力量(上)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虛虛實實,敵莫辨之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八百九十四章郝一口,好一張口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兩千三百八十二章潛入北城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呼倫貝爾第兩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殺耕牛第四百六十六章驟起的波瀾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兩千三百八十九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記事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趕鴨子上架第兩千零八章狄漢臣的長進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一千五百一十章遊必有方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一千九百八十六章把自己變成活佛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楊懷玉的桎梏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四百四十七章鐵騎鋒芒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一千七百三十章敵烈部的智者第兩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東方民族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六百四十七章開封奇案(下)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欽定憲法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吐蕃與角廝羅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種戰爭形勢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閒的歐陽修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兩千零三十章萬國鹹通第六百四十五章網中魚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兩千四百四十三章“降維打擊”第六百三十七章初探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兩千四百三十八章夜郎自大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未雨綢繆第兩千三百三十七章殘酷的道理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