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爲什麼,自打踏入了金國的地界,黃傑傷春悲秋的感慨便多了起來,甚至漸漸取代了對金作戰應有的警惕、憂慮和擔心。
論說起來,該也是他從心底裡知道,這次攻金絕不可能議和,所以能夠預計的未來不外也就是兩條路:一條是數十萬北伐大軍全軍覆沒,大宋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滅亡;另外一條,就是把金國和女真人通通滅絕,絕不媾和!
所以黃傑十分自信,在得了如此多黑科技的大宋絕無可能戰敗,那麼也就等於是說女真人這次是真的死定了!
正因爲黃傑心中的這個信念十分牢固,所以也就開始時不時想起了當年自己身爲迎親使赴金迎親,與阿骨打和烏朱等人相識相交的一幕幕。那時的金國尚以遼國爲死敵,對大宋和大宋的使者自然表達了足夠的真誠和善意,也就自然跟黃傑把交情給培養了出來,所以如今黃傑一想到這一戰打到最後,勢必定要如他所言那般將差不多所有的女真男子都屠滅乾淨,將一個民族活活抹殺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自然也就覺得心有悽悽涼了。
也不說黃傑的傷春悲秋到底可笑不可笑,他倒也當真做好了在遼陽府等宗望大軍三日的準備。而宗望去了耀州的翌日,便也先從渝關走海陸傳來了好消息,在種師道親臨前線督戰的情況下,由他率領的六萬河北路正軍(合編軍)只用了四個時辰便攻下了渝關。
此時的渝關實際上僅有六千守軍,並且其中女真正軍不足一千,其餘都是發籤強徵來的壯丁,守關的戰力和意志也根本就不足,所以种師道拿下渝關倒也當真是輕輕巧巧。
當然,能夠這般容易得手,也還有裡外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就是完顏希尹作的一手好計策,他爲了防止宋軍探得金軍即將南下征戰的消息,故意把宗望的五萬精銳金軍放在了錦州,而宗望在得知了完顏希尹鎮守的遼陽被圍後,又違抗了一早與他下達的固守渝關,尋機南下的軍令,反倒是轉身來救遼陽。
再一個就是這幾年,宋軍經過別有目的的大量滲透,並藉着修繕燕京城池的便利,把沿燕京往南直抵河北的道路全都修成了可通四車的高速路。所以當宋軍發動之後,便通過高速路以極快的速度把大軍直接輸送到了燕雲腹地,再以燕京爲中線,兵分兩路,一路由种師道領着向東北直撲渝關,一路由西北宿將姚古之子,熙河領兵姚仲平與陝西宣撫司都統制劉光世率領,領五萬熙河軍和陝西軍直撲古北口。
而折可適的兄長折可求,也領着駐守代州的三萬折家軍(步卒部隊),協同寧化軍、保德軍、府州、豐州計五萬餘的邊軍構築防禦線,死守大同府往南入關的通道以及雁門關。
最後加上种師中在秦州統帥用來牽制西夏的部隊,總的算起來這一次北伐大宋總動員的兵力已近四十萬人,而黃傑親自率領的兩萬人,正是這四十萬大軍精華之中的精華。
不過,在看到种師道發來的戰報,瞭解到他打下渝關所花的四個時辰裡,有一個半時辰是浪費在派了使者勸降渝關守將,還有一個時辰是派兵沿着渝關城牆強攻死守烽火臺的女真殘兵,真正用來打下關口只不過一個半時辰,但卻打掉了整整三個基數的火炮彈藥,並且還是六十門重型火炮的彈藥後,黃傑根本無法想象种師道打下來的渝關將會是怎樣的一座殘垣斷壁。
要知道按黃州雷神學院的規制,一門火炮的標準基數彈藥可是三十六發(別問爲什麼不是一百發或更多,因爲這個時代的人都喜歡什麼天罡地煞之數),也即是就這短短一個半時辰內,种師道就對着渝關開了六千四百八十炮,如此多的炮彈,只怕說是把渝關打成了篩子也毫不誇張吧?
黃傑也是被嚇了一跳,當初他和种師道研究如何攻打渝關的計劃時,雖然是一再強調了火炮的威力和戰法,可當真沒叫种師道活活去把這座對於大宋而言至關重要的關隘給打塌掉啊。
不過种師道身爲老帥,自然也是老辣,他竟然在發兵出擊的同時,早就調撥了上百艘平低沙船運了大量修建菱堡的預製構件停在渝關的外海,因此在他活活轟垮了渝關的城牆,將六千守軍團滅之後,便也忙命沙船不計損失的在渝關腳下搶灘登陸,然後就用各種預製構件把渝關又重修建了起來,並且還在發來的文書裡提議將渝關更名爲得勝關,問黃傑的意見。
說實話,若要讓黃傑來重新命名的話,他更趨向於將渝關這個繞口的名字改成後世朗朗上口的山海關,不過想到尚未發生的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關,最終滅了大明江山的“未來之事”後,乾脆也就賣了种師道一個面子,支持他將渝關更名爲得勝關。
而且黃傑還計劃,待到种師道故去後,定要在得勝關前山海相接之處勒石爲記,併爲种師道豎立一座至少得有五丈高的塑像,將他的功績永世流傳。至於爲什麼要把這事放在種師道過世後,至少想來若是种師道在世之時要做這事,只怕老帥會直接活活氣死給黃傑來看。
因爲自春秋以來,國人就視塑像爲大忌,就如孔子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因爲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春秋末期),還有許多野蠻的國家(如秦國)在貴族或者國君這一類的牛逼人物掛掉之後,會打量屠殺奴隸、戰俘甚至妻妾、婢女、奴僕來殉葬,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主張“束草爲人”或製成陶俑來陪葬,不贊成用活人來殉葬,也即是從那時起國人視人像俑或雕塑爲殉葬之物。
當然也有例外,如宋初時若是將大臣、將軍的塑像安放在趙匡胤的墓前,那便是光宗耀祖的殊榮一件。不過种師道身爲四朝老臣(神宗、哲宗、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你讓他選在哪一個皇帝墳前當石人陪葬的話,只怕誰他都不會選。